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实践
——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

2022-05-12 07:01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通识应用型课程体系

王 辉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 人力资源部, 河北 石家庄 050091)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不可或缺.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能够深化人们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和认同,更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1 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保障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探索.

(1) 建章立制,引导通识课程建设

学院自升本以来,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学院2017年制定的《关于编制2018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注重通识教育,实现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培养;借鉴国内外大学的课程设置经验,进一步加大通识教育课程数量,适度增加选修课程,开设在线开放课程等,从而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2018年11月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从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保障机制上对学院层面的通识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为规范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管理,提高开课质量和效果,2019年11月学院制定了《通识教育选修课管理办法》,对开课程序、开课要求、学生选课、教学考核和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2)明确目标,打造通识教育特色

按照学院制定的“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具有良好道德品质,有创新精神和高度社会责任感,政治合格、人格健全的应用型人才”的通识教育培养目标要求,通过加大通识课程的宽度和深度,不断完善课程体系;通过加强通识课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强化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切实提高通识课程教学质量;通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完善通识课程的管理与运行机制,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打造学院通识教育特色.

(3)立足目标,科学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学院通识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要求通识必修课程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和谐自由发展,能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成就与趋势.学院通识必修课主要由思想素质类、文化素质类和身体素质类课程组成,原则上各专业学生必须修读.学院设置的通识必修课程情况见表1.

表1 通识必修课程一览表

通识选修课程在学院层面征集,课程学时一般为32学时(2学分).如课程需要,可适当开设小学分课程,但不得低于8学时(0.5学分).由于受师资条件和课程资源等限制,学院开设的相关课程的数量有限,所以学院引入智慧树通识课模块,包括中国历史与文化传承、世界眼光与国际视野、社会科学与人文精神、生态文明与生命关怀、艺术体验与审美鉴赏、自然科学与新工科、经济管理与前沿发展、兴趣爱好与技能拓展等8个模块,根据学院实际,选择点播率较高的国家级精品课程供学生选报,这大大增加了通识选修课的数量,提高了课程质量.按照学科特点,将自开课和引入课整合为人文与艺术、哲学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综合类共5 个课程群.

人文与艺术类课程主要涵盖文学、历史学、语言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哲学与社会科学类课程主要涵盖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在学习哲学思维的基础上,让学生熟悉社会科学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帮助学生加强对当代人类行为的理解,正确认识和处理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自然科学类课程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等.使学生认识自然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工程技术类课程主要涵盖土木工程、建筑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管理等.使学生理解工程技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高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

综合类课程主要是指除了上述4类课程以外,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提升综合素质的其他课程.包括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增强学生社会使命感和公民意识的社会实践类课程;提高就业能力,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的职业发展、职业指导、职业心理学类课程等.

2 应用型本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反思

爱因斯坦说过,通识教育的价值不在于学习许多事实,而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去思考课本上没有的知识[1].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等的培养是通识教育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学院虽然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构建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深、做细、做精.

(1)进一步明晰通识教育核心能力

一是调研国内外高校的通识教育建设情况.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识人才培养目标、通识课程体系及特色、通识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支撑、通识课程授课特色等方面出发,汇总各类学校的建设特点.对标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标杆学习,寻求共性的通识教育核心能力.二是调研企业的需求.通过调研校企合作企业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利用大数据分析社会对毕业生能力的需求,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三是走访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及二级学院,结合学院“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与发挥第二课堂在学生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各方合力,最终提出具有学院特色的通识教育应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2)进一步明确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设计坚持以终为始,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设计教育教学体系,以学生毕业应达到的能力要求为设计的起点,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均为培养目标服务,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缩短学生的就业磨合期.做好对学生的调研,了解学生的状态和需求、学习方法和学习基础,明确在课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从而确定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考核评价标准等.

(3)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资源建设

一是通识课程师资队伍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宽阔的知识面,还要具备运用不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为保证课程质量和课程效果,可以引进专门的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可以聘请校外优秀教师兼职教授通识课程;也可以挖掘校内专业教师兼职教授通识课程.二是建设通识教育课程资源.学院目前除了大学英语、数学、思政等公共基础课外,应挖掘资源,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4)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管理

二级学院是通识教育课程管理的具体责任单位,应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向规范化转变,通识教育课程管理工作向制度化转变.建立教师激励和考核制度,设立通识教育研究项目并给予经费支持,提高教师从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以提高通识教育质量;加强对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考核工作,对考核优秀的教师,在评优评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为切实保证通识课程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质量,学院应逐步完善通识选修课程准入、评价和退出机制.对立项的新开课程,学院应在主讲教师资格、课程内容、教学相关材料等方面进行严格审核,并按照通识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定期组织开展通识选修课程及教学质量评估,对课程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价,对于教学效果好,课堂教学评价优秀的课程,优先纳入学校优质通识选修课程体系中;对于教学效果差的课程,限期整改,整改后教学效果仍无明显好转的,将不再开设该课程.

(5)进一步营造校园文化生态环境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进行了系统设计和全面部署.文件指出,要在高等教育阶段开设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高等教育阶段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培养具有崇高审美追求、高尚人格修养的高素质人才[3].按照文件要求,依托学院艺术传媒专业的音乐表演、舞蹈表演等专业优势,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艺术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哈佛大学前校长德里克博克曾指出,今日的大学教育已经远远扩大到了正常的课程教学以外,课外活动不仅被看成是娱乐的场所,而且被看成是本科生学习相互合作、学习为同伴谋福利的理想组织形式[4].将校园文化生态环境建设与育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人文与科学讲座、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等,营造富有活力、文化品位高的校园氛围,提升师生对通识教育的感知和意识.

3 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发展特色,充分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并结合学生实际需求,逐步明晰通识教育课程目标,以科学的课程设计理念为指导,整合多种资源,不断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变化,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

猜你喜欢
通识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