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荣敏,安 波,杨君骏,贾丽涛,刘 冰,张梦雯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属于比较严重且能威胁生命的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多种因素造成的主动脉血管硬化、弹性降低,使主动脉壁内膜受损,血液沿内膜以及外层之间纵向流动,继而形成血肿,长时间外膜膨胀形成瘤样扩张[1-2]。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等特点,且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类似,极易误诊耽误病情,日益成为我国突出的公共问题之一[3]。目前,临床上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治疗多以手术为主,主要包括介入治疗、主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等,临床疗效尚可[4-5]。但手术过程中一般选择较大型号的留置针进行穿刺,如遇到血管条件不好的还需反复穿刺,陌生的环境加上疼痛的刺激会使患者情绪紧张,产生应激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护理主动干预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对手术应激、不良情绪等的影响,探讨改进护理方案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纳入标准 ①患者出现胸部疼痛、气短、晕厥等典型症状,并经CT、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参照《心脏外科学》[6]相关标准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符合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35~75岁,性别不限;③患者均意识清醒,能独立自主与护理人员及主治医师沟通;④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伴感染性疾病者;②伴严重精神类疾病或重度心律失常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不能全程配合治疗及护理干预者。
1.3一般资料 从2020年7月—2021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选取符合标准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2~67(57.4±4.2)岁;合并高血压8例,动脉粥样硬化3例。研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45~70(58.4±5.2)岁;合并高血压7例,动脉粥样硬化4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疾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并通过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20200078)。
1.4护理方法
1.4.1对照组 实施基础围术期护理:术前医护人员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手术的目的、过程及注意事项,使患者与家属熟知手术的重要性及手术期望效果;术中确保手术室温度适宜,观察术中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术后监测患者心率、血压等体征,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记录尿量,根据尿量控制饮水量,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并耐心向患者及家属讲述术后饮食等日常生活注意事项,防止并发症产生。
1.4.2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护理主动干预:建立多学科合作小组,团队成员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营养师、管床护士,也要求患者及家属参与,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个人的护理方案。
1.4.2.1术前护理 对患者提供详细的住院信息,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与具体手术方案,宣传护理干预的相关知识;患者入院后24 h严格监测其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若患者患有高血压,依据患者日常服用降压药情况给予相应药物降压,临床常用降压药包括美托洛尔、硝苯地平、马来酸左氨氯地平等,血压应缓慢下降;若出现血压骤降,应考虑为夹层破裂,立即采取处理措施;接到手术通知单后,根据患者准备情况,评估动静脉穿刺时间,提前30 min去病房,对患者可能的穿刺部位涂抹利多卡因乳膏,30 min后再行动静脉穿刺。
1.4.2.2术中护理 控制室温,使用保温毯、热氧加湿瓶,加热输入体内的液体,确保术中体温不低于35 ℃;监测生命体征,一旦发现异常紧急处理。
1.4.2.3术后护理 对患者持续吸氧,48 h心电图监护;鼓励患者手术当天进行适量活动,之后每天逐量增加活动量;若术后患者出现发热现象,医护人员详细告知患者及陪护家属发热原因,安抚患者情绪,让其不必过度担心,如确有需要应对患者进行降温处理,包括物理降温或降温药,另外注意预防感染,确保患者穿刺部位无出血及血肿等;若术后患者出现疼痛,可根据情况适量予以止痛药;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可从住院时间、费用、成功率等方面入手,使患者及家属全面了解术后恢复情况,缓解焦虑,紧张情绪,告知患者与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同时进行饮食及日常生活宣教,保证患者健康饮食;告知患者及家属适度运动的重要性,家属监督下尽量多活动,以利于患者尽快恢复。
1.5观察指标
1.5.1心率、血压 比较2组干预前及术后7 d的心率及血压。
1.5.2疼痛程度、焦虑、抑郁评分 ①干预前及术后10 d采用VAS评分表评价疼痛情况,其中0分代表无痛;3分及以下表示疼痛轻微不影响入睡;4~6分表示疼痛影响入睡,尚能忍受;7~10分表示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和睡眠。②干预前及术后10 d采用 SDS评分表评价患者抑郁情况,采用 SAS评分表评价患者焦虑情况,2个量表均包含20个条目,每一条目4个选项,总分20~80分,分数越高则表示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越严重。
1.5.3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统计2组患者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急性肾衰竭、内漏、切口感染、动脉血栓、夹层破裂、偏瘫等。
1.5.4护理满意度 利用我院自制的评价表评估护理满意度,包括医护行为、医护技能与医护人员态度,共100分,84分以上为十分满意,67~83分为满意,50~66分为基本满意,低于50分为不满意。
2.12组干预前后心率、血压比较 术后7 d,2组患者血压及心率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干预前后心率、血压比较
2.22组干预前后VAS、SAS、SDS评分比较 术后10 d,2组患者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焦虑、抑郁评分比较分)
2.32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2.0±1.1)d,对照组为(15.3±0.9)d,研究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例(%)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原因为患者主动脉管壁内膜出现破口,血液由此破口进入主动脉管壁中层,此时形成夹层血肿,继而延伸剥离主动脉的内膜与中膜,一旦破裂,处理不及时会导致患者死亡。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为急性发作时期的剧烈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疼痛,通常持续疼痛并难以忍受,即使服用阿片类止痛药治疗效果也不理想。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先以药物镇痛、控制心率、降压,进而行主动脉夹层穿刺术,在主动脉瘤或者夹层部位置入支架,使破口被隔离封闭,从而修复管腔,该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取得了可观的疗效。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时疼痛剧烈,且术前会行动、静脉穿刺,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甚至抑郁情绪,很大程度上加重患者穿刺时的刺痛感,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这对于手术治疗过程会产生极为不良的影响[7-8]。有研究表明,医护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不仅有利于改善患者疾病的预后,而且可以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9]。本研究中研究组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采用护理主动干预措施进行干预,包括心理疏导,手术前积极主动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与详细的治疗方案,并让患者熟知治疗后以期达到的效果,加强向患者宣教术后康复知识等,尽最大可能减轻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便于患者主动配合医护治疗,提高顺从性,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7 d时的心率、血压均较对照组低,与刘瑜玲[3]和吉慧亮[10]研究结果一致,主要原因是医护态度温和从容,令患者心情舒畅,整体体验感较好;术前管床护士积极主动告知患者病情与详细的治疗方案,并让患者熟知治疗后以期达到的效果,使患者心理困惑或压力减少,从而心率、血压恢复平稳。干预后研究组患者VAS、SAS、SDS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说明护理主动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紧张、焦虑情绪,与术前对患者行穿刺术部位涂抹利多卡因乳膏有关。笔者前期研究证实,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具有一定麻醉效果,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且安全[11]。研究组干预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如感染、肾功能下降、夹层破裂、静脉破裂等)主要由患者术后护理不当、未严格按照医护嘱托适当运动等导致[12];研究组通过给予护理主动干预,可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愈的信心及安全感;术后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宣教如何预防并发症,可有效加强患者及陪护家属对并发症防治知识的了解程度,使患者有自我护理意识,因此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综上所述,护理主动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手术患者心率、血压并维持平稳,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及焦虑、抑郁心理,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