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谭琳、张锦、张悦悦(四川省成都高新新源学校语文教师)
父亲与孩子,是相互成就的。我们说,你是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也说,你是什么样的孩子,就会有什么样的父亲。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不是一致的,而是多样的、丰富的。
当年幼的孩子不在身边,父亲通过信件伴其成长,比如漫画家丁午和女儿小艾;当儿子生下来就被认定为残障儿,父亲用幽默抵抗难以言说的痛苦,比如作家傅尼叶与儿子马蒂约、托马;当孩子跟随母亲在另外的城市生活,父亲用短暂的陪伴抚慰孩子敏感的心,比如父亲焦尼与儿子狄姆……
父亲眼中的孩子或可爱、或恼人、或童真、或脆弱,孩子眼中的父亲或高大、或沉默、或耐心、或勇敢……我们很容易发现,父亲与孩子关系的多样性背后,还藏有一种统一性,那就是——爱。
父亲爱孩子,孩子也爱父亲。
爸爸这只深蓝色的鸟跟着其他的鸟儿一起飞了三遍。最后一遍,爸爸明显有点喘,爸爸这只老鸟在空中呼出了一团团的白气……
爸爸从树上下来,笑眯眯地看着我,可是我却摇摇头。
爸爸拍拍我的肩说:“没关系的,明天我们再飞给你看。”
——节选自《那只深蓝色的鸟是我爸爸》
(魏捷著,何耘之绘,明天出版社出版)
20 只鸟,飞掉了5 只,又飞掉了4 只,总共减少了9 只。(20-5-4=11)
这题目并不难,但要教会一个孩子却并不容易,一次次讲解,需要极大的耐心。
书中的爸爸很有耐心。为了教会孩子这道数学题,胖胖的他扮成一只鸟儿飞,一遍又一遍演示给孩子看。即使孩子一次又一次地摇头,表示听不懂,他也没有半点不耐烦。他飞得呼出一团团挣扎的白气,羽毛飘落,笨重而吃力,直到孩子朝香樟树上的他大喊:“爸爸,你不用再变成老鸟飞来飞去了,因为我会做那道数学题啦!”他才停下来。
很多看起来简单的事,对孩子来说是复杂的,因为他们年幼、远未成熟,需要人告诉他们那些最最最最基础的东西,告诉他们20-5-4=11。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爸爸常常忘记自己的孩子还只是孩子,当孩子表达对简单事物的不解时,他们会火冒三丈、大喊大叫,甚至忍不住会骂:“你真笨!”
这些爸爸应该向书中的爸爸学习——耐心地教授,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
洗完了衣服,特别累,出了一身汗。这时候,听见有人叫“丁午、丁午”,我找了半天,才看见是一只青蛙在喊爸爸。他一边拍手,一边笑着说:“累了吧!看你以后还这么懒吗?”
小艾,你说应该怎么办?是存一大堆衣服再洗,还是脏了马上就洗呢?
——节选自《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
(丁午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女儿小艾八岁的时候,丁午被下放到河南黄湖干校。分隔两地不能见面,他太想她了。于是,他不停地给女儿写信。
为了让小艾看得懂,丁午用漫画加文字的形式给小艾写信。割麦子、做木匠、插秧、养猪、盖房……这些繁重的农活被他描绘得很好玩:“猪爱吃大田螺,咔吧咔吧,像人吃花生米!”“爸爸最喜欢割麦子,累是累,可是挺好玩! ”“爸爸每天劳动完了,浑身是污泥,你说好玩吗?”读到这样的文字,小艾觉得爸爸好像就在身边。
伤病也被丁午讲得很好玩。他得过疟疾,高烧多次;腿受伤多次,眼睛也被伤过;被电锯割破过手……“给你讲一个故事:有一天,爸爸的眼睛只剩一只了。”“爸爸摔了一跤,腿特痛,走路得用一根棍子。你说好玩吗? ”
“好玩吗?”丁午反复问女儿,信里到处画有笑脸。他在信中为女儿描绘了一则则田园童话,其间,充满了爸爸对女儿深深的爱。
爸爸找到自己的座位,忽然大声叫道:“大家听一下好吗?”
众人都停了下来,回头望着爸爸。
脱掉了鞋子的老爷爷也愣住了,就那么穿着袜子站在那里。
爸爸伸出一只手,继续大声说:“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他叫狄姆!”
——节选自《我的爸爸叫焦尼》([瑞典]波·R·汉伯格著,[瑞典]爱娃·艾瑞克松绘,彭懿译,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爸爸妈妈离婚后,狄姆和妈妈生活在一起,他的爸爸焦尼则在另一个城市生活。《我的爸爸叫焦尼》讲述的是爸爸过来看望狄姆,跟他一起度过的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一天。
爸爸和狄姆一起买热狗、看电影、吃披萨、去图书馆看书、喝饮品……狄姆骄傲地告诉每一个遇到的人:“这是我的爸爸,他叫焦尼。”经常性的别离,让这一切弥足珍贵。
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只有父子间的温暖亲情,不能和爸爸天天见面,狄姆或许会特别低落、沮丧、失望、伤心。可是,爸爸对他的爱,一直都在呀!焦尼为自己的孩子感到骄傲,他说:“这孩子,是我的儿子,最好的儿子。”
我们不知道这一天以外,焦尼在忙什么,狄姆怎么生活,这不重要。我们知道的是,这一天里,没有悲伤,没有眼泪,只有爱,只有希望——他们马上还会再见面的。
托马视力不太好,但居然能在那么小的屏幕上辨认出人群中的我,他认出我的时候,叫了一声:“爸爸。”
托马看完那个节目以后,还是不愿意去吃晚饭,他还想待在电视机前。他叫着:“爸爸,爸爸!”他肯定以为我还会在电视上出现。
我原以为自己对他并不太重要,没有我,他也能过得很好,但也许我想错了。
——节选自《爸爸,我们去哪儿?》
([ 法] 让- 路易·傅尼叶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傅尼叶有三个孩子:马蒂约、托马和玛丽,《爸爸,我们去哪儿?》写的是他与马蒂约、托马之间的故事,他们是两个残障儿。
傅尼叶动笔写这本书时已经七十岁,马蒂约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三十岁的托马仍生活在医疗教育中心。作为父亲,他当然想要自己的孩子幸福,但马蒂约直到死都不知道幸福的滋味,“他在人世间转了一小圈,体会到的却只有痛苦”。
“爸爸,我们去哪儿?”其实是托马的口头禅,他坐在父亲的车上,总是问这个问题,不停地问。傅尼叶的回答充满幽默:“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 他说:“幽默,是对付痛苦最好的武器!”作为父亲,他对孩子的爱,不会因为孩子是残障儿而有丝毫减少。从傅尼叶的讲述中,我们也坚信,马蒂约、托马都感受到了父亲的爱。
父亲爱孩子,不管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
——节选自《父与子全集》([德]埃·奥·卜劳恩绘,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
父亲帮儿子写作业,最后儿子却被老师揍了屁股;父亲喊看书的儿子吃饭,却被儿子的书深深吸引;父亲叫儿子起床,竟然被儿子拉来一起赖床;趁儿子熟睡的时候,父亲把儿子偷偷带到公园,让儿子在鸟语花香和动物们的围观中醒来……
父亲常常被描述为沉默的,像山一样伟岸、深沉。这是否是对父亲的刻板印象呢?在《父与子全集》中,卜劳恩讲的都是父子之间令人忍俊不禁的日常生活,那也是他与三岁的儿子克里斯蒂安之间的日常。
跟孩子在一起时,父亲不再是大人,而是也成为了小孩子,有小孩子的趣味、心理和喜好。父亲陪儿子一起玩、一起闹、一起乐、一起笑,一起发现并制造平凡生活中的乐趣。陪伴让每个平凡的日子五彩斑斓。
爸爸的仪式感
◎文:孙铭雅璇(长沙市育才学校六年级一班) 指导老师:陈媛
爸爸很注重仪式感。他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家,总要在门口认认真真地刮完胡子才进门。我好奇极了:“老爸,你为什么不进门再刮胡子呀?”老爸摸了摸下巴,笑呵呵地说:“这胡子是爸爸奔波的味道,回家看我宝贝女儿们,要抛掉风霜啊,这是——仪式感!”这仪式也让我体会到爸爸的辛劳。
爸爸每次回来都待不了多久,转眼又要出门工作,但他特意写下保证书:爸比保证,每半月必须回家,风雨无阻,一诺千金!端正贴上墙,他认真地说:“孩儿们数好日期监督哦,这是——仪式感!”我用力地点点头:“嗯!”
你的爸爸想要你的生活因他不同!
爸爸要做我最好的朋友
◎文:韩宝毅(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三年级三班) 指导老师:李娟
爸爸的身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性格。
爸爸几乎每天都陪我上下学,包括中午,有时候他出差了,也会提前安排好人接送。每次从校园里走出来,看到爸爸的车停在那里等我,我就特别开心。不仅如此,从幼儿园开始,只要他有空,暑假就会带着我出去旅游,有时候妈妈要上班,我们就两个人一起去旅游。我们一起去过上海看东方明珠塔、品尝美味的小笼包……这些都成了我和爸爸的专属记忆。
认识我爸爸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急性子,但对我总是很有耐心,他说他要成为我最好的朋友。
沉默的父亲
◎文:甘浩然(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小学1702班) 指导老师:宋晓婷
父亲总是沉默。记得有一次,母亲计算我们家庭一年的开支,听到算出来的巨大数目,父亲沉默了,半晌才说一句话:“我会努力的。”父亲的沉默却让我陷入沉思,久久不能忘怀。
又有一次,我考砸了,回家后也不知道怎么告诉父亲。当父亲从母亲那得知这个消息后,他又一次沉默了,可没过一会儿,他便跟我说:“来吧,咱们一起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沉默的父亲也是冷静的,有一次我在池塘边,一不小心掉了下去,岸上的父亲没有慌乱,赶紧给我递了一根竹竿,大声对我说:“抓住这根竹竿!”我伸手一抓,父亲便把我拉上了岸。若不是父亲递给我那根竹竿,我现在又会在哪儿呢?
父亲的沉默也会说话,还好,你听懂了!
我的爸爸是科学家
◎文:刘浩然(中南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三年级三班) 指导老师:李娟
爸爸从事高铁方面的研究工作,经常去新疆出差,我问他去那里干什么。“去做大风试验呀,新疆可是全国风力最大的地方!”有一次我们正和去了新疆的爸爸视频通话,镜头突然晃来晃去,伴随着一阵嘈杂声,信号中断了。
过了很久,爸爸打来视频电话,灰头土脸地说了句:“没事,刚起风了,别担心!”后来我才知道,当时风力达十五级,很危险。可爸爸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安危,而是急着要获得宝贵的试验数据。我问爸爸:“你不害怕吗?”爸爸笑了笑,说:“当时没想这么多。”
爸爸其实不只是爸爸,他还有好多其他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