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主题出版如何“落地生根”
——以苏州古吴轩出版社《“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为例

2022-05-12 07:21:00汪乐桐胡明宇
传媒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康出版物苏州

汪乐桐 胡明宇

21世纪的今天,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除了政治、经济交流之外,文化交流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 如何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我国正在面临的重要挑战。在融媒体快速发展的现今时代,如何凝聚民族精神、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是个重大议题。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鲜明的主题。出版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版工作者的责任是把握时代脉搏、传播先进文化、引领时代潮流。①主题出版作为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等集中开展的重大出版活动, 源于原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开始实施的主题出版工程,对弘扬主旋律,引导舆论,动员全社会团结一心具有重大意义。 做好主题出版工作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倡导人民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导向是主题出版的生命线②。然而,一直以来,主题出版因为其宏大的价值导向和传统出版理念的限制, 在许多读者心中留下了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 能否打破传统禁锢,从人民的角度出发,在坚持正确导向的前提下寻找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创新,让主题出版活动更加亲民、接地气,为大众所接受,是当下优秀主题出版活动及出版物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主题出版不应是天边无法触及的祥云,它应该如种子般“落地”,在人民的生活中长出根来,形成传播力。

江苏作为中国的文化大省之一, 对主题出版活动一直十分重视,拥有众多品质高,深受读者喜爱的精品出版物。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第十一届江苏书展就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精选主题图书1000多种8000余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爱书人士共享盛宴。其中,《“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荣获“2020苏版好书”荣誉称号。这本由吴纪中先生撰写,古吴轩出版社发行的主题出版物成功使宏大的主题“落地”。没有空洞的说教,有的是新鲜感和亲和力,受到了众多读者的青睐。

一、聚焦苏州,选题新颖

2016年起, 中宣部和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要求:主题出版工作需把内容建设放在第一位,把质量放在第一位,把出好书放在第一位。③选题正是保证主题出版物内容质量的首要环节, 好的选题切入口是一本好书的开端:既能紧扣住国家的价值导向,对读者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又能牢牢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打造主题出版物的独特风格, 给读者带来更多新鲜感。《“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 以十二位在苏州生活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小康的看法作为选题,首先将目光锁定在苏州城,充分利用古吴轩出版社的当地资源优势进行采访调研。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自古便以其独具风韵的园林景观闻名天下,深得文人墨客的青睐。苏州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其经济生产、科技发展等现代化进程也都走在全国前列。 讲述十二位外国友人与苏州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 以及他们眼中苏州在全面小康建设背景下的步步成长, 不仅能展现苏州城集古韵与现代化生活于一身的城市魅力,更能以小见大,窥见中国近年来生生不息的发展脚步。

同时,“洋苏州”的概念十分新颖,通过视野比较的方式切入, 让读者从不同的视角体会中国近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对书本产生兴趣。创新乃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创新是主题出版的永恒主题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自改革开放起就成为了中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大部分读者对这个话题再熟悉不过。但熟悉环境中的陌生因素更能激发人们内心的新鲜感。通过在华外籍人士的目光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和成就,能使读者以世界的眼光,客观地感受城市和国家的日新月异,是非常富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选题。

前BBC记者安大陆在经历了人生的“中年危机”后,机缘巧合之下来到苏州,与中国玉雕结缘,从此落户于苏州玉器街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作坊, 并致力于中国玉雕与玉器文化的研究,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转型。从学习玉雕工艺到将中西方文化在玉雕中融为一体; 从潜心研究中国玉雕工艺到利用互联网媒体向国际社会推广玉文化并进行中西文化交流。 安大陆的故事既展现苏州当地特色,亦以“洋眼”表现小康社会进步,是《“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一书优秀选题的有力例证。

在多数人眼中, 主题出版仅仅应当是人民出版社或党政出版社的专利⑤。但其实,地方性出版社同样可以紧密关联相关地域资源,生产出高品质、受欢迎、更加别具一格、接地气的主题出版作品。近年来,各大出版社加强主题出版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在形式上拥有众多突破,但内容创新同样不可忽视。古吴轩出版社利用苏州当地资源,寻找特殊选题切入,不仅能够展现苏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态度,也能增加书籍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二、采访对象,多元切入

拥有好的主题出版选题及切入点是主题出版工作顺利开展的第一步,而正确选择相关研究受访对象,即主题出版物中描述的主角, 又是主题出版选题执行工作中的第一步。“主角”影响着主题出版的受众范围,是构成一本好书不可或缺的部分。《“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在选择这十二位“洋苏州”时特地挑选了从世界各地而来,在苏州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他们中有来自法国,致力于推进中法两国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交流工作的法学研究者;有来自克罗地亚, 在体育和慈善工作方面大有作为的摔跤、拳击冠军;有擅长管理经营的日本董事长;有将纤维产业研发技术带入中国的韩国研究所所长……这十二位生活在苏州的外国人来自十二个不同的国家, 拥有十二种不同的文化背景,让视野比较的切入方式更加多元化;他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发生的不同故事, 又让这部作品的内容更加充实, 让更多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读者在书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共鸣。

“爱上苏州不难,融入苏州也不难,难的是‘洋苏州’们尽管价值观念不同, 但在苏州城市建设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中,不仅能感受时代气象,还能把握时代精神。”《江南时报》 曾如是评价。《“洋苏州” 眼中的中国小康》在选择采访对象时精心挑选、慎重考虑。这些外国人不仅仅生活在苏州,对美好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还是苏州城市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对苏州乃至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感知。 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法方院长魏让方先生对中国小康精神的深刻感触就被记录在书中:“追求小康幸福生活时的热火朝天的干劲、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是他眼中的苏州精神。瓦克化学大中华地区副总裁胡默也表示:“我去过中国很多城市, 但张家港是我认为比较美的地方。张家港的美不仅在于外在‘颜值’,更在于争先奋进的张家港精神。”这十二位“洋苏州”对苏州城市的认知和喜爱更多在于城市的精神层面而非外在和表面。 正是他们自身的丰富经历和这种较高的思想境界,让这本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却保持着极高的思想主题。

由于主题出版活动大多围绕党和国家重点工作和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庆日展开,主题出版活动及出版物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通常国家的工作重点发生变化后,社会中人们的关注点也会随之转变,主题出版物就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市场。所以,除了时效性之外,主题出版一定要注重出版物的历时性,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只有拥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才能让一份作品拥有灵魂。这也正是古吴轩出版社这本书的精彩之处。

三、叙述生动,情理交融

在主题出版物撰写的过程中,作者的个人想法、思考模式,运用的叙述方式,写作的文笔特色,都决定着主题出版物质量的高下。因此,作者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国家方针政策的角度出发, 更要聚焦每个人的生活,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牢牢抓住“为人民服务”这一主题出版核心理念。“讲故事” 的形式增添了读物情节的曲折跌宕,“讲生活中的故事” 也是最贴合人民大众的主题出版内容。

《“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作者吴纪中先生用他作为记者的敏锐性, 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这十二位外国友人的生活故事和奋斗历史中的精彩瞬间。 克罗地亚拳击手马国伦自幼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16岁就进入国家队并多次获得国内冠军。退役之后,他跟随经商的哥哥来到了中国苏州。最开始,兄弟俩只是瞥见了苏州的商机,为了了解市场,决定先举办一场拳击比赛作为试水。然而,首次拳击赛大获成功后, 马国伦却把原本预留的创业资金捐给了一家慈善机构,救助了一名唇裂的中国小女孩,正式开启了他在苏州的体育慈善事业。“苏州是一座非凡之城,也是一片创业热土,这里惜才爱才,孕育了我的创业梦。”马国伦如是说。以后的日子里,白领拳击赛声名远扬, 他在中国追寻梦想的道路沿着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道路越走越远。像这样生动有趣,来源于生活却不同于一般生活的故事,让吴纪中先生笔下的作品真正有血有肉。这些“洋苏州”们用他们的热血故事感染着人们,感动着人们。他们在中国小康建设的实践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不一样的角度刷新了中国小康的定义。

当然, 吴纪中先生在进行编撰时十分懂得如何把握分寸,他在素材的选取、文字的编写上充满感染力却又不失理性。在表现中国小康的宏大主题时,他并没有着重强调“洋苏州”们对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的赞美和感叹,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他们每个人的个体生活, 塑造出了十二位鲜活的人物形象,用生活故事反应主题。当写到这些外国友人对苏州、中国的喜爱,和对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认可时, 作者的笔触也并不是沾沾自喜。 在吴纪中先生的笔下,我们感受到的更多是真诚和真实。

好的主题出版物绝不是空洞的说教, 优秀的内容叙述应该是用生动而真诚的故事作为填充, 用理性而正确的思维进行思考。全面小康的主题是高高在上的,但小康社会下人们的生活不是。用故事打动人,以个体生活为例去思考,这是主题出版将宏大主题由虚到实,落地生根的极佳途径。

四、装帧精美,重视营销

主题出版作为中国出版行业的重头, 社会效益虽是核心,却不能只看重社会效益。出版社在开展主题出版活动时要尽量做到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年轻群体一直是购买力的主要来源,也是出版市场的未来。主题出版必须以年轻读者为重要的受众目标, 才能把握住主题出版的市场占有率和它蓬勃的生命力。于是,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图书装帧和发行成为许多出版社唤起年轻群体对严肃主题作品充分兴趣的普遍手段[7]。

关于装帧,恰当的才是最好的。《“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做到了这一点。古吴轩出版社在图书的内页设计中通过简约的设计, 为书中的十二位主人公设计了中扉页:一张主人公的照片,一段中文简介,一段英文翻译。没有过多的色彩,也没有花哨的插图装饰,装帧并不复杂,但简单而富有格调,充分体现了中西结合的现代化理念。用照片代替图画,读者的观感会更加真实;相较于大段的文字堆积,年轻群体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吸引。同样,这也更加符合该书报告文学的创作形式: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兼具。

2021年2月23日上午,苏州新闻大厦内举行了《“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的新书分享会。交汇点、人民日报等重点新闻单位纷纷对其进行报道。 古吴轩出版社在出版该书后,积极进行宣传工作,利用互联网和媒体报道,线上线下双管齐下,让这本书收获了大量的粉丝,也让出版社本身的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融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出版物不能再局限于“发行”而已。所有的宣传、评论工作也都应该列入对出版物的发行策划中。 这是吸引互联网生力军——年轻读者的必要之举。 参加如江苏书展这样的活动于古吴轩出版社和《“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而言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图1 《“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内页1

图2 《“洋苏州”眼中的中国小康》封面

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之际,重大主题报道又一次成为了出版行业的重中之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顽强精神,讲述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历经的风风雨雨是当下主题出版的中心思想。让主题出版“落地”,首先需要在价值导向引领的基础上寻找合适而独特的切入点, 然后根据出版社的特性和目标受众群体的特征进行采访对象的选择。 在主题出版物的撰写方面,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讲好贴近人民生活的故事能为出版物添枝加叶。 而深度的思考和读物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境界是主题出版物能够“生根” 的灵魂。

除此之外,出版物需要创新形式,在装帧设计上充分贴合时代需求和出版物的自身特性,利用宣传策划工作,吸引一批年轻读者。比如围绕当下的“建党百年”主题,出版社就可以将红色党性元素与青春活力的卡通动漫插图巧妙结合,为出版物进行装帧,再利用微博、抖音、小红书等青年群体聚集的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宣传。 也可以借助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开展数字化主题出版。在万物互联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变得十分多元化,碎片化的阅读相较过去更容易被人们选择。单纯的文字在面对音视频乃至互动式信息时往往黯然失色。因此,拓宽主题出版呈现形式, 推动主题出版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不失为一种形式创新。

主题出版意义重大。将主题出版“落地”,再“生根”,是永恒的课题。

猜你喜欢
小康出版物苏州
我家的小康
黄河之声(2022年6期)2022-08-26 06:46:12
我家的小康
心声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2:00:02
小康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6
2017年出版物
苏州一光
苏州十二忆
苏州杂志(2016年6期)2016-02-28 16:32:21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2015 年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