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

2022-05-14 10:24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围术肌瘤开腹

朱 建

临床妇科疾病中子宫肌瘤发病率相对较高,又可称为子宫平滑肌瘤,在25~55岁阶段女性中具有高发病率,是女性生殖器良性肿瘤疾病[1]。相关资料显示,子宫肌瘤发生与机体内雌激素过度释放具有较强关联性,女性患病后多数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程时间延长,肌瘤体积增大,会出现腰痛、下腹包块、月经异常、尿频、便秘等不良症状。而临床针对子宫肌瘤患者常根据其临床症状、是否存在生育需求以及肌瘤大小数目等综合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而对于存在明显症状和生育需求、肌瘤生长过快、肌瘤体积过大的患者常予以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2]。以往的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虽然可将肌瘤有效剔除,但是具有较大创伤性,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易并发其他症状,对预后造成不利影响[3]。鉴于此,寻求一项有效的手术方式对子宫肌瘤患者病情康复来说具有积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目标为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比研究。观察组40例患者,年龄27~54岁,平均年龄(33.56±5.32)岁,肌瘤直径5~8 cm,平均直径(6.46±1.25)cm;其中多发肌瘤27例,单发肌瘤13例;肌壁间肌瘤23例,浆膜下肌瘤17例。对照组40例患者,年龄26~52岁,平均年龄(33.54±6.29)岁,肌瘤直径5~8 cm,平均直径(6.31±1.21)cm;其中多发肌瘤26例,单发肌瘤14例;肌壁间肌瘤和浆膜下肌瘤9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并经彩超明确证实;具体状况与手术治疗适应证相符;子宫肌瘤数目≤3个;肌瘤位置处于肌壁间、浆膜下;认知无异常,日常可配合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与手术介入治疗禁忌证不相符者;特殊位置肌瘤、子宫肌瘤体积过大者;子宫肌瘤恶性癌变者;合并严重恶性肿瘤疾病者;合并严重脏器系统疾病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患者行开腹子宫肌瘤剔除术,实施腰硬联合麻醉,麻醉成功后于下腹正中作一条直形切口,并将各层组织逐层分离,充分暴露腹腔,确保腹腔未粘连的情况下,观察肌瘤所处部位,明确大小、数目,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将肌瘤剔除,剔除后缝合切口,并予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

1.3.2 观察组 对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并实施气管插管全麻,麻醉完成行4孔法,于脐部两侧用两把巾钳提起腹壁,将脐孔上缘2 cm作为切口部位,作一条横行切口,长约10 mm,并应用10 mm Trocar穿刺进腹,同时放入腹腔镜,CO2人工气腹成功创建后,于患者下腹部左侧作两个切口,并将5 mm和10 mm Trocar分别置入,将其作为操作孔,并在患者右下腹部作一个切口,放入5 mm Trocar,并查看肝胆肠管和腹腔大网膜具体状况、腹腔是否有粘连状况以及肌瘤数目、位置和大小等状况;针对较细瘤蒂,位于浆膜下的肌瘤可应用双极电凝和剪刀边凝边剪切断瘤体,摘取后予以电凝止血处理;针对较粗瘤蒂,位于浆膜下的肌瘤可将肌瘤表面假包膜切开后,将瘤体取出。肌壁间肌瘤明显突出部位,应用穿刺针进入子宫肌层,应用垂体后叶素6 U于稀释后在瘤体附近注射,电凝钩电凝后,进一步切开肌瘤表面假包膜,将瘤体充分暴露后,用齿钳将瘤体钳夹、牵引,并对假包膜实施钝性分离,将肌瘤完整剔除后缝合创面,剔除的子宫肌瘤应用旋切器旋切后,于左下腹切口处取出;如若存在盆腔粘连或是合并附件病变的情况,需根据实际状况在腹腔镜下将其一同处理;剔除术后腹腔需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在明确创面未出血后,将手术器械取出,将CO2气腹排空,关闭切口,予以抗生素行抗感染处理。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详细记录的数据全部纳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进一步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s)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肛门排气时间(h)下床活动时间(h)住院时间(d)观察组4060.12±13.2462.64±10.6715.35±2.65 9.34±2.125.01±1.25对照组4086.56±16.66145.63±20.1226.88±5.7623.45±4.247.87±1.65 t 7.858 23.046 11.501 18.825 8.738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 论

子宫肌瘤的发生与工作压力、内分泌失调、日常生活状况、遗传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女性不但需要照顾家庭,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因此身心俱惫促使机体内分泌失调,继而导致子宫肌瘤高发[4]。该病症状表现为经量异常、经期延长等,一旦患病症状无特异性,往往是体检时偶然发现,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腹部包块、腹部压迫感、阴道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腰酸背痛、痛经加剧、下腹坠胀等症状。如若不及时予以有效的诊疗,随着时间的推移,肌瘤会随之而增大,加大癌变的风险[5]。

目前,临床上针对子宫肌瘤常予以药物保守治疗、超声治疗以及手术治疗。治疗前需依据患者具体状况选用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手术治疗适应证包括:存在明显临床症状;有明显生育需求,希望保留子宫;子宫增大至孕10周左右,并引起不孕或是反复流产;发生反复阴道出血症状,且经用药治疗后仍无明显作用。如果出现以上指征,便可实施手术治疗[6]。目前,临床上常对子宫肌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子宫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均为常用术式,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加上对疾病有更深的认知,使得大多数处于育龄阶段的女性希望保留子宫,正因如此子宫肌瘤剔除术逐步成为了首选治疗方案。

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包括开腹手术及腹腔镜微创手术,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完善,在临床妇科领域中,腹腔镜手术现阶段也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治疗策略。相比于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不论是在术后恢复时间方面还是在手术切口大小方面,其优势均比较显著,更加满足美观、微创的理念[7]。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该术式是通过在腹腔内放置腹腔镜,并在镜下直视实施肌瘤剔除,由于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可对肌瘤位置及其周围邻近组织状况加以观察,可有效清除病灶,并防止损伤周围脏器组织,加之无需实施开腹,利用小切口置入手术器械,在降低术中出血量的同时还可避免发生术后感染等并发症[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证实临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应用于子宫肌瘤治疗中,可避免术中出血量过大,极大程度地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缩短治疗时间[9-10]。

综上所述,子宫肌瘤患者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效果显著,不仅能避免其术中出血量过大,从而避免机体处于过度应激状态,还能避免发生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促进病情尽早康复,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围术肌瘤开腹
子宫肌瘤和怀孕可以共存吗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围术期舒适干预应用于口腔颌外科的效果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围术期处理
肺淋巴管肌瘤病肺内及肺外CT表现
你了解子宫肌瘤吗
围术期血液管理新进展
腹腔镜下肝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相关因素初步分析
腹腔镜与开腹术治疗胆囊息肉的对比分析
腹腔镜脾切除术与开腹脾切除术治疗脾脏占位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