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理论意蕴和实践要求

2022-05-13 00:57孙晓莉王朋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自我革命

孙晓莉 王朋伟

[摘要]历史主动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通过先进的价值追求、科学的历史选择、深刻的历史总结和勇毅的历史创造等得以彰显和体现。它凝结了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力量,标识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和政党品格,具有价值引领和激励凝聚功能。新时代需要在担当使命、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敢于斗争以及自我革命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关键词]历史主动精神;开拓创新;自我革命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2)02-0038-09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历史主动精神”这个重要命题,强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强调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煥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1]无论从表述的新颖性还是重要性看,这一命题在党的文献中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命题不是源于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简单再现,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的不断发展基础上形成的。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研究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尤其是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全面理解历史主动精神的真实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深刻认识历史主动精神的生成基础历史主动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社会意识,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和约束,其形成有相应的认识基础、主体基础、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其中,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是基本前提,承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是关键环节,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必要条件,百年的壮阔奋斗历程是实践基础。

(一)认识基础: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过程和人的能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在马克思主义之前对历史发展的各种解释中,历史唯心主义把历史看作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性;机械历史决定论则过于夸大客观因素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走到了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另一个极端。在唯物史观看来,历史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同时人在历史发展中又不是无所作为,历史发展是客观必然过程和人的能动过程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历史不同于自然史,它是一切有生命的个人的活动,人在历史面前不是动物般的存在或仅仅是被决定的存在,是人而不是别的什么创造了历史。马克思强调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2]P295另一方面,历史又具有与自然过程相同的性质。历史从来都是人创造的,与此同时,人也没有脱离历史的主动性。人是历史的产物,其活动受不依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且,人作为行动主体只能提出自己可能解决的任务。在马克思看来,“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5]P33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既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又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创造了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4]P13历史发展过程既是客观必然过程,也是人的能动活动过程。

(二)主体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对历史主体的规定,吸取了黑格尔哲学中关于主体能动创造作用的合理思想,但又将被黑格尔颠倒的关系扭转过来,将其建立在唯物主义立场上。马克思注意到,历史主体的活动包括了精神的、政治的活动尤其是受到财产和交换关系决定的社会活动,历史主体活动的结果包括了政治、宗教等现象尤其是人们生活的物质环境。他专门考察了人的劳动在形成历史中的意义,并发现“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P196,从而证明,之所以是人而不是精神或别的什么是历史主体,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是劳动主体。这样,马克思主义就找到了将历史发展客观性与主体性内在统一的主体基础。在列宁看来,人民群众是具有高度革命性、创造性的存在,而且“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和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他们正是“历史创造者”。[5]P127-128

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始终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团结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投入到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之中,始终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历史主动精神,坚持历史发展客观性与主体性的统一。

(三)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然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与其是否具备主动意识并非天然耦合。人民群众并不是时刻都能自觉意识到自我力量以及主动创造历史。五四运动之前的中国革命屡遭失败,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处于极其被动的状态,“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6]P691。究其根本,是因为人民群众没有真正拥有思想武器。正如邓小平指出:“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7]P190只有在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人民群众有了正确理论指引,才产生了思想觉醒后的内生动力,“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8]P1516“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8]P1467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产生和锻造了具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品质。作为人民群众中先觉醒的一批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不断唤醒、团结、教育处于被动精神状态中的人民群众,不懈追求远大目标,坚定树立理想信念,带领人民群众铸就了抵御外辱的精神长城,更重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不仅在政治上确保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让人民群众切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力量,而且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思想世界,使其认识到自身的精神力量。

(四)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历程

把握历史主动精神需要将其置于鲜活的历史演进之中,实践是历史主动精神生成的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百年历史实践中展现出的历史主动精神不仅构成了各个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中国人民的精神力量,也切实改变了历史面貌。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人民焕发历史主动精神的起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人民、带领人民反抗封建军阀、地主的压迫和剥削,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殖民,推翻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统治,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一系列伟大构想,相继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成就是历史主体的历史主动精神作用于客观历史的结果。历史主动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有着不同特点,但这种精神力量本身却在一代代历史主体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传承、不断发扬,成为中國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食粮、精神财富和不断成功的精神密钥。二、准确把握历史主动精神的科学内涵贯穿于百年实践中的历史主动精神,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相关,具体形态多样,涵盖内容广泛。可以从先进的价值追求、科学的历史选择、深刻的历史总结和主动的历史创造等四个维度把握其中的深刻意涵。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其中,先进的价值追求是前提,决定了历史主动精神的作用方向;科学的历史选择是行动路径,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目标任务;深刻的历史总结是方法论;主动的历史创造凸显历史主动精神的成果。

(一)确立先进的价值目标,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维护民族和人民利益的责任担当

历史本身是一种客观、无意识的存在,并不具备任何主观价值和主观好恶。但人是有意识、有需要的存在物,有需要就要去追求所需要的对象,这就是主体的价值追求。历史主动精神首先表现在主体的价值追求上,在否定和改造社会不合理因素的过程中,把自身价值追求转化为历史现实,从而推动历史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之前,有很多政治力量曾经活跃在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各种救国方案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这些政治力量都没有能够解决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两大主要矛盾。“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9]P10-11。究其根本,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其先进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将维护和实现民族和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在各种困难和生死考验面前,一批批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给予了处于长期黑暗和苦难中的中国人民以光亮,成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坚实依靠,并最终建立新中国。在其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在前行路上碰上激流险滩,遭遇惊涛骇浪时,中国共产党不断赋予敢于担当以新的表现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中国共产党就是在顺应历史大势,发挥历史主动精神中,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通过拼搏和奋斗不断证实了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成为了中华民族当之无愧的脊梁。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的担当史,就是一部为实现强国富民、戮力复兴的奋斗史。

价值追求构成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构成了评价历史演进的重要尺度。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评价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提出“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人民至上”,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评价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将人民作为价值评价主体,那么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和坚定拥护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不竭动力和不懈追求,激励着党在未来道路上更好发挥历史主动精神。

(二)作出科学的历史选择,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把握国情走好中国道路的历史自觉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是辩证决定论。一方面,它坚持历史是有规律的,具有必然性,历史必然性规定了历史发展基本方向和大致趋势。另一方面,历史必然性并没有也不可能规定历史发展的具体道路和细节,要重视历史选择的作用,承认偶然性。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由于历史与现实、内部与外部诸多因素的影响,发展的趋势、方向、道路、方式往往存在多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往往通过其代表力量和代表人物对发展方向、道路、制度、体制等重大问题作出历史选择。可以说,作为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表现,历史选择内在于历史必然性之中,而不是外在于历史必然性之外。历史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正是在人有选择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实现的。

历史选择归根到底是有规律的,决定历史选择结果的成败,根本上要看是否能够回应解决历史课题和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既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又有主观努力选择的成分。新中国成立前,洋务派的自强求富、改良派的戊戌维新以及资产阶级的辛亥革命等等思潮和实践风起云涌,但因为这些思潮和实践脱离人民群众的利益,都不能实现救国救民的时代课题。实践证明,只有确立了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最终实现了救中国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开启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征程。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但在探索中,也出现过严重曲折。我们党逐渐认识到,对我国落后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状况无法进行选择,但如何在落后生产力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则可以做出主动选择。必须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并最终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长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历史本身就像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道道选择题,“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10]P70。我们党作为人民的代表,一是从出题者的角度考虑,准确判断时代命题,分析时代趋势和历史主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最后作出重大历史决策。二是摸清阅卷人的价值和喜好,历史选择决不是胡乱答题,不是任意抉择,历史选择的后果要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中国道路,正是中国共产党在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基础上,就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制度模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历史选择形成的,它成功回应解决了时代课题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勇担历史重任,选择了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沉着应对各类矛盾风险,稳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三)注重深刻的历史总结,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汲取智慧力量的眼界胸襟

过去、现在和未来不是互相割裂的对立物,三者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和继承性,“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11]P67。况且,历史固然已成过去,无法改变和选择,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面对历史和过去是先天被动的,但不意味着过去和历史毫无价值和意义,相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能选择,但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 [11]P238。在反思和总结历史中可以赢得未来的主动。

中国共产党主动从历史文化中汲取发展养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着修身之道和治国之道等,折射了中华民族深层次的理想追求。共产党人历来善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毛泽东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著名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民为邦本”思想的创造性发展;他将《汉书》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实证方法进行创造转化,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内涵,并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礼记》中的“小康”社会理想进行创新发展,应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江泽民重视传统德治文化,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胡锦涛借鉴传统文化“和谐”理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渗透于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中,以唯物辩证法去激活传统文化内在活力,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呈现出愈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中国风格。[12]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13]

中国共产党主动反思总结历史失误,从中汲取教训。现实中发生的现象,不会重复历史事件,但是会反映出共同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世界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14]中国共产党一向注重从历史事实中反思自身,从而获得开辟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1]“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15]P589从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失败经验到纠正新民主主义时期党内的错误观点,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和苏东剧变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思考等,中国共产党正是在敢于和善于总结教训中不断前进。

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历史中统一思想和行动,继往开来。早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了在全党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增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有力支撑了我们赢得解放战争胜利,进而建立新中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在重大历史关头统一了全党思想和行动,为团结一致向前看奠定了基础,促进全面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主要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们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奠定重要基础。新时代,以史为鉴,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立于时代潮头,抓住时代机遇,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断前行,在主动把握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彰显了历史自信。这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四)进行勇毅的历史创造,折射了中国共产党永不止步的开拓创新

所谓历史创造,并非凭空臆造历史,而是通过能动活动推动历史发展变化。这种历史创造突出地表现在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推动历史发展上。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大趋势和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但他们没有也不可能详实描绘人类社会向着大趋势前进的全部层面和所有进程,同样也没有一种理论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只有不断发展着的理论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际。这些任务,只有靠后来的共产党人予以具体地担当。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来自于人民群众并依靠人民群众,他们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站在历史潮头,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但又不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机械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但又不固守某些具体结论,认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大方向,回应时代之问和实践之问,结合人民群众的意志,并引领人民群众把可能的历史趋势变成现实。这一过程就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线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来,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围绕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不断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并把我们在解决这两个历史性课题中积累的新鲜经验上升为理论,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几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成功,使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使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发生了有利于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1]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既是马克思主义影响力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实现影响的方式。这一不断的历史创造折射了中国共产党人永不止步的开拓创新精神品质。三、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实践路径纵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得出的宝贵实践经验。展望未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就是在明确历史主动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之上,以历史主动精神激发党员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继续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一)坚定理想信念,在担当使命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内在动力来自于人的信念和使命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要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党中央坚持把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结合,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和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清晰认知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坚定的理想信念必然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担当作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理想信念不是拿来说、拿来唱的,更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只有见诸行动才有说服力”[16]。人民立场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也是检验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根本价值尺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把坚定理想信念和践行初心使命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将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落在推动实践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

人民群众是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重要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带领人民通过持续不懈奋斗创造出来的辉煌成就,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人民的“四个自信”和历史自信越来越足。弘扬历史主动精神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不断激发人民群众身上的潜在精神力量,共同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二)把握历史大势,在抓住机遇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大势是历史规律和历史总趋势的阶段性特征,表征着必然性;历史机遇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时机和节点,产生于历史主体所处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矛盾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发展状况,具有不确定性。历史机遇与历史大势有区别更有联系。对历史机遇的把握归根到底取决于对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的分析判断。能否抓住转瞬即逝的历史机遇,考验着历史主体是否具备了必然的历史积累和准备,取决于历史主体是否具有主动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立足现实,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历史大势,做好当下的事情。”[4]P1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他强调,“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我们就能够更好前进。”[4]P13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逻辑必然,是历史大势。因为具有科学的思想指引、正确的人民立场和坚强的党的领导,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抓住和利用各种历史机遇,在关键节点上作出正确抉择,从而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关联、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宽广视角出发,及时做出了“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紧紧抓住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党中央紧紧扣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为建设美好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坚持拼搏进取,在开拓创新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历史是不能靠公式来创造的。”[2]P624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总有大量新情况需要研究,有许多新问题需要解决,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1]。

历史伟业需要历史主体不断开拓创新,在不断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以及其他创新相互推动中赢得历史主动。一方面,理论要及时回答实践提出的新课题,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理论上首先不能停顿。“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17]P249,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一刻也少不了科学理论的指引。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18]P97

另一方面,要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抓实践的升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9]。这意味着要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重点抓住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从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四)保持昂扬状态,在敢于斗争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斗争的本质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直面问题,推动事物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具有强烈历史主动精神的斗争史,坚持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自身历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尽管各个时期的斗争目标、对象、形式不尽相同,但正是接续不断的斗争精神和斗争实践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取得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不斷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20]

党员领导干部赓续斗争精神,要有旗帜鲜明讲政治的斗争立场,要有矢志不渝谋发展的斗争目标。赓续斗争精神不能只停留在态度上,而是要态度和行动结合,思想和实际结合。党中央明确要求,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更加自觉地投身于改革创新的时代潮流,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及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等“五个更加自觉”。

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永无止境,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斗争实践也永无止境。党员领导干部赓续斗争精神,还要有攻坚克难解困境的斗争本领。这一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在严格的思想淬炼生成。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斗争本领还要经由政治历练、实践锻炼才能够得到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斗争,从来都是奔着矛盾问题、风险挑战去的。”[9]P226矛盾集中的地方,往往就是最需要党员领导干部斗争的地方。正是在急难险重任务的担当中,在攻坚克难的磨砺中,智慧和才干才得以增强,主动精神才得以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力量。

(五)坚持砥砺前行,在自我革命中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将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十条宝贵经验之一,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核心标识,是达到了高度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的精神和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成为显著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赢得历史主动。”[21]

问题自觉是自我革命的内在动力。中国共产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大党,能打倒我们的只有自己。尤其是在已经长期执政、承平日久的条件下,如何防止背离党的初心使命,防止损害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是个重大历史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主动,以坚如磐石的意志和气魄,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清除一切侵蝕党的健康肌体的毒瘤,并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人民监督是实现自我革命的外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自我革命,而要多听听人民群众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9]P53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之所以勇于自我革命,正是因为我们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干部不担当作为、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进行持续整治,永葆党的肌体健康。

总的来看,历史主动精神标识了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气质和政党品格,具有价值引领和激励凝聚功能,其价值和意义根本上源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一百年来,历史主动精神主要内容不仅体现在思想层面,而且付之于解决不同时期历史主题的实践,关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历史进程,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以来的实践中彰显出强大力量,实现并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0]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商志晓.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N].光明日报,2021-08-30.

[13]新华社.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N].人民日报,2019-01-04.

[14]新华社.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N].中国青年报,2015-08-24.

[1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16]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

[17]毛泽东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9]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19(1).

[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1]新华社.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N].人民日报,2022-01-21.

The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Carrying

forward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n the New Era

SUN Xiao-liWANG Peng-wei

(1.Depart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2.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Philosophy,Party School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runs through the century-old history of struggle of the CPC,and it is embodied in the advanced value pursuit,scientific historical choices,in-depth historical summarization and courageous historical creation.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has coagulated the forces of the CPC and the people as the subject of history,and symbolized the spiritual temperament and political character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CPC,having the functions of value guiding,stimulation and cohesion.We should carry forward the 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 in assuming the mission,grasping the opportunities,blazing a new trail,daring to fight and going on with self-revolution,so as to provide a spiritual support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historical initiative spirit;exploration and innovation;self-revolution

[收稿日期]2022-02-24

[作者簡介]孙晓莉(1973—),女,江苏盐城人,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副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哲学;王朋伟(1997—),男,安徽合肥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

猜你喜欢
自我革命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中的“自我革命”论
执政活力源于“自我革命”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理论逻辑
走出去 首汽租车的“自我革命”
“自我革命”是一种政治勇气
反腐败“成绩单”令种种质疑论调不攻自破
简政放权,“自我革命”从国务院开始
改革促进派究竟应该促什么?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有德者的培养
政府“自我革命”,硬仗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