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毅仁 许志才 戴玉纯
摘要:场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教育场域实践,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多元主体受多重因素影响,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场域环境。基于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主体要素禀赋,推进人力资源、资本资金、土地空间、技术标准、管理制度等要素的场域融合,遵循主体、市场、教学三重逻辑构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在高职院校的实践应用中着力打造产教融合育人的能量场、磁力场、协同场,产教融合育人才能行稳致远。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育人 要素 逻辑 场域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2)03(b)-0000-00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Educational Fiel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Yiren1XU Zhicai1DAI Yuchun2*
(1.SchoolAffairs Committee of Hef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efei, Anhui Province,230601 China;2.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anshan, Anhui Province,243002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ield theory, the talent training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n educational field practice. The multiple subjects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education field are affected by multiple factors and present a complex field environment. Based on the main element endowment of the fiel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mote the field integration of human resources, capital, land space, technical standards, management system and other elements, follow the triple logic of subject, market and teaching, build a high-quality fiel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strive to build an energy field, magnetic field and coordination fiel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Only by integrating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educating people can we make steady progre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Essential factor; Logic; Field construction
中央和國家教育部等部门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布局在昭示着,产教融合既是高职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也是高职教育的基本培养制度,是决定高职教育质量的根本因素。场理论视角下,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教育场域实践,是产教融合育人的场域活动。深入探析其场域要素与逻辑,构建高质量的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对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义重大,是关系到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1场视角下产教融合育人
1.1职业教育场域
“场域”作为科学术语,最早起源于 17 世纪物理场理论。19 世纪中期,“场”作为正式技术术语首次出现代物理学中,是指物体周围传递重力或电磁力的空间,是一个具有活跃作用力的势力范围。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最早将场理论引入到社会科学,把场理论“理解成一种研究方法:一种分析因果关系和建立科学结构的方法”[1]。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以“场域”概念来定义“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并指出“根据场域概念进行思考就是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2]。以布迪厄的理论理解,场域是由社会成员按照特定的逻辑要求共同建设的,是社会个体参与社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集中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的场所[3],凸显了场域中的竞争与博弈。
从类型教育的特点来看,职业教育是在一定普通教育的基础上,以技能教育为主、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4]。这种基于工作场所的教育,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教育场域中,一方面是涉及政府、行业、企业、院校和学生这五大重要主体[5],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互相之间的博弈不可避免;另一方面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境“感知”追求,形成了一个具有多元关系网络的教育场域。这样的教育场域既反映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教育场域”内涵要素,也表现为教育学意义的“教育场域”感知特征。因此,检视职业教育场域的关系,要兼具社会学意义的场域逻辑、教育学意义上的教育感知、学习理论上的方法论。
1.2产教融合育人场域
随着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加快,职业教育的办学形态由厂校结合到校企合作再到产教融合[6]。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为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而与行业企业开展的深度合作[7],一方面是“产业”(行业、企业)与“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的对接,涉及职业教育思想和体制构建问题;一方面是“生产”(含服务和经营)与“教学”的对接,侧重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问题[8]。产教融合育人就是以“产”为基础,以“教”为支撑,以知识和技能、方法的学习为目的,以生产为形态的实践情境教学过程,是一种类型教育的教育场域。
职业教育坚持和落实“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要健全纵向贯通、横向融通、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接通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搭建技能学习平台,构建产业、专业、就业“三业一体”的育人场域。职业教育“三业”联通、“四链”接通、“三业一体”,归结为教育部门聚焦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战略,全面实现教育追求与行业发展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专业与职业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五个对接”,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交融的育人场域。这个场域涉及产业、教育、社会公众、政府和区域等领域多元主体,在“五个对接”中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化主体格局(如图1 所示),形成了多元关系网络。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的这些多元化主体,既有各自的责任和利益诉求,又受到产业布局、区域(地方)战略、财税政策、科技发展、教育法规和文化理念等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决定着各个主体在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的要素投入和行动逻辑,使得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关系网络更加错综复杂。构建高质量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要理清场域主体及其要素禀赋和行动逻辑,实现要素融合和机制融合。
2产教融合育人场域要素融合
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产业部门(行业、企业)、教育部门(职业院校、学校举办者、学生、教职工)和社会公众四大方面多元主体。政府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赋予其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追求职业教育的社会公众价值;教育部门以立德树人为旨归,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追求的是办学适应性;企业注重经济利益实现;其他参与主体也有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各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价值追求差异。如何让不同价值取向的主体达成融合,实现职业教育的追求,找到场域主体间在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要素配置有效路径,有必要进行主体要素禀赋分析。要素禀赋,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甚或一个企业拥有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发展经济学指出,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要素禀赋和技术(制度)进步。技术(制度)指的是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产教融合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水平等,在這里,就是指产教融合育人的制度创新。产教融合育人,就是多元参与主体各自以比较丰裕的要素禀赋和制度创新投入到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如图2),实现多元主体的要素融合。
2.1人力资源
产教融合的基础是“产”,“教”是支撑。企业看中职业院校的人力资源,职业院校的优势就是给产业提供熟练的产业工人,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最为直接联系纽带是人力资源[9]。首先,专业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和平台,是产教的融合点。职业院校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和人才市场变化及时调整和开设实销对路的专业,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供人才培养支持。其次,产教两大部门的人才资源互融共享。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产教融合育人中通过现代学徒制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实施教学过程与生产活动的对接,实现了从学生到企业临时员工的身份转换。教职员工特别是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通过科技研发项目合作和现场助理导师,获得一种临时的企业专家身份,而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工成为现场导师或课程教师,校企之间达成了人力资源相互转换和融合。
2.2资本资金
资本或资金是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支持要素。既表现为企业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要素,也表现为职业院校办学的资金支持和校企合作育人的利益保障。首先是举办者投资。即举办职业院校的各类社会法人或社会个人履行投资责任,保障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设备等教学条件。其次是企业的资金支持,比如保障顶岗实习学生必要劳动条件和生活待遇等。再次就是职业院校要将教学(包括实习实训)经费足额精准地用到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形成多元经费支撑合力的格局。
2.3土地空间
这里主要是空间环境和生产设施要素。职业教育重在基于场所式的情境教育,突出体现在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将课堂搬到生产车间(或经营服务现场),将生产(经营服务)技术引入校内课堂教学。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企业开放生产(经营服务)空间使职业院校获得贴近于职场的教学、实训和创业课堂,职业院校开放校园空间使企业获得优惠的生产(经营服务)场地,校企合作以共建共享、相互开放共享等方式,把企业研发中心、教师办公室、实训室、产品设计制作中心、产品展示与体验中心等集成在同一个物理空间里,或者是把产品价值链的若干环节的技术开发集成在一个物理空间里,或者是把实训室和实体企业集成在一个物理空间里等[10],实现全场域设施设备和空间资源的融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标。
2.4技术标准
职教和企业的生产标准和制度规范,是职业教育和企业共同遵守的完全融合的生产要素和市场规范,这就是所谓的国家资格框架[11],集中体现在行业标准和规范上。行业是地方或区域经济活动产业的主力领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目标、高职人才培养的标准来源。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中,要实现行业-专业-就业的“三业”联通,就是要将产业领域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引入到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中,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技术标准和规范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5管理制度
管理是产教融合育人场域重要的要素禀赋,既是产业部门(行业、企业)、教育部门(主要是职业院校)的要素,也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要素。一是政府作为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旨的职业教育政策主导者、财政支持等公共资源提供者,承担着产教融合育人的支持、保障和监督责任。二是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是产教融合育人制度创新和实施主体,具体践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三是社会公众作为职业教育的潜在参与者是职业院校社会参与治理的重要成员,担当职业教育质量的社会评判角色。
3产教融合育人“三重逻辑”
3.1主体逻辑
布迪厄指出,一个场域的动力学原则就在于它的结构形式,同时还特别根源于场域中相互面对的各种特殊力量之间的距离、鸿沟和不对称关系[12]。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具有多元关系网络,各类主体在教育作用力和产生教育效应的程度上是不同的。反映在关系网络上,各个主体呈现出责任与利益相结合的结构。产教融合中的不同参与主体,在职业教育场域中基于自身的要付禀赋和各自利益诉求,展现出纷繁复杂的符号竞争和个人策略,是思考产教融合育人的场域机制构建的源头活水。厘清场域主体逻辑,意义在于在产教融合场域建设中要明晰各自的角色,找准合适的对接点,选择合适的要素融合方式,实现高效顺畅的产教融合育人场域。
3.2市场逻辑
市场逻辑是指为了维系市场经济的存在和发展而自发形成的制度安排和行动机制,它形塑了市场经济中个人和组织的行为方式[13]。弗里曼(R. Edward Freeman)指出,“利益相关者”的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14]。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主体是一个“利益相关者”群体。这些“利益相关者”按照市场逻辑来思考和行动。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各类利益主体参与产教融合的根本动力来源于各自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的实现[15]。确立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市场逻辑,意义在于尊重市场规则,尊重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主体权益,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构建一个利益平衡、共享、共建的利益相关者场域机制,激发各自内在活力。
3.3教学逻辑
教融合育人场域内,始终坚持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學结合的育人机制,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创造条件,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16],教学逻辑聚焦于教学目标的行业性、专业建设的职业化、教学内容的职业标准性,教学队伍的双师型、教学活动的生产过程化、教学效果的产品化和就业适应性,也就是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由此带来教育教学活动从理念、到内容、场合、方式、手段的系统变革,就是教育教学范式创新。理解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教学逻辑,意义在于指导职业教育教学理论创新,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创造性地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水平。
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围绕着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7]的职业教育使命责任,基于“三重逻辑”可以勾勒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逻辑模型(如图3所示)。这一场域模型反映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逻辑机制,初步揭示了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运行机理,为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育人的场域实践提供了理论路向。
4基于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实践的应用检验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长期以来,特别是2019年归为卓雅教育集团旗下高校以来,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坚持“扎根合肥,借力粤港澳大湾区,面向长三角一体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深入把握产教融合育人场域的要素禀赋,遵循主体、市场、教学“三重逻辑”的场域机理,紧盯产业布局,瞄准企业需求,紧扣“三业”联通,着力打造产教融合育人能量场、磁力场、协同场,开创产教融合育人新境界。
4.1紧盯产业布局,打造产教融合育人能量场
一是适销对路建专业。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果断停止部分生源不足、就业率不高的专业招生,加大对紧密对接区域、省市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市场需求好、就业好、生涯足的专业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具有明显特色的人工智能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和以学前教育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专业群。二是打造新兴专业群。紧紧围绕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打造财经商贸类、电子信息类、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业类的学科专业群。目前各专业群建设初步呈现人才培养效果,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加强“+人工智能”专业改造。以“+人工智能”加强财经类传统品牌专业的改造和建设,以“直播带货”式实训促进电商专业群改造升级,使传统专业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为产业数据化提供支撑。四是推进职业素养教育。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三全育人”,学校成立了“新时代职业素养教育中心”,与安徽国祯集团合作共建职业素养教育实践基地,着力推进职高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德技兼备高技能人才。近3年来,学校暂停招生专业10余个、新设专业11个、改造升级专业8个,使得学校财经贸易类专业占比从35.3%下降为30.0%,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类专业占比从17.65%提升到22.5%,文旅服务类专业占比29.4%提升到30.0%,形成了“打造财经类专业品牌新优势,培育现代服务业专业新特色,拓展电子信息类和装备制造类专业新空间”的专业布局,显著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服务区域和地方产业发展的能力。
4.2瞄准企业需求,打造产教融合育人磁力场
企业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职场,也是产教融合育人主体。学校结合行业特点,瞄准企业需求,因势利导,采取灵活多样模式,增强校企合作育人磁吸效应,打造产教融合育人磁力场。一是校企互通模式。学校先后与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人工智能学院,与TCL家用电器(合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与安徽电视台合作共投共建了“乡村振兴产业直播电商学院”,二级学院领导班子由校企双方共同选任,学校积极聘请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特色教材的编写、实践教学的指导和评价等,建立了以资源平台共建共享为基础、教育教学全程互通的合作办学机制,开辟了适应行业需求的现代学徒制有效路径。二是引企入校模式。学校设计学院在校内搭建集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交流于一体的创意创新实践平台,围绕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动漫动画等优势专业,引进9家设计类企业入驻,实施“立体T型”的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三是产业学院模式。学校依托卓雅教育集团优势,共同打造“早幼托和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与“幼教培训中心”,实现校、园融合办学;共建“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学院”,探索行业标准,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学院发展新模式。校、园融合办学模式得到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栏目的关注和推介。四是项目任务模式。学校建筑工程学院主动与多家企业合作,对接服务乡村治理和城镇化改造等项目,开展项目任务制培养,将学生工程实训教学与工程建设项目任务有机对接,结合工程类专业的各项比赛,不断探索“工学交替+学赛融合+跟顶岗实习”等形式,实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4.3紧扣“三业”联通,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协同场
针对职业教育长期存在的企业与学校、工作与学习、教育与职业脱节的问题,学校紧扣产业-专业-就业“三业”联通,紧密结合企业、专业、学生的特点,创新教学模式,践行现代学徒制,打造产教融合育人协同场。一是“六维融通”教学范式。针对智能制造行业发展需求和岗位新变化,立足高职学生成人成才构建学业-职业-就业“三业”贯通链,构建“人才与产业协同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建立教学团队、学习场所、学习类型、学习内容、实践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六维融通”教学范式,形成了产教互通、校企互通、工学互通、知行互通4 个层面“双元互通”的协同育人新生态,实现学用紧密结合的培养效果。二是“课赛证创”融通式课改。以电子商务岗位需求为导向,与安徽广电农科传媒、安徽顺丰通信服务等企业深度合作,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融通课、赛、证、创教学内容,强化专业实操能力,显著提高了电商专业群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三是“双链联动”式培养。以行业、企业对AI人才的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构建AI企业生产链与学校专业链联动机制,实施“校企协同、双链联动”的AI人才技术技能提升式培养,较好地整合利用企业、学校资源,较好地提升了学生AI的技术技能,较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学科竞赛成绩。四是“工作坊+公司”式教学。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和行业特点,实施任务式教学,实现课程作品——设计任务——产品服务一条龙,打造了“三学期大平台——二学期工作室”的全链路教育生态。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坚持锚定安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突出“三地一区”,围绕“芯屏器合”“铜墙铁壁”“融会观通”“大智移云”等产业,积极探索产业链技能供应链链长制,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通过“能量场”“磁力场”“协同场”构建,不断夯实产教融合育人的基础,形成了产业、专业、就业“三业一体”的协同育人生态,促进了学校、产业、企业、学生多方收益,取得了显著人才培养成效,为高职院校贡献技能安徽建设、赋能美好安徽建设提供了一个可行方案,初步显示产教融合育人场域构建的有效性和可行性[18]。
5結语
在产教融合育人场域下,通过明晰场域主体的要素禀赋,遵循主体、市场、教学三重逻辑,契合产教融合育人场域机理,打造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育人的能量场、磁力场、协同场,产教融合育人才能行稳致远。在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有关产教融合育人的场域建设,尚待进一步深化研究和实践。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推动技能长入经济、嵌入科技、汇入生活、深入人心、融入文化,有待产教融合育人场域建设的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J].国际新闻界,2005(2):53-59,75.
[2] 刘远杰.场域概念的教育学建构[J].教育学报,2018,14(6):21-33.
[3] 王敬.场域理论对教育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8(21):148-149.
[4] 曹晔.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J].职教论坛,2020,36(6):38-43.[5] 宗诚.正和博弈:现代职业教育利益主体格局的诉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9):68-71.
[6] 余韵,徐国庆.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历史转向——基于中职办学史的分析[J].职教论坛,2020,36(10):146-153.
[7] 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40-42.
[8] 杨善江.产教融合:产业深度转型下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与职业,2014(33):8-10.
[9] 张建,李禄超,张学健.德州宁津:“厂中校”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EB/OL].(2020-05-21)[2021-11-28].https://www.dezhou.iqilu.com/dzyaowen/2020/0521/4548604.shtml.
[10] 林永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市场资源要素探析[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7,7(3):18-22.
[11] 姜大源.现代职业教育与国家资格框架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3-34.
[12] 刘生全.论教育场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1):78-91.
[13] MBA智库·百科.市场逻辑[EB/OL].(2016-02-18)[2021-11-08].https://www.wiki.mbalib.com/wiki/%E5%B8%82%E5%9C%BA%E9%80%BB%E8%BE%91.
[14] 胡赤弟,田玉梅.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0(6):15-19.
[15] 刘其晴.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J].职教论坛,2018(8):27-32.
[16] 陈子季.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N].中国教育报,2020-10-14(9).
[17] 沈安国.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EB/OL].
(2021-04-15)[2021-11-08].https://www.opinion.people.com.cn/n1/2021/0415/c223228-32078884.html.
[18] 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部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加快技能安徽建设的意见》[EB/OL].(2021-11-18)[2021-11-28].https://www.jyt.ah.gov.cn/xwzx/tzgg/40488814.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省域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框架原则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YJC880088)。
作者简介:杨毅仁(1974—),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许志才(1958—),男,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通信作者:戴玉纯(1963—),男,硕士,教授,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E-mail:daiych@ah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