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宝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100026)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十分重要的社会责任。在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良好的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能够帮助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还能有效预防在经济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使国有企业的经营活动更加规范化,并得到有效的约束。因此,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不仅是国有企业内部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更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通过实施内部控制,可以促使国有企业掌握实际经营状况、保证企业财产安全、控制经营风险,最终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证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对整个财务信息的处理过程进行有效监管,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保证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陆梅,2016)[1]。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地掌握国有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同时,快速地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制定正确的经营决策。
企业财产安全是企业正常持续运行的基础,合理地保证企业财产安全是企业内部控制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国有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有效地监督企业的物资采购、验收、销售等环节,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完整,避免国有资产流失(王秋金,2021)[2]。只有企业以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进行内部控制活动,才能从源头上避免可能出现的挪用和浪费等现象,从而合理地保证企业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控制经营过程中的各项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实施内部控制,企业经营者可以从企业的投资、分配等各项活动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控制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查明原因并改正(陈紫燕,2022)[3]。因此,实施内部控制可以提高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项风险的预测能力和控制能力,促进国有企业提高经营效率,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
国有企业通过统筹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发展方案。其中,一个重要的内部控制活动是企业对每个职能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最大限度地促使各职能部门实现短期目标,保证各个部门能够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相互协作,有机结合,在整体上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影响国有企业的正常、稳定发展,不利于提升国有企业经济效益。部分国有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缺乏长效的风险管控机制,未能结合国有企业的长远利益进行风险防控,造成国有企业在经营中面临较大的经营风险(刘欣荣,2018)[4]。此外,有些国有企业未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当发生内部财务风险时,因为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对国有企业的长久经营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要保证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地建设,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必须正确认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价值和作用。很多国有企业各级管理层缺乏对内部控制的重视,过度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企业的内部管理与控制工作,普遍存在信任逾越监督以及职权替代现象,这严重影响国有企业的管理质量以及管理效率,导致监督部门的职能和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发挥,无法体现国有企业监督和控制的作用和效果(聂田娜,2016)[5]。
内部控制管理是国有企业各层级人员共同完成的,每一个人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负有责任。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对企业控制的认识不高,员工也不愿意在内部控制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内部控制管理人才极度缺乏。同时,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机制较为落后,沿用传统的干部任免办法和管理制度,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选拔及奖励机制。此外,员工的薪资报酬与企业收益不挂钩,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严重挫伤员工的积极性,造成许多优秀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王丽华,2017)[6]。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各职能部门对制度的执行程度对于内控制度的落实具有重要的影响,这关系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甚至影响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但是,部分国有企业对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低下,监督管理力量薄弱,使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落实不到位,更有甚者,制定内部控制制度仅仅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使制度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地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易世利,2021)[7]。
成本与收益作为影响国有企业建设与发展的关键要素,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权衡的重中之重。企业在建设和运转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些都是企业发展必须投入的经营成本(关磊,2020)[8]。按照成本效益的原则,站在企业的角度来看,内部控制越简单越能节约经营成本,内部控制越复杂越增加经营成本。因此,协调好内部控制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使控制目标与控制效果和谐、统一,是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目标。
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内部控制也应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国有企业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所处的环境特征,运用科学、合理的内控理论和内控手段,制定符合时代特征和企业发展需要的内部控制机制,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成为解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的钥匙。例如,受限于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和经验等原因,企业很难制定出一套全面、完美的规章制度,同时,在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也会因为工作人员疏漏等人为原因造成管理无效(王常春,2019)[9]。所以,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局限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扬长避短,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科学高效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企业内部控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重要一步。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企业发展规划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国有企业风险防范和控制能力直接关系企业未来的发展,一旦缺乏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国有企业将难以维持正常、有序的生产经营。因此,国有企业必须要加强对风险防范机制的重视程度,结合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以及资金控制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科学评估国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将风险及时控制在萌芽阶段,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监督机制。对国有企业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以及监督管理,并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为国有企业的持续经营和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国有企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以及生产经营活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因此,国有企业也需要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进行相应的优化及升级,从而可以更好地对其内部进行管理控制监督检查。例如,强化内部审核体系对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将内部审核的工作重点从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纠错转向处理,通过提出更加合理的措施,以提高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大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的执行力度,保证国有企业监督机构权威性和独立性,充分发挥监督机构的作用,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顺利推进提供有效的制度支持。
国有企业需要结合当前自身发展的实际状况不断提升内部控制工作效率,优化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发挥董事会在国有企业管理活动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对各项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充分地发挥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其次,国有企业还需要不断优化内部的审计制度,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相结合,使国有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权力因素的干扰以及限制,管理层也需要进一步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扩展内部审计的范围,充分体现国有企业财务运行体系的价值和作用。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相对来说综合性比较强,需要涉及的人员以及生产流程比较多,因此,必须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高效的信息沟通交流可以更好地体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价值和作用,提升信息收集的水平及质量。结合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国有企业内部信息通交流平台,提高信息平台信息的严密性和安全性,实现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获取更加完整的内部信息,并对信息变化趋势以及市场动态进行密切关注。另外,为了全面掌握企业各项信息,国有企业还需要对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信息都进行分析和收集,从而能够为提升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环境。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配合,每个员工都是内部控制管理的主体,因此,需要提高内部控制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让每一位员工在共同参与与配合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潜能,加强对企业运营各个环节的控制过程和活动的管理。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全面地评估员工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不但要考虑专业素质和文化水平,还需要考虑员工的个人经历、工作经历等,选择出优秀的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建立优秀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人员储备体系。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国有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不仅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点,探讨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及建议,希望能够全面地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为国有企业的持续、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国有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