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审美课堂既是一种教学主张、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展示,具有丰富的内涵,课堂特征为立足于人、发轫于美、根植于言、行成于德、内化于心。审美课堂以循道存真、优化创新、会意入情、深思悟蕴、形韵臻美为实施原则,学生通过感知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来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路径和评价策略均有较强的操作性。
关键词:审美课堂;教学主张;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B-0033-05
语文课堂应该具有怎样的风采和魅力,具有怎样的情境与意趣,是一个需要以美学视角去审视的话题。
基于人类思想发展和教育实践活动而形成的哲学理论始终将审美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美好期盼密切结合[1]36。中国传统美学视审美为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生活境界[1]38。语文学科承载的是中华文学文化文明,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内涵,赋存着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故而,“审美”也应是语文课堂的至上之“道”,构建充满美学意蕴的课堂教学生态,弥补语文课堂“技术化”“浅层次”的素养漏洞,策略才不会被异化,科学才不会变成纯理性的操作,教学才具有最真实的生命状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欣赏与创造”[2]的表述与诠释,进一步昭示语文美育对人的素养培育的必要性,使高中语文审美课堂的宗旨和指向更加明确,即关怀审美个体、唤醒生命意识,帮助学生实现人格完整,臻于审美化、艺术化的人生境界。
一、审美课堂的内涵阐释
审美课堂充分调动师生及文本等审美要素,通过感知、对话、合作、探究等审美活动而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生成别具特色的审美欣赏与创造。它既是一种教学主张、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教学展示。
美是一切能使人感到愉悦的客观对象和主观存在,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所激发的主观感受[3]。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以或精致或凝练或具哲理或有诗意的语言,富含永恒不变的艺术风采和美学特质。教师发掘其中感染读者心灵的审美力量,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多种学习要素在课堂活动中不断丰富、美好呈现,同时精心设计合乎美的原则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习形式,通过生动、丰富、多元的审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真正发生。学生置身教师所创设的鲜活、愉悦的课堂情境,思维火花不断迸发,智慧光芒频频闪现,兴致情致兼备之时,手舞足蹈,全情投入,课堂充满了生命之美。
审美课堂是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和永恒追求,是实现师生完美生活和完整生命的根本途径。它将美和审美看作课堂教学本身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通过教学目标的确定、文本内容的择取、课堂情境的创设、学习资源的统筹,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充分彰显审美取向;并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精心营构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通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活动,共同审美感知、思考鉴赏、分享陶醉。在深切感受并准确欣赏言辞之美、意象之美、境界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文化之美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发现的眼光”和追梦精神,拓展胸襟涵养气度,为最终达到审美的人生境界奠基。
二、审美课堂的基本特征
语文审美课堂立足于人,发轫于美,根植于言,行成于德,内化于心,致力于情境与体验的交融、感性与理性的和谐、诗意与思考的同一。
(一)立足于人,发挥主体的能动性
语文审美课堂最根本的立足点是人的发展,是一种对生命内涵、生命价值的深度观照。由于师生双方都是审美课堂的审美主体,课堂一方面注重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要求教师深入发掘審美对象自身美的因素,优化审美体验活动,让“客观形象”(文本原貌)、“情意印象”(审美体悟)、“思想抽象”(表达创造)在课堂中得以完美契合;另一方面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开发与发展,教师拓展学生的课堂交往环境,为学生创设思维、想象、创造的空间,深化学生的审美认知,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二)发轫于美,串联情理的统一性
在人本主义美学家席勒看来,“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4]71,“审美的人”成为“感性的人”上升至“理性的人”的中间桥梁。故要使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合理过渡、高度统一,就需要“审美”发挥重要作用。语文审美课堂中,教师依文悟道,以学生的感性认知为起点,让实然对话与隐喻对话、主旨对话与微型对话有机辅成,让思想、精神不断出场,激发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鲜明的思辨意识和温和的理性精神,促进学生重新建构生命世界,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
(三)根植于言,彰显语文的审美性
文学作品的语言蕴藏着创作者的感知、想象、感情、思想等多角度的心理体认和审美评判,能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使其产生共鸣,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语文审美课堂中,教师或紧扣文本的“文眼”,以易御难、以简驭繁,增加语文的灵动美;或细品体现人物情感变化的关键性语句,探幽发微,抚其表并摩其底,还原人物丰富的心灵世界,获得审美解读的深刻与厚重;或关注语言形式的匠心独运之处,带领学生沉潜到作者所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去涵泳、去意会,在对语言文字更深层的感受和品味中,获得高质量的审美体验。
(四)行成于德,丰富情感的体验性
语文审美课堂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以阅读为基本方式,将具有鲜明思想内涵、丰富情感因素的知识在灵活、主动、多样的学习过程中传授给学生;将乐观向上的人生姿态、健康风雅的生活情趣、高度觉醒的生命意识、顽强奋斗的拼搏精神等,以“荡涤”“濡染”“润心”等方式,渗透给学生,唤醒学生潜藏的道德意识和内在的情感力量,促进学生重新建构生命世界,朝着合乎道德与审美的方向迈进,逐渐生成高尚的人格。
(五)内化于心,增进生命的可塑性
王国维说:“美育者,一面示之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为智育之手段。”[5]所以,语文审美课堂就应符合师生内心自我实现的需要,顺应生命全面发展的需要,在迷人氛围、诗情画意与亲和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构筑语文教育的美学境界。学生自然沉浸,心随情动、心无旁骛、心领神会,进而积极主动探索语文之魂、生命之真,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文化的家园”和“精神的寓所”,更好地塑造“人格的完善者”“高感性的智慧者”“有担当的表达者”“有美感的生活者”,推动师生双方不断走向生命的生长与完满。
三、审美课堂的教学实施
语文审美课堂以中西方传统审美观的内涵为基础,承载启迪学生审美心智的重任,将智育的“真”、德育的“善”、美育的“美”三者关系进行梳理[6],经由“言”走向“思”再抵达“诗”,从而实现“审言→审美→审智→审心”“感性→理性→诗性→人性”的目标。
(一)审美课堂实施原则
语文审美课堂需要遵循“真”“新”“情”“蕴”
“美”的实施原则,真实生发、独具匠心、载负情感、富有文化、凝聚美感,学生由此形成主动的建构和深层的领悟。
1.循道存真
美一旦失真,美就是丑,“真”是“美”的前提。“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7]李贽的“童心”一词,道出写作的真义——为文毫不造作、发自真心;做人应如是——为至真至纯之真人;语文审美课堂亦如此——真实、真诚、真教、真学。课堂真正承担“滋养童心”“培育真人”的责任,指向人性、人心和人格,指向充满诗意与趣味的语文的真义,学生在“真学”的活动中经由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会晤,真实表达、真诚感悟、真正思考。
2.优化创新
语文审美课堂中,教师从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判断等方面,积极尝试着强化学生的审美超越与创新意识,或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或设计新颖别致的有思维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沉潜在言语生命和言语活动里的信息进行情感体验、深度评骘和审美把握,助其从审美理性角度对感性认识进行质疑、判断和反思,从而获得对人性情感和人生事理的智慧洞彻,最后完成审美超越。
3.会意入情
由“美”和“情”参与的审美情感可以激活个体的生命能量,对审美情感的体验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语文审美课堂通过营造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便于唤起学生丰富的感知觉。师生“融情入境”,交换彼此的感受和看法,分享彼此的情感和经验,就能持久地、多角度地获得审美情感,理智情感、道德情感也随之受到陶冶。
4.深思悟蕴
老子说:“虚室生白。”文本的细节处、罅隙处、焊接处、悖论处、象喻处……往往是文本开掘的关键之处。语文审美课堂依托具体文本,通过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语言,既巩固了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审美感受出发,用睿智的眼光、独到的思考,品读、玩味词语背后的深刻含义,读出言外之意、物外之趣,领悟文本的思想内蕴。
5.形韵臻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之一,故语文审美课堂应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文风或质朴或华丽,思想或平和或深刻,意境或开阔或婉约,语言或思辨或清新……学生通过感受不同特色的美以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个性化的积极向上的审美评价。
(二)审美课堂路径建构
建构语文审美课堂,应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学生感知、体验、鉴赏、创造为主要学习路径,依循从新知往深知、从低阶向高阶、从简单到丰富的思维发展过程和审美素养习得过程。
1.感知美,建立审美课堂的逻辑起点
感知美是一切“审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只有拥有丰富的审美感知,才能带来精确的审美体验、精准的审美鉴赏和精彩的审美创造。语文审美课堂中,教师从“审美教育”价值取向和学生学习的可行性出发,准确把握作品深层蕴藏的美学内涵,巧妙预设,合理补充,建立起审美课堂的逻辑起点,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有助于唤醒学生对人生对人性对作者对时代的情感认知。
2.体验美,设置审美课堂的情感燃点
体验美是感受美的情感深化。随着审美活动的推进,教师需要精准估判学生的审美心态,在充分尊重学生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美感特点,创设有利于触发学生情感燃点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缩短学生和审美客体的距离,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始终与充满自由状态的个性化的想象和思维活动相伴相成。
3.鉴赏美,营构审美课堂的思维触点
鉴赏美是审美课堂教学的关键,需通过理性的审美标准来挖掘其本质,综合分析、概括和比较审美对象,精确判别审美事实和审美价值的意义。当审美主体置身于文本所营造的艺术世界里,直面文本各种美的时候,需要教师营构审美课堂的思维触点,引领学生对有价值的“美点”反复玩味推敲、深入鉴赏评价,将学生的思考引向纵深,为生成美的创造作铺垫。
4.创造美,形成审美课堂的生命亮点
创造美,是审美课堂教学活动的高级呈现。学生根据自身对文本的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和审美鉴赏所得,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补充,个性化地创造出美的形象、美的思考、美的感悟。语文审美课堂教学的意义不应只停留在审美鉴赏阶段,更要透过作者在作品中所反映的观点、思想和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志趣追求,驱动学生的创造热情,使其在深层次的探究与思考中,悟得理性深蕴和美学真髓,在个体主动的审美创造中,构建完满的审美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三)审美课堂教学评价
语文审美课堂的教学评价充分关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尤其是学生主体的审美行为表現,对课堂活动的过程呈现与教学成效进行一系列价值判断。
1.学生表现
对课堂学生审美行为的评价分成“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审美表现”“审美评价”“审美创造”五个维度。审美感知的评价指标包括:(1)在课堂美的环境和氛围中能对美进行充分感知,课堂积极投入;(2)能与审美对象(或他人)产生情绪共鸣;(3)审美情绪体验丰富而又强烈。审美鉴赏的评价指标包括:(1)正确分析、理解和鉴赏审美对象;(2)调动联想想象、思维判断、情绪情感等因素鉴别审美对象;(3)全面发展各种感官的审美感知。审美表现的评价指标包括:(1)熟练运用主要的艺术手法传达对美的认识;(2)能体会到审美对象的美感并表现出与之相匹配的美的领悟和激情;(3)准确、充分、熟练地进行审美表达。审美评价的评价指标包括:(1)对课堂中呈现或生成的审美客体给予客观的审美评价;(2)准确系统地评价审美客体的外观和内在;(3)积极主动、形式多样地展示,补充和完善他人的评价。审美创造评价指标包括:(1)能结合文本与生活经验,生成个性化的思考与感悟;(2)能大胆地将思考与情感融入课堂,形成富有生命力的审美创造;(3)多次创作出别具一格、富有审美价值的作品。
2.教师表现
对审美课堂教师行为的评价需要衡量教师在课堂上的“价值引领”“学科素养”“设计能力”“课堂实施”“媒体应用”这五个方面的表现。教师的“价值引领”表现为:(1)将“以美育人”的意识融入课堂,并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2)以自身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引领学生的审美观。“学科素养”表现为:(1)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因子”,并依据课程方案和课标教学;(2)具有较高的审美鉴赏力、审美表达力和审美创造力,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的学科审美素养。“设计能力”表现为:(1)教学设计具备积极、高雅的审美趣味和鲜明的审美倾向;(2)设计能符合学生的审美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创造的欲望。“课堂实施”表现为:(1)课堂教学情境的营造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促成审美情感的交流;(2)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审美行为,适度干预以帮助学生达成主动的建构和深层的领悟。“媒体应用”表现为:(1)课件制作精美,符合文本特点;(2)信息技术与审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
3.课堂样态
语文审美课堂的课堂呈现样态也应有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可从以下维度考量:(1)教师教学特色鲜明,课堂审美氛围浓郁;(2)有深度、有质量的思维时有发生;(3)师生关系和谐融洽,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有了人性的理想同时也就有了美的理想”[4]52,指向感悟、思考与创造的语文审美课堂,已然成为一种超越功利和物质的高层次的充满审美趣味的追求。文本中内蕴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容优雅的人格追求、持续进取的发展意识等精神上的审美享受,和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智慧碰撞的课堂讨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等形式上的审美愉悦相融合,达到了课堂教学外在的美感与内蕴的美质的高度和谐,呈现出颇具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包含着情感的投入、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自由的美学境界。
参考文献:
[1]徐林祥,郑昀.语文美育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3]帅丹.论高中诗歌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5]姚淦铭,王燕.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6]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8.
[7]柴剑虹,李肇翔.中国古典名著百部:焚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180.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1-10-18
作者简介:薛永娟,南通市市直学校教育管理中心,高级教师,南通市学科帶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