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媛
(广西师范大学设计学院,广西桂林 541006)
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自2005年开始已经成功举办六届,2017年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始增设了“创意与创新”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的项目,内容为“艺术与校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科技”三大板块。在大学生艺术展演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参赛和展演过程中着眼于地方特色,以“印象桂林•漓水三千”城市形象旅游文创设计工作坊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围绕“艺术与生活”,指导学生设计体现桂林城市形象的旅游文创的系列作品,将学生创意设计转化成适合地区发展的文创产品。艺术实践工作坊由师生共创,适应地方特色的系列创新教学实践,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也成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窗口,在专业课程培养和创新创业中搭建平台推进艺术实践,提高师生共创的创新能力。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
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三年一次,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可以作为联系专业课程与创业实践一个平台。为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成果和学生的创意理念转化为现场展示和现实产品搭建平台。实现艺术实践引领创新,创新引领创业。
1.改革目标:是以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为平台,树立大学生创立思想、着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主要研究将创新创业与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结合,师生共创,跨专业合作,老师与学生一起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和产业项目的方式。促进设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以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大学生艺术实践的突破口,将以赛代练,以赛促学,在专业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将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意执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体系构成中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可以更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解决学生对作业应付、过于注重软件操作等问题。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第一,促进专业能力提升:专业能力是基础,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二,经营能力:具备捕捉和转化市场信息的能力,具有市场开发技巧和能力。第三,创新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有开发和设计新产品的能力。第四,社会能力:具有敏锐洞察创业机遇能力,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专业教育的新活力,培育适应地方特色的设计创新人才。在工作坊参赛和展演过程中着眼于地方特色,针对需求修正内容和计划,改善教学方法,适应地方特色的系列创新实践,培养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大学生艺术展演从区赛到国赛,前后历时十个月左右,加上前期的准备近一年的时间,有利于教学成果的累积。可以融合多专业、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配合完成。
(二)实践意义
高校可以借助艺术实践工作坊的平台,与兄弟高校多交流、互相学习。高校艺术实践工作坊体现了团队性、互动性、交流性相融合的视觉艺术创作,这样的专业融合创新性实践,具有发展的意义。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课程所学搭建了展示的平台,让学生课程作业有应用价值。工作坊实现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目的,参加工作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创意能力,提高学生的参赛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也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跨专业合作,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与社会接轨,学生的作业可以成为实战的案例。针对本土对桂林特色产品的购买需求,用项目式教学法,结合创新创业教学,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解决目前市场上桂林特色产品缺乏视觉影响力和实用性的问题。主要是围绕桂林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方向进行设计和研发桂林地道的文创产品,提升桂林文化旅游名城形象,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高校师生参加艺术实践工作坊,需要有前期的积累,从参加区赛到国赛,前后历经半年的近十个月的时间,可以由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成果来整合。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将多门专业课程综合应用的实践过程。
(一)搭建艺术实践工作坊与创新创业教学实践结合的平台,这是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和学生的创意理念转化为现场展示和现实产品搭建平台。让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业,课堂成为创业的场地,在专业课程中实现创业的孵化,在自己的创业实践中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积累实践经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渗透到课程学习中,在工作坊的实践中提升专业专业技能。
(二)搭建项目指导平台进行项目孵化,用项目式教学法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艺术工作坊项目的融合。由指导老师指导大学生创新,老师为大学生提供社会资源,在学生的思想中种下创新的种子,在课程实践中进行孵化。立足于地域特色,设计出符合现代消费者需求,有创意系列产品,增加学生实战经验和就业砝码。
(三)探索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模式,以地方特色为依托,实现传承和推广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服务地方经济。建立工作坊与社会企业的长期合作模式,让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探索出适合设计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推广模式,吸纳不同设计专业教师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教学实践,师生共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扩大受益学生面,形成可持续发展具参考价值的创新创业教学改革模式。
(一)教学观念创新
教师的教学理念更新是指导教学行为的前提,也是培养出具有创新性,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基石。艺术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只是起引导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创新
1.以项目式构建:工作坊以“印象桂林•漓水三千”城市形象旅游文创设计为主题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艺术实践工作坊,围绕大赛主题,指导学生设计表现城市形象的旅游文创的系列作品,将学生创意设计转化成适合地区发展和需求的文创产品。集中优秀作品再进行参赛指导和产品推广。
2.启发式教学:明确项目主体,以学生适应现代市场与发展为目的,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不仅传授给学生专业理论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创新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3.创新创业教学贯穿实践工作坊产品研究与开发:创新创业教学可提升学生对自己作品的重视,以更高的要求对待专业作品。从课程作业,优化成为设计作品走入市场,是产学研结合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关注市场,了解地方文化特色,调整作品的设计方向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4.实践工作坊将创新创业教学与创意类课程衔接。形成创意类专业课程——实践工作坊——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循环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积极性和专业实践能力。定期开设公益创新创业沙龙课,涉及绘画、设计专业知识、手工课程、拓展训练等,邀请其他专业教师、社会企业人士、优秀校友、手工艺人等做客工作坊与大学生零距离接触。
(三)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1.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高。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产学结合,搭建专业课程和创新实践的平台。师生共创,取得区级比赛一等奖,国赛二等奖的成绩。在工作坊的实践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辅导学生将课程作业优化提升成为作品。创作插画、卡通形象等转化成为各位文创产品,制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作品等,投放到市场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指导学生在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申请创业工位进行创业实践。
2.将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课程衔接,在视觉传达设计、动画、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的课程教学中,不断与工作坊的主题衔接。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设计展示、海报设计、图形创意、动漫衍生品设计、服饰图案、CG插画、民间工艺美术等十余门课程。将课程资源整合,在课程设计上,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了解传统文化,通过调研和学习,在本土文化中获取的信息转化为灵感创作。
3.教师教学水平在工作坊实践中不断提高。参与工作坊的教师,深入工作坊的主题,挖掘地域文化特色,走访非遗传承人、传统手工艺人,与公司企业联系,突破了传统的教学地点只在课堂,多维度,多元化让学生走出去拓宽视野,了解地域文化特色,提高社会实践能力。教师间跨专业交流合作指导学生创作,并实现师生共创,提高了教学能力和实战能力。
4.学生设计作品成为落地产品。桂林旅游产品种类、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传统的食品特产,缺乏表现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产品。主要针对桂林游客对桂林特色产品的购买需求,进行桂林地道的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解决目前市场上桂林特色产品缺乏视觉影响力和实用性的问题。工作坊品牌设计坚持并致力于桂林文化的发掘的设计理念,做出了有桂林文化特色的设计。产品及服务与旅游业结合,研发突出旅游资源、地方色彩和土特名产特色的文创产品。包括桂林文化旅游纪念品、生活家居日用品、服饰、工艺品等文创产品的研发和设计;桂林现有的特色产品的视觉传达设计,包含VI设计、包装设计、品牌推广、文案策划等。
5.实践工作坊成为学生了解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纽带。桂林历史文化悠久,有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如桂海碑林、靖江王府等;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桂剧、桂林渔鼓等;有民间故事、传说,如刘三姐、阿牛哥等;有苗、侗、瑶、壮等多个少数民族,民间工艺资源丰富,如壮锦、壮绣、侗锦、侗布等,这一切都是我们设计灵感的源泉。学生设计和创意的前提,就是对它们进行了解和调研,很有效地把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根植在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当中,更加深了大学生对其的热爱。
(1)桂剧文化元素与桂林山水创新结合
桂剧是广西的特有剧种,是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计理念针对桂剧的发展与传承,运用多种工艺进行桂剧概念设计。主要是将桂剧文化与桂林山水元素的相互融合,体现“别样山水”之桂剧文化视觉化概念设计。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桂剧元素、桂林山水元素的提取、艺术加工并使用,结合蜡染绘画的制作工艺,进行灯具设计等多种载体的展示。融合了桂林山水、桂剧文化、传统手工艺和现代化,用视觉来呈现桂剧文化与桂林山水元素的结合,将桂剧《拾玉镯》剧中的音乐、唱腔录音并通过软件对其视觉化得出声像图,同时与山水、《拾玉镯》曲谱文字结合,力争表现出具有传统艺术情怀的“可以带走的桂剧”设计概念。
(2)桂林特色卡通人物形象开发
刘三姐和阿牛哥是广西壮族的典型人物,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歌声优美动人,聪慧伶俐,有“歌仙”的美誉。将刘三姐和阿牛哥设计成Q版形象可爱大方,惹人喜爱。刘三姐和阿牛哥又是壮族的典型情侣,象征着壮族人民的最爱情的追求和期待。《壮族儿女绣球之恋》插画是一对壮族情侣和意象化的绣球组成。壮族男孩充满期待地看着壮族女孩,壮族女孩含羞微笑着,体现了壮族情侣的纯真朴质的爱情。绣球是壮族民间吉祥工艺品,当壮族姑娘到了婚嫁之时,让求婚者集中在一起,壮族姑娘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的方向以便他接到。将刘三姐、阿牛哥Q版形象、《壮族儿女绣球之恋》设计成小镜子钥匙扣和帆布袋,成为创意旅游商品。
(3)“漓水三千”主题围绕“漓江生态文明之美”主题展开系列设计。将漓江水域远古生物化石、自然风光和传统手工艺植物染的相结合,设计系列服装、配饰、文化创意产品等。寻找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表达方式,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的风格创新。系列设计分为植物染汉服设计、汉服饰品、远古化石植物染及文创设计、布艺产品设计等,有植物染扇面、扎染丝巾、屏风、蜡染山水茶旗、坐垫设计等,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走近现代人的生活。
(4)非遗扎染、蜡染传统工艺体现别样桂林山水
以桂林山水为创作主题,用传统蜡染的技法与国画山水画结合,用蜡染的冰裂纹体现山石的纹理,体现桂林山石的奇美,制作成茶旗、茶座垫,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
综上所述,通过三年的课程教学积累和一年的参赛,初步实现了以大学生艺术展演时间工作坊为平台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但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对本土地域文化的了解和挖掘还不够深入和全面。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植入和渗透地域文化特色和传统文化,多与企业合作,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还有很多方面尚待完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