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乔镭,郝艳丽
(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 100035)
腰椎骨折是一种因高能量暴力所致的脊柱损伤类型骨折,大多数致伤因素为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发生骨折后,患者出现椎体后凸畸形、腰痛、腰椎不稳以及神经损伤等[1-2]。相关研究认为,对于腰椎骨折患者采取有效且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3-4]。常规传统护理实施过程中,将护理要点、重点均放在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及如何处理紧急事件方面,对心理状态和术后功能恢复干预不够重视。近年,随着护理学的进步与发展,护理更人性化、个体化。如强化疼痛护理、循序渐进式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可明显减轻疼痛、改善睡眠,促进术后肢体功能恢复[5-6],提示合理的护理方案对骨折恢复有明显影响。医护协作干预模式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护理干预理念,倡导医护全方位多角度协作。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医护协作模式的干预效果,本研究对57例腰椎骨折患者实施医护协作模式干预,并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患者均符合《脊柱外科学》[7]中腰椎骨折的诊断标准,均经磁共振检查确诊;②均行腰椎骨折内固定治疗;③骨折前无活动障碍,患者肢体健全;④凝血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1.2排除标准 ①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患者;②阅读沟通障碍或者严重的认知功能异常者;③有严重手术禁忌证者;④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
1.3一般资料 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1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照随机表格分配法分为2组:对照组57例,男31例,女26例;年龄22~72(45.3±9.2)岁;体重49~88(63.20±9.47)kg;腰椎骨折主要病因:车祸12例,高处坠落34例,冲击性外力伤11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8例,高中30例,本科及以上19例。试验组57例,男32例,女25例;年龄21~74(46.0±9.1)岁;体重48~87(63.18±9.49)kg;腰椎骨折主要病因:车祸13例,高处坠落35例,冲击性外力伤9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高中31例,本科及以上17例。2组性别、年龄、病因、体重、文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伦理学要求。
1.4干预方法
1.4.1对照组 对患者实施常规基础护理措施干预,主要包括术前的生命体征监测,完善术前相关指标检查,术前胃肠道的准备,围手术期常规干预、饮食干预以及功能训练等。
1.4.2试验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对患者进行医护协作模式干预,具体内容与步骤:①组建医护协作护理小组。小组成员由业务熟练且经验丰富的医师、主任、护士长及主管护士组成。由医护协作共同来制订相关护理实施的步骤及流程等。②医护协作式查房。小组成员协调安排好查房排班,从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医护人员需要做好轮流交班查房的工作,对患者的病情以及相关情况做好记录,对提出的相关护理问题要进行归纳并给予及时有效解决,每周医护人员需要安排一次大查房,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况并针对性制订护理措施。③术前护理及宣教。术前掌握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情况,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术前饮食指导,强调高蛋白以及易消化饮食的重要性等。向患者宣教病情特点,告知手术治疗的目的及方法,提高患者对病情以及治疗方法的认知。④心理支持及疏导。a.术前心理支持:入院后由医护协作小组成员对患者进行一对一心理疏导,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病情与基本状况,安抚患者的情绪,耐心聆听患者的主诉,包括对病情的担忧、恐惧以及对手术治疗的紧张等。告知患者后续治疗的步骤及预期效果等,给予患者积极的鼓励支持,调整患者的心态并帮助患者树立起康复的信心,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额外的教育支持,鼓励家属参与护理中来,增加对患者的关注度,给予患者更多的爱护,让患者感受到家庭温暖以及来自家人的关心等。b.术中心理干预:进入手术室后,护理人员要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相关注意事项及流程,告知预期的手术时间等,并向患者简单介绍手术室的构造情况进而缓解患者对陌生环境产生的恐惧与紧张心理,耐心与患者交流进而转移其注意力。c.术后心理指导:术后患者转回病房,护理人员在患者苏醒后第一时间与其沟通交流,掌握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与感受,告知患者手术是否顺利等,同时向患者与家属强调术后心理状态对病情恢复的影响。护理人员定期与患者进行一对一针对性交流,掌握患者心理需求,扭转以往错误认知,培养患者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等。⑤由医护协作小组中的主治医师与护理人员共同对患者的疼痛耐受状况进行评估,针对致痛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订个体化的疼痛干预策略。耐心为患者讲解术后疼痛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要紧张焦虑,同时为患者讲解有关腰椎骨折的知识,嘱患者若疼痛较轻可以尝试不同方法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疼痛,例如可以利用游戏、视频、音乐等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同时叮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陪伴、安慰与支持。若患者疼痛较为严重则可酌情使用镇痛泵或者止痛药等。
1.5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出院前的疼痛程度、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评估,总分值为10分,无痛为0分,剧烈疼痛为10分,分值愈高代表患者的疼痛愈加明显。心理状态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8]与心理韧性量表(CD-RISC)[9]评估。其中HAD包含焦虑与抑郁2个亚量表,分别包含了7个项目,每一个项目为0~3分,总分为0~21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愈加严重;CD-RISC量表包含3个大维度,分别为坚韧、乐观、力量,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心理弹性越高。
2.1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2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P均<0.05),且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腰椎骨折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比较分)
2.2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2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前,2组患者焦虑与抑郁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试验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腰椎骨折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焦虑与抑郁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CD-RISC量表评分比较 护理干预前,组间CD-RISC量表中的力量、坚韧、乐观评分以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前,2组CD-RISC量表各项目评分以及总分均升高,且试验组各项目评分与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3。
腰椎骨折患者,不仅要承受来自骨质完整性被破坏所致的疼痛,同时还将面对手术、生活突变等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患者极度恐惧,再加之疼痛以及对手术治疗以及后续康复的担忧等,容易出现较为强烈的负性情绪,甚至影响治疗[10-11]。
近年,随着护理理念的发展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患者有了新的护理需求,仅关注临床指标以及围手术期常规护理的传统护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在这一背景下,医护协作模式应运而生,这是一种基于新型护理理念的护理干预模式,“以人为本”是该模式的护理理念,强调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全方面多角度协作干预,进而快速促进患者的恢复[12-13]。医护协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医护一体化的查房以及针对性为患者制定护理方案等可以增加患者与医护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医护掌握患者的病情,落实护理内容的实施。同时医护第一时间与患者沟通,针对患者的心理情绪问题给予一一的解答,帮助患者熟悉手术环境,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可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增强患者的心理弹性,帮助患者提高对外界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减少患者因情绪的过度波动而影响术后恢复。此外,医护协作模式中医护人员不断向患者传递积极乐观的思想,鼓励患者在了解自身病情的基础上提高治疗自信心等。
本研究中采取医护协作模式的试验组患者出院时疼痛程度VAS评分、焦虑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心理韧性CD-RISC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与有关文献结论相似[14-15]。提示医护协作模式通过建立医护协作小组,医护之间共同制定护理方案,医护之间多方面合作,针对患者的疼痛及心理状态给予针对性干预,医生的指导与护理人员的护理结合,可以更好地缓解腰椎骨折患者的疼痛,同时提高患者的心理韧性,减轻患者的心理异常波动,缓解患者的焦虑与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恢复。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