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KAP护理模式对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2022-05-14 10:24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精神疾病精神科高血糖

余 艳

精神科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科室,收治的患者存在思维、认知、感知、情感等方面的障碍,精神活动无法与内心体验、周围环境协调,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目前,服用抗精神类药物仍为精神疾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尽管药物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会增加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的风险[1]。近年来,精神科住院患者糖尿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应激、药物使用不当、创伤、感染等均可能导致机体血糖水平异常升高。信息-知识-信念-知识-行为(IKAP)是一种解释疾病信息、个人知识和信念如何转化为个人健康行为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一体化、个性化的健康指导方案。本院自2020年12月起尝试应用IKAP护理模式,以76例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健康行为护理模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委员会要求,对患者无伤害。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1月本院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住院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①纳入标准:高血糖患者为临床明确诊断合并糖尿病者,或虽未诊断为糖尿病但因长期口服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静脉空腹血糖增高者;静脉FPG≥6.1 mmol/L者;病历资料完整;不存在躯体功能障碍活动期者;接受规范精神科治疗与降血糖治疗或能通过规范的饮食和运动控制;住院时间≥4周;家属知情研究,自愿参与。②排除标准:合并心、脑、肝、肾等脏器系统严重功能障碍活动期者;伴脑器质性病变活动期者;有1型糖尿病史者;存在视听障碍。最终纳入76例患者,其中男52例,女24例;年龄21~80岁,平均年龄(45.51±8.31)岁;空腹静脉血糖:6.1~28.6 mmol/L,平均空腹血糖(16.21±2.49)mmol/L;文化水平:中专或高中以下56例,中专或高中及以上20例;精神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48例,双相情感障碍19例,酒依赖5例,轻度精神发育迟缓3例,精神分裂症合并精神发育迟缓1例,癫痫性脑病1例。按照组间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分组,每组38例。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安全管理、康复训练等,主要内容如下:①心理护理: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疾病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例如正念减压训练、冥想法等。②用药指导:向患者介绍其所用药物的治疗目的、服用方法、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并监督、记录患者用药情况,观察药物疗效、用药后血糖水平变化,及时识别并处理药物副作用。③一般护理: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干燥,指导其做好卫生处理,每晚督促患者洗脚,定期修剪指甲、理发,保持口腔、足部和会阴部卫生。④安全管理:为患者营造安静、舒适、安全的病房环境,温湿度适宜;患者外出活动需护士陪同,以免出现意外;加强巡视,加强对意识不清、精神兴奋、抑郁状态患者的病情观察。⑤饮食护理:避免进食易引起血糖波动的食物。此外,统一管理患者进餐,防止出现倒食、藏食、用餐具伤人等情况,提醒患者细嚼慢咽,对于药物反应严重或是吞咽动作迟缓者,给予软食,进餐时勿催促,必要时小口喂食;对于抢食、暴饮暴食者,限制进餐量、进餐速度,尽可能安排单独进餐;对于拒食者,视情况对症处理。

1.2.2 观察组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采取IKAP护理模式干预。组建由2名精神科医师、6名精神科护士、1名糖尿病专科护士组成的IKAP管理小组,其中医师为副高及以上职称,护士为护师和主管护师;小组成员均经统一IKAP知识与技能培训,由医师负责患者精神疾病与糖代谢异常诊疗计划的制定,组内护士负责IKAP管理方案的落实。自患者入院出现高血糖情况开始根据患者病情和接受程度共干预2~4周,具体内容如下:

1.2.2.1 收集资料(I) 在干预第1 d~2 d内,组内护士基于患者性格心理特征、疾病症状对情绪和沟通能力的影响,采取合适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深入交流,并结合观察、询问、体检、查阅病历等途径详细掌握其心理、社会、生理等方面的资料,评估其对自身疾病的认知情况、行为反应等,例如年龄、文化水平、家庭关系、糖尿病家族史、饮食习惯、对血糖控制和情绪控制知识的需求等,掌握其血糖、血压等数据。

1.2.2.2 传递知识(K) 在干预第1周内,根据掌握的信息采取适当的宣教形式对患者开展疾病自我管理知识指导,除了口头宣教,还采取小视频、宣传图册、宣传栏、知识讲座等形式。①情绪管理:站在患者的角度理解其所处环境、内心感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教会其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及科学的心理疏导技术,向其讲解精神症状出现及加重的原因、血糖异常的诱因,并邀请治疗效果佳的患者“现身说法”,增强其治疗信心。②饮食指导: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调整膳食结构,血糖高患者不宜进食高糖、高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宜以低脂、低热量、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清淡饮食为主,适当进食豆类、含糖分低的新鲜蔬果,戒烟限酒。③运动指导: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文娱、体育锻炼活动,例如可组织广场舞、呼吸操、太极拳等。④用药指导:向患者说明抗精神病药物、降糖药的正确使用方法、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确保其真正理解并学会规范使用。⑤血糖监测:让患者明白血糖水平监测的重要性、必要性。注意在传授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神态、表情、说话语气和语速,语言通俗易懂,避免运用专业性较强的医学术语,与此同时,留意患者的反应与表情,适时提问,对患者理解不佳处可调整讲解方式进行再讲解。

1.2.2.3 转变观念(A) 在患者获取疾病相关知识后,进一步认识到自身情绪、遵医行为与不良康复结局的关系,纠正错误认知,调动其内在潜力,建立健康生活行为的信念和态度,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疾病,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应对疾病。

1.2.2.4 改变行为(P) 在患者认识高血糖对自身疾病康复的负性效应后,改变目前现状的积极性被调动,促进其健康行为的转变。组内医护人员与其共同分析可能对其精神症状、血糖水平造成影响的潜在危险因素,并结合患者病情、文化水平制定个性化、可行性高的预防、护理方案。此外,督促患者将每日饮食、运动、血糖监测、用药反应、心理状态等告知床位护士,由床位护士对患者近一周的疾病自我管理知识、行为、态度进行评价,肯定做的好的地方,对其不足之处给予纠正。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干预2~4周)的心理状态、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①心理状态:借助Hamilton编制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其中HAMA量表有14个评分项,各项采用0~4分的5级评分法计分,无症状、轻、中等、重、极重分别赋值为0分、1分、2分、3分、4分,总分7~14分、14~21分、21~29分、高于29分分别提示可能有焦虑、肯定有焦虑、肯定有明显焦虑、严重焦虑。HAMD量表有17个评分项,评分方法同HAMA量表,总分7~17分、17~24分、高于24分分别提示可能有抑郁、肯定有抑郁、严重抑郁。②自我效能:采取王璟璇等学者编制的糖尿病自我效能量表(DSES)进行改良,以适合精神科康复期患者的评价,该量表由饮食控制、血糖监测、规律锻炼、用药依从性4个维度组成,各条目以Likert5级(1~5分)评分法计分,得分越高,提示自我效能水平越高,该量表总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91。③血糖控制情况:测定两组的静脉空腹血糖(FPG)水平,每月监测一次空腹静脉血糖,记录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的病例数、平时用试纸测静脉末梢血糖,记录降至正常水平所用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HAMA、HAMD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两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 nHAMA焦虑量表评分 HAMD抑郁量表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3824.60±5.349.12±2.43 20.56±4.617.21±2.14对照组3824.49±5.4317.67±3.5720.45±4.6717.28±3.29 t 0.432 5.437 0.329 6.231 P 0.921 0.008 0.954 <0.001

2.2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DSES量表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DSE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自我效能比较(±s,分)

组别 n 饮食控制 血糖监测 规律锻炼 用药依从性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8 8.12±2.24 24.65±3.27 5.59±0.95 16.62±2.76 7.25±1.49 15.39±2.91 4.31±0.87 12.14±2.13对照组 38 8.22±2.17 16.39±3.42 5.46±0.99 10.57±3.11 7.32±1.54 11.62±3.25 4.23±0.92 7.92±2.28 t 0.481 5.572 0.927 4.819 0.983 4.461 0.527 4.721 P 0.896 0.003 0.665 0.029 0.641 0.038 0.875 0.033

2.3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的发生率高,血糖降至正常所需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静脉FPG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3 讨 论

3.1 精神科患者易导致糖代谢异常高血糖的原因分析 精神疾病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往往需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最大程度恢复丧失的功能、提高远期生活质量为精神科患者的主要治疗目标。目前,关于抗精神病药物与机体糖脂代谢紊乱之间的机制尚无系统定论,较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5-羟色胺(5-HT2)、H1-组胺等受体的阻断使得患者出现食欲增加、过度镇静之间的不平衡,引起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胰岛素抵抗,进而导致血糖异常升高,也可能与5-HT2减弱了胰岛β细胞对血糖的反应水平、减少了胰岛素分泌有关。调查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问题较为普遍,不依从率达24%~90%,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精神症状控制,且不合理用药、过长时间用药也会增加血糖异常增高的可能性,使得病情反复,降低生活质量[2]。

3.2 KAP理论用于精神科高血糖患者的可行性 IKAP模式是由KAP理论延伸而来的一种新型健康教育模式,杜文洁等[3]学者对2型糖尿病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探讨,与格林模式、“三师”共管模式相比,IKAP在提高患者自我评估、自我管理能力方面效果明显。与其他住院患者相比,精神科患者大多存在认知思维功能障碍、控制力较差、自我效能感的问题,在传统护理模式干预下,患者对治疗措施的执行率较低,甚至可能出现抢食等不良事件,不利于护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此外,精神疾病患者受症状影响,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反应会增加肾上腺素、生长激素、胰高血糖素等的分泌,使得血糖、血压升高,加重糖尿病病情[4]。因此,改善精神疾病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升自我效能水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研究为观察组患者提供IKAP护理模式干预,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疾病类型,采取合适的交流沟通方式,了解患者疾病相关信息、心理性格特点,并与其建立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在知识传递阶段,护理人员将多种宣教形式结合,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不仅能吸引精神疾病患者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也能强化宣教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HAMA、HAMD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DSES量表4维度评分与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通过IKAP护理模式能有效缓解精神科糖代谢异常高血糖患者的负性情绪,调整患者心理状态,帮助其更加积极的应对疾病[5-6]。

3.3 KAP理论利于精神科糖代谢异常高血糖患者的康复 有研究指出,糖代谢异常状态与住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均存在一定相关性[7],因此,有效控制高血糖对精神科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既往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糖尿病患者,临床常采用正念减压方式干预,对患者自我效能提高的作用有限,导致血糖控制效果并不理想[8]。本研究为精神科高血糖患者提供IKAP护理模式干预,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糖降至正常所需时间少,静脉FPG水平低(P<0.05),表明在IKAP护理模式干预下,精神科高血糖患者的血糖水平能得到有效控制。其原因在于,为观察组患者提供IKAP护理模式的干预后,患者的饮食控制、用药依从性、规律锻炼、血糖监测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丰富,坚定疾病自我管理态度,同时记录患者心理、行为情况的方法,不仅发挥了督促、提醒作用,使其更加自觉的执行健康计划,也为患者提供了一个宣泄、表达的空间,提高了治疗依从性,避免不规律用药的发生,使精神症状尽快控制,促进血糖稳定至正常范围,并且通过提高患者认知、强化信念、转变行为等促进自我效能水平的提升,从而改善其生命质量。

总之,为精神疾病合并高血糖患者实施基于IKAP护理模式下的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升其自我效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改善病情,提高生命质量。

猜你喜欢
精神疾病精神科高血糖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血糖超标这些都不能吃了吗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UCP2基因敲除小鼠在高血糖加重脑缺血损伤模型中的应用
高血糖相关偏身投掷和舞蹈症的CT及MRI表现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不同水平控制应激性高血糖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