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策略

2022-05-13 05:29安金凤孙铭阳
西部学刊 2022年8期
关键词:赖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安金凤 孙铭阳

摘要:赖特认为资本主义的替代性选择是走向社会主义,由此,他阐释了资本主义应该被替代的五个命题:资本主义是无法持续的经济体系、深化反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革命性转型、过渡到社会主义、以共产主义为终点。如何实现社会主义?他提出三大策略:(一)断裂式转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采取革命手段推翻政府,实现社会解放与社会主义;(二)间隙式转型。其策略是有意进行间隙式活动,用以促进整个社会主义体系的转变,终将通过革命促使资本主义断裂;(三)共生式转型。建立对立社会力量相互合作的制度形式,使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利益对立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构造之中。让制度朝着民主平等主义发展。赖特的三大策略承续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但在实践路径上仍存留着乌托邦的色彩,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本质。

关键词:赖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三大策略

中图分类号:D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8-0033-04

埃里克·欧林·赖特①(ERIK OLIN WRIGHT)是20世纪下半叶阶级理论最重要的研究者,也被称为“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作为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社会主义思想尽显现实性。同时,针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存在的矛盾,赖特同马克思一样,提出寻找替代资本主义的选择,但是马克思并没有具体表明这个替代性选择是什么,而是从反面论证资本主义不可能持续(impossibility of capitalism),根本原因在于其内在动力与矛盾的不可调和性最终会摧毁自身,同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被边缘化、贫穷化”[1]。基于此,赖特提倡从社会赋权角度推进, 在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考究之后,提出三大策略以实现社会主义。

一、资本主义的替代性选择:走向社会主义

赖特认为,长期来看,资本主义不可能成为社会秩序最终成果,因此某种替代选择必然会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出工人阶级希冀于民主平等且更有能力的社会制度,工人们为了实現社会主义去斗争。基于此,可以从以下五个核心命题阐释走向社会主义的路径。

命题一:资本主义是无法持续的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的内在动力(动力法则〈Laws of motion〉)有系统地破坏其自身可以再生产的条件,因此让资本主义内部结构越来越松散,最终难以持续。这个命题对资本主义未来趋势发出了灵魂拷问,这是有关资本主义是否能够长期发展的讨论。赖特提出资本主义不是随意拼凑的机制,而是完整的经济体制,因而同时兼含自我可再生机能与动力矛盾,经年累月的矛盾终会爆发,此时资本主义体制将无法维系。马克思洞悉资本主义总体利润率下降的长期趋势,意味着过度生产或消费不足等情况导致的周期性危机愈发严重,压缩体制内的可操作空间,厂商破产也就岌岌可危,重新创造资本可获利条件会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当长期利润率接近零这个临界点,资本主义内部将会动荡,继而难以为继。

命题二:深化反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系统地提高了工人阶级的占比,同时他们的利益长期受到资本主义的迫害,这激发了工人阶级与资本主义斗争的决心,最后深化反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在创造无产阶级也就是无产化(proletarianization)过程中,包含两种社会变革:第一,面对资产阶级的剥削,越来越多的工人走进资本主义的雇佣体系;第二,考察工作常规化以及去技术化(deskilling)的过程,在资本主义的雇佣中,工人的自主性与技术熟练度越来越低。总体来看社会变革的这两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进,工作条件提高,工人阶级的规模也将随之扩大,这也意味着工人间因技术不同所带来的利益差异减少,小资产阶级与小厂商被摧毁,那么个人与工人阶级的关系终将无法脱离,人们休戚与共的感受愈发浓厚。

命题三:革命性转型。因为资本主义这个经济体系越来越岌岌可危(命题一),而对抗资本主义的主要阶级变得越来越庞大且越来越能挑战它(命题二),最终这些敌对的社会力量将拥有足够的力量,同时资本主义也将衰弱到一定程度,以至于设计来保持资本主义的制度不能再避免它的倾覆。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包括了一系列保障资本主义免于威胁的机制,也就是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结构中上层建筑如何瓦解并没有得到清晰阐释,实际上,挑战资本主义根本结构唯一可行的策略就是推翻政府,但是,赖特认为这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是对历史演变的推测,关键在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僵化停滞,面临激烈的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的上层建筑就不会再生产资本主义。

命题四: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按定义来讲,生产体系应该是集体拥有,并且透过民族平等的机制来控制社会,是最有可能继承资本主义的选项,毕竟已组织成集体的工人阶级处在最佳的位置,能确保在后资本主义的崭新制度下实现他们的利益。资本主义大幅提高了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源紧缺的窘迫。赖特认为,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必须形成一股强大的且有组织的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建构出体现工人利益的民主制度。

命题五:以共产主义为终点。社会主义动力的发展逐渐强化社会群体,逐渐改善物资不平等的情况,以至于最终阶级与国家双双消亡,这促成了一个有合理分配原则的共产主义社会出现。赖特认为这个命题提出了一个基于平等主义的道德理想,可以视为乌托邦式的宣告。虽然社会主义经济中也会出现物质不平等的现象,但是却没有可靠的论证说明,为何国家会消亡在此类的社会中,并且社会秩序在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条件下,完全由自愿合作及互惠关系来维持。上述论点的支撑分析大概是:仅有阶级不平等导致的持续的斗争反社会之自利形式(anti-social self-interest),因此阶级不平等一旦消失,社会再生产的维持将不再需要任何强制力量。

总的来说,这五个命题强有力地证明了平等与民主替代资本主义的可行性,基于马克思的视角看到了资本主义如何一步步走向灭亡,工人阶级集体行动如何兴起,从而建立资本主义替代制度。

二、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策略

赖特提出了三种转型策略——“断裂式转型、间隙式转型以及共生式转型”[2]367,力图实现社会主义的设想,从社会赋权角度出发,历经构建与实现的过程,就此表达了其愿景。

策略一:断裂式转型(ruptural)。赖特认为断裂式转型是指资本主义社会采取革命手段推翻政府,实现社会解放与社会主义。断裂式转型策略在特定场景中,有限度的断裂仍有可能发生,而且也存在着断裂式策略的面向,例如,此策略强调与支配阶级及国家尖锐对抗,这些面向在特定环境下肯定十分重要。赖特基于三个预设分析该问题:第一,在自由民主制度运行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要想实施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断裂式策略,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资本主义国家的一般民主进程。赖特指出,此预设并不是根据某些绝对否定反叛式暴力来拒斥革命,而是认为在可预见的历史条件下,这样的方式不可能存在已经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真正建立一个深度平等民主的社会赋权形式;第二,由于必须通过民主制度进行,赖特认为,前提是要取得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根据历史轨迹来看,断裂式策略要成为建立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必然要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条件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帮助集体行动时更团结的黏合剂,赖特认为,如果大多数人的生活条件比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更差,无论什么形式的社会主义都无法长期维持下去。在此,赖特区分了两条路径:悲观和乐观,悲观的路径认为,资本主义机制遭到破坏会导致经济体系崩坏,出现无法复原的裂缝,产生的新兴均衡状态并不能超越资本主义的运作光环。乐观的路径认为,断裂通过民主的方式形成,这断裂过程中并没有暴力阻隔,一切利于社会主义的行为或多或少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要想通过大规模的断裂式策略来建构民主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在现今社会似乎行不通,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中为社会主义争取空间是否为更好的出路?

策略二:间隙式转型(interstitial)。赖特在运用间隙式一词阐述社会理论中权力支配的社会结构空间与产生缝隙的过程。这一过程常被视为社会变革模式中的关键环节,它的实践行为未必具有颠覆性作用或者破坏性逻辑,相比较而言,间隙式策略是有意进行的間隙式活动,用以促进整个社会主义体系的转变。间隙式策略超越资本主义的途径有两种:第一,是为实现断裂对现有条件进行修改;第二,是逐渐扩张有效运作的范围与深度,使资本主义的约束不再将它束缚在界限之内,赖特分别称两者为革命式无政府主义与演进式无政府主义。19世纪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走革命道路的社会主义者始终相信,终将通过革命促使资本主义断裂。

间隙式转型策略可以扩大社会赋权的范围,为改善生活,也可以扩大非商品化、非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体系空间,但是这样似乎还不足够让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依赖者抛弃资本主义生产模式。虽然间隙式策略可以扩展社会赋权的范围,但是我们很难分辨它们如何侵蚀资本的结构,从而导致瓦解资本主义对解放性社会变革的局限因素。崇尚社会解放的传统无政府主义者认为,社会与经济都只是松散的体系,可以为人们的行动培育新的关系以及实践提供足够的空间范围,而国家却是密度极高的组织,并没有裂缝可以实现解放性的变革。国家的强制力量促使社会赋权成为无法躲避限制环节。赖特提出,实现解放性转型的努力,既不应该像演进的间隙式策略那样忽视国家的作用,也不应该像断裂式策略所想象的那样在现实中捣毁国家组织,社会解放必须面向国家,面向社会与公民,进而促进解放性社会赋权的进程,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此策略的核心要义。“间隙式策略当然可能是死胡同、永远包含在狭窄的范围内,但也有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的解放性社会长期轨迹中发挥积极的作用”[2]110。

策略三:共生式转型(symbiotic)。共生式转型的基本定义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自下而上的社会赋权,如果有助于解决资本家面对的实际问题,那么此时社会赋权将最稳定且易捍卫。同时解放性的共生式策略意味着社会赋权增加时,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以及满足领导阶级的利益,社会结构就会向理想型状态转变,社会制度也会朝着民主平等主义发展。同时,赖特提出积极的阶级妥协与消极的阶级妥协二者之间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立阶级之间的合作程度衡量的,在二者僵持不下的时候,总有一方需要妥协,此时,共生式转型策略包含了对立社会力量相互合作的制度形式,同时也具有非对抗的特性。资产阶级物质利益与工人阶级联合力量成反比例关系,冲突终会以双赢的积极阶级妥协收场,且向着共同解决问题的方向前进,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利益对立深深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构造之中。

共生式转型策略可以拓展社会赋权的空间,也就是说,共生式转型策略可以创造相对稳定的积极的阶级妥协形式,相较于断裂式策略与间隙式策略,共生式转型策略更有理由让我们相信,它有能力改变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体制机制。但在此,赖特留下了一个问题,是否可以超越资本主义,毕竟工人阶级拥有选举权以及在福利国家扮演的角色都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健全的形式。悲观来讲,在被资本主义霸权统治及资本主义体制的大环境下,以民主平等的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断裂,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间隙式转型同样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共生式策略成功实行时,它仅仅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强权能力。乐观来讲,间隙式策略可以促使人民群众朝着社会赋权道路走去,共生式策略同样为间隙式策略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社会主义最终的实现提供了积极有益的线索。

三、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评价

赖特的实现社会主义三大策略凸显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态度。赖特建立在社会生产与社会赋权的基调上,洞悉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但是在实践路径上却具有不可逃避的空想性,所以说,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虽然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的思想局限性。

(一)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的积极意义

第一,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承续。在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之后,全球各国动荡不安,在面对如此危机的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强势回归,为攫取源源不断的利益豁口寻找新的空间与时间来扩张势力范围。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运动逐渐步入沉降期。赖特在这低落的时期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策略,给予了社会主义国家新的信心与坚定的态度。赖特立足于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审时度势,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与内在矛盾的不稳定状态,潜心考察了社会主义将如何在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由此,赖特提出了三大策略作为前进导航。

第二,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状的反思。赖特之所以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是对西方社会主义的新思考,也是在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压迫的人民寻求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案。这表现出赖特对资本主义现存制度的严肃批判与厌恶的态度,以此“表达社会主义的客观化”[2]363。赖特的核心看法是“实现多元化超越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社会”[2]215,赖特联系当下美国资本社会的具体情况,考察了社会主义策略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实现概况,谴责资本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全面解放的阻碍性质,“强调建立以温和手段实现社会人人平等的民主制度”[3]。

(二)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的局限性

第一,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具有乌托邦的性质。赖特提出的社会主义三大策略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与未来,但是,基于实现美好新社会建设以及取代资本主义统治的愿景来讲,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同时在阐述社会赋权实现人民群众公平正义时的实践措施也没有明确指出来,只是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策略设想。就目前发展形势来讲,要在资本主义国家框架中同时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会触碰到资产阶级的利益,终究会遭到资本主义的排斥。总的来看,赖特实现社会主义的三大策略最终还是难以实现。

第二,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否定。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必然与共产主义密不可分,在赖特的视域中共产主义模块模糊不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相背离。与此同时,赖特没有表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肯定,他提出了“相对狭窄的社会主义实现途径”[4],这清楚地表明了他对共产主义的立场,赖特虽然赞同发展社会主义来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但赖特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二者相分离的思想也不明智,他并没有清晰认识到二者的连贯关系。赖特的社会主义理论相较于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而言显得空泛,并且带有明显的后马克思主义倾向,他认为共产主义不切实际,这说明赖特的社会主义思想中缺乏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思想本质。

注释:

①埃里克·欧林·赖特:(1947—2019年)作为当代“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国际知名的阶级理论专家、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继承了马克思中间阶级思想的核心理念,借鉴了罗默的剥削观点,从微观视域入手,运用社会学的经验分析方式对当代逐渐壮大的新中间阶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思想理念。赖特的中间阶级理论吸收了前人对中间阶级概念的认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对中间阶级的论述,这构成了赖特中间阶级理论的深层思想渊源。在此基础上,赖特透彻地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把理论与实际结合在一起,构建了独特的中间阶級理论;在理论内容的研究过程中,赖特采用了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式,提出了中间阶级是“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的思想观点。参考文献:

[1]埃里克·欧林·赖特.指南针:指向社会主义的替代性选择[J].闻翔,译.开放时代,2012(6).

[2]Erik Olin Wright.Envisioning Real Utopias[M].London:Verso Books,2010.

[3]马莲,付文忠.埃里克·赖特的社会主义新规划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17(3).

[4]陈美灵,王玉玲.守护社会主义——欧林·赖特的社会主义观评述[J].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1).

作者简介:安金凤(1997—),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单位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孙铭阳(1996—),女,汉族,河北保定人,单位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责任编辑:董惠安)

猜你喜欢
赖特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又到乡间
邻家球星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世界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如何让你不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