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哲,楼梦倩,胡志明
(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 金融系,浙江金华 321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各城市对于各类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青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长。长期来看,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我国人口结构逐渐迈向老龄化,城市对于青年人才资源的需求将出现不断上涨的趋势。从国际国内经验普遍来看,那些能够吸引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的城市和地区,将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反之,那些青年人才流出、青年人口比例下降的城市和地区,将不可避免地发展缓慢。因此,如何吸引外地青年人口来当地就业创业,成了现阶段各地方政府关注的问题。
但是,我们注意到,当前,政府部门颁布的本地高校人才政策以补贴性政策为主,包括住房补贴、生活补贴、一次性奖金等,针对的对象也主要是毕业生群体,较少有地区以非毕业生群体为对象,从提供本地实习机会的角度制定人才政策,引导学生在本地就业。那么,高校在学校周边举办本地化的实习教学,能否促进大学生实现本地就业,或者影响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意愿,这一问题的研究对指导人才政策的制定以及研究和预测毕业生流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金华地区选取7 所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留在金华问题发放了调查问卷。金华市处于浙江中部地区,下辖义乌、东阳、永康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较为均衡,经济体量处于全国中游偏上水平,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因此,本研究选取金华高校外地大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当前国内对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以定性研究为主,少数研究采用了问卷实证方法。陈春潮[1]等人对南京市六所高校的大学生对就业地域选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调查,调查显示高达82.89%的大学生在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时会考虑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情感因素、个人习惯、地区的竞争压力、家乡与工作地点距离、当地政府的政策等因素。祝欢[2]等人对南京市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开展了实证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就业地域选择方面更偏向于一线城市,其中新一线城市较受欢迎,并且将大学生进行就业地域选择时所做的考虑因素主要分为三大类,从高到低的比例顺序依次为微观(个人及家庭因素)、中观(学校因素)、宏观(地区因素)。田小维[3]等人认为生源结构、学校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和政府的相关政策都对厦门大学学生的择业、就业起到了重要影响。徐亚东[4]等人在对农科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实证分析中发现个体基本特征与偏好、家庭基本特征与偏好、专业基本特征、人力资本特征、就业考虑因素和政策认知六类变量会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个人基本特征与偏好产生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影响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的因素是繁多且复杂的,但总体看来,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制度、个体基本特征都是学者们研究中最普遍且重要的因素。但是以上研究具有其方法的局限性,可以看出的是,人才流动与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应以现代经济理论模型做支撑,才能更有力地展现研究的有效性和前沿性。目前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问题时,比较主流的理论模型有托达罗模型、引力模型,这两种模型被许多国内外研究学者用来解释人口流动问题。
当前国内对托达罗模型的运用大多为分析农村劳动力的迁移问题。龚志冬[5]等人在修正后的托达罗模型上,认为工作获取概率与流入地原有常住人口数量相关,流入地实际工资水平与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并且还考虑了迁移流动产生的成本,包括日常消费成本和空间距离成本。在修正后的模型实证分析中,有效验证了地区原有常住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消费成本以及地区间的空间距离对人口流动迁移均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钟世虎[6]等人在研究湖南省城乡教育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中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拓展,在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从而得到托达罗模型中比较重要的变量,即预期收入差距。李东阳[7]等人在运用托达罗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因素中,基于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了政策制度、心理因素、教育技能的影响,并且对托达罗模型进行了修正,经过实证分析验证心理成本、政策制度对农村劳动力的迁移起到了阻碍作用,教育技能则是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心理成本产生的阻碍作用大于教育技能所带来的推动作用。可以看出,研究者在运用托达罗模型时,都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修正和拓展,使之更适合于某类情况的研究。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资源条件、制度环境的巨大差异以及资本、劳动、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的配置失衡导致的省域、市域发展的不平衡,本研究认为托达罗模型可拓展适用于本土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业创业流向影响因素的研究。
托达罗模型可用以下两个方程来表示:
其中,M 是迁移人才数量,d 是预期收入差异,w表示人才流入地实际工资率,p 表示就业概率,y 表示人才流出地平均收入。方程(1)表示,人才选择毕业返乡,还是迁移到人才流入地,是一个理性决策过程。预期收入差异越大,迁移的动机越强,流入城市的人口越多。方程(2)说明,预期收入是按照两地之间的实际收入差异和一个新迁移者获得一份当地工作的可能性来衡量。
显然,在托达罗模型中,关于流入地影响人口迁入的变量主要有两个,即工资差异和就业概率。而我们认为,大学生对于在本地实习和在外地实习的选择会显著影响大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的能力和意愿。我们尝试从托达罗模型中给出的工资差异和就业概率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外地大学生实习教学经历的积累能够有助于其形成本地社会人脉资源,有助于大学生在实习所在地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通过前期调研,外地大学生在高校所在地就业最关心的问题是缺乏人脉,而当地的实习经历可以帮助大学生很好地认识当地行业人士,与当地就业部门进行联络,从而提升其在当地找到工作的概率。
第二,本地实习教学经历降低了外地大学生的本地环境适应成本,从而提升其相对收入水平。通过在本地实习、居住、工作和生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掌握相关生活技能,提升独立生活能力,拓展交际圈,降低了其本地环境的适应成本。
第三,本地实习教学经历有助于外地大学生获取当地就业市场信息、当地人才政策信息等,增加其在本地就业的概率,从而提升大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意愿。虽然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但当地就业市场和人才政策等信息往往是本地化的。外地大学生在本地实习时,可以通过接触本地企业和人群等,更好地搜集本地的就业信息,增加其成功获取职位的概率。
综上,本地实习通过提高本地就业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的可能性。通过本地实习,外地的大学生会更愿意迁入高校当地就业发展。
经过前期调研,金华地市地区高校主要有浙江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7 所,位于婺城、义乌、金东、东阳等地区,既有本科也有专科类院校。研究团队已和金华的高校建立了联系。根据样本分布情况,本研究参照统计学原理,在选取的金华高校中进一步随机抽取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取第一手统计数据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定量的结论。根据金华市统计年鉴和各高校的实地调研,采取大样本配额抽样方式,置信度为95%,误差区间为4%,估计回答概率为90%,最低样本数量为610 份。基于此,本次调研共面向金华在校外地大学生发放问卷1 470 份,收回有效问卷1 225 份。表1为问卷主要数据的描述性统计情况。
根据本文研究的问题,因变量设置为外地大学生在本地就业意愿。主要通过问卷中的问题“您毕业后有多大的意愿留在学校所在地工作”的问题来收集。核心解释变量为大学生的实习经历,主要通过问卷中的问题“您是否在学校所在城市参与实习教学”和问题“您是否在学校所在城市以外地区参与实习教学”进行搜集。其他各变量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
根据数据搜集结果,本次调研选择非常希望留在本校所在城市工作的外地大学生占比并不高,为16.57%,由于调研的本地院校文科类专业较多(师范类、财经类等),因此女性样本占比较高,达72.82%;大多数学生的家庭实际主要居住地位于城镇地区(70.45%),一半以上的大学生(63.27%)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18.31%的学生在金华本地有实习经历,有52.61%的学生在金华以外城市有实习经历,约18.3%的学生在金华本地有熟悉的人。认为对金华本地的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熟悉的毕业生占比32.73%。认为了解本地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占比29.96%。此外,在问卷回答中,愿意毕业后前往杭州工作的学生占比最高,其次为金华、温州、宁波,印证了周边城市对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在回答在学校当地就业最大困难的问题时,34.53%的外地大学生认为最困难的问题是缺乏人脉,印证了前文分析中当地人脉资源对当地就业的影响。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数据结构,我们使用有序Logit 模型(Ordered Logit)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引入控制变量缓解不随时间变化的遗漏变量问题。因为因变量是序次变量,回归时可用有序Logit 模型。建立模型如下:
式中,Y 为外地大学生在高校所在地就业的意愿,Intern 为核心变量,表示学生是否有本地或外地的实习经历,X 为方程中的控制变量。
根据数据结构特征,建立有序Logit 模型,从回归结果(1)看,学生在学校所在城市的实习经历对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影响方向为正,且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学生在本地实习与毕业后在本地就业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从回归结果(2)看,学生在本地以外地区的实习经历对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影响方向为负,且回归系数显著,表明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毕业后在本地就业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为验证结论的稳定性,又采用有序Probit 模型进行回归,结果见(3)(4),发现系数方向和显著性未发生变化,证实了理论分析中的假设,详见表2。
表2 主回归结果
其他控制变量系数方面,可以发现相比女性,男性更倾向于毕业后留在本地工作;家庭居住地、是否独生子女对留本地工作意愿无显著影响;如果父母已经在学校所在地工作,子女也会倾向于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工作。学生对本地的经济环境、文化社会的熟悉程度,以及在本地的人脉数量和质量有助于降低学生在本地就业的工作寻觅成本,从而提高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意愿和可能性。学校周边城市的总体发展程度和学生家乡的总体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是决定学生选择在本地或外地工作的重要参考因素,总体来说,学校所在地经济水平和收入水平、公共基础设施水平越高,学生越倾向于选择留在学校所在地城市就业。
针对不同群体的样本的异质性分析,有助于识别不同群体的行为差异性,为人才政策的规划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根据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是否了解本地就业政策将大学生群体进行分组,依然采用有序Logit 回归模型,进一步考查不同群体大学生本地实习经历对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
如表3所示,(1)(2)组为不同性别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对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本地实习经历提升了女性大学生的本地就业意愿,且系数显著,在男性组此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出现该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因为女性大学生相较男性大学生,异地社会适应和异地找工作的难度较高,因此更需要实习来拓展本地人脉,积累本地社交资源。本地实习经历对女生来说更具价值。
表3 本地实习经历对本地就业意愿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3)(4)组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本地实习教学对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本地实习经历提升了独生子女的本地就业意愿,且系数显著,在非独生子女组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独生子女异地照料父母的成本更高,父母希望其回乡工作的愿望更强烈,因此其选择异地工作的收益更低而成本更高。而异地的实习经历可以更好地帮助独生子女适应社会环境,让独生子女父母相信子女在异地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提升子女在异地就业的意愿。
(5)(6)组为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高和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大学生本地实习经历对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本地实习经历主要提升了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大学生的本地就业意愿。对于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高的大学生来说,因为对未来本地就业的前景已经形成了较合理的预期,因此其本地就业的意愿不再受到实习经历的影响。而对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大学生来说,实习经历对其人生选择更为重要,影响也更为显著。这也印证了帮助在校大学生获得本地实习岗位,可以成为补贴性人才政策的重要补充,促进本地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实施。
本研究基于金华当地7 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t 模型,对大学生本地实习经历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学生本地实习教学经历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具有促进作用,相较于未在本地参与实习教学的大学生,在本地实习教学显著提升了大学生在本地就业的意愿。(2)大学生本地实习教学经历对高校当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相较于男性,本地实习经历对女性大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非独生子女,本地实习经历对独生子女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高的学生,本地实习经历对本地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学生在高校当地就业意愿影响更为显著。
本文的政策启示如下:(1)实习教学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了引导大学生在本地就业,高校应为其积极提供本地实习条件,不仅包括宿舍、餐饮等方面,还包括校方政策支持。前期走访中我们了解到,部分高校对于本地实习生寒暑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有待改进。(2)当前我国各地城市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目标为应届大学毕业生,较少考虑针对本地高校实习生的“前置性”人才政策。当前人才政策以一次性补贴/分期补贴类政策为主,较少存在鼓励当地企事业单位引进本地高校实习生的人才政策,因此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应具有一定的“前置性”,其覆盖范围可以包括除应届生以外的本地高校在校学生。通过鼓励大学生在当地实习的方式,促进大学生在本地就业。(3)考虑到本地实习经历对大学生本地就业意愿的影响具有群体异质性效应,因此,本地实习教学应适当考虑深化和细化,重点考虑女性、独生子女和人才引进政策了解程度低的学生的需求,努力实现政策的精准化服务,为大学生本地求职提供精准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