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PINB7基因纯合突变的长岛型掌跖角化症一例

2022-05-14 02:59郑晓旭毛秋雨刘倩楠钱齐宏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弥漫性杂合角化

郑晓旭,李 敏,毛秋雨,刘倩楠,钱齐宏

临床资料

先证者,男,15岁。双手足出生即出现弥漫性红斑伴角化,于2020年8月20日就诊。患者自出生即出现掌跖部位红斑伴脱屑,随着年龄增长缓慢加重伴轻中度角化过度,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伴手足多汗,出汗后足部有轻微异味,无明显自觉不适。体格检查:发育及智力正常,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掌、足跖、手足背、腕内侧、踝部见弥漫性红斑伴角化及脱屑,皮肤轻度增厚,手足部分区域因多汗出现浸渍发白(图1),未累及肘部、膝部、臀部。曾有牙齿矫正史,眼睛、毛发、指(趾)甲未见明显异常。家族史:父母及弟弟无类似临床表现,无家族性肿瘤病史,父母否认近亲结婚(图2)。全外显子测序:SERPINB7 基因为c.522-523insT(p.Val175Cysfs*46)纯合移码突变,先证者父母为c.522-523insT杂合突变携带者(图3)。诊断:长岛型掌跖角化症。治疗:采用他扎罗汀加尿素乳膏对症治疗,治疗1个月后患者皮损有明显改善(图4)。

图1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先证者手足皮损

图2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患者家系图

图3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先证者及其父母SERPINB7基因测序图

图4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先证者治疗后临床表现

讨论

长岛型掌跖角化症(nagashima-type palmoplantar keratosis,NPPK)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非综合征的弥漫性掌跖角化症,由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7(serpin family B,SERPINB7)基因突变引起。NPPK通常表现为掌跖部位境界清楚弥漫性红斑伴角化过度,常累及手足背、手腕内侧、踝部及跟腱,有时也会影响肘部或膝部,亦可累及臀部,皮损泡水后容易发白。部分患者出现手足多汗,有异味,易并发真菌感染。此类型掌跖角化症通常不累及牙齿、毛发等全身其他脏器[1]。目前已报道的NPPK 致病突变有13个(HGMD2020专业版),其中c.796C>T 突变频率最高。C.796C>T被认为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的始祖突变,由于该等位基因的高频率突变,NPPK家族可以表现为假显性遗传模式[2]。已报道的病例显示单一杂合突变者不发病,而纯合及复合杂合突变者发病,提示NPPK 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

本文病例经过测序发现c.522-523insT,即第6个外显子第522处插入个T碱基,原来的编码蛋白质第175处缬氨酸变为半胱氨酸,至第46个密码子移码为终止密码子TGA,出现终止。其父母携带同一杂合突变,是典型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模式。c.522-523insT该突变虽然曾被报道过,但大多以复合杂合的形式报道。目前报道的纯合突变的病例稀少,仅有1例[3],该例患者为30岁男性,4岁时起病,表现为掌趾弥漫性红斑伴角化,并弥漫至手足背、腕部、踝部,伴甲癣、足癣和多汗,与该文中其他病例对比,NPPK不同基因型与表型之间无明显差异。通过对3个数据库(ExAC、gnomAD genomes、gnomAD exomes)中c.522-523insT突变的频率分析,东亚正常人群的杂合携带率约为0.25%,因此推算我国随机婚配纯合发病率约0.015/1万。

目前NPPK缺乏特异性治疗,一般采用维A酸、润肤乳等对症治疗,并发真菌感染进行抗真菌治疗。c.796C>T为无义突变产生截短蛋白,庆大霉素被证实对一部分无义突变治疗有效[4]。本例为移码突变,所以采用他扎罗汀加尿素乳膏对症治疗。

尽管NPPK在中国常见,但我国医务人员对该疾病认识仍不足。本例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并最终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由于遗传性掌跖角化症的遗传异质性和临床异质性,且本例患者的突变类型不同于以往最常被报道的类型,这也强调了基因检测在这一类遗传性掌跖角化症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基因检测可以明确NPPK的诊断,并且针对突变类型能更加精准的指导治疗。

猜你喜欢
弥漫性杂合角化
多个线性算子可同时对角化的充要条件
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不可判定性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杂合”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章回题目翻译策略研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治疗
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探究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实对称矩阵正交相似对角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