武止戈 刘雨涓 周婧依 罗天琦 袁野 郭含章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考虑尾部风险关联性和逆周期因子的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机制研究”(71973053);2020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资助课题“一流学科建设视角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融合发展机制与路径研究”(XJK19BBJ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武止戈(1984-),男,汉族,湖南长沙人,博士研究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金融系主任,硕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微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能源金融、绿色金融。
摘 要:中小微企业在吸纳社会就业、促进出口创汇和推进产业创新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冠疫情暴发及在多地相继发生本土疫情反复,放大了中小微企业存在的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等脆弱性特征,引发了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短期停滞、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困境。本文分别从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中小微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微观市场环境、存在的困境、政府货币政策纾困和市场金融工具纾困等五方面,对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拟通过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冠疫情;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2.001
0 引言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我国实体企业生产、经营、投资、贸易和居民消费造成了严重冲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比2019年增长2.3%,特别是2020年第一季度更是同比下降6.8%。中小微企业(Micro-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MSMEs)作为我国经济50%以上财政税收收入,60%以上国民收入,70%以上产业技术创新,以及80%以上城镇劳动就业的贡献者,占我国注册企业数量的90%以上,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新冠疫情暴发及在多地相继出现的零星本土疫情反复,严格限制了人员的聚集与流动,因而特别对劳动密集型制造、进出口贸易、零售餐饮服务和旅游住宿等行业的中小微企业经营构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受新冠疫情影响,反映中、小型制造类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20年2月分别较上月回落14.6%和14.5%。2020年1-2月,反映对外贸易情况的全国进出口总值较去年同期下降9.6%,其中,出口总值下降15.9%。全国餐饮收入4194亿元,同比下降43.1%,呈现断崖式下跌。
针对新冠疫情的突发性、扩散性、严重性和不确定性,以及中小微企业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所存在的生产经营短期停滞、企业资金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政府通过再贷款与再贴现、定向降准、推出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多种宏观货币政策实施货币市场逆周期调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专项金融债券、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等多种微观市场金融工具进行资金融通,充分发挥金融的“稳定器”作用,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金融纾困扶持。本文基于中小微企业本身特点,将分别从其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微观市场环境、存在的困境、政府金融政策纾困,以及市场金融工具纾困等五方面,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拟通过回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政策建议。
1 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小微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新冠疫情对宏观经济层面的负面冲击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急剧放缓、总供给收缩、总需求下降,以及疫区封控(lockdown)对人口流动限制所引致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和企业停工所导致的需求不足。
(1)在经济增长方面。
邢秀凤等指出,新冠疫情对2020年我国经济增长和内循环产生了显著负向冲击。
(2)在总供给方面。
由于新冠疫情防控对人员流动及企业复工生产的限制,导致了生产时长和产量急剧减少。陈诗一、郭俊杰(2020)发现,新冠疫情在供给侧会降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同时也将大幅降低我国的资本投资。陈利锋、钟玉婷(2021)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形成的总供给予总需求冲击在常规货币政策机制下,将引发较强持续性的宏观经济衰退,在超低利率政策刺激下,甚至会进一步引发“滞涨”风险。
(3)在总需求方面。
Meyer等(2021)研究显示,新冠疫情对需求端的负面冲击和干扰更为强烈。在疫情对劳动力供给予需求的冲击影响方面,Zhang等(2020)显示,疫情对农业部门非技能劳动力就业负面冲击比较显著。Walmsley等(2020)研究指出,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服务业受到疫情冲击影响最为严重。
中小微企业经营和融资与宏观经济环境显著关联。从生产经营的角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长放缓、总供给予总需求不足的基本面影响,导致经营市场萎缩,营业收入锐减。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由于受宏观疫情防控政策影响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足,导致生产经营短期停滞。从融资的角度,在疫情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严重负面冲击的背景下,金融市场整体流动性呈现趋紧的态势。
一方面,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预期会进一步降低其投资意愿,更倾向于收缩投资计划以规避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融资政策也将更为审慎,进一步提升放贷门槛。因而规模较小的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增长放缓时更难以获得融资和投资机会。
2 新冠疫情冲击背景下中小微企业微观市场环境分析
新冠疫情对微观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消费者偏好与需求的调整、产业新旧交替和分化的加剧,以及产业价值链的重构。新冠疫情的突发及疫情防控常态化,促使消费者的主流消费场景由线下转为线上。刘灵芝等(2021)研究表明,疫情区域消费者对线上消费渠道具有显著的正向偏好。同时,庞隽等(2021)研究显示,病毒的较强传染性使消费者对疫情严重地区商品存在产地歧视效应,表现出更低的购买意向。此外,相对生产地溯源而言,消费者对具有品牌屬性的产品支付意愿更高。从产业交替和分化角度,线下商业交易集聚地的病毒高传播风险促进了网络游戏、智能零售、远程医疗等“无接触经济”新兴产业发展,颠覆了人们传统意义上对地理商圈、总部经济等的依赖性,深刻改变了产业结构。从产业价值链重构的角度,新冠疫情导致了世界经济格局重建进程加速和各国产业链内向化,促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南美等低成本地区迁移,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向欧美回流,并追求供应链的多元化,在短期会对全球价值链嵌入企业现金流造成冲击,疫情常态化会提高其嵌入价值链的机会成本,由此引发挤出脱链和重构脱链风险。
新冠疫情冲击导致的微观市场环境变化促使中小微企业做出相应调整。
一方面,消费者偏好和消费行为的改变倒逼了中小微企业改变传统的线下经营模式,转而衍生出以线上服务和交易为主的新业态。
另一方面,线上新兴产业加速替代线下产业,以及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的重构也给传统内外贸中小微企业带来全新挑战。
3 疫情冲击背景下我国中小微企业困境分析
我国中小微企业是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和从业人员数低于大型企业相应指标的企业类别。中、小、微型企业资产总额分别不超过12亿元、8000万元和2000万元,营业收入分别不超过2亿元、6000万元和1000万元,从业人员分别不超过2000人、300人和100人。由此可见,相对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尽管具有数量大、分布广、较为灵活的优势,但运营资本、人力资源都相对较为薄弱,抗风险能力明显较低。新冠疫情更是放大了这些脆弱性特征,引发了生产经营活动短期停滞、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了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
(1)在复工复产方面。
林立辉(2020)调研显示,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旅游、居民服务等人员聚集性强的行业市场全面恢复存在较大困难。詹桂芬(2020)研究显示,疫情对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需求的负面冲击,以及疫情蔓延导致企业无法参展洽谈外贸业务,引发外贸企业订单匮乏,是中小微外贸企业难以恢复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Mohsin等(2020)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巴基斯坦中小微企业由于企业生产销售减少,出厂价格下降,加之用工成本和折舊费用的刚性支出提高了企业成本,共同导致了利润总额的显著下降。
(2)在企业流动性风险方面。
朱武祥等(2020)样本调研结果表明,复工后44.5%的中小微企业希望政府提供流动性支持,且随着企业规模增大,提供流动性支持构成了主要政策诉求。苏昱冰(2020)指出,部分金融租赁公司存在资金来源运用期限错配、租金收益少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胡恒松(2019)指出,市场上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及增信渠道不健全,中小微企业融资的不确定性较大,构成了流动性风险存在的诱因。小微企业虽然依行业不同资产规模不等,但库存现金一般均较少,多备用日常开支或发放职工工资。80%-90%以上资产以商品、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形式存在,变现能力不强。此外,在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线上交易在线订单相较以往激增,使得电商平台商户融资需求短期大增,也引发相关电商中小微企业流动性紧张。
(3)在信用违约风险方面。
刘妍(2021)指出,小微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缓解抵押担保难、信用风险难以量化等因素导致存在信用违约风险和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
4 疫情冲击背景下政府金融政策纾困分析
为解决中小微企业在疫情冲击下所面临的生产经营活动短期停滞、企业流动性风险加剧、信用违约风险增大等主要严峻问题,中央及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揽子金融政策为中小微企业纾困,这其中主要包括再贷款和再贴现、定向降准、推出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等。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中小银行承受着一定的资金压力。为此政府通过再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以缓解中小银行的资金约束和更好地化解中小微企业短期生产停滞困局。再贷款是央行向商业银行的贷款。再贴现是央行对金融机构持有的未到期已贴现票据予以贴现的行为。再贷款和再贴现业务具有信贷结构调整等作用,有利于促进小微企业信贷增长。
我国在疫情冲击背景下再贷款和再贴现举措体现在,2020年2月26日,央行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5000亿元,用于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微企业支持。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0.25 个百分点。6月底前,对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不高于LPR加50个基点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允许等额申请再贷款。2020年7月,再贴现利率由2010年12月的2.25%调整至2%。为了缓解中小微企业流动性压力,央行采取了定向降准的举措。定向降准是央行以降准优惠为商业银行设立小微也贷款激励目标,旨在增加流向小微企业的中长期资金贷款。针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违约风险问题,央行新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旨在将货币政策操作与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企业提供的金融支持直接联系,具有普惠性和直达性的特点,以确保精准调控。
5 疫情冲击背景下市场金融工具纾困分析
在政府施行的货币政策基础上,一系列市场金融工具也出炉,旨在化解中小微企业存在的生产经营活动停滞、企业流动性风险和信用违约风险等问题,这其中主要包括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专项金融债券,以及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等。
由于生产经营活动暂时停滞,产品积压、供应链不畅,众多中小微企业面临无力偿还金融机构贷款的难题,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可以显著缓解企业的偿债压力,保障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复工复产。专项金融债券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发行专项用于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的金融债券,具有无须抵押物、发行条件宽松、成本低廉等优势。此外,金融市场通过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来化解信用违约风险问题。刘超(2020)指出,浙江、上海等地指导银行对受困企业采取延期还款、分期还款、展期、无还本续贷等措施。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新冠疫情的暴发及在多地的反复给我国中小微企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并且导致了企业生存经营困境。研究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举措对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中小微企业所处的微、宏观经济环境,面临的困境以及政府与市场的金融纾困政策和工具,分析发现,中小微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出经济增速放缓,总供给需求下降以及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足等特点。所处的微观经济环境呈现出调整的消费者偏好,加剧了的产业更替分化以及重构的产业价值链等特点。受疫情冲击,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复工复产艰难,流动性风险加剧和信用违约风险增加的困境。为解决这些严峻问题,政府出台了再贷款和再贴现,定向降准和新创设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多方面的政策,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政府施行的货币政策基础上,中小微企业贷款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专项金融债券,以及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率容忍度等一系列市场金融纾困工具也逐步实施。
以上研究分析显示,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加强货币与财政政策的紧密协同,一方面促进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恢复和扩大中小微企业生产供应。其次,金融市场应借助大数据技术等金融科技,搭建信用违约互换、专利质押融资等数字化系统平台,完善融资征信体系,实现精准纾困。此外,金融市场需通过金融创新设立和优化专属金融产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低融资障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朱武祥,张平.疫情背景下的中小微企业金融纾困模式[J].金融论坛,2020,(4):7-14.
[2]王正位,李天一,廖理,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的现状及纾困举措[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0,(8):3-23.
[3]朱武祥,张平,李鹏飞,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困境与政策效率提升——基于两次全国问卷调查的分析[J].管理世界,2020,(4):13-25.
[4]宋佳洪,高玥,毛鸿羽,等.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发展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5):139-141.
[5]刘超,王海军.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与金融纾困[J].清华金融评论,2020,(6):55-58.
[6]立春顶,张瀚文.新冠疫情全球蔓延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效应[J].国际经贸探索,37(7):4-19.
[7]Wunder, S., Kaimowitz, D., Jensen,S.,& Feder, S.Coronavirus, Macroeconomy, and Forests: What Likely Impacts?[J].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21,(131).
[8]鐘正生,管涛,黄益平,等.如何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冲击下的总需求不足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20,(4):54-66+5.
[9]Meyer, B.H., Prescott, B., & Sheng, X.S.The Impact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on Business Expect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recasting, in press,2021.
[10]Maliszewska, M.,Mattoo, A.,& Van Der Mensbrugghe,D.The Potential Impact of COVID-19 on GDP and Trade: A Preliminary Assessment[J].World Bank Research Working Paper,2020.
[11]潘敏,张新平.新冠疫情、宏观经济稳定与财政政策选择——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研究[J].财政研究,2021,(5):38-54.
[12]Zhang,Y.,Diao,X., Chen,K.Z.,Robinson,S.,& Fan,S.Impact of COVID-19 on China’s Macroeconomy and Agri-food System-an Economy-wide Multiplier Model Analysis[J].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20,12(3):387-407.
[13]Walmsley,T.L.,Rose, A.,& Wei,D.Impacts on the U.S. Macroeconomy of Mandatory Business Clo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J].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2020,28(15):1293-1300.
[14]Zhang, X., Zhang, Y., & Zhu, Y.COVID-19 Pandemic, Sustainability of Macroeconomy, and Choice of Monetary Policy Targets: a NK-DSGE Analysis based on China[J].Sustainability,2021,23(6):3362.
[15]Goes, M.C.B., & Gallo, E. (2021). Infection is the Cycle:Unemployment, Output and 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J].Review of Political Economy,2021,33(3):377-393.
[16]邢秀凤,张雪莹,徐梦凡,等.双循环战略下新冠疫情对内循环的影响效应分析——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证据[J].工业技术经济,40(8):118-125.
[17]Padhan, R., & Prabheesh, K.P.The Economics of COVID-19 Pandemic:A Survey[J].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2021,(70):220-237.
[18]陈诗一,郭俊杰.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影响分析:长期视角与短期应对[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8):32-44.
[19]陈利锋,钟玉婷.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视域下新冠疫情冲击的宏观经济效应[J].南方金融,2021,(1):20-29.
[20]Berger, A.N., & Udell, G.F. (1998). 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 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1998,22,6-8.
[21]Lee N., Sameen H., & Cowling M. (2015). Access to Finance for Innovative SMEs Since the Financial Crisis[J].Research Policy,2015,44(2):370-380.
[22] Cowling, M., Liu W., & Ledger A. (2012). Small Business Financing in the UK Before and During the Current Financial Crisis[J].International Small Business Journal,2012,30(7):778-800.
[23]龐隽,楚燕来,李梦琳,等.新冠疫情下的产地歧视效应、机制和对策[J].南开管理评论(网络首发),2021,(08).
[24]刘诚,徐紫嫣.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数字产业链的深化、分化及断裂[J].河北大学学报,2019,46(2):48-56.
[25]袁振邦,张群群.贸易摩擦和新冠疫情双重冲击下全球价值链重构趋势与中国对策[J].当代财经,2021,(4):102-111.
[26]刘灵芝,石梦微,肖邦明,等.新冠疫情对消费者购买渠道选择的冲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6(7):272-284.
[27]Ascani, A., Faggian, A., & Montresor, S. (2020). The Geography of COVID-19 and the Structure of Local Economies: The Case of Ital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20,61(2):407-441.
[28]蒋艳虹,疫情阻断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影响:方式与结果[J].财政科学,2020,(4):95-102.
[29]张文佳.后疫情时代我国产业链发展的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2021,(6):4.
[30]殷红,郭可为,张静文,等.新冠疫情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变迁的影响[J].银行家,2020,(4):39-41.
[31]甄珍,王凤彬.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制造企业GVC嵌入的负面影响机制与风险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0,(7):4-16.
[32]朱革,王秀兰.疫情对线上线下经济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8x):9-11.
[33]何逸飞.新冠疫情下中小微企业面临困境与解决路径的相关研究综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0,(8):87-88.
[34]林立辉.疫情影响下福州市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和纾困对策[J].福州党校学报,2020,(6):73-76.
[35]詹桂芬.中小微外贸企业困境与解困策略研究——以纺织服装业为例[J].纺织报告,2017,39(5):42-45.
[36]Mohsin, S., Liu, J., & Ren,W.Impact of COVID-19 Pandemic on Micro,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perating in Pakistan[J].Research in Globalization,2020,(2).
[37]许宪春,常子豪,唐雅,等.从统计数据看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经济学动态,2020,(5):41-51.
[38]苏昱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金融租赁公司流动性风险与应对——以天津为例[J].华北金融,2020,(5):53-58.
[39]胡恒松.中国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9,(6):82-87.
[40]李凤民.后疫情时代小微企业实现复苏发展的金融驱动分析[J].河北金融,2021,(8):34-36.
[41]朱丽.创新金融服务手段,助力中小微企业纾困[J].中国财政,2020,(13):64-65.
[42]刘妍.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征信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探讨——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征信,2021,(3):30-33.
[43]刘婷婷.疫情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纾困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20,(8):90-92.
[44]周龙.欠发达地区结构性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研究——以甘肃省为例[J].甘肃金融,2021,(7):41-44.
[45]曾一村,凌典,谈韵,等.再贴现业务传导货币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20,(8):65-73.
[46]刘惠好,焦文妞.基于企业债务融资的定向降准政策效果研究——兼论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21,(7):56-67.
[47]郑联盛,刘洋.小微金融债券的抗疫功能及其风险管控[J].当代金融家,2020,(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