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
摘 要:在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为了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并使非英语专业学生能够在英语双学位学习中更好地獲得技能性和人文性知识,以满足全球化对复合型人才需求,本文以内蒙古工业大学英语双学位产出型课程——英语口语课的教学模式为研究主体,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支撑框架,进行了为期8周的教学改革实践,实践结果显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双学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英语专业和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将英语知识与本专业知识更好的综合运用从而进行更完整、有效的口语产出。
关键词:新文科;产出导向法;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2)04-0114-05
近几年,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全国各高校对其所授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其中明显特征之一就是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了课时压缩[1],针对这一形式,许多专家学者及高校教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行了新一轮的探索和研究。2020年11月3日,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必须推动实质性学科交叉,进行跨界协同的复合型研究,进而创新学术领域[2],而英语双学位课程正是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一项教学实践,英语双学位课程教授英语专业知识,但是受众学生为非英语专业学生,这样的学生在选择学习英语双学位课程时,具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具有第一学位的专业背景知识,二是学习英语专业具有明确的动因和目的。现有研究成果少有针对英语双学位课程进行的教学研究,尤其是将“产出导向法”这样更贴合中国外语教学实际情况的新型教学理论体系应用到英语双学位的教学实践中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所以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在最新的“产出导向法”理论框架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建立起符合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能够更加有效地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英语专业知识与其第一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双学位产出型课程的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在二语习得理论研究发展方面,从Krashen的输入假设[3]到Swain的输出假设[4],再到Firth和Wagner从社会文化学视角指出二语习得中学习和运用应该融为一体[5],国内外研究学者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实际输出和应用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外语教学历史悠久,且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外语教师群体[6],越来越多的外语教育专家致力于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2007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文秋芳教授提出“输出驱动假设”,旨在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7];2013年该假设被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并于2014年修订完善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8];2014年10月该假设被正式命名为“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POA包括三个部分: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9]。
(一)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包括三个基本原则,即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10]。此教学理念提出以下三个新观念:第一,“学习中心说”关注点在于学生最终能学到什么,区别“学生中心说”中关注谁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第二,“学用一体说”指导下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实际使用英语做事时的复杂程度不同,但不应存在低水平学生无法使用英语的情况;第三,“全人教育说”在认可语言教育人文性的同时,指出教师无须额外占用课堂时间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只需要围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外文明沟通互鉴和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11]这两类产出话题进行教学输入材料选择和教学活动组织即可。
(二)教学假设
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假设、输入促成假设和选择性学习假设[12]。在教学假设方面区别于先行二语习得研究的有以下三点:第一,“输出驱动假设”采用了“先输出、后输入、再输出”教学顺序,而非先行二语习得研究中“先输入,后输出”的常规顺序;第二,“输入促成假设”能够有效避免教学活动组织中的“热闹但无效”的问题,恰当的输入材料能够为学生产出提供有力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产出时使用的话语结构支撑,能够使学生的产出水平达到一个新高度;第三,“选择性学习”强调从输入材料中挑选出有用的部分进行深度加工、练习和记忆,如果教师产出任务和教学组织得当,此种假设则能够在同一课堂中,使同一班级中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分别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必须以教师为中介[13]。教学流程中需要强调以下三点:第一,此处的驱动不同于传统课程中的导入部分,这里的驱动是指在教师给出特定的真实交际场景后,学生先自行尝试产出,从中发现自我的语言不足,从而调动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且此部分可以放在课前进行;第二,促成阶段教师要注意细化输入材料,将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进行,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有效接收输入材料;第三,在此教学流程中教师的中介作用指的是引领学生、设计课程及活动和充当学生学习的“脚手架”等,只有教师真正起到了中介作用,整个教学流程才能顺畅且有效地完成。
三、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设计
(一)教改目的
本研究通过两个单元,共计16课时的教学改革实验,主要想研究以下问题:相比传统口语课“输入—输出”教学模式,POA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和第一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从而促进其更加完整、有效的口语产出?
(二)研究对象
按照内蒙古工业大学2016版《英语双学士学位培养方案》和《英语双学士学位第二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该校英语双学位学制三年(正常本科四年制学制安排中的第2学期到第7学期),课程设置中共有英语专业核心理论课程16门,分布在6个学期完成,其中产出型课程有5门,分别为英语口语S(一)、英语口语S(二)、英语写作S、科技英语翻译S和英语论文写作S。本文作者选择对英语口语S(一)(2019年秋季学期开设,32课时,每周2课时)和英语口语S(二)(2020年春季学期开设,32课时,每周2课时)两门产出型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实践研究。DBF325F8-402B-4818-AB45-ED577340AA49
本文研究对象为内蒙古工业大学2018级英语双学位的两个平行班级,共计45名学生(第一专业均为理工科专业),任课教师1位。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班22人和对照班23人。45名学生已经上过一学期的英语口语课,具备一定的语音知识,整体英语水平处于中等。
(三)研究步骤
在2019年秋季学期对英语口语S(一)课程进行32课时的随堂观察,详细记录了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活动组织、课后作业、评估方式等情况,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及与教师访谈后发现,双学位口语课教学内容较为基础,虽然每个单元的课程设计也是以某个话题引入,但是实际教授内容较为碎片化,选取话题与学生第一专业完全不相关,课堂组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隐居幕后”,课堂活动效果不理想。评估方式为终结性评估,学期末学生统一参加口语考试,考试内容为朗读单词、词组和句子。在学期末对学生进行了1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评价、反馈和习得情况,学生反馈多为“针对给定话题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有话想说但是用英语表达不出来”“说出来的英语很多时候有发音、语法等各种错误”“课上活动挺多,但最后感觉没学到啥”“口语水平没有多大提高”“感觉对自己的英语实际应用帮助不大”等等。
在2019年寒假期间,针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和实际学情,作者与任课教师一起研究和讨论了POA教学理论,并且共同制定了基于POA理论的口语课程即以8学时为一个单位,共同设计了2个单元的主题(Chinese Technology, Life at Fingertips)、学生产出任务(实际交际场景)、输入材料,课堂组织、评估方式等。
2020年春季学期,任课教师根据上述设计在实验班进行了两个主题单元共计16课时的教学改革实践,对照班进行相同主题的传统教学。现以本次教学改革实践中所教授的一个单元主题(8课时)Chinese Technology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实验班POA教学设计和实施
(1)先导讲解,详细告知学生学习理念、教学假设、教学环节和学习目的。
(2)输出驱动,教师给出真实交际场景——学生需要接受学校电台的英文采访,向留学生等外国友人介绍一项中国领先性科技,让学生思考准备后,立即做出时长约3分钟的口语产出并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选取2个问题较多的样本和1个优秀样本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学生发现自身不足,驱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明确学习目的。
(3)输入促成,教师选取一难一易两个视频材料和一难一易两篇阅读材料,分别从想法、英语语言和整体结构三个方面,来促成学生形成一个主题观点、吸收输入材料中的语言点,并构建完整的话语结构,完成口语产出任务。在此过程中尤其注意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一是根据产出任务的需求及个人要表达的主题观点,选择理解和使用新的语言形式,不需要讲解全部语言点;二是要根据自身基础和水平,可以选择性学习难度不同的输入材料中的观点、语言和话语结构,不必拘泥于最终产出成果的复杂度,重点放在有效产出。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的语音输入,对学生的语音语貌进行指导和纠正,尤其需要关注学生产出话语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
(4)产出评价,学生产出结果为录制时长为3分钟左右的视频并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选取两个优秀样本和两个典型问题样本进行课堂评价,并进行补救性教学,分析学生问题所在,强化学生学用结合意识。
(5)再次产出,根据学生水平差异,分为“复习性产出”和“迁移性产出”[14]两种作业,“复习性产出”针对中等及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在第一次产出基础上,找到不足并改进,再次录制相同主题的视频;“迁移性产出”针对较高水平学生,交际场景变换为“学生需要接受学校电台的英文采访,向留学生等外国友人介绍一项中国首创科技”。产出任务完成后上传至网络平台,教师评价并反馈。
2.对照班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照班在同样8课时的时间里,选取了与实验班相同的主题Chinese Technology,教学材料、产出形式(录制视频)也相同。与实验班不同的是以下三点:一是没有输出驱动环节,而是按照传统授课采用了导入环节;二是输入环节没有采取选择性学习,而是采用了传统的对所有材料精听、精读模式,重點在语音知识的听读和讲解、纠正和练习,直接提炼出现成的句子结构,让学生进行造句等输出练习;三是因为精听、精读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对学生产出只进行了简单的教师评价,没有进行补救性教学,也就没有再次产出环节。
3.数据收集和分析
作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16课时教学分别进行了随堂观察,学期末对实验班2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了6位学生进行了访谈,整个学期与任课教师进行了4次深度访谈,学期末和任课教师一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产出的45个视频围绕主题观点、语言、话语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逐一分析。
四、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结果
(一)在学生接受新语言项目和口语产出的有效性方面
输入是产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所以课堂教学如何能够让学生更多且更有效地接收到新知识是教学改革研究的重中之重。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最终产出视频可以发现,语音语调准确性方面差异性不大,错误比例基本都在25%左右;但是,实验班在使用输入材料中的新语言点方面比对照班学生略多,而且通过课堂观察,实验班学生在经过输出驱动环节后,相比对照班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输入学习,并且能够更有目的、更快速地形成观点,可以说POA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接受新语言项目并进行口语产出。
(二)在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知识和第一专业知识方面
通过问卷调查,实验班22名学生中,19名学生认为POA理论指导下的口语课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19名学生认为Chinese Technology和Life at Fingertips这两个主题的输出驱动明显更具有实际交际意义;21名学生表示这两个主题,相较之前口语课学习内容,更能够与其第一专业(理工科)相结合,即学生在思考话题时,能够应用到第一专业知识,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其内容构思,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而输入材料又为其提供了明确且适合的词汇和话语结构,从而提高了其英语产出的水平。21名学生希望英语双学位的各门课程能都够采用相似的教学模式,能够与第一专业相关甚至相辅相成,起到辅助其就业和升学的作用。DBF325F8-402B-4818-AB45-ED577340AA49
通过与不同水平的6名同学(2位中等偏上,2位水平中等,2位中等偏下)进行访谈后,学生对于在输入促成阶段提供不同难度的输入材料,让学生可以选择性学习与自己水平相符的观点、语言形式和话语结构,从而完成复杂度不同的复习性或者迁移性产出任务表示非常认可,觉得学习有的放矢,既没有让水平偏低的学生觉得超出能力范围从而厌学,也没有让水平偏高的学生觉得进行了重复性学习而没有新收获。
基于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相较传统的英语双学位口语课教学模式,POA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将英语专业知识和第一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起来而从促进其更加完整、有效的口语输出的。而英语双学位课程亦可以成为新文科建设的“试验田”,为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前路。
五、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反思
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口语课程的教学观察与教学改革实践,笔者对内蒙古工业大学英语双学位口语课的现行教学模式及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尝试性实践进行了反思,首先,二语习得构式观认为语言学习的基本单位是“构式”[15]。“构式”是语言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形式包含语音、词汇、句法,意义包含语义、语用、语篇。教学中缺少“形义”结合体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不完整的[16]。例如,英语专业口语课更加注重学生语音知识的学习、练习和纠正。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往往强调让学生“张开嘴”表达些什么,至于语音语貌的好与坏不太重要,从而忽视语音教学,直接影响了学生表达的准确度。而英语双学位的课程需要综合考虑这两点,使选修双学位的学生能够真正收获区别于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英语专业理论化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其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
其次,要想将POA理论真正本土化并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对任课教师会有更高标准的要求。一是任课教师需要秉承新文科建设精神,更新教学理念,不再固守英语学科,而是积极拓展其他相关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利用好学生具有其他学科背景的实际学情,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实现学科交叉融合。二是落实到每一门具体英语双学位课程时,教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下“狠”功夫,例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学情又有真实交际意义的产出任务;选取难度适宜的输入材料;产出任务是整体性的而不是碎片化的(如朗读单词、句子、绕口令等),从而使得评价难度增大;输入促成过程要将产出任务分解为一步一步地小任务,让学生循序渐进的完成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走出现在的“舒适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教学当中去。
此外,本研究存在以下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虽然口语课是典型的产出型课程,但还有口笔译课程和写作课程,本研究只针对口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研究,欠缺其他产出型课程的研究实践数据和结果,有待后续进一步研究;二是由于是第一轮教学改革,所以实践时间只有8周共计16课时,相对较短。以上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8(05):4-11.
〔2〕陈周旺,段怀卿,严锋等.新文科: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复旦大学教授谈新文科[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03):5-23.
〔3〕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M]. London: Longman. 1985.
〔4〕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 In G. Cook & B.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25-144.
〔5〕Firth, A. & J. Wagner.Seco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s a social accomplishment: Elaborations on a conceptualized SLA [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7(91): 800-819.
〔6〕〔9〕〔10〕〔11〕〔12〕〔13〕〔14〕文秋芳.構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04):557,548,549-551,551,551-553,553-557,555-557.
〔7〕文秋芳.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改革[J].外语界,2008(02):2-9.
〔8〕文秋芳.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中国外语教育,2014(02):1-12.
〔15〕Ellis, N. C. The associative cognitive creed. In B. VanPatten & J. Williams (eds.). Theor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Introduction.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7:77-95.
〔16〕邱琳.“产出导向法”促成环节的辩证研究[J].现代外语,2019,42(03):407-418.
(责任编辑 徐阳)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Oral English Course of English Dual-Degree Courses Based on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DBF325F8-402B-4818-AB45-ED577340AA49
——Taking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MA Li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49,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new liberal arts, aiming at promoting the localiz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making non-English majors acquire skilled and humanistic knowledge better in English dual-degree courses 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for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is study conducts an eight-week teaching experiment of the oral English course of English dual-degree courses in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POA), and presents the result which reveals that POA c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nglish and other disciplines, motivate students greatly in using English together with their own majors as well as improve the complete and effective oral production of students. The teaching reflection is discussed in the end.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English Dual-degree Courses; Oral EnglishDBF325F8-402B-4818-AB45-ED577340AA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