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太仓市实验小学以“自由的灵魂,行动的脚步,生命的创造”为理念,进行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协同实施与多主体评价,研学旅行课程不断升级迭代,形成了成熟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研学旅行课程;整合设计;协同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4B-0007-06
研学旅行具有悠久的历史。就近现代而言,英国的“大陆游学”从最初的贵族化活动转变为大众化的教育活动[1];美国的童子军活动帮助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获得技能与知识,实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公民素养提升和个人身心健康这三个基本目标[2];日本更是把“修学旅行”纳入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生借助当地的文化资源,每年做一次为期数天的社会学习,提高文化修养[3]。我国从新中国成立后放春假、秋假进行劳动实践,到改革开放后组织春游、秋游,再到2016年发布的《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4](以下简称《意见》),研学旅行成为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太仓市实验小学紧跟时代要求,积极开发实施研学旅行课程。2003年,学校与新加坡德义小学缔结姐妹学校,尝试开展国际研学旅行。随后,学校赴日本、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的研学旅行活动频繁展开,国际研学旅行活动日益丰富。与此同时,学校依托集团化办学,组织学生开展城乡跨校一日体验研学旅行。2012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研学旅行试点学校。2017年,学校成功立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协同实施”。在近20年的研究中,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不断升级迭代,渐成体系。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理念建构
学校以“自由的灵魂,行动的脚步,生命的创造”为研学旅行的理念,并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使这一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解决了研学旅行课程的方向性和大局性问题。
“自由的灵魂”是“行动的脚步”的思想导引,是“生命的创造”的智慧源泉。研学旅行让在教室里进行快节奏、大负荷、高要求学习的学生有了思想自由驰骋和身体舒展放松的机会,让学生的“灵与肉”都有了新的生長。他们走到户外、走向大自然,走到陌生的社会空间去互相交往、体验生活、感悟人文、畅想科技,满足了生命成长的真实需求。学生在开始研学旅行之前,自由的灵魂先行在路上,用大脑思索并预设:准备去哪里?与谁协同?观察什么?欣赏什么?探究什么?……想象行走在研学旅行路上的情景与画面。自由的灵魂为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热爱生活、关心同伴的情感。
“行动的脚步”受“自由的灵魂”的支配,是“生命的创造”的前提。在研学旅行中,行动的脚步可以让学生遇见千姿百态的真实世界、遇见生活化的真问题。在共同生活和协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之间常会产生深厚的友谊,产生相互学习、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强烈欲望。当然,伙伴在协作与交往时也会生发各种矛盾,但在研学旅行导师和“学生领袖”的指导与协调下解决矛盾,这也一种非正式学习,学生在其间受益良多。
“生命的创造”是“自由的灵魂”的最终归宿,是“行动的脚步”的价值追求。在研学旅行前、研学旅行中、研学旅行后的整个过程中,特别是在研学旅行后的“回味”课程实施过程中,向学生提出“创生公共学习产品”与“学习成果的创造性表达”的要求,激发学生团队的无限创造力。法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克·格鲁说:“行走,就是一堂人生的哲学课。”研学旅行丰富而多样的经验常会唤醒学生人生的梦想,可能会让学生找到更加高远的人生目标,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激发的职业梦想多元且充满个性——作家、运动员、消防员、农场主……围绕学生的梦想,教师适时点拨,及时引导,激发学生为成就梦想而储备知识、练就本领。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
研学旅行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新课程。但当下的研学旅行课程并没有现成的教材,也没有专门的评价机构,所以实施起来仍显得比较随意。为此,我们以整合设计为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的关键举措与核心方法,构建了包括“身边的校园”“身处的家乡”“我的祖国”“海外的世界”四个板块的研学旅行课程框架与内容体系。我们把研学旅行课程建设纳入学校的课程规划,减少了课程建设的随意性;聘请专家团队予以指导,减少了课程建设的盲目性;坚持年复一年的迭代研究,保证了课程建设的适切性。
(一)整合设计的价值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4]。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原司长王定华认为,没有集体的组织,没有集体的食宿,没有集体的活动,就不能叫作研学旅行。因此,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关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的多个主体,需要多主体共同设计。
整合设计弥补了个人力量有限和少数人参与的不足,有利于借助多方力量,把各种社会资源变成教育资源,实现综合育人。整合的思想更体现在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整合上,通过跨学科学习、跨界学习,形成“学科+”、情境化的学习模式,形成各种联结的深度学习模式。整合的思想也体现了古今中外多种教育理念的有机渗透,把零碎的内容有机融合,防止把研学旅行做成多种活动的拼盘。整合设计的思想体现了人类的学习是有传承的,是可以通过智者与先贤留下的间接经验来指导研学旅行顺利进行的。学生并不需要从生活中再走过一遍去获取直接经验,而要在间接经验指导下获得新的直接经验,体验再创造的乐趣。整合设计的思想也体现了有创新与创造的目标驱动。研学旅行课程是有目标指向的,是有整体设计的,而不是随意的、毫无方向的。当然,研学旅行课程既要重视预设,也要重视实践过程中的生成。
(二)整合设计的策略
在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中,我们探索并总结了整合设计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以年级组为单位组织跨学科教研活动,组织教师讨论如下问题:我任教的学科在研学旅行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什么知识储备与技能支持?知识和技能可以在研学旅行的哪个时段以什么形式呈现?研学旅行后的成果如何体现学科特点?这样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各科教师参与讨论。第二种方法是分年级组织家长代表参与学校的研学旅行主题沙龙,引导家长代表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您最期待孩子在研学旅行中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家长朋友在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可以做哪些事情,应该如何作为?第三种方法是组织班队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这些问题:研学旅行手册中你最喜欢的环节是什么?研学旅行过程中如何分组学习效果会比较好?到某个地方,你最想探究什么?你认为研学旅行手册可以做哪些调整?为什么这样调整?我们把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体现在研学旅行手册上,而让学生交流研学旅行手册的使用心得,提出研学旅行手册的修改意见,可以弥补成人视野的局限。
以年级组为单位的整合设计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从学科特点出发提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帮助学生实现跨学科学习。家长代表参与的整合设计整合从事不同职业、具有不同专长的家长所拥有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跨界学习提供可能。让学生参与整合设计,有利于整合“游、学、研、思、创”多种学习方式,实现已有生活经验与未来世界探究之间的链接,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与深度学习。这三种整合设计都需要学校德育处或教导处去统整课程,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研学旅行课程,既考虑横向统整的内容边际,又考虑纵向统整的年段梯度。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们整合设计了1~6年级研学旅行手册,为“行无疆、学有道”的研学旅行提供了学习拐杖。研学旅行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典型板块:城乡跨校一日体验研学旅行、家在长三角日行一善研学旅行、美丽中国华夏地域文化亲子研学旅行、“背包客走世界”十天行国际研学旅行。四个板块的研学旅行课程都以学生为中心,画不同半径的同心圆,从学生身边的地域到遥远的世界,行程跨度从一公里到几千上万公里,时间跨度从半天到半个月,让学生在持续扩展的时空中不断开阔视野与胸襟,不断锻炼能力与胆识。
三、研学旅行课程的协同实施
协同实施是研学旅行课程实施链的重要环节与安全保障,并由此产生了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新局面。研学旅行课程的协同实施是指在整合设计的基础之上,协调多个不同的主体,有计划地实施课程,协同一致地达成研学旅行课程的预设目标。
(一)协同实施保障研学旅行安全
日本曾因出现修学旅行途中火车出轨事件,一度停止修学旅行活动十年。我国自2016年11部委联合发文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以来,已经花大力气全方位为研学旅行保驾护航。《意见》指出,研学旅行要坚持安全第一,建立安全保障机制,明确安全保障责任,落实安全保障措施,确保学生安全。旅游部门负责审核开展研学旅行的企业或机构的准入条件和服务标准。交通部门负责督促有关运输企业检查学生出行的车、船等交通工具。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加强对研学旅行涉及的住宿、餐饮等公共经营场所的安全监督,依法查处运送学生车辆的交通违法行为。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负责指导保险行业提供并优化校方责任险、旅行社责任险等相关产品[4]。学校作为研学旅行的重要实施主体,不仅要制定应急预案,做好行前安全教育,购买师生意外保险,还要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共同做好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工作。
(二)协同实施筹措研学旅行经费
《意见》指出,各地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措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经费,探索建立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4]。多方主体要认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价值,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开绿灯”,费用能减免的减免,能折扣的折扣。譬如,教育部授牌的研学旅行基地,政府本身就有拨款用于建设,所以减免门票、减免场馆参观费等是理所当然的。研学旅行因多主体认同而获得多主体支持,已经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态势。家长要认同研学旅行对于孩子拓宽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的积极意义,主动承担孩子研学旅行的相关费用。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免费提供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形式支持研学旅行。
(三)协同实施达成研学旅行目标
学校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研学旅行活动,但研学旅行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必须多主体协同实施。
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主体来看,协同实施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协同:一是学校和社会的协同。与社会协同有助于解决研学旅行的安全保障与资源保障等问题,学校要主动伸出“橄榄枝”,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二是学校和家庭的协同。孩子外出研学旅行,暂时离开父母,和同学一起生活,需要家长予以支持、鼓励,并给予孩子必要的生活技能训练。三是学校与学校的协同。这种协同可以是区域内不同学校依托特色课程与地方资源进行跨校研学旅行,也可以是学校与区域外乃至境外学校结对交流,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学生的跨区域、跨国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四是学校和机构的协同。研学旅行组织机构的提前介入有利于研學旅行课程的高效实施,有利于实现传统旅游向研学旅行的转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旅游景点、博物馆、科技馆等研学旅行基地的提前介入,有利于学校自主选择研学旅行课程资源,整合设计研学旅行实施方案。
从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来看,协同实施体现在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协同。研学旅行与家长带学生旅游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对学生的全方位指导。研学旅行是在“天地大课堂”进行的一种综合性学习、混合式学习,必须有师生之间多种组合的协同实施。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协同共进对于研学旅行来说十分重要。研学旅行由教师团队共同组织实施,不同学科的教师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发展。生生之间的协同,体现为学生与学生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研学旅行中的项目化学习。
四、研学旅行课程的多主体评价
学校的研学旅行课程评价聚焦能力培养,围绕“坚毅的自护力、文化的感受力、协同的行动力、自由的创造力”构建多主体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凸显多主体评价的独特价值。
(一)建构评价体系
评价需要体现目标导向。学校围绕培养“坚毅的自护力、文化的感受力、协同的行动力、自由的创造力”的研学旅行课程总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年级组教师共同研磨“研前课例”的方式,分低、中、高年级设计了梯度目标。以“坚毅的自护力”为例,低年级是用儿歌的形式告诉学生研学旅行的各种注意事项:“手拉手,肩并肩,我们一起去出行;红灯停、绿灯行,遵守规则过马路;行路时,方向明,一心一意向前行;用餐时,不出声,一起分享不贪食。”中年级则需要学生自己整理行囊,不带刀具等不安全的物品;参加远足活动,锻炼耐力;研学旅行途中不拿出背包中的食物吃喝;等等。高年级则设计了远足、攀岩、登山等对心理和体力具有挑战性的项目。
学校建构了基于目标达成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在研学旅行活动中的表现、变化与收获。仍以“坚毅的自护力”为例,主要考查小学生离开家庭、离开学校后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保护能力。具体操作性评价指標可以分为:行囊整理是否整齐有序、随身财物保管是否妥当;就寝起床、活动集合是否守时;用餐是否按需选取、商品是否按需购买;活动时是否遵守约定、活动时是否有耐力;等等。
(二)组织多主体评价
每确定一个新的研学旅行地点,学校都提前设计相应的研学旅行手册。研学旅行手册既有导学的内容,又把过程性评价融入其中。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评价,着力培养有“自知之明”的人,在学生的心中有机植入是非标准、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研学旅行的带队教师,每天都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研学旅行手册上的自我评价。为了方便学生自我评价,各类评价指标指向明确且简单易评价,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研学旅行内容的不同,评价的方法也略有不同:低年级用星星颗数来评价指标的达成度,高年级则用五分制、十分制、百分制来区分达成度。学生自我评价后,轮流选择小组活动中的同伴进行互评。同伴评价能够给学生一个参照标准,往往会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有利于学生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要做好评价的组织工作,明确评价标准,指导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评价他人,允许学生犯错误、有缺点,对学生不求全责备。多年带队研学旅行的教师一般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评价,细致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发展与进步,用好研学旅行手册中的评价量表,让学校研学旅行的评价越来越完善。
家长的评价也是不可缺少的。研学旅行结束后,学生把研学旅行手册交给家长,家长根据手册记载的内容以及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获得感,对研学旅行活动做出满意、较满意或不满意等评价。
五、研学旅行课程的实践反思
在十多年的研学旅行实践中,学校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对研学旅行的思考与认识不断提升。
第一,线上线下结合将成为一种新型的研学旅行方式。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阻碍了研学旅行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也催生了具有更多可能性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学旅行创新形式:“云上游”和“云下研”。2020年疫情期间,学校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也尝试利用网上资源开展线上研学,故宫及各地自然博物馆的各种资源推送,让学生在家“云游”研学。随着疫情的发展,学校提出将研学旅行转为“云上游”和“云下研”,利用免费的线上资源,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研学旅行模式创新,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与家长的支持。当然,线上线下结合不应只是一种应急之举,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线上和线下结合或许将成为未来研学旅行的常态方式。譬如,学生可以先利用线上的数字化资源,对研学旅行目的地进行整体性了解和先导性学习,再到实地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这样一定比直接到现场走马观花更有价值。
第二,个性化定制和网络预约让研学旅行更加安全有效。随着时代的发展,个性化与私人定制式学习将逐步成为现代人学习的常态方式,这给研学旅行带来了积极的启示。根据学校研学旅行纲要与研学旅行指南相关要求,利用国家中西部支教项目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教项目,可建立跨省、跨区、跨校的研学旅行网络平台。平台提供各种可探究的综合实践项目,还可以让学生自主设定探究主题。跨区域的研学伙伴可以通过相互协商,共同选择感兴趣的研学旅行场所,组成跨区域小团队,一起开展个性化研学旅行。网络平台可设置研学旅行预约板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研学旅行主题、目的地、时间等,并在平台上提前预约。未来的基于网络的个性化研学旅行,将更有选择性,也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
第三,亲子共游共学将是研学旅行的一种选择。目前的亲子旅游,多以休闲度假为目的,缺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2021年10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赋予学生家长更多的教育使命与责任。基于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理念的亲子研学旅行将成为一种选择,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开启“行万里路、读无字书”的旅程。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亲子研学旅行的培训与指导;修订现有的学生研学旅行手册,增加需要父母和孩子协同完成的亲子型研学旅行任务。亲子研学旅行让家长和孩子一起玩中学、学中思、思中创,拉近亲子关系,增加生活情趣,润物细无声地实现更高层次的家庭教育。
参考文献:
[1]李碧静.英国研学旅行:从贵族化走向大众化[J].今日教育,2017(5):22.
[2]傅丽纯. 美国童子军的课程与教学[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2.
[3]徐褒琳.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J].中国集体经济,2017(1):122.
[4]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19)[2020-12-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责任编辑:杨孝如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研学旅行课程的整合设计与协同实施”(DHA170402)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22-01-26
作者简介:钱澜,南京师范大学吴江实验小学校长,太仓市实验小学原校长,苏州市特级校长,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