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柏红
(1.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2.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上海 20043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2020年,教育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着力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这一政策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职教二十条”的重要举措,更是一项关于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行动计划。职业教育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期,高职院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创业潜能,由创业带动就业,更能够赋能学校内涵式发展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多层次的人才支撑。
国内外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各有侧重。国外创新创业教育聚焦课程建设。美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重视创新创业全过程覆盖,课程内容与创业过程同步推进[1]。德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根据学校类型设置,职业学校侧重学生的技能型创业教育,以培养“专创融合”技能为主,综合类大学的创业课程以创业精神培养及商业模式创新为主[2]。日本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阶段性和针对性,根据小学到大学不同特点合理设置相应的课程[3]。我国学者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的特点。不少学者依托具体高校的教育实践,构建包含课程体系、实践体系等多项子体系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王成荣、赵晓燕、郭晨(2018)以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十余年教学为基础,创新性提出“1434”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调“人人是胜者”的教育理念,促进专业教育、素养教育、创业大赛、实践活动“四融合”,以政校企三方协同、三级导师、三组场所为“三支撑”,完善机制、制度、经费、文化“四保障”[4]。有学者兼顾学术与实践两方面,在双重视角下分析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何继新、李露露(2019)在学术视角下搭建了综合培养、课程、实训、支撑四大模块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产业视角下建构知识共享型的教育科学范式[5]。除此之外,唐黎、胡一波、王西娅等(2020)从供需矛盾视角出发,在有效解决普惠化教育教学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广谱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6]。
目前,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呈现出细化分层、多元发展的新特点[7]。各类高校积极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建设校园创新创业基地、开设创客空间、组织参加各类“双创”赛事,探索发展出了多样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8]。但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双创”育人理念错位、重课程轻实践、配套保障不健全等问题。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重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9]。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集中在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双创”活动的开展,把各类“双创”赛事成果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过程,没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双创”育人举措也流于形式,不利于人才综合性培养与学校内涵式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既需要包含思维启发式的课程,也需要涵盖创业技能的课程,更不容忽视的是需要配备能够将创新精神与创业技能加以实践的课程[10]。不少高职院校在专业教育中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落实,但是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却忽视了这一方面,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知识讲授层面,对学生进行创业实操的实际指导作用有限,校园创新创业氛围淡薄,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氛围有待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优势学科、特色专业未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未真正把创新精神与创业思维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配套保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内部师资结构单一、外部实践基地缺乏。不少院校虽然引进投资人、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开设讲座、举办沙龙等,但是该种形式系统性不够,对学生创业支持的长效性不足,学校内部师资仍以单一的授课型教师为主。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要学校、政府、企业多方联动,整合资源,为学生提供后续保障。若教育仅停留于校内,创新创业项目因缺少后续支持而无法走出校园实现落地,难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无法真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是上海规模最大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统筹和聚集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基础上,系统构建以“课·训·赛·练·孵”五字方针为指导核心的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教育立足校内,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孵化立足校外,走合作之路”的以学生为本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图1为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逻辑框架。
图1 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逻辑框架
具体来说,全过程、立体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六位一体”课程体系、“训·赛·练”三级实践平台、多力协同孵化基地组成,整体架构情况见图2。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最大限度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潜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意识、能力与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辩证关系,以培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素养的高水平职业技能人才。
图2 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整体架构
课程是各类院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是体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都是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课程知识的逻辑关系、讲授的迭代关系、次序的矩阵关系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
“六位一体”课程体系涵盖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业技能课程、竞赛课程、孵化课程和国际课程六大模块,进阶实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提升,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强调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巩固专业知识,在专业教育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图3为“六位一体”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划分情况。
图3 “六位一体”课程体系
构建机制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双创”能级。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由“训、赛、练”三部分组成,覆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阶段的全过程,以项目训练打磨“双创”项目,重视赛事引领,注重项目赛后发展及磨炼。
“训”体现为项目实训,项目是课堂之外推进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手段,通过对学生“双创”项目进行集中训练指导,使学生全过程参与项目,多角度、多维度、多层级进行综合项目实践模拟训练。定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营,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以实践项目为目标,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总结的反复循环,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适应性与竞争力。
“赛”体现为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相关赛事一般以项目选择为起点,项目类型多为产研实践,最后以风投对接为项目落地路径。参与“双创”赛事不仅是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也是阶段性检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效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重要作用,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协同机制,形成工作合力,组织学校师生广泛参与创新创业赛事,实现“专业全覆盖、师生全参与”,同时系统性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素养、精神品质,营造良好浓厚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
“练”体现在项目的持续打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并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终点,充分发挥以赛促创的重要作用,做好项目落地运营前的指导和帮助,提供政策咨询、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继续打磨项目,为项目后续发展与实际落地提供持续助力。
学校作为创新活动的重要场所,其创业孵化基地是沟通学校与社会的桥梁,不仅可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也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解决创业初期面临的资金、场地等困难,提高毕业生创业企业存活率。孵化基地的建设需多方协作,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拓展校外创业园区。
建设校内实践基地,打造包括创客联合办公空间、创新工作坊以及开放式“双创”交流区域在内的定位清晰、功能完善的校内基地。创客联合办公空间是校内基地的核心组织,引进新疆、贵州等具有特色的创新创业项目,全力打造具有全国高职院校示范效应的特色“双创”基地;建立特色创新工作坊,邀请创新创业的优秀企业代表到工作坊开展沙龙等,进行小范围、高效率的交流,高效连接企业辅导合作的资源;开放式“双创”交流空间则作为青年创客的项目讨论以及进行头脑风暴的场所。
拓展校外创业园区,积极联动校外资源,不仅以学生实践为基地建设出发点,更关注“双创”基地的社会效用。与政府以及外部创业园区、社区深入交流合作,创新性探索将创新创业教育升级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融合,建设校外创业园,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形成更高效、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一方面,增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服务社会能力上的深度,聚焦退役军人人才资源开发、乡村振兴及乡村创业人才培养,探索“青创+军创+乡创”“三创”融合发展人才培养机制,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深化就业创业实践;另一方面,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服务社会方面的影响力,依托创业园的建设,服务长三角地区创新创业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流动,打造“区域样本、上海领先、全国知名”的特色创业园区。
设立研究、课程、实践、评价四大中心,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良好运行提供组织保障,整体架构情况如图4所示。其中,研究中心承担创新创业学院顶层设计、政策解析、课题立项、人才试验、师生培养等工作内容。课程中心对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专创融合”课程、创业技能课程、竞赛课程、孵化课程和国际课程六大模块进行整体谋划。实践中心负责“双创”项目管理、“双创”基地建设、“双创”活动开展、“双创”竞赛参与、“双创”经验分享等实践版块。评价中心负责打造高职教育创新创业工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教学反馈机制。
图4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组织保障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师资的投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必须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的教师队伍。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构建以“校内专创融合”教师为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智库为辅”的师资队伍,包括汇集培育校内创新创业导师、“专创融合”教师;聘请国内外高校的知名专家教授以及政府、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成立创新创业导师智库。通过打造一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师资人才,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创业实践指导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创新、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创新创业项目的成功落地需要资源保障,这其中既需要政府政策资金的倾斜,也需要企业行业资源的对接。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政府主导、高校主体、企业联动”的新格局,充分宣传、整合政府在创新创业领域的相关优惠政策,对应出台校内创业扶持办法,如《创新创业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办法》《创新创业基地入驻管理办法》等,帮助学生在创业孵化初期充分享受政策支持。鼓励校内创新创业教师“走出去”,深入创业园区、创业基地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创业态势,了解市场形势,与学校教育实际结合,整合多方资源,进行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指导与扶持。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在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顺应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充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尽心支持每一次创业,悉心呵护每一个创新,构建了全过程、立体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深层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促进职业院校人才的全面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人才的优质供给、推动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城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