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发展趋势与科研合作进展的分析研究

2022-05-11 15:17杨小莉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部华东师范大学领域

杨小莉,杨 曦,何 欣

(成都大学 图书馆,四川 成都 610106)

0 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在人的一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龄前儿童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1]。我国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共分为4个重要阶段,即重建与停滞期(1949—1976年)、恢复重建期(1977—2000年)、规范发展期(2001—2010年)和稳步发展期(2011年至今)[2]。

随着一系列与学前教育相关的重要国家政策法规的陆续颁布,国家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逐年大幅提高,从2011年全年投入1 019亿元[3]上涨到2020年投入4 203亿元[4]。学前教育学科逐步呈现稳步发展的状态,学科体系建设愈加独立与完善,学术研究开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由于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学前教育学科体系仍不够成熟,而现有学术研究中针对学前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专门研究较少[5]。笔者以学前教育领域有代表性的机构作为研究对象,以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研究分析其学术研究热点和科研合作状况,探索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相关的趋势与规律,提出促进学科发展的策略。

1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笔者利用CNKI期刊数据库,选取文献分类社会科学II辑下学前教育子类,时间范围为出版年度2011—2020年,在核心学术期刊(北大核心、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文章排名前10的高校作为研究样本(见表1)。在教育部第四轮教育学学科评估中,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A+,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为A,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为A-,研究样本的教育学科研实力名列前茅,且分属我国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南、西北六大区域,覆盖面较为广泛,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水平。

本研究利用采集到的1 584篇(去重合并后1 522篇)样本数据,借助CiteSpace、Excel等工具,利用共词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探究我国国内学前教育领域学者近十年研究的主要热点、趋势变化以及科研合作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思考意见,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研究提供参考。

2 总体情况分析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统计,笔者发现这10所高校学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前教育领域文章的数量呈现螺旋上升趋势,主要发表在《学前教育研究》(27.87%)、《外国教育研究》(4.10%)、《中国教育学刊》(4.03%)、《比较教育研究》(3.96%)、《教育发展研究》(3.57%)等刊物上,其中83.84%(1 276篇)文章有基金项目资助。

依据CNKI期刊数据库的学科分类表,表2展示了研究样本涉及主要的学科分布情况。仅有5.18%与教育类下其他二级学科(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与特殊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相关,3.22%与其他学科(行政法及地方法制、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心理学、财政与税收)研究相关,分析显示近十年学前教育领域跨学科研究的比例较低。综上,近十年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等日益增长,学前教育领域学术研究整体呈现蓬勃发展的状态。然而,学前教育领域发表期刊相对集中,这与学前教育领域核心期刊数量较少有较大关系,亟须提高学前教育领域期刊的办刊质量,扩大核心期刊数量。同时,学前教育领域学术研究角度相对封闭,鲜少与其他学科融合,需在今后学术研究中注重拓宽视野,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以便注入更多的新思想、新方法,有效促进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表2 学科分布情况

3 研究热点分析

3.1 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

笔者将收集的1 522篇学前领域学术论文的相关信息导入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7.R5W中,并进行样本数据的格式转换、清洗、参数调整、可视化展示,最终呈现1 520篇学术论文的关键词共现网络,有效呈现率为99.87%。

该网络一共呈现411个节点,750条连线。近十年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主题非常多元化,既兼顾学前教育政策、学前教育立法等宏观研究和探讨幼儿培养、成长以及办好幼儿园的规律等微观研究[6],又兼顾理论基础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还注重借鉴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比较先进的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成果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让我国学前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见图1)。

图1 关键词共现网络

3.2 研究演进视域图分析

通过提取文章关键词,并采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e, LLR)聚类,可以使用CiteSpace 5.7.R5W软件绘制出10所高校学前教育领域的研究演进视域图。通过查看研究演进视域图,可以看出学科领域研究热点的兴起时间,也可以了解学科领域某个阶段主要研究方向。该软件通常使用模块值Q和平均轮廓值S两个指标评价聚类图谱绘制的效果,其中Q值一般在0~1,若Q大于0.3则意味着聚类的类别结构明显,S大于0.5则聚类合理,S大于0.7则聚类效果不错[7]。图2的模块值Q为0.599 3,平均轮廓值S为0.869 6,表明本次聚类结构和效果均显著。该图共形成11个聚类标签,笔者将其概括为教师、儿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政策五大研究方面。综上,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研究演进视域图两种分析,可以看出学前教育领域这一阶段学术研究选题丰富、全面,主要包括教师、儿童、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政策等五大研究方向。

图2 研究演进视域

4 科研合作分析

4.1 学者科研合作分析

近年来,许多学者将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的思想和方法引入科研合作研究中,科研合作网络相关的理论研究越来越多。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是衡量一个学者、机构、国家/地区在科研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两项重要结构性指标[8],测量了学者、机构、国家/地区在科研合作网络中所处的重要程度、核心位置和权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点度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学术影响力呈正向影响关系[9]。

表3展示的是与他人合作最多的10位学者,集中分布在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4所高校。以西南大学杨晓萍教授为例,近十年她与27位学者合作发表了31篇学前教育领域的核心期刊。

表3 点度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学者

表4展示的是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学者,集中分布在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4所高校。

表4 中介中心性排名前10的学者

根据中心性指标分析可以看出,华东师范大学周欣、郭力平、姜勇、黄瑾和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5位学者均进入两个中心性指标排名前10位,表明他们在科研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并且在多个科研合作团队中起到了良好的枢纽作用。

4.2 学者科研合作团队分析

为了解10所高校科研合作团队整体情况,笔者构建出10所高校科研合作整体网络,并进行LLR聚类。该网络共352个节点,295条连线,网络密度0.004 8,模块值Q为0.907 8,平均轮廓值S为0.970 2。由图3可知,这10所高校形成6个明显的科研合作团队:(1)杨晓萍(西南大学)、刘焱(北京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儿童、教育质量和教师三大研究方向;(2)郭力平(华东师范大学)、黄瑾(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儿童和教师两大研究方向;(3)庞丽娟(北京师范大学)、姜勇(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学前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和教师三大研究方向;(4)洪秀敏(北京师范大学)、夏婧(首都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教师、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儿童四大研究方向;(5)虞永平(南京师范大学)、刘颖(南京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教育政策方向;(6)周兢(华东师范大学)、张莉(华东师范大学)团队,主要关注儿童和教育质量两大研究方向。其中,第一、三、四团队为跨机构合作团队,第二、五、六为机构内合作团队。

图3 学者科研合作团队聚类

由此可见,这10所高校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学者科研合作团队,主要覆盖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5所高校,既有机构内的科研合作团队,又有跨机构的科研合作团队,且每个团队均有较为固定的研究方向。

4.3 机构科研合作分析

CiteSpace 5.7.R5W在展示机构科研合作网络时出现机构标签重复的情况,笔者经过查询相关资料并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情况可能是软件bug引起的。同时,样本数据存在作者提供的机构名称不规范的情况,有的作者提供的是二级单位名称(学部/学院等),有的作者提供的是三级单位名称(系/中心等),还存在机构名称变化的情况,这一系列情况会直接影响机构科研合作网络的呈现。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笔者首先将转换过的样本数据文件中作者机构这一项进行处理,统一为二级单位(作者提供一级单位名称的保留原数据),机构名称发生改变的以现有机构名称为准,然后将样本数据文件中每个机构名称的后面加上“.”字符。经过处理后,排名前10机构的中心性指标如表5所示。

表5 排名前10机构的中心性指标

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部的点度中心性指标较高,它们是10所高校中学前教育领域科研合作数量最多的3个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3个机构的中介中心性较高,在10所高校学前教育领域的科研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中介沟通作用。总之,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部、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4个二级机构表现最为突出。这4所高校均为“大学—学部—学院(系)”的组织架构模式,而其他6所高校为“大学—学院(系)”的组织架构模式。由此可见,减少二级机构设置数量,依据学科逻辑合理整合学科机构,可有效促进科研合作,促进学科的集成、协同与组群[10],推动学科的繁荣。

综上,通过对学者、机构科研合作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以下3点。一是从学者科研表现来看,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5位教授科研表现尤为突出,起到了带头作用,在科研过程中注重与他人合作,且在合作团队中起到了良好的中介沟通作用。二是学前教育学科领域已形成比较稳定的科研合作团队,既有机构内合作又有机构间的合作,且每个团队都有相对比较集中的研究方向。三是缩减二级机构数量,整合学科资源,依据学科逻辑设置组织机构,有助于提高科研合作效率,促进学科发展。

5 结语

根据以上研究分析,笔者提出促进学前教育学科发展的3点建议,供专家学者们参考。

(1)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完善学科建设体系。近十年来国家对学前教育领域愈加重视,各类基金资助范围与力度也在不断增长。学术研究成果日益丰富,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分化出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史、比较学前教育等研究方向[11],研究内容更加多元化,宏观与微观研究并存,理论与实际研究相结合,注重借鉴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比较先进的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前教育成果经验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让我国学前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本土化,并且时效性较强。但亟须众多学者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拓宽研究视野,更多地开展跨学科研究,引入一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断完善学前教育学科体系。

(2)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完善科研生态。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与一系列高素质、高水平科研队伍的建立密不可分。近十年来,学前教育领域较一级学科教育学领域的科研合作意识更为明显,合作频繁,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科研合作团队,且不局限于某个机构或地区的合作,整个科研生态呈现良性发展的状态。但为确保学前领域科研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仍需充分调动各层次、年龄段学者的学术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科研团队梯队的建立以及后备科研团队的培养。同时,为进一步提高学科领域科研产出的数量和质量,需注重在与合作伙伴建立稳定、高频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与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合作,增加科研合作伙伴的多样性[12],提高学术影响力。

(3)合理设置机构组织模式,促进学科品牌化发展。机构设置应遵循内外部逻辑统一,二级学科机构应并入一级学科机构中,即应将学前教育等教育学二级学科机构并入教育学一级学科为基础的机构中,形成“大学-学部-学院(系)”的组织模式,成立一个“大教育学科机构”[10],形成学科合力,深入挖掘学科价值和优势,促进学科品牌化发展,提高学科的知名度与吸引力,增强学科内部的认同感和凝聚力[13]。

猜你喜欢
学部华东师范大学领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 年总目次(总第221—226 期)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素描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绘画作品选登
黄河科技学院艺体学部水粉作品选登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More Than Providing Nutrition: Food and Eating in The Importance of Being Earnest
Fighting for freedom and democracy: After reading the 1830 and 1848 Revolution in France
The Way to an Economic Giant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