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佳奇 YAN Jia-qi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 200434)
随着工程活动增加,大量工程建设活动逐渐向山区延伸,由于山区地形和交通等因素制约,建设工程常常依山傍水修建,人工削坡现象十分普遍。但不合理的边坡开挖往往会导致坡体失稳从而给人类带来威胁[1]。山区由建房切坡导致的地质灾害占总数的比例达90%以上。如何优化边坡开挖,减小边坡失稳风险,已成为山区工程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难题。
针对失稳边坡稳定性计算的方法主要有极限平衡法、强度折减法[2-3],在实践应用[4-5]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完善。同时,边坡开挖方案优化也产生诸多成果:祝玉学[6]等结合矿区开采多要素建立了边坡开挖总目标函数,得到最优矿山开采方案;胡振邦[7],刘强[8],陈铖[9]等通过对多种边坡开挖组合方式进行研究,对花岗岩地区的切坡提出了建议。但目前主要研究集中于矿山、大坝等重要建设工程领域,针对农村建房切坡等指导性不足。
研究区地处大别山脉东部,构造侵蚀作用严重。区内岩性以白垩纪时期侵入岩为主,该类岩性分布于研究区95%以上的区域,其主要矿物为钾(斜)长石,呈块状构造。在热胀冷缩的影响下岩体表层易产生裂隙。同时又因为该区降雨较多,从而使得区内岩体风化程度较高,坡表几乎呈全~强风化,坡体局部陡立地段呈中~弱风化。坡体表层的大都为强风化岩体,遇水易崩解,导致区内自然坡度大都在30-60°。
区内人类越来越多的工程经济活动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因而近年来地质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给当地居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和巨大威胁。人类工程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促进了地质灾害形成与发育,表现尤为突出的农村建房切坡工程活动日趋频繁。根据对研究区建房切坡引发1632处滑坡隐患(岩质)进行统计(表1-表2),区域切坡坡度大都处于60~80°范围,且切坡高度一般为10.0m以下。
表1 切坡坡度统计表
表2 切坡高度统计表
区内地质灾害发育具有以下特征:
①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的影响。
斜坡所处的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基础,并决定了能否形成及形成灾害类型、数量、规模。斜坡的几何形态几乎决定着应力的大小和分布,同时控制着坡体的稳定性与破坏模式。
②岩土体类型与地质灾害。
以区内发育数量最多的滑坡灾害为例,根据调查统计,滑坡灾害中岩质滑坡占比85.6%。区内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花岗岩。从岩性、岩土体结构方面分析与岩质滑坡形成的关系,花岗岩抗风化能力差,遇水易软化等工程地质性质,具备了形成滑坡的物质基础条件。同时,在构造作用以及其它外力作用影响下,坡体易沿层面、强弱风化接触带等形成潜在的滑动面或滑带。
③水与地质灾害。
在诸多形成地质灾害的不利因素中,研究区中水是灾害发生最重要的诱发因子。水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增大孔隙水压,软化、潜蚀岩土,使得结构面强度降低,从而导致滑坡体产生滑动;同时,多次的干湿状态交替变化使得岩土体开裂,产生了大量的裂隙,方便了表水的入渗,使滑坡变形加速。于是,水就成了重要的诱导和触发因素。
④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
地质构造复杂往往会导致坡体节理裂隙发育,研究区主要的构造有:
F12断层:延长25km,为张性断层,总体走向22°,产状为110-120°∠70°,区内为其西南段。由硅化破碎带组成,发育有糜棱及破碎岩,具硅化、红长石化及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
F13断层:延伸长24km,为张性断层,产状为105-120°∠70-80°。具碎裂岩化,蚀变以硅化及红长石化为主,并见细角砾岩,擦面上有明显的上冲擦痕。
F17断层:延伸16km,总体走向为20°,产状为110-120°∠70°,为张性断层,区内为其西南段。其特征为岩石破碎,沿破碎带有辉绿玢岩充填。
F37断层:延伸12km,走向为25°,产状为290°∠70°,为一张性断层,其两侧地层混乱,发育有角砾岩,局部见碎裂岩和硅化现象。
⑤风化层厚度。
风化层的厚度对坡体稳定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对研究区多年的现场踏勘发现:风化层厚度越大,灾害发生的几率越大。根据收集区域内斜坡钻孔资料,得到全风化层厚度随坡度的关系如图1,并对两者进行了线性拟合,得到经验公式:y=3.51-0.012x(其中x为坡体坡度,y为全风化层厚度)。
图1 全风化层厚度与坡度曲线图
对实际边坡进行简化处理后,采用了自然坡度、切坡角度及切坡高度作为动态条件。本次选用自然坡度为35°、45°、55°,高度为30m的边坡作为数值模拟简化模型(图2),并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得到全风化层厚度,将模型中花岗岩岩质边坡分为两层,分别为全风化及强风化层。
图2 自然坡度数值分析简化模型
建立人工切坡坡度为60°、70°及80°及人工切坡坡高为2.5m、5.0m、7.5m进行正交的数值分析模型。模型工况分别为:工况一为天然(自重条件),工况二为降雨工况(自重+降雨条件),同时以区内24小时最大降雨量,3天降雨时长做为边界条件。
根据岩样室内试验获得边坡的力学参数,具体数值见表3。
表3 岩层物理力学参数表
①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模型计算了两种工况下原始坡体的稳定性(图3),发现在切坡坡度、切坡高度增加时,其自然边坡稳定性系数逐渐降低,这一特性在降雨工况下尤为明显。此外还与其原始自然边坡坡度有关,坡度越小其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幅度较大,因边坡坡度相对较缓,降雨入渗致使边坡内的孔隙水压力增大,降低了基质吸力,造成岩体力学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系数迅速下降。
图3 自然边坡稳定性与坡度的关系图
②切坡坡度对边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得到天然与降雨工况下的坡体稳定性系数变化图(图4),结果表明在相同切坡坡度下,在降雨工况下的稳定性系数低于天然工况。在无降雨作用下,随着切坡坡度的增大,边坡的自稳能力逐渐降低,其稳定性系数呈下降趋势;在降雨作用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与无降雨时相比,其下降幅度较大,主要受切坡坡度及降雨量的影响,研究区连续的强降雨导致边坡岩体含水量、容重增加,岩体物理力学降低,且切坡坡度越陡,造成边坡坡顶的张应力增加,其自稳能力较差,故该种工况下边坡稳定性系数下降较为明显。
图4 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切坡坡度关系图
③切坡高度对边坡稳定性分析。
通过对各工况下模型进行计算,得到天然工况下与降雨工况下的坡体稳定性系数变化图(图5),结果表明在相同切坡高度下,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在降雨工况下低于天然工况。各种自然边坡在切坡、降雨共同作用下,其边坡的稳定性系数明显降低,同时,切坡高度2.5m~7.5m区间边坡的稳定性系数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因切坡高度越大,改变了该边坡的地形地貌,致使边坡前缘临空,造成边坡应力重分布,其平衡状态被打破,在降雨的作用下,岩体力学强度降低,从而导致边坡稳定性系数的下降幅度增大。
图5 边坡稳定性系数与切坡高度关系图
①不合理的切坡形式将对坡体的稳定性带来不良后果,甚至有可能会导致边坡失稳。
②天然工况下当切坡高度小于7.5m时,35°的花岗岩边坡均呈稳定状态,45°的边坡呈基本稳定状态,55°的边坡均不稳定;降雨工况下边坡呈基本稳定~不稳定状态,同时降雨作用导致边坡的稳定性系数下降趋势较天然工况更加明显。
③在对花岗岩区域边坡进行切坡时,建议切坡高度5m以下、坡度70°以下,以降低坡体失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