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路径研究

2022-05-11 01:49俞国红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教办学校企

俞国红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太仓 215400)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业学院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现代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融合发展的产物。现代产业学院肩负着校企深度融合的重要使命,其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生相伴,承担着技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培训服务等诸多任务,现代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实现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1 现代产业学院运行机制改革的背景

1.1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支持政策与措施

在提振实体经济和传统经济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和工信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等文件相继出台,提出需建设一批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新型现代产业学院。

1.2 产业学院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基础

现代产业学院建立在前期产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当前产业学院,根据校企的融合程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模式:

(1)订单式产业学院。

(2)合作式产业学院。

该类产业学院以高校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机制和模式来开展运作,与地方产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更深的合作。但是该类产业学院由于缺乏足够的企业资源等因素,导致校企合作很难持续进行。

(3)融合式产业学院。

该类产业学院以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共同投资,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都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所设定,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高度契合,技能人才的培养输出、科学研究都服务于当地经济建设,其人才培养质量有显著提升。

1.3 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障碍和困境

(1)校企产教融合方面,存在合作模式不深入问题。

因为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自身特性存在一定冲突,导致产业学院的产教融合能力不足。产业学院作为教育组织形态创新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全新办学模式,由于校企双方在产权结构、办学指向、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分歧,导致合作双方达不到合作的同频共振,这也制约产业学院发展的长效性。

(2)校企协同机制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首先,应当以学校为主体创设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以便依托该信息平台实现家校共育。同时,在该平台的建设过程之中,必须引入外部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校内单一评价模式,依托现代通讯技术搭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之间的沟通桥梁。

由于校企双方对人才培养周期存在分歧、高校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差异较大、高校运作机制与企业运作机制不协调等。顶层设计的欠缺导致产业学院的组织结构不合理、功能定位和管理责权不清、产业学院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性。

(3)机制不顺畅,存在人才培养实施陷入困境的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在于破解校企双方组织的壁垒,实现组织结构的创新突破。因为校企在产教供需的对接偏差,导致人才培养实施过程具有诸多的不确定性。行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受投资、市场等因素影响大。

1.4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机遇和发展趋势

我国产业学院起源于经济大省广东省,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率先建立“中山职院-新大陆物联网学院”等四所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目前在长三角、珠三角、武汉城市经济圈的发展势头迅猛。2020-2021年一批省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名单陆续公布,各省教育厅官网已经发布的数据统计如下:辽宁68 所、河南23 所、湖南16 所、江苏15 所、陕西8 所,同时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的申报推荐工作也在进行之中。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既是培养应用技术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又是应用型高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1]。

2 现代产业学院改革的办学机制创新

2.1 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探索现代法人治理模式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引入社会资本的高校混合所有制机制改革,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权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主体治理目标分散,容易导致治理行为的非协同性。采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主体作用,降低管理运营成本,破解混合所有制的法律困境,形成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

2.2 完善现代产业学院的政策保障机制

政策保障方面,现代产业学院的运行模式契合了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在现代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且现代产业学院要有自己的章程和独立的决策、执行、监督机构。

2.3 谋求建立校园和企业文化价值融合机制

阻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深层原因是校企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重点任务是研究如何解决学校和企业两种文化的冲突,打造校企文化融通平台,强化文化育人。

3 现代产业学院改革的实施路径和举措

3.1 激发混合所有制和多元主体办职教的积极性

各利益主体参与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因素主要在于扩大办学资源,促进产教融合,激发办学活力;困扰改革的制约因素在于法律政策的不明确以及办学主体各自不同的利益诉求[2]。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为高校和企业突破机制障碍提供可推广的新模式,为高职院校的“双高计划”建设和中国特色职教模式的形成贡献智慧。

3.2 探索现代产业学院运行管理组织与制度体系

从实践层面,组织与制度建设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产业学院的“厂中校”和“校中厂”模式,在合作目标、合作方式、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达成共识。通过协调现代产业学院共建各方的办学理念和利益诉求差异,解决合作办学中的共性问题,最大效度地发挥现代产业学院的三大功能:产教融合平台、社会服务平台、技术创新平台。

3.3 探索新型校企合作和协同育人的办学模式

办学模式方面,产业学院管理建设,政校行企多元主体构建产业学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建立校企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探索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发展需求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属性与制度创新

现代产业学院是教育组织形态的一种创新[3],以服务当地产业集群发展为宗旨,与产业集群所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合作兴办的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实体性职业教育机构[4]。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供需对接、资源转化、价值交换和利益共享。

4.1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提升内涵建设

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口,紧紧围绕办学机制、投资机制、管理机制三大要素,依托现代产业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多元主体制办职业教育。深入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构建职业教育命运共同体,做好学校方和企业方的供需对接工作,从根本上破解产教融合难等深层次问题。

现代产业学院的产权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采用混合所有制合作办学模式[4],以企业和学校为双主体的发展模式,在管理机制方面实施“一董三委”负责制,“一董三委”是领导管理和运行决策的权力机构,其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

现代产业学院的机构,一般由董事会、教学委员会、考试委员会、培训委员会组成,董事会是产业学院的常设权力机构,负责组织拟订和实施产业学院的发展规划、年度经费预算、管理制度、工作计划。教学委员会负责专业建设,考试委员会负责教学考核评价,培训委员会负责社会服务,具体工作内容有社会培训、社会交流与合作等。

4.2 完善资源配置,构建职教命运共同体

随着“引企入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高校与行业重点企业融合各自的资源优势,政产学多方参与建设产业学院,以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作为产业学院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服务对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

4.3 构建“用产学研训创”的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用产学研训创”六位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办学,做好职教端与产业端的供需对接。借助企业所拥有的产业行业资源优势,将企业的产业资源、生产工艺、经营管理等要素注入高职院,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教材编制和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首先,在教学生产应用和推广方面,依托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和科研优势,承担企业技术创新、应用和推广的任务。其次,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承担技术科研攻关的任务。第三,在培训服务方面,承担培训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的任务职责。

由“产学研用”到“用产学研”的转变,体现着突出企业在现代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办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校企互学互鉴,创办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的产教融合管理制度,引导学校教师与企业工程师积极参与教材教法研究[5]。

5 结语

现代产业学院是当前新形势下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的产物,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始终要秉承“坚持产业为要、坚持育人为本、坚持产教融合、坚持创新发展[6]”的办学原则,创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模式,努力达成“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教育深度对接产业、社会多元主体合作”的建设目标,真正形成“互融共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实现高校的特色发展与深度转型。

猜你喜欢
产教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