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的“另类”治学法

2022-05-13 19:08唐宝民
月读 2022年5期
关键词:灵光做学问张岱

唐宝民

張岱是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凡出类拔萃的人,其做学问的方法大多与众不同,张岱的治学方法就十分“另类”。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是以“四书五经”为对象的,因此,许多学子便以研究“四书五经”为目标,孜孜不倦,皓首穷经,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浩繁的经文和注释上面。张岱虽然也曾醉心于功名,但他却没有那样“执着”,这主要是受其祖父的影响。他的祖父不许他依随俗套,张岱回忆说:“余幼遵大父教,凡看经书,未尝敢以各家注疏横据胸中。”在祖父的言传身教下,张岱认识到,做学问如果只依靠注疏,则只能得到原意的一点皮毛而已;如果想要有创建性的观点,则需要建立在广泛阅读之上的灵光乍现。回忆当年的读书情形,张岱感慨地说:“正襟危坐,朗诵白文数十余过,其意义忽然有省。间有不能强解者,无意无义,贮之胸中,或一年,或二年,或读他书,或听人议论,或见山川、云物、鸟兽、虫鱼,触目惊心,忽于此书有悟,取而出之。”张岱的这种感受,相信许多人也都有过,笔者也曾有多次类似的经历:苦苦思索某一个问题,却得不到答案;于是继续进行阅读探索,忽然有一天,触类旁通,先前所思考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便得到了,这就是张岱所说的“灵光乍现”吧。

那么,这种灵光乍现的时刻,是不是能够通过努力得到呢?张岱的回答是否定的。他以为,对于有些问题,“就算是苦思注疏也不可得,只能直于途次之中邂逅遇之也”,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出奇遇合。张岱进一步解释道:“其所遇之奥窍,真有不可得而自解者矣。推而究之,色声香味,触发中间,无不有遇之一窍,特留以待深心明眼之人,邂逅相遇,遂成莫逆耳。”也许在张岱看来,灵光乍现的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做学问的过程中,功利性不能太强,否则就会失去许多乐趣。

对于学问的追求,无疑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志向,但许多学人在孜孜苦读的过程中,不免心生困惑: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苦读,所为何来?价值何在?张岱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而且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对自己的做法愈加怀疑,不断忖思: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做各种探索呢?追求学问本身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这些问题,张岱用他祖父的例子做了解释。张岱的祖父张汝霖是个颇有志向的文人,他曾经有过一个伟大的梦想—编撰一部大辞典。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张汝霖夜以继日地整理、搜集各种资料,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为此努力了三十年,但是有一天,一个朋友从北京带来了《永乐大典》的抄本给他看,他发现这部《永乐大典》在各方面都比自己想要编的辞典高明得多,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编辞典的想法,把三十年的心血弃于一旁。对于这件事,张岱一方面为祖父心血的付诸东流而惋惜,另一方面又尊敬、肯定了祖父所做的努力。显然,从张岱对祖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读书、治学意义的看法,那就是:读书、做学问是一种精神信仰,它不应该带有功利性的目的,也不应以成败论英雄,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在追求学问的过程中,也会提升自身的价值。

张岱曾编写了《夜航船》,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书。在书中,张岱广采博搜,汇集了天文、地理、考古、方术、植物等多学科的资料,共有二十个部类,在每一部类之下,张岱都罗列出他认为人们必须知道的事,令人读后眼界大开。那么,张岱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呢?在这部书的开头,张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和尚与一位文人同宿于夜航船里,文人高谈阔论,和尚感到敬畏并慑服,所以在睡觉的时候,就不敢把脚伸直,而是蜷缩着。后来,和尚听文人谈话有破绽,就对他的学问产生了怀疑,于是故意问道:“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文人说:“是两个人。”其实,“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他是孔子的弟子,复姓澹台,名灭明。和尚又问:“这样的话,那么‘尧舜’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文人说:“当然是一个人啦!”其实,“尧”和“舜”是两个人,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和尚听完他的回答,笑着说:“这么说来,就让我这小和尚伸伸脚吧!”张岱因此感叹道:“天下的学问,只有夜航船里最难对付。”船上那个夸夸其谈的读书人,看似学识渊博,其实只是一个卖弄者,他看似读了许多书、知道很多事,但只是一知半解、浅尝辄止,没有对学问进行深入研究,也没有对自己的所学进行甄别和思考,这样的人,不是真正的学问家,最多只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已。那个时代,在张岱所生活的绍兴一带,文化风气很浓,几乎人人都能读书识字,就连工匠也读过不少书,但他们的学问基础并不深厚,所以只能称为“两脚书橱”。张岱显然是反对做两脚书橱的,在他看来,只做知识的占有者是不够的,还应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甄别、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应该边读书、边独立思考,要能从浩繁的典籍中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内容,从汗牛充栋的材料中获取精华,这才是做学问的正道。

在明末清初的文坛中,张岱是一个“另类”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而且文笔生动,读来十分有趣。我想,张岱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与他读书、治学的方法有着极大的关系。张岱读书、治学的方法,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不过时,仍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猜你喜欢
灵光做学问张岱
张岱的“痴”的疏狂与孤独
教师是做学问的
吆喝
黑色灵光
一个人的梦
我看《湖心亭看雪》中的痴
评商震的《另眼看张岱及其他》
怎样成为百万富翁
做学问像爬山
“做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