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荣散文:一种县域写作的观察样本

2022-05-15 12:15:00宋朝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真诚

宋朝

摘要:周春荣出版了散文集《生命如烛》《秦关冷月》《一寸光阴》,创作成果丰硕。周春荣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乡愁是他散文写作的主题,故乡是他写作的资源。周春荣散文最好的品质是真诚。散文写作在他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以笔为马,享受文学的奢华和恩赐,寻找人生和心灵的自由。“纳雍文学”和“文学纳雍”也因为周春荣等作家而被外界认可,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文学创作与纳雍县地方形象塑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周春荣 故乡情结 真诚 文学纳雍 县域写作

在贵州毕节,周春荣是出了名的“快刀手”,各种创作、采风、征文活动,他总是交稿最快的那一个,而且他的稿子,又快又好,很是靠谱,让组织者欣赏。在散文创作方面,他言出必行,行必有果,一诺千金,值得信赖。他获得了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的荣誉称号以及贵州省专业文艺奖,既是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是优秀的文学工作者,被业内人士称为“笔尖上的舞者”。“周春荣的散文创作成果颇丰,他的散文注重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对人生游历的描绘,对事物变化的感悟,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功”①.

一、乡愁散文:周春荣的故乡情结

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文学艺术是潜意识的流露,是内心欲望的折射,是求而不得的情绪宣泄,那么追根溯源,周春荣的创作,恐怕是他童年阴影和心理创伤的修复性补充手段。

周春荣出生在贵州省纳雍县一个叫作“老虎洞”的乡村,他在那里生活了十八年。十八年的时间,乡村的人和事物、那里的六十多户村民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共同形成了周春荣精神谱系的序章,他往后写作的基调也在这时形成。他在面对记者采访时说道:“农村苦,农民穷。”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在九岁时患病,但无钱医治,把生命交给了“赤脚医生”,侥幸在死亡边缘逃离出来。贫穷成为他的精神创伤。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始终选择村庄作为笔下的焦点,接近村庄,触摸村庄,研究村庄。故乡情结是阅读周春荣散文的第一入口,也是周春荣散文拥有沉甸甸分量的原因。周春荣后来走出故乡“老虎洞”,但他始终在抒写故乡屋檐上的水滴、神龛上的香火、火塘里的洋芋、牛圈里的粪草、院子里的鸡狗、山路上的泥泞、土地上的汗水、手掌上的老茧和法事里的唱词。

在《一寸光阴》故土故事部分,周春荣写父亲,写母亲,写村庄,写死亡。如其所言:回望故乡,追忆往事,记述生活,表述情感,构建精神家园。周春荣用《一寸光阴》《秦关冷月》实现了一次漫长的寻根之旅。“父亲母亲是我一生永远不会淡忘的人,我的手机里没有存储他们的名字,但闭着眼睛就能准确输入他们的电话号码的人是我,我在表象上对他们显得毫不关心,但他们有个风寒什么的,最揪心的人也是我。不为别的,就因我的血管里流着他们的血”②。这是一个为人子女者的真情流露,也是一个写作者的无奈和尴尬。周春荣有着浓郁的故乡情结,乡愁是他散文写作的主题,所以他反复书写故乡,他和传统文人并无二样,学而优则仕的观念根深蒂固,这个观念驱使他离开故乡,离开父母,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去履行光宗耀祖的使命,去获得一个来自乡下男人的骄傲。周春荣这样写道:“连根拔起的故乡,剩下一纸往事。洋葱剥到底,找不到心,却流了泪”③。两部散文集,一百三十余篇散文,其中大半写的都是故乡的人和事。和大多数作者一样,故乡是写作的资源,周春荣之所以成为文学快刀手,在于他背倚故乡,有了后背的保护,在与生活搏斗、策马文坛、遣词造句的时候,立马可待,快意江湖。

二、真诚自信:周春荣散文的较高品质

周春荣的散文,最好的品质是真诚。在俗世和写作里,他都未曾掩饰,把自己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份真诚、热爱,和读者自然有情感的共振。但丁在散文集《新生》里,真诚地向他的读者袒露自己,讲述他对贝雅特丽齐的爱恋。因其真诚,震撼人心,成为经典,成为黑暗的中世纪那一抹温暖的微光。卢梭在其散文集《忏悔录》里,以无与伦比的勇气,赤裸裸地告诉读者他的不堪和敏感,甚至告诉读者他和华伦夫人的不伦之恋。这引来无数的谩骂和诋毁,但因为真诚,卢梭被他的读者包容,《忏悔录》也是世界文学史的经典。巴金在其散文集《随想录》里,写他受尽劫难,写他在某一人生时期的丑恶和人性的堕落,这与其说是道德忏悔,不如说是文人的自我反省。因其真诚,《随想录》是巴金文学作品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篇章。

这就是散文,它是作者和读者之间最直接的沟通渠道。周春荣的年轻时代正值当代文学的黄金时期,文学是可以信赖的,读者和作者也是可以信赖的。他在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接受过最正统的文学训练。和他的朋友们一样,流滄河的水滋养了他的学养,荷花池洁白的荷花成为他的参照物。读他的散文,就像与一个老朋友交谈。街头小店,烙上两勺洋芋,烤上几片五花肉,推杯换盏之间有了真意。要写出好的散文,标准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真诚。一切虚饰在散文里都是徒劳,读者总会识破你的矫作。真诚使得周春荣的散文获得了较高的品质。作者和读者,原本是平等的。当一篇文章进入读者视野的时候,那便是一段缘分的开始。如果朋友间说的是假话空话套话,便使入觉得面目可憎。

周春荣散文的真诚,在他写作《一条藤上的瓜》开始,把父亲是“倒插门女婿”的心结呈现给读者,立马获得了写作的自由。他写父亲从乡下到城里来给儿子送腊肉,因为穿衣破旧,被人误以为是讨饭乞丐,继遭驱赶。这样的尴尬,周春荣毫无保留,和盘托出,未加任何遮挡和美化。这真诚当然可以是自信,为人的自信,一个凭借自己的天分和勤奋,成长为一个足以让父母自豪的儿子的自信。于是这份真诚与自信,在文学上可以当成审美的对象,当成作品与读者之间水到渠成的默契。

三十多年前,当周春荣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在流沧河畔,他在写作上初出茅庐,但已经令人刮目相看。周春荣的大学时代学习的是数学专业,他本人不认为他的专业和写作之间有太大的关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他的同行(作家),他的散文理性的格调更加明显,在他的散文中,数据和数字出现的频率更加频繁一些,他的散文内在的起承转合也更加明显,虽然这也导致了模式化硬伤的出现。他在业余时间,一盏孤灯,一张书桌,一本稿子,一支钢笔,在写作中享受着自由。这种业余的写作姿态,提升了他的散文品质。

面对生活,一个优秀的散文作者,无需急躁,犹如朋友,相请不如偶遇,看重的只是岁月里那份相互的守望。如果要说遗憾,周春荣散文篇什不少,但唯独缺少了小品文(美文),周作人散文和梁实秋散文的那种闲适和清淡,在周春荣散文里不多见;即使在贵州毕节的散文作家里,刘群峰散文的唯美豁达,陈虎散文的通透纯粹,彭澎散文的典雅精致,也都可以成为周春荣散文的参照。我们不能苛责周春荣,作为散文作家,他白有审美选择的权利,再说,岁月尚长,未来可期,周春荣散文求新求变求突破,也有可能。

三、文化散文:周春荣的优雅存在

在《秦关冷月》里,周春荣的文化散文颇见功力。写作文化散文,是周春荣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一般与经济繁荣程度相匹配,在“北上广深”谈论文化,好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毕节和纳雍这样的小县城谈文化,或者说谈文学,却有点奢侈。在小县城,KTV和洗脚店随处可见,唯独书店和电影院比较少。小城市的文化养不起太多的书店,为数不多的书店也冷冷清清,门可罗雀,仅仅靠教辅资料维系生存,折射出小县城文化的处境。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追求物质的温饱和精神上的富足,这两者本质上并不冲突。“文学是充满矛盾的人生开放出来的心灵之花,它使人们在静观之中获得心灵的解放和自由,要是没有文学,我们这世界、我们这人生将会变成什么模样,真是难以想象,人们之所以爱好文学,绝不是为了点缀,而是生命的需求”④。

在现实生活中,周春荣是相对成功的。他是一个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从他漫长的写作时间来看,过去二十多年,他本质上是个文学青年,文学写作在他的内心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属于他个人的私人领地,足以支撑他优雅地活在这平庸的小县城里。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以笔为马,享受文学的奢华和恩赐,寻找人生和心灵的自由。“人生最大的自由,是心灵的自由。没有思想的束缚,没有心灵的桎梏,做一番纸上的旅行,任由想象的翅膀抵达古人的苍穹,任由笔墨挥洒在方寸之间,不失为一种生活的方式”⑤。所以,周春荣发出了谁解人生千年醉的感慨,感受到了水动山静和人的沧桑,拍遍了栏杆,无人会登临意。他在奢香目前发出悠长的思考,秦关冷月,长歌当哭。周春荣散文主动把文化扛在肩上,庙堂之高,江湖之远,都使他忧愁,有些沉重,步履也不够轻盈。

从文之人,写作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自己。文学的道路是寂寞的,但没有文学,生活会更加寂寞。写作只不过是让我们记得在流逝的光阴里,我们曾经优雅地存在过。所以人如其文,散文尤其如此。毕节的文学同仁刘靖林先生在《怀胎十月的杜鹃花》序言中这样写道:“在青年时代的梦想里,文学是神圣的,诸多年过去了,虽已不再是一个青少年,文学之于我也还是依然有着神圣感的,由于方方面面的因素限制下的有限的精力不能够特别执着地追求,却也因为与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原因和自己的所爱,没有把它放下,也是因为没有放下的原因,我的业余生活有了无穷的乐趣,人生的道路上多了一些有点价值的回味。”⑥

四、县域写作:周春荣散文的标本意义

周春荣的散文,主要收录在其三本散文集《一寸光阴》《秦关冷月》《生命如烛》中,他在《贵州日报》《毕节日报》《高原》《纳雍文艺》等各级各类文学报刊(栏目)中也常有散文发表,但在重量级的文学刊物公开发表的还不是太多,在纯文学圈子里影响力还不是太大,可能在毕节之外的读者那里知晓的人也不太多,因此还局限在所谓的县域写作范围内。

周春荣的《笔尖上的视界》是一本不得不提的著作。他用了十年时间来写作这本纪实散文集,这些文章基本上发表在《贵州日报》。《八百万黔军出夜郎》《营盘山往事》等篇章,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它们关注现实,注重文以载道,看重的是散文对生活的参与。说直接一些,是新闻散文化,或者散文新闻化,这些散文带有很强的新闻性,导致的是散文的文學性被削弱。他一只眼睛用的是作家的角度,一只眼睛用的是记者的角度。有读者认为这是周春荣的“隐匿的真诚”,其实,这是周春荣作为社会观察者的理性的热心,作为公务员、作家、官员和文人,他选择了承担,用手中的笔去担当社会的责任。这种探索和选择的意义,尚需讨论。时间是最好的读者、裁判和评论家,吹尽黄沙始到金,周春荣值得期待。

写作的全部意义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吗?对那些完全依赖写作为生的作者而言是该如此,比如各级文联的作家们,他们拿着这份工资,写作和发表作品是他们责无旁贷的责任,他们的工作就是为社会贡献文学产品。中国有着庞大的写作群体,其中绝大部分作者属于业余创作,微薄到可以忽略的稿费不是他们创作的动力,他们更多是基于爱好和习惯而写作。大量的民间文学刊物(内部刊物)支撑着这些作者的创作。公开发表,仅仅是文学写作的一部分,标志着你的写作符合了文学杂志的一种规范和杂志编辑的趣味。文章不被更多读者看见,文章的社会价值在哪里?公开的文学杂志的编辑,仅仅代表了非常小范围的一部分读者,并不能代表全部。以今天的纯文学刊物的发行量而言,能够让读者自掏腰包购买的,已经凤毛麟角。作为一个县域(普通)写作者,生活在今天的时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来自民间的写作,正在因为传播平台的多元化,被更多的读者知晓。文学的垄断,已经不可避免地被打破,大多数写作者,都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可能。

写作的最大价值在于分享,在于被看见。一个作家,他的思考、智慧和刹那间的灵光展现,都有可能被别人感知。周春荣无疑是幸运的,纳雍县的相关部门和人士对文学的重视,整理县域内的作家作品,使得文学创作者的精神产品能多次结集出版,整体推出,集中展示,被更多的读者喜欢,形成了“纳雍文学现象”。“尽管题材不同、手法各异、样式不同,但都充分展示了这几位作家对这片土地极富个性的当下性思考,体现了他们对存在的担当与各自的文学理念,是他们献给这片土地的最珍贵的礼物”⑦,这其中周春荣的散文很有代表性。同时,“纳雍文学”和“文学纳雍”也因为周春荣、空空、徐源、郭勇、陈菊、丁垂赋等而被外界认可,成为一张文化名片。文学创作与纳雍县地方形象塑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文学的层面来讲,这正是县域作家写作的最大价值和意义所在。

①②⑤周春荣:《秦关冷月》,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第209页,第209页。第1页。

③周春荣:《一寸光阴》,团结出版社2018年版,第1页。

④谢廷秋:《中国现当代文学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⑥刘靖林:《怀胎十月的杜鹃花》,贵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⑦徐源:《一梦经年》,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版,第140页。

猜你喜欢
真诚
走进学生
青春岁月(2016年22期)2016-12-23 09:52:38
平民化叙事的魅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的爱
考试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56:16
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考试周刊(2016年90期)2016-12-01 07:14:53
忏悔之于周朴园
试析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表扬激励
成才之路(2016年18期)2016-07-08 17:44:20
论孙犁作品的时代性与独立性
用真诚去感化,用爱心去温暖
读《我的名字叫红》有感
戏剧之家(2016年5期)2016-04-05 18:25:37
让后进生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