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艳菊
高中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高中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单是“授业”,更在于“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的大我观念和家国情怀,让学生不但深入理解家国的大道理,而且践行在自身的日常行动中。依照笔者从教的经验,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入挖掘教材內容,领悟其中爱国情怀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由编者精心挑选的饱含作者情感的优秀作品,其中有很多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家国情怀集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家国荣辱感。和平时期的居安思危,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欧阳修《伶官传序》)、“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国破家亡时的扶危纾难,山河沦陷后对家国缠绵缱绻地思索,如“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文天祥《过零丁洋》)、如“待从头、 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出自岳飞《满江红》)。
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应尽可能把这种情感捕捉得准确细腻一些,并且还要将诗人家国情怀的心路历程和坎坷求索的生平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诗人家国情怀之“志”。在点滴的学习和直观的感受中把家国情怀渗透到学生的血液里,镶嵌到学生的骨髓里,让家国情怀成为他们的情感基因。
二、创设历史再现情境,激发学生爱国激情
教师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历史的再现情境不失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一种重要方式,尤其对学生学习文言文这一板块来说,这种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喜爱之情,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首先,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内容大多数都集中在古文领域内,包括古诗词与由文言文为载体撰写的散文、小说以及论文等,教师如若在课堂上将这些古文还原到历史情境中,便于学生真切体会到家国情怀的深刻渊源。其次,从学生接受的角度来说,语文课本中的很多古文内容艰深晦涩,故教师通过再现历史情境的行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生兴趣。
三、立身实践,知行合一:让学生兴发报效家国之志
教师在给学生阐释清楚家国情怀之理后,关键还在于引导学生把这种情怀和行动结合起来,立身实践,兴报效家国之志。
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明代王阳明读《大学》和《孟子》后得出的心学主旨)。知行合一强调身体力行,在家国层面,它紧密了爱国爱家的自觉性和报效家国的实践性关系,它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统一。这些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年学子,特别是对于当今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通过语文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市高中语文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同样可以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在此活动中必须坚持选择正面的先进典型,已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进取精神,使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和家国主义情怀根植于学生脑海深处。例如开展革命诗歌朗诵会、英雄人物故事会、读后感、观后感等。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的渗透赋予了教师新的教学使命,教师应积极促进学生在教学课堂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尤其是对家国情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语文,增强了文化底蕴并培养了人格精神,最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