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研究

2022-05-13 20:52傅钰茜冯晓丽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社区体育

傅钰茜 冯晓丽

摘要:“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已由地方实践探索上升至国家推动基层社区治理的主要方式,对深入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创新具有借鉴价值。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及逻辑分析法等梳理分析“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本研究按照“行政性力量—自治性力量”维度划分为政府主导型、内需驱动型及项目引领型三种主流治理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对“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特征、治理过程、面临问题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发展建议:有效激活联动主体,激发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内生动力;科学调动政府资源,构建体育资源有效供给体系;强化“党建+服务”布局,优化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

关键词:三社联动;社区体育;城市社区体育治理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808(2022)02-0062-06

Abstract: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model of  “Linkage among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Workers” has been promoted from local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to the main way for the state to promote grass-roots community governance, which has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Through the use of literature method, case analysis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Linkage among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According to the dimension of “administrative power-autonomous power”, this study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instream governance models: government-led, demand-driven and project-led. Through case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governance process and problems faced by the “Linkage among Community,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Work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governance of urban community sports, an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development: Activate the linkage subject effectively and stimulate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sports governance in urban communities; Scientifically mobilize the government resources and construct the effective supply system of sports resources;  Strengthen the “Party building+service” layout, optimize the urban community sports governance model.

Key words:Linkage; Community sports; Sports governance in urban communities

2013年11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的意见》第一次提出“三社联动”的概念。2015年10月,民政部召开全国社区社会工作暨“三社联动”推进会,全国各地积极加入“三社联动”本土化实践的浪潮中。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的顶层设计。自此,破除了以往政府治理过程中唱“独角戏”的尴尬困局,“三社联动”作为我国社区治理的中国化模式,在全国迅速推广,各地纷纷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三社联动”治理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新目标,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1]。城市化进程加快衍生出诸多社会治理问题,促使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城市社区体育治理逐步形成了以社区为平台、社会体育组织为载体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为支撑的“三社联动”新模式。为打破由于城市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体育资源不足及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有限等所导致的矛盾与困境,各治理主体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形成了多种“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新模式。基于此,本研究针對“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的划分逻辑及类型,通过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能突破原有的格局,提高体育治理能力和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1“三社联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新格局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是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对社会治理做出的重要发展政策。“三社联动”正是中国基层社区由传统“管理”走向理想“治理”的必经之路[2]。“三社联动”随着社区治理实践探索应运而生,成为近年来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

1.1城市化进程下社区居民体育需求剧增,治理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城镇化在不可逆的现代化追赶中,成为全球视野下不容忽视的“中国速度”。2019年末我国大陆城镇常住人口84 843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60.60%[3]。近年来城市人口剧增,导致社区规模急剧扩大。体育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应以需求为导向,更加注重体育在促进群众健康中发挥的作用[4]。社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小治理单元,集中了大量来自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政府“自上而下”的治理过程中,由于权利的过度集中,削弱了社会以及社区方面的职能,而又无法凭借一己之力有效解决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中国基层社区治理不堪重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上级行政的千条线和公众的万种需求不完全对应,有时甚至完全不对应[5]。单一治理模式难以突破“一维式”局限,从而导致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低效率一面便暴露无遗。从社区层面而言,仅靠政府这单一的行政性力量的单向延伸,已难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多元化、多样化的体育需要,进行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1.2构建“中国化”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联动新模式

“三社联动”正是我国社区治理创新的本土创举,因为它是社区多元主体广泛参与、互动协同的社区治理新理念、新机制、新逻辑[6]。“三社联动”在我国本土实践中自发形成,伴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实践发展,破除了政府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唱“独角戏”的尴尬困局。通过引入其他治理主体,重塑政府、社区及社会的关系,激发了政府、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等多向赋权。“三社联动”中三方都可以履行自己的职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实施资源共享,达到一个平衡稳定的状态[7]。借助社会体育组织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改变政府治理及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方式。通过政府购买公共社会体育服务,搭建“耦合型”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新模式,实现政府与社会的互补互通。“三社联动”作为创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的本土化探索,通过搭建互动平台,打破彼此间的隔阂,使各主体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形成紧密合作的新治理格局,并逐步构建出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现代化的中国化模式。

2“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及案例分析

社区被称为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国家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场域[8]。随着“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充分发挥多主体联动间的作用,治理方式也从传统的“自上而下”“双向互动”向“多元互动”的治理方式转变。“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实践过程中,映射出行政性力量与自治性力量此消彼长的发展逻辑。借鉴“国家—社会关系”类型划分逻辑,结合叶南客、陈金城学者关于“三社联动”划分模式,经过筛选提取,本研究从政治性力量和自治性力量两个重要维度,参考王法硕学者的分析框架,将“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创新治理模式划分为四种(见图1),分别为政府主导型、内需驱动型、项目引领型和脱嵌型四种类型。鉴于脱嵌型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实践过程中极少,本研究予以剔除、不予讨论。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對三种治理模式运作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深化对三种治理模式的了解及认识。

2.1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及案例分析

2.1.1治理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具有较高的行政性力量和较低的自治性力量。政府作为为主导者,自上而下进行财政资源配置及重组社区体育治理结构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见图2)。政府以强地位、强资源及强工具等特点争取到社区管理的绝对话语权,导致社区内部的其他组织在社区决策过程之中被边缘化[10]。由于政府主导模式的行政干预力量强大,社会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社区自治能力没有得到培育,因而与社区自治的大方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背离,形成了某种治理悖论:政府越干预,社会自我运行和社区自治能力反而越弱[11]。随着社会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下移,居民自治意识逐步增强,致使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将逐步弱化,需求驱动型治理模式及项目引领型治理模式将日益崛起并成为主流,加快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进程,优化“自上而下”的角色关系。

2.1.2案例分析:长治市Z社区Z社区是长治市典型的工业老旧小区,自2008年轴承厂宣告破产,整个社区街道面临“环境脏兮兮,问题成堆堆”的混乱局面。政府为“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提供发展动力,从社区“能人联动”的创新破题,通过多方联动解决管理缺失、治理方式转变难的困境。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过程中,政府通过资源整合、项目联动,打破优质社会体育组织存量不足的困局,用体育公共服务凝聚体育资源。党建联席会建立“三张清单”制度,重点单位纳入“资源清单”,各类诉求形成“需求清单”,党组织落实承办单位形成“项目清单”。政府将社区体育治理和社会体育公共服务列入民生工程项目,积极推进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及服务改革,为提升城市社区体育的发展、服务和治理能力提供物质环境、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持。

但在其实践过程中证明,Z社区问题在于政府处于主导地位,“三社”对于“三社联动”了解不多、感受不深,导致联动不畅,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居民获得感与满意度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三社联动”只是停留在其概念上而已,从表面看似“三社”主动通过联动去参与社区体育服务及社区体育治理,但由于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从开始之初就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区处于强势地位,社会体育组织发展缓慢,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刚刚介入,很难谈得上能够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进行有效联动,不利于治理目标有效达成。

2.2需求驱动型治理模式及案例分析

2.2.1治理模式需求驱动型治理模式具有较低的行政性力量和自治性力量。其发展主要基于社区体育发展的本质需要,促使“三社”呈现联动发展、协调共进的治理局面(见图3)。在社区治理背景下,政府机构应逐渐退出,实现社会自治[12]。“旧常态”下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以“自上而下”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为主,而“新常态”渐进式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则是强调调动社会力量及居民自治力量“自下而上”地参与到治理过程中,多层次映射出居民体育诉求,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社区体育资源不再是等待政府 “自上而下”单向分配,各治理主体间在交流互建中促进了社区体育需求“自下而上”的表达,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的内生主动性[13]。随着社区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进程逐步加快,内需驱动型治理模式将成为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最主要类型。

2.2.2案例分析:长治市X社区X社区在长治市是一个现代新型社区,是“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早期实践,带有鲜明的社区居民自治特征,是一种需求驱动型治理模式。X社区现有居民将近4 000人,其居民构成主要为中青年。在社区走访时发现,孩子在社区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性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各主体的体育需要促使其积极参与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实践中。首先,政府统筹行政资源,开发社区中的空闲场地,无偿提供体育活动场所;其次,保障资金的供给、吸纳社会资源,发挥社会体育组织作用;最后,引入专业资源,邀请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驻点服务,提供专业的健身辅导、广场舞等项目。社区主动承担责任,将三者有机对接,营造共同生产、精准供给的平台,“三社”有效联动促使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协同共治,进一步提升居民在社区生活锻炼过程中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其实践过程中,X社区遇到最大的困境在于社区体育治理资源不足,在满足一些体育诉求需要多方统筹协调的问题时显得捉襟见肘。居民参与度较高,而政府扶持力度较低,使“三社联动”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过程中,资源短缺导致联动存在较大瓶颈,社会体育组织内部管理比较松散,业务偏向娱乐性,组织间联动少,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介入但没有明确的目标。初始阶段,社区服务多停留在活动层面,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缺少项目化运作的概念,导致社区服务无法常态化、持续化开展,直接影响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进一步提升。

2.3项目引领型治理模式及案例分析

2.3.1治理模式项目引领型治理模式同时具有较高的行政性力量和较高的自治性力量。其同时实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能力与服务能力和促进社区居民参与,是现阶段最理想的“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治理模式。项目引领型是由各类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社工作为人力资源参与到社会组织中,形成上下协调的联动体系[14]。政府在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保持高度的中立性、自主性、灵活性,形成“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专业运作”的联动机制[15]。促使社区社会体育组织提升体育服务的专业性来争取项目。在项目承接后,经过评估、执行及反馈,使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的有效介入,推动项目平稳运转(见图4)。因此,项目引领型治理模式将成为“三社”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主要方向。

2.3.2案例分析:苏州市G社区2019年苏州市G社区通过民政局购买社工服务,委托A社工机构承办社区服务社会项目,政府制定服务项目与评估标准,并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对项目进行全程监测。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过程中,A社工机构在社區原有基础上,系统地对社区体育服务资源进行了梳理,并对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体育需求予以回应。A社工机构在G社区提供的体育服务内容主要分为基础类、增能类、治理类3大类。基础类服务内容包括居民活动场所;增能类服务内容包括社区体育需求调查、体育资源开发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增能培训;治理类服务内容包括居民健身氛围及社会体育组织培育等。

在其实践过程中,G社区已经实现了较好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成效。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日益增长,社区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引入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由此“三社联动”应运而生。但要正视和直面当前“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工作中依旧存在的不足和瑕疵,政府购买体育社工服务的目的就是能提高社会体育公共服务项目的覆盖性和普惠性,从而满足广大民众的现实体育需求。然而,为了迎合居民不同的体育诉求,增强居民的满意度,一些覆盖性、普惠性不高的体育服务项目横空出世,短时间内满足了少数居民,但新鲜感过后,不得不重新整改。

2.4“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比较分析

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实践纷繁复杂,这三种治理模式也各有所长,因此厘清三种治理模式的特征差异,有利于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创新社会治理,助力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通过“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不同模式分析,从治理目标、运行机制、权力结构和治理效果等方面进一步比较总结其基本特征(见表1)。

因此,通过3个案例对治理模式的特点及优劣势进行分析总结。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行政力量较强,强调发挥政府的领导作用。目前,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主要针对社区体育问题较为严重、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空白或缺口的社区。与另外两种治理模式相比,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其优势在于资金稳定、受益范围广及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但行政性力量干预过强会导致联动治理主体积极性欠缺、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容易忽略社区居民现实体育需求的多样化及差异性,从而导致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滞后性,效率相对低下、质量不高,造成体育资源浪费。

需求驱动性治理模式强调社会力量的自发性,行政力量参与较弱。治理主体多为居民、社会体育组织及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其更加了解社区居民的体育需求。与另外两种治理模式相比,需求驱动型治理模式明显具有灵活性。此治理模式发展下,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完全依靠治理主体的意愿,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较强。但现阶段,由于治理主体的力量相对弱小,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其缺乏一定的稳定性。

项目引领型治理模式强调行政性力量与自治性力量相结合,使其与另外两种治理模式相比具有专业性更强、供给效率更高等优势。由于社会体育组织或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拥有更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因此更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加高效便捷。还可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整合体育资源,有效缓解政府的压力。

3“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发展建议

根据本研究所划分出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由于自身的特征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其创新性与治理效果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为“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不同类型治理模式提出发展建议。

3.1政府主导型:有效激活联动主体,激发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内生动力

行政性力量干预过强导致联动治理主体积极性欠缺、内生动力不足。因此,调动“三社”积极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情感与利益激活联动主体,激发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内生动力。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目标和转化路径是在进一步优化完善政府主导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提升社区、社会体育组织和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协助配合、居民自治与参与,从而推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转化。增加“三社”互动交流渠道、激活居民参与,让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不仅有“智商”,还有“情商”。与此同时,“三社联动”实现体育服务效能提升与政府有限财政资源的投入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三社联动”下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3.2需求驱动型:科學调动政府资源,构建体育资源有效供给体系

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短缺时,要积极争取基层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助力社区解决体育资源供给短缺,流转困难等难题。合理而科学的利用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推动优质体育资源整合、流转和区域均衡分布。促使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积极作为、科学作为,充分发挥其职能,满足居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应加强激励机制的建设,推动体育生活方式的普及,构建良好的社会体育活动氛围,鼓励大众积极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去,潜移默化的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到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工作中,提高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情商”。

3.3项目引领型:强化“党建+服务”布局,优化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模式

切实强化“党建+服务”引领对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创新的积极作用,保证党组织的力量在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得到落实及强化,聚焦社区居民合理的体育诉求和现实需要,切实减轻基层政府的负担,夯实群众基础,发挥社区党员在城市社区体育建设的积极性,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以加强党建为抓手,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到城市最末端,努力提升党建引领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水平。党建在多元化、碎片化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发挥引领、凝聚与协调等功能,夯实“三社”合作基础,构建城市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资源流转平台,并将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4结语

“三社联动”作为国家基层治理创新模式的重要举措,是将政府、社区、社会体育组织、专业社会体育工作者及居民等多种力量共同推进的城市社区体育治理新模式,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三个社区治理案例的分析研究,从治理模式、治理目标、运行机制、权力结构以及治理效果等方面对“三社联动”参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特点及优劣势进行总结归纳,并对不同类型的治理模式提出发展建议。实践证明,城市社区体育治理在未来仍需“三社”发挥各主体优势、联动发展,继续进行本土化实践,不断积累经验,突破藩篱。进一步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塑造社区生活共同体,推动城市社区体育自治的形成。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编写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0:30-45.

[2]吴江,范炜烽.“三社联动”社区治理模式的反思与提升[J].云南社会科学,2018(6):154-158.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统计,2020(3):8-22.

[4]程文广,李帅.新时代中国体育发展需求供给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6):13-18,31.

[5]闵学勤.从无限到有限:社区平台型治理的可能路径[J].江苏社会科学,2020(6):25-32.

[6]方舒.协同治理视角下“三社联动”的实践反思与理论重构[J].甘肃社会科学,2020(2):157-164.

[7]陈斌.协同治理视角下“三社联动”机制的建构与完善[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20(3):64-70.

[8]张邦辉.治理视域下社区共同体建构逻辑与完善策略——于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社区治理案例解读[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2):1-7.

[9]王法硕.智能化社区治理:分析框架与多案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20(12):76-83.

[10]雷叙川,杨娟.城市社区治理的模式比较:一个分析框架[J].地方治理研究,2020(4):39-49.

[11]葛天任,李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四种模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6):5-13.

[12]徐选国,徐永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三社联动”:内涵、机制及其实践逻辑——基于深圳市H社区的探索[J].社会科学,2016(7):87-96.

[13]曹垚,白光斌.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困境与超越[J].体育与科学,2021,42(1):56-60,66.

[14]向祖兵,汪流,李骁天,等.“三社联动”视角下社区体育网络体系的模式与机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546-551.

[15]叶南客,陈金城.我国“三社联动”的模式选择与策略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10(12):75-80,87.

[16]商佳一,李婷,杨美玉.“三社联动”机制下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G社区服务项目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1,12(1):21-24.

[17]杨惠,陈洪鑫.我国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状况及发展路向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2):68-72.

[18]陈丛刊.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的价值诉求、多元主体与路径建构[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1):12-17.

猜你喜欢
社区体育
武汉市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我国青少年球员培养模式的思考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互动研究
浙江省金华市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的互动研究
当前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阜新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
服务型政府背景下上海市社区体育发展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