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三晓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大多数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生活阅历较浅,积累素材的水平也有限,导致他们的写作水平一般,写出的作文普遍存在内容空洞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五到六年级学生的写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由此可见,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是必要的,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促进其综合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在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把各类生活化元素融入课程,让学生养成用文字记录生活、感悟生活的习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教学内容可由抽象化变得具象化。教师将各种抽象概念转变成更加直观的生活化形象,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并记忆知识。比如,在讲述作文选材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物,引导学生将作文主题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可以用于写作的主题,以丰富作文的内容,增强学生熟练运用生活化素材的写作能力。
其次,可以优化授课方式,将课堂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生活化。比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创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降低学生对作文课的排斥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后,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比如,一些教师为了某些主题的写作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有趣的生活实践活动,如郊外采风、参观博物馆、采摘新茶、了解茶叶制作过程等,帮助学生积累素材,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进行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实际生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元素,将语文知识与生活常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化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学生在生活化的氛围中学习,能够增强对生活的思考能力,发展想象力、创新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索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用心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有意识地积累生活素材,促使学生写出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情充沛的作文,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素材生活化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单一,人生阅历不够丰富,他们在写作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少生活素材的积累。许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相似的经历或感受,缺少独特的生活体验感。当前,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高年级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学生可以通过旅游、观看纪录片等方式丰富认知经验,寻找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提炼素材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素材、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
(二)情感生活化
真实的情感是一篇作文的灵魂,没有情感的作文读起来味同嚼蜡。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情感表达能力,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会牵动他们的情绪,但是学生缺乏将这些情绪转变成写作素材的能力。教师应在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发现细腻情感,提炼写作素材,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评价生活化
在以往的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评价学生的作文内容,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同时,一些教师习惯于详细地批改学生的作文,一字一句地改,限制了小学生写作思路的发展。此外,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學生的作文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写作潜力,导致评价存在片面性。
在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改变评价思路,创新评价的方式,利用作文评价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教师的评价应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比如,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给予正面评价,培养其写作兴趣;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进行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写作的自信心。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促进学生的素材积累
生活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作时极为重要的一环。写作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流畅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素材抒发自己的感想。目前,大多数小学高年级学生缺乏积累生活素材的能力,他们的作文存在描写内容空乏、人物刻画不够完善、语句表达晦涩等问题。对此,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提高其写作水平,让学生意识到观察生活细节的重要性,使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漫画”老师》的教学中,笔者先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课堂导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笔者根据题目向学生提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他们喜欢的教师,并将教师的肖像画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猜测。随后,在写作过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收集了关于人物肖像描写的精彩片段,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这些优美的语句。笔者还向学生传授了多种描写手法,指导学生刻画立体的人物形象。最后,笔者在班级朗读了优秀的学生作文,对学生给予了表扬和肯定。
(二)结合学生生活经历,促进学生写作表达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他们缺乏提炼生活素材的能力,容易将生活中的事件写成流水账,表达的情感苍白无力。针对这种情况,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提炼生活素材的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
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 让生活更美好》的教学中,笔者先结合作文题目进行新课导入,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生活是美好的?”的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举例解析。接着,笔者引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保留这份美好呢?”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由于半命题作文的立意选择范围较广,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写作思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进行写作,比如以母爱、友情、梦想等作为切入点,在写作时加入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的生活经历较为浅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产生感想,并将这种感想带入写作,创作出情感充沛的文章。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室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场地,但由于教室空间有限,不利于教师开展
生活化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为了发挥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功能,教师应利用室
外生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习作:多彩的活动》教学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回忆了校园生活中的活动,如运动会、“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植树比赛等,并让学生选择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动作为写作对象。在写作过程中,笔者提醒学生观察生活的视角是“我”,要结合“我”的所见所闻描写活动中的真实细节。比如,在春游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观察周边景物、记录活动内容,积累鲜活的素材,再对学生的作文结构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写出主题明确、情节丰富的作文。
綜上所述,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方式,结合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河池市宜州区龙头乡龙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