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伟
六年,这看似短暂的光阴,他用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脫贫攻坚任务。2016年,陈台村从贫困村中出列,2019年底整体脱贫,2020年,陈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4万元,从原来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村。他带领全村人率先迈入小康生活。
——题记
壹
听说孙卫东要走,老支书陈庆国一晚上没睡着。三年来,孙卫东的到来给陈台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距2020年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还有三年呢,目前,正在关键节点上,他要是走了,村里的扶贫工作可咋办?顾不得吃早饭,老支书早早地来到村部,支支吾吾地说,你就不能留下来吗?屁股刚挨上椅子的老支书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孙卫东赶紧拿来打火机给老支书把烟点着。
他想起刚来村里时的一幕幕场景。那是2014年10月,组织把他作为第四批选派扶贫干部到五河县头铺镇陈台村驻村。那时候,村里可真穷啊,路是真正的“水泥路”,一到下雨天,泥泞的没法走路,到处积聚着肮脏的污水,村里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和妇女。地少人多的陈台村没有任何产业,单一的种地模式不能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许多人拖家带口的离开家乡去外地打工了。破败的院落,撂荒的土地,让孙卫东触目惊心。怎么会是这样?农村在他眼里应该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老支书说,咱这是贫困村,村子穷我有责任啊!我也想改变现状,可是,咋改呢!望着一脸愁容的老支书,孙卫东的心从火热跌到冰窟,满满的信心被现实击碎。说是村部,连个像样的办公桌都没有,村委会还是租用外出打工村民的房屋。老支书说,我们村“两委”用的不多,反正能遮挡个风雨就行。
必须得改变,孙卫东就不相信,这么好的地方能不富裕起来。
贰
确实,陈小翠一家的生活状况让孙卫东的内心无比震撼。孙卫东住到陈台村的第二天早上,就跟着老支书去村里走访贫困户。虽然老支书在去陈小翠家的路上也说了她家的贫困情况,可是孙卫东还是没有想到竟然还会有人住在这样的地方: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里面摆放着简单的生活用品;一个30来岁的女人坐在轮椅上,手里抱着个婴儿;一个八九岁的小女孩坐在木板支起来的桌子上写作业。婴儿“哇哇”的哭声刺疼了孙卫东的耳膜,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陈小翠是一级残疾,听老支书说,是在十来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种脊椎病,在三年级的时候就瘫痪了,常年需要靠轮椅走路。丈夫是因为家境贫困,才做了上门女婿。因为陈小翠身体的特殊性,没有人照顾不行,丈夫不能外出打工,指望家里几亩土地的收入是远远不够负担生活的。两个女儿都需要人照顾,而陈小翠上个厕所都需要人帮忙。土地的收入连吃穿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钱盖房子?这是陈小翠回答孙卫东的第一句话。不怕你们笑话,要不是靠父母接济,孩子连上学都成了问题,虽然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可是孩子要吃喝啊,挤出来的钱都花在孩子身上。
陈小翠的丈夫叫朱永贵。朱永贵初中毕业,多少有点文化,可是,因为家里太穷,想做什么事都没有头绪。陈小翠家从小就因为看病,落下一身外债,到现在都没还清,日子都是凑合着过。
朱永贵说,我也想出去挣钱,可你看这个家离了我半天都不成。小翠上个厕所都要人帮忙,还有孩子得带。孙卫东看他实际年龄也就三十出头,可是脸部堆上去的皱纹看上去像50岁左右。
咋办?你们给我想想办法?朱永贵一脸愁容,他给孙卫东泡了茶,孙卫东不知道是拒绝好还是不拒绝好,他心里酸得像是刚吃了一个青涩的山楂。
喝吧,这是好茶,是我妈春天去黄山上采的,一个春季挣了两千元呢。要我的腿是好好的,能翻倍儿,我的手可快了。陈小翠眼睛里充满欢喜的神色,孙卫东从那欢喜中看见了她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一个不甘平庸的女人,她的内心从没向生活低头。
孙卫东从陈小翠家出来的时候,心里像刀割一样地疼,他怎么都想不到,农村还有生活这么困难的群众。孙卫东当天晚上就给妻子打电话,告诉她把女儿穿小的衣服收拾好,下次他带给陈小翠的女儿穿。妻子说行。孙卫东哽着嗓子说,你不知道,那家有多穷。和妻子说完,孙卫东打开电脑,他要认真地规划陈小翠家的生活,小康路上决不能让一个人掉队,这是习主席说的,也是孙卫东的决心。
叁
陈小翠家的住房环境必须改变。这是刚到陈台村时孙卫东的第一想法。老支书说,我也寻思着怎么让陈小翠家富起来,可是你说我一个老书记,只读了小学的老农民拿什么来改变?村里集体经济那就是空白,一分现钱都没有,咱村里能有产业就好了。
孙卫东说,这个主意好呀,您老今晚就把咱村的村民喊到村部来,一家一个,也算我来认识一下大伙了,借这个机会我和村民唠唠嗑,问问他们都有什么想法。
那成!老支书满心欢喜地回去布置任务了。
不一会人都来了,在村部门口,黑压压地坐满了人,村民从自家搬了凳子,没搬凳子的就蹲在边上或者站着。10月的天气已经有些冷了,村部门口的灯有些冷清。孙卫东目测了一下,来的村民有百来人,其中以女人和老年人居多。老支书清着嗓子对会场喊,安静点,今晚上咱们村的第一书记、扶贫队队长孙卫东和大家见个面。他刚来,从今往后呢,他就是咱们村的第一书记了。他来呢,主要是帮助咱们村里致富的,大家先用掌声表示欢迎。
老支书话说完了,掌声却没有响起来,在老支书的一句“大家拍个巴掌能费啥劲?”的质问声中,巴掌才稀稀落落地响了几下。有个外号叫“陈豆芽”的村民站了起来说,啥扶贫的,以前又不是没来过,住个几天就凉凉了。这个破地方,城里人捧着铁饭碗的谁愿意窝在这我服谁,还不是过个月把时间意思一下就走人。啥扶贫呀,过渡一下。你们可别傻傻地等城里人来帮我们了,不可能的。“陈豆芽”的一番话落地,像是油锅里溅进了水珠子,噼里啪啦地炸开了。于是会场立刻变得热闹起来,大家对“陈豆芽”的话深信不疑。确实,村里来过扶贫干部,前后也没来几次,最后就没见着人了。所以,村民对于扶贫干部大多是有抵触情绪的。
听了“陈豆芽”的话,孙卫东心里除了难过也有愧疚。村民说的话或许过激,可也是有道理的啊。如果扶贫干部能贴心贴肺地关心群众,让村民过上好日子,村民能这样说吗?
老支书不乐意了,他一把薅了“陈豆芽”的衣领,骂他瞎吵吵个啥,说他不识抬举,不认识好人坏人,把党的好政策领悟错了。“陈豆芽”毕竟年轻,他挣脱了老支书的手,说红口白牙的咱陈台村的人都知道,到底是谁妖言惑众了,你让这个扶贫干部站在陈台村的老少爷们面前说他是一百个愿意来扶贫的,他愿意和陈台村的百姓过苦日子,他敢保证三年不回城里?就算咱陈台村不富裕,只要熬过了三年,我就服他。今天,我“陈豆芽”说的话掉地上能砸一个坑出来,他要也是爷们,是真心来工作的,你叫他表个态,他敢吗?
“陈豆芽”挥舞着胳膊,站在会场大声喊着,声音振聋发聩。于是,会场上的村民也大声嚷嚷附和,是啊,“陈豆芽”说得也在理,咱村上又不是没来过扶贫干部,可是把咱村扶的还是贫困村嘞。
老支书像一头狮子,火腾腾往上蹿。他想制止这场不该发生的混乱。
月亮挂在半空,和会场上隐约的灯光混合在一起,显得有几分神秘。孙卫东原本平静的内心泛起阵阵波澜,“陈豆芽”意外的发声是他没有想到的。
他并不怪他,“陈豆芽”说得对,一开始他也不是心甘情愿要来的,现在要他表态,他敢吗?
会场骚乱不已,村民看笑话的有,不出声的也有,“陈豆芽”抱着胳膊等着他表态。
各位父老乡亲,孙卫东今天给陈台村的老少爷们道个歉。不管以前来的干部是干啥的,我孙卫东来了,从今天开始,我敢给大伙保证,三年时间绝不离开陈台村。扶贫工作是我的第一工作,完不成任务绝不离开。
孙卫东讲完,会场立刻安静起来,紧接着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孙卫东心潮澎湃,带头鼓掌的就是那个瘦高个子的“陈豆芽”。
肆
2014年那是一个艰难的开始,孙卫东凭着一腔热血和军人的雷厉风行,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内,帮贫困户陈小翠家解决了住房问题。
2015年1月1日,陈小翠一家欢欢喜喜地住进了宽敞干净的房子,孙卫东特意买来了一挂鞭炮,噼里啪啦地放着。坐在轮椅上的陈小翠笑成了一朵花,她说这么多年最难的房子问题终于解决了,感谢孙书记啊!说着给孙卫东鞠躬。那一刻,泪水在孙卫东眼睛里打转,也在陈小翠的眼眶里打转儿。
孙卫东心也敞亮了,这是他来陈台村第一个要办的事,现在终于成功了,他比谁都开心。扶贫任务虽然才刚开始,可是他收获了甜蜜的果实,得到了村民的认可。接下来他要干大事了,陈小翠家住上房子的同时还要增加经济收入,他心里已经为陈台村勾画了蓝图。
离陈台村五里路的安淮村自古以来就是比较富裕的村子,老支书说安淮村以前叫安澜集,明清时期就很有名气了,商贾云集,商贸繁盛,在皖北靠着水运码头鼎盛一时。人说饿死的骆驼比马大,安淮村的人做生意可厉害了,这一带就安淮村有钱。他们村的鱼钩产业在安徽是出了名的,家家户户做鱼钩生意,形成加工、制作和销售一条生产链。
孙卫东很吃惊,问老支书,那陈台村怎么不跟着学呢?离得这么近,差别如此大,这让孙卫东觉得不可思议。你能不能带我去参观一下?太容易了,你要想去,咱爷俩现在就去村里最大的车间看看,听说带动不少贫困户就业,还有带股分红什么的,村民干劲十足。能分到钱,还有工作,你说村民劲头大不大?孙卫东心里豁然开朗,说这是一条好路子,咱陈台村也可以跟着干,他安淮村的经验我们可以复制嘛。老支书说成,我领你去。
冬天的大堤沒有夏季盎然的绿色,但是蜿蜒的淮河像一条洁白的缎带,在大堤的怀抱里轻歌曼舞,风有时候掀起波浪,就像是淮河轻快的舞蹈。
安淮村丁书记热情地握住孙卫东的手,说,听说市里来了个扶贫干部,今儿见着了,觉得陈台村要变天了。孙卫东一脸愧色,说,丁书记你要帮忙才行,我刚下来,对村里工作不熟悉,基层工作没有经验,你得多教教我,带带我。你这么年轻把安淮村干得这么漂亮,我打心眼里佩服。瞧,这村子,光看环境就能称王称霸呢。
接着,孙卫东说明来意,丁书记说,咱安淮做鱼钩全省都有名,咱这一带,地少,只能靠产业,土里刨金疙瘩很难。以前陈台村靠蔬菜发家的也不少,后来,蔬菜便宜了,亏了本就没多少人愿意种了。老支书说,可不是,蔬菜便宜了,土地都撂荒了,能出去打工挣钱的都走了。
鱼钩销路这么好,怎么不跟着安淮村学?孙卫东很疑惑地问。老支书说,办厂要投资,出去打工一分钱不要,所以村民选择打工。
以前,咱村也就四五家办厂的,现在可多了,村里有几十家鱼钩厂。走,我带你们去看我们村最大的鱼钩厂。在村子西北方向一处占地十来亩的塑钢板房前,孙卫东老远就听到机器的“咔嚓咔嚓”声。丁书记指着蓝色房顶的厂棚说,这是咱村最大的扶贫车间,里面有百来个工人,贫困户和残疾人占多半。这夫妻俩厂子办了十来年了,原本是在浙江开小厂子的,我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把他们请了回来。他们夫妻为咱们村立下了汗马功劳啊,多亏有了鱼钩厂,解决了咱村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增加了村民收入。
丁书记边走边介绍扶贫车间,说安淮村的经济全靠这些鱼钩,你可别瞧不起这些冰凉凉的铁针针,效益可比得上金蛋蛋。俺们村的富裕之路就是鱼钩钩轧出来的。俺们村以前家家做鱼钩,因为靠着淮河,后来就形成了产业,一带二,二带三,越来越大,这不,就出名了。丁书记的话里充满自豪感。是啊,安淮村在五河数得着,是省级美丽乡村,而陈台村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老支书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就算不退休指望他来逆转陈台村也是不可能了。孙卫东完全明白组织上对他的殷切希望,三年不短也不长,恰到好处的干出成绩谈何容易?
在扶贫车间里机器“咔嚓咔嚓”有节奏的起起落落中,鱼钩逐渐成型,在一台机器前停下来的孙卫东用手抓起一把锃亮的鱼钩,一天能做多少?累不累?看起来四十岁左右的女人抬起头,笑着回答,不累,一天可以做几十块钱,不耽误在家送孙子上学,还能做家务。哟,还有空闲做饭?那当然,干完家里活再来这里上班一点都不耽误,手慢的一个月也能做个千把块钱,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手快的话能做个一两千吧。女人一边说话 一边手不停工,鱼钩在她的手中非常听话似的,“咔嚓咔嚓”手起机器落,一只只鱼钩便像一串串项链从机器上滑下来。
丁书记说,扶贫车间里女人多,轧鱼钩是手工活,女人手脚快能坐住,男人搞个搬运销售什么的,两口子一个月能有两千元的收入。你瞧,咱村谁家不是二层楼房,全是鱼钩钩带动致富的,要想富得快,全家来把鱼钩卖,可是一点不假。
咱村贫困户能入这边的合作社不?孙卫东把陈小翠家的情况和盘托出。丁书记立马赞成,说,完全可以,这个不费事,只要陈小翠家想干,我来促成。这边的事,我包了。孙卫东见丁书记这么爽快地答应了,心里的一块石头忽然落下地。房子有了,以后致富的路也有了,陈小翠家往后的日子就不用愁了。陈小翠家脱了贫,孙卫东的心才能放下,陈小翠可是陈台村最穷的人家,能改变她家的生活条件是孙卫东最为骄傲的事情。
那天,孙卫东和老支书在丁书记的帮助下给陈小翠签下了合作社的协议。只要陈小翠家能生产出鱼钩,按照我们提供的样品做,不管多少,我们扶贫车间百分百的收货。经营扶贫车间的许振国拍着胸脯对孙卫东保证。我的鱼钩厂做了很多年了,就是为了照顾我们村里的贫困户,才在咱村开了这个厂子,要不然我早搬到园区去了。许振国一脸憨厚地说,帮村里人就是帮自己,能帮助更多人致富多好,大家都富裕了,日子才幸福。我今年也五十多岁了,苦日子过了,甜日子也过了,现在政策太好了,我们感谢政府呀。
许振国说,前期要培训。陈小翠的情况我完全了解,这样吧,从下个月开始,我派技术人员上门教,机器呢我先送一台,你们看怎么样?孙卫东当即答应,剩下一台的钱,他来想办法。
于是,陈小翠家便有了两台轧鱼钩的机器,在陈小翠欢天喜地的笑声里,轧鱼钩的机器每天便“咔嚓咔嚓”地唱起歌来。孙卫东也常常成为听歌的人,在那些“咔嚓咔嚓”的声响里,孙卫东出色地完成了他到陈台村的第一个任务。
伍
连续下了一个星期的雨,村里道路泥泞,雨水混合着污物在陈台村的路面形成一汪汪的污水。太脏了!这是孙卫东第一次看到的情形,村里必须要修路,必须要修下水道和排水沟,否则,村民的生活质量想提高谈何容易!
撑着雨伞,孙卫东绕着村子查看了三圈,老支书心疼地看着他已经湿透的运动鞋说,等雨小点了再看吧,你瞅瞅,衣服都湿了。孙卫东不理他,仍旧站在村子前面用脚步丈量着。村里的路有多长,需要翻新的路段有哪些,需要开挖沟渠引流污水的地段有多少米,该埋涵管修桥的路段合不合理,他都做到了心中有数。
看完道路情况之后,孙卫东和老支书才回家。村里已经黑漆漆的了,这时,孙卫东想到了路灯,城里的晚上和白天一样,农村为什么不行呢?那么好的太阳能为什么不能利用呢?多好的资源啊,孙卫东感慨的时候差点一个趔趄滑倒在地。
路灯必须要建,夜晚的陈台村要和白天一个样才行,还要建一个大大的广场,方便村民晚上玩耍,孙卫东斩钉截铁地说。
孙卫东回到市里找到陆海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多了,陆海东刚出会议室,孙卫东就在会议室门口堵住了他。陆海东一脸疲惫,但看见孙卫东立马精神起来。我知道你找我准是钱的事,我不是不想见你,下午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实在是忙。陆海东握住了孙卫东的手说。孙卫东把大概情况和陆海东汇报了一下,说陈台村修路、挖下水道和安装路灯资金的缺口还差十来万,宣传部怎么也得掏出几两银子,不然也说不过去。村里一点钱都没有,我这个扶贫书记干着急,实在是想不出办法了,只能回“娘家”要。陆海东皱起了眉头说,这十来万也不是小数目,让我们宣传部拿也费劲。这样吧,我有个哥们是做工程的,我来找他赞助。
当着孙卫东的面,陆海东拨通了朋友的电话。事情出乎意料的顺畅,那个做工程的许老板竟然很爽快地答应了,而且明天就到陈台村去实地看看,尽快落实这些项目。陈台村一分钱都不用出,所有的資金都由陆海东朋友的腾辉建筑工程公司承担。孙卫东心里堵着的大石头“呼”的一下子落了地。村民下雨天再也不用在泥水里蹚了,晚上陈台村也可以亮堂堂的和城里一样了。
落实了这些,孙卫东才从单位回到家。陆海东又叮嘱他有什么困难尽管和部里提,部里再困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孙卫东说陆部长你放心好了,我保证把扶贫工作干好,不能给单位丢脸呀。看着孙卫东瘦高的身影闪进电梯里,陆海东心里泛起阵阵歉意。孙卫东自打下去做扶贫工作,身上掉了不低于三十斤肉,一米八的个子现在看起来轻飘飘的。陆海东其实不太舍得让孙卫东去农村的,可是部里实在拿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来,就算有合适的人选,也不一定愿意下去。孙卫东主动要求去,给部里解决了难题,可是让部里少了一个外宣办主任,这么多年在外宣工作上,孙卫东真是一把好刀,好刀就得用在钝的地方。
陆
一次偶然的家访,孙卫东遇到了回家探亲的陈望。陈望是90年代出去打工的,经过多年的打拼在江苏无锡拥有一个百来号人的服装加工厂。老家的亲戚大多投奔了他去,村里的房子虽然在,可是已经没有什么人住了。陈望把家里的土地托付给一个远房的堂叔经营,这次回来是因为堂叔生病。陈望的堂叔是个五保户,年纪大了,孙卫东经常上门看望。
我觉得你这次回来应该想个办法在我们当地开个分厂,比如说在这边加工。村里房子有,工人有,几乎不要什么成本,而且算我们村的扶贫车间,不仅有补助,还能让村里人在家门口就业,你说这个多好?孙卫东把各种好处给陈望一算,陈望不由得心动了,是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政策你不了解,现在咱们县对招商引资可重视了,税收减免,各种补贴到位,你怕什么?陈望有些激动,他点燃了一支烟说,孙书记,这事可是大事,我是陈台村人,能带着乡亲们一起过好日子,我心里有自豪感。这事就这么定了,分厂就放在我家老屋子,这两层楼房总够用的了吧!孙卫东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利,他千想万想的产业竟然在这么意外的节点“不劳而获”了。
陈望堂叔更高兴,陈望能把分厂建起来,家里就有了生气,老宅子就旺起来了。在外面千好万好不如在家好,陈望回来他也有头有脸起来。孙卫东还给陈望的服装厂起名“旺旺服装厂” ,意思越来越旺。服装厂在孙卫东跑前跑后的张罗中终于落成了,20万扶贫产业贷款也一步到位。在开业那天,宣传部的陆部长也亲自到村里祝贺,孙卫东感觉到了莫大的面子。陆部长说,这是宣传部的大事,给扶贫工作带了个大头。这个扶贫车间给部里争光,陈台村的小康生活就指望你了,你做得好,我们部里有光。
陈望啊,你更争气,好好干吧,现在的政策多好。陆海东亲自给陈望戴上胸花。说以后有困难就和孙书记说,我们都大力支持你。陈台村在喜气洋洋的音乐声中开始了美好的一天。
柒
孙书记,我……我找你有事。志新妈一着急,说话都结巴了。
坐下说,怎么了?
志新他爸生病,家里没有劳动力,志新虽然考上大学,可是学费都是借来的。去年的学费都是亲戚朋友凑巴着,今年他爸又做了一次手术,学费虽然也凑齐了,明年也大四毕业准备找工作了,可是志新死活不愿意读书了。说家里困难,他没有脸拿着借来的钱读书,打算明天跟着他表哥去广州打工。
走,去你家。孙卫东抓起衣服急急忙忙地朝志新家走去。
志新是淮南理工大学的大三学生,由于父亲长期生病卧床,家里生活十分困难。用志新妈的话说,以前是村里最有钱的人家,可是自从志新爸得了病卧床,就成了陈台村最贫穷的人家。以前志新爸开车跑运输,生意红火的很,家里的楼房在村里是最早盖起来的。可是,人啊,就怕得病。自从得了病,就从村里最有钱的人家变成了贫困户。
不管怎么样,你现在出去打工我不赞成。学费的事你不用发愁,我全包了,答应我,你只管好好读书。孙卫东转过脸对志新妈说,大姐,家里有困难就告诉我,身体第一位,明天可不能去工地搬砖了,等病好了再说。贫困补助申请的钱够你们家的生活开支,志新学费的事由我负责。大哥的医药费基本上也都有保障,等志新读完大学日子就有奔头了。又转过脸对志新说,如果你继续考研学费还是我的,好孩子,只要你想读书,村里全力支持你。你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把行李收起来,跟我去村部找老支书,这个假期,村里给你安排一个公益岗打扫卫生增加点收入。
成!孙书记,如果明年考不上研究生,我愿意给村里打扫三年卫生。
听到志新这句掷地有声的话,孙卫东心里踏实了。2017年,志新顺利考上了北京一所科技学校的研究生。接到通知的时候,正值深夜,孙卫东的手机滴滴响了,打开微信,是志新发来的消息:孙书记,我的梦想实现了!研究生考试顺利通过。孙卫东从床上爬起来,他没有立即回复信息,他要好好地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几年来,志新在他的鼓励下不断进步,不断成长,“扶贫先扶志”,如果没有他的谆谆教诲,志新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副模样。
捌
三年时间在别人看来如行云流水,在孙卫东的驻村日子里却处处洒下着汗水。付出终有收获,陈台村有了市级美丽乡村的模样,村委会也成了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示范点。接下来要做的村集体经济已经明确目标,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一直延伸到远方,现代化设施的蔬菜大棚生产的蔬菜成了附近城乡蔬菜批发商的抢手货。对于这些,孙卫东感到很欣慰。
回忆犹在眼前,孙卫东不禁感慨。对于老支书的挽留孙卫东不知道该如何回答。烟在孙卫东宿舍的走廊里飘散,在烟雾的笼罩下,时间似乎慢了一些,话题也沉闷了许多。
陈台村不能没有你,你走了咋办?这句话在孙卫东的脑子里盘旋着,他端着水杯的手在微微颤抖。三年了,他和老支书也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
在去和留之間,孙卫东一筹莫展,他对老支书说,临走之前,要去陈小翠家转转。孙卫东长长地舒出一口气,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似的。老支书又从兜里掏出一支烟,这次,孙卫东没有给他点烟,老支书脸色忧郁。空气里滚动着一些嘈杂的声音,是鱼钩作坊里面的机器声音吧,孙卫东听得出来,“咔嚓咔嚓”的机器在起起落落之间就能生产出一只只小小的鱼钩。我得去陈小翠家瞧瞧,在走之前算是最后一次告个别。
陈小翠是孙卫东最不放心也是操心最多的贫困户。第二天清晨,站在陈小翠家门楼的大院前,孙卫东心潮澎湃地叩响了大门。
憨厚老实的男人递过小板凳,孙卫东接过陈小翠丈夫搬的小板凳在门边上坐下。陈小翠问了句,孙书记,听说你要走了?孙卫东心头沉甸甸的,从昨天到现在,他的心情很难用高兴来形容。市里的亲戚同事都是打电话祝贺他可以回去了,终于结束了在乡村苦行僧的生活,甚至他自己在听到可以回去的那一霎也是高兴的。可是,那种感觉却只是一闪而过,随后,他竟然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昨天老支书一再挽留,孙卫东决定今天和陈小翠一家告个别就回城。
空气里充满了莫名的伤感,仿佛凝固了似的。孙书记,你走了,我们怎么办?陈小翠几乎是用哽咽的哭腔说。接着,豆大的泪珠从陈小翠的脸上滑落,一旁顽皮的小女儿不知道妈妈为何突然哭泣,她踮起脚尖,用小手为陈小翠擦着眼泪,妈妈不哭,妈妈,你怎么了?
此时,一串晶莹的泪珠也从孙卫东的脸上滑落下来,这个刚硬的北方汉子再也克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任凭眼泪在脸上流淌。陈小翠又说,孙书记,你不能走,陈台村需要你啊!我们需要你!是你带领我们脱贫致富,是你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你要是能留下来再干三年,陈台村一定会更漂亮。
孙卫东再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他的嗓子一直被一团东西堵着,他没有想到他在乡亲们心中的分量,他也从来没有想过一个贫困户会因为他的离开而泪流满面。两个人就那样面对面坐着,各自想着心事,各自难过着。走出陈小翠家的一刹那,孙卫东看见墙角一株即将开放的月季花。花朵红艳,枝叶繁茂,给平日的农家小院增添了无限的生命力量,这难道不是生活的强者吗?只要不放弃,在任何地方都能盛开。孙卫东知道,他再也离不开这片可爱的土地了,三年的朝夕相处,他的心里已经装满了陈台村的一草一木。
老支书一提及三年前的那场关乎陈台村命运的挽留,内心都会无限感慨。多亏了陈小翠,要不是她哪有孙书记再干三年的决定。
从陈小翠家回来那天,孙卫东郑重地给组织打了电话,说了再干三年的想法。组织当即就同意了,听说陈台村的几百户村民按手印强烈要求你留下来继续干第一书记和扶贫队长的工作?有人很好奇地问他。孙卫东说,那倒不是,是陈小翠的一句话感动了我,陈小翠说“你走了,我们怎么办?”这句话让我感动地落泪。是的,我走了他们怎么办?扶贫车间还能继续办下去吗?生产出来的鱼钩还有销路吗?新的厂房还能继续使用吗?脱贫户要是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一系列的问题都牵扯着孙卫东的神经,不留下来对不住他们啊!孙卫东掏心掏肺地对村民,也换来了村民掏心掏肺地对他。
2017年4月,孙卫东在乡亲们的深情挽留下,决定留下来再干三年。得到消息的那一天,村里一片沸腾,老支书说为了感谢孙书记,晚上怎么也要搞一顿。一瓶淮酒说出推心置腹的话,孙卫东说,再来三年陈台村要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我不信我干不成。老支书说,一定成!现在都是市级美丽乡村了,再来三年省级美丽乡村一定不成问题呢!是的,我要让所有的村民都富裕,我要让这里的土地成为最富裕的土地。孙卫东不免发出一番豪言壮语。
玖
2020年的初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村子里正常的生活秩序。大年初二,刚回到山西老家的孙卫东就接到了回村的电话。多年未回老家过年了,回来才两天就要返回,父母不舍地望着孙卫东在黑夜里开车远去的身影。孙卫东不敢把头伸出车窗外,夜里10点的山西冷得牙齿打寒战,必须要在第二天赶到村里。孙卫东嘱咐完父母注意身体,便头也不回地直奔前方。
你可回来了。大年初三的早晨,戴着口罩的老支书搓着手站在村口等孙卫东。
孙卫东来不及休息,和村委会一班人马一起落实疫情防控的各项工作。村里来自疫情区的人到底有多少?可是谁都回答不上来,千万不能出岔子,从现在开始,挨家挨户地做好信息普查工作,除了一条外出通道,剩下的路必须全部封闭,严格管控村民的外出。孙卫东说得当机立断。谁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2003年的那场非典让很多人记忆犹新,可是也绝没有到现在封路、封村和封城的地步。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人慌了,特别是村里没有文化的老年人,一时间谣言四起,闹得村里人心惶惶的。
发挥党员群众的作用,我们不是有个党员干部心连心微信工作群吗,动员大家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孙卫东一句话提醒了众人,十分钟不到,微信群里就收到二十多个党员报名参加志愿者的名单,而且不乏在外地的。
陈望当时在外地回不来,特地打来电话告诉孙卫东说,他人现在回不来,因为封城了,但是他要捐一万元现金支援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一万元可以给大家提供生活物资。挂完电话,随着 “滴”的一声,一万元微信转账出现在心连心微信群里。孙卫东眼含泪水,在群里发了个爱心的表情包,谁都明白这颗心代表了什么。
志新戴着志愿者袖章出现在孙卫东的面前时,孙卫东颇感意外,我也是党员,这个时候我也要到一线来。做个疫情宣传员,我肯定是合格的。调皮的眼睛里有着一份责任,孙卫东告诉志新,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要给村里的群众普及疫情知识。现在群众的心理普遍存在误区,对政策不理解和抵触,口罩紧缺,安抚好大家居家的心理,只要不聚集,在家是最安全的。咱村是三千多人,一家一户的上门讲解任务就交给你了。
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志新给孙卫东敬了个礼。
让孙卫东踏实的是,村里的党员、预备党员在疫情防控中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党员志愿者队伍像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陈台村的各个角落,不计报酬,不计时间,抛下工作把精力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在关键时刻,每个人都成为陈台村的主人。
大年初十,村委会的过道里响起了轮椅划过的声音,冷寂的空气里飘散着消毒水的气味,陈小翠清脆的声音穿透墙壁。
孙书记,我是一名残疾人,现在国家遇到了困难,政府一直照顾我,关心我,我要捐些钱给这些忙碌的工作者。
你不能捐,村里困难也不能让你捐。孙卫东把陈小翠捧着的一沓现金推开。
不多,四千元。孙书记,你不让我捐,我心里不安,这钱,一定收下,我是捐给国家的。说完,陈小翠斩钉截铁地摇着轮椅离开村委会。孙卫东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陈台村,这个令他终身难忘的地方,让他的心灵一次次蜕变、成长。
拾
春天正在来临,疫情明显被控制。陈台村又恢复了往昔的繁忙和生机,在坝头,放羊的老孙头侃侃而谈,是孙书记让俺的三只羊变成了300只。
老孙头是村子里最懒的一户,因为家里穷,早年间老伴寻了人家,老孙头便自暴自弃。看着家里的几亩田,除去种子化肥农药,落个肚皮都不能圆。村里的代销店都不愿意再赊账给他,代销店的二富媳妇把一本本记得歪瓜瘪枣的账摆在孙卫东的桌子上,说老孙头已经欠了十多年的账了,再不还要去起诉他。孙卫东了解了前因后果,拦下了二富媳妇,说你就是起诉他,老孙头也还不起你的账呀,不如再宽限他一年时间。二富媳妇说,再宽限他三年也没用,他不好好种地,也不打工,才50多岁的人,整日里抱着麻将不撒手,什么家产都得给他败光呢。孙卫东说,不一定呢,老孙头也是要脸皮子的人,全村人都富了,就他一个没有脱贫,难道吃贫困户的饭算是光荣吗?这事我来做工作。二富媳妇将信将疑,出了门还在嘴里嘟哝了一句,狗还能改得了吃屎?
孙卫东掏钱,买了三只羊给老孙头送去。老孙头的屋子里乱七八糟的,除了一瓶液化气和一口锅,也没有什么了。孫卫东把羊拴在门口的树上,老孙头斜着眼睛看着他说,三头羊也要不少钱哩。孙卫东说,你好好养着,我一分钱都不要你的。如果养好了,我再给你送三头羊。老孙头咧着嘴巴,笑了说,真的?孙卫东说,是真的呢!
就这样,老孙头认真地放起了羊。不出半年三只羊都生了小崽崽,老孙头喜得眉开眼笑的。孙卫东又给他圈了羊圈,老孙头养羊的劲头更大了,还戒掉了麻将。现在的300只羊让老孙头成了村里的“有钱户”,还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外地女人。老孙头逢人就夸孙卫东,不是孙书记,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现在回到家媳妇就把饭菜端上桌子,没事的时候,俺俩还在一个坝上放羊呢!坝上的草可多了。
脱贫的老孙头和村里的许多人一样,对孙卫东感激不尽,用什么话都表达不出孙书记的好。俺们是庄稼人,记在心里呢。这是陈台村人最朴素的话,也是大实话。
2020年尽管遭受疫情和洪涝灾害,但是陈台村集体经济依旧突破50多万元,这在全县的乡村中是没有的。孙卫东作为一个市选派干部,是唯一获得市政府嘉奖的。荣誉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和陈台村的1843户村民已经心心相惜。
没事的时候,孙卫东喜欢坐在淮河岸边,谛听波浪声声。淮河让他想起一个民族的复兴,也让他想起一个村的更迭。大浪淘沙,谁是英雄?陈台村的父老乡亲说了算。六年时间,村里的路修得四通八达,村里的环境居全市之首,村里的产业解决了多年来村民不用抛妻弃子外出务工这一难题。高空俯瞰陈台村更像一座海边的小城,淮河就像一条白色的玉带。2016年,陈台村从贫困村中出列,2019年底整体脱贫,2020年,陈台村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4万元。从原来的“一穷二白”一跃成为全县的先进村,孙卫东带领全村人率先迈入小康生活。
收官之年,完美收官。孙卫东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陈台村。他对陈台村每一位村民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的电话永远不会变,你们需要我时随时拨打,我还是那个驻村扶贫的孙卫东。
责任编辑 黄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