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垣,曹新民 Su Yuan &Cao Xinmin
(1.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2.中山市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广东中山 528476)
书名:《中外家具史画》
作者:胡景初,柳翰,袁进东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7月
《中外家具史画》是一本优秀的有关世界家具发展史的史料书籍,资料很全面、系统,尤其是这本书采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表达形式,图文并茂,更为生动、引人入胜。胡景初先生及其团队编著的这本书,我们认为有一项与众不同的突出优点,即在世界家具发展史的研究当中,给予中式家具为主体的东方家具体系以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并加以全面且具体的阐述,这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学术环境中,是独树一帜并难能可贵的。
在本书中,共画了299幅世界上的经典家具图。
我们在认真学习这本书的过程中,继续进行研究,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这些家具图进行了一些统计与分析,寻找数字规律,由于换了一个视角,引发了一些思考,也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感受。
对于本书中299幅家具图,我们进行的第一类统计的内容是,其中每种类别的家具图的数量以及所占比例,及哪一个类别的家具地位最为突出。
经过统计,本书中有坐具图179幅,占全书299幅图的60%;而其他家具(包括床、柜、桌台等)一共才有120幅图,仅占全书的40%。
在全部的179件坐具图之中,再细致分类,其中单人座椅图143幅,占179幅坐具图的80%;凳子、沙发、长椅、摇椅等等共有图36幅,仅占坐具图的20%。
从全书角度看,单人座椅这一个单品有143幅图,占全书299幅图的48%,即将近一半的份额,显然单人座椅在全部家具中是一枝独大,占据遥遥领先的突出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作的统计,只是一个粗略的统计,未必十分准确;此外,每本书在选材时,由于眼光的差异,也会各有取舍,但是,尽管如此,也还是可以从统计数字中反映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
为了说明从《中外家具史画》中所得到的统计规律并非孤例,我们又选取了英国费顿出版社编辑的《设计之书》作为参照。这本书共统计了过去近400年来世界范围之内的500项产品创新设计,其中家具设计共213项,占全部产品设计的43%。
经过统计,在这213项家具设计之中,单人座椅设计有148项,占家具设计总量213项的70%;而其他种类的家具(包括床、柜、桌台,还包括凳子、沙发等)一共才有65项,仅占家具设计总量的30%。
通过对于以上这二本书统计数字的对照,显然可以看出,在家具这一大类的生活用品之中,座椅这一单品的位置是最突出、最重要的,也可以说,椅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家具”。
得到了这样一个统计上的结论,并不说明这一阶段的认识就完成了,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是什么?以下,我们就从椅子在家具中所处地位的统计数字出发,来分析其逻辑上的关系以及原因。
在以功能为分类标准的各种家具类别当中,包括座椅、床等坐卧类家具,桌台等凭依类家具,橱柜等收纳类家具等,为什么其中只有椅子地位最突出呢?这需要从人类的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出发来看各类家具的重要性。
当人类从类人猿的四肢行走,进化到两条腿行走,这时人的基本姿势,一般来讲可以大致归纳为坐着(坐)、躺着(卧)、站着或走着(立)这三态。每个人的一生中,基本上都各有约三分之一的时间分别以这三种姿势度过。在这三种姿势之中,“坐”是采用最多的姿势,因为“卧”只能用于休息,而“坐”除了用于休息之外,还能够用于工作。尤其到了现代社会,以“立”姿工作的人数比较少,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坐在座椅上采用坐姿来工作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坐姿的辅助工具——座椅——是与人体联系最紧密、接触最频繁、接触时间最长、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家具,是在全部家具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家具。而其他家具,例如床、柜、桌台等等,哪一件单品都不具有座椅这种突出的地位。
这个结论,基本上是家具界的一个共识。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说过,“椅子当然是与人关系最近的东西”。本书作者胡景初教授也说过,“从坐具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家具发展与人类文明进化过程的密切关系及其时间性的特征”。杨文嘉教授说过“许多设计师都知道,家具中的椅子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设计载体。现代家具设计思想的孕育成形,往往先从椅子开始。”丹麦的家具专家尼古拉·德·吉尔(Nicolay·virtue·Geal)在其著作《椅子的构造》中说“ 本书选择将家具这样一个很宽的领域缩小范围来论述,将讨论的核心集中在椅子这样一类家具上……椅子是所有家具中每天都使用的并且与人体关系是最为密切的一种家具类型。”有一篇网文《是时候说说关于椅子的事了》中写到,“除了椅子之外,我们很少听到经典的床、沙发、柜子,至少在整个出名的家具单品里,这些椅子以外的产品所占比例很小。”
椅子在家具中不仅最为重要,同时,它又是最难设计的。建筑设计大师、包豪斯学院院长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有肺腑之言:“椅子是最难做的。每个尝试过设计椅子的人都心知肚明。这其中充满无限的可能性,也有无尽的难题——椅子必须要轻巧,要足够结实,还要坐着舒服。建一座摩天大楼都比做一把椅子容易。”
在这里,我们想到了一个有些奇怪的现象,人类使用椅子的历史很悠久,在西方,供权威和宗教用的椅子的历史为四千余年,一般平民用椅子的历史为二百余年,但世界上研究椅子的历史才不足百年,在人体工程学方面开始对椅子进行研究的是瑞典学者阿盖布罗姆(Bengt Akerblom),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研究“坐和椅子”,可见,像椅子这种人类用了几千年、关系人们每天生活的器物,直到文明与科技如此高度发展的年代才被广泛关注、深入研究,实在是人类文明史上发人深省的奇异对照。
既然椅子是最重要且最难于设计的,对于本书即《中外家具史画》中所介绍的143件经典座椅(其中包括西方家具体系的81件座椅,东方家具体系的62件座椅),就需要进行重点研究,进行进一步的第二类的统计,其内容是看看在座椅结构设计方面有些什么特点,有哪些规律性的东西。
统计单人座椅的结构特点时,从哪个角度去进行座椅分类呢?座椅主要是由靠背、扶手、座面、腿足这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决定座椅健康性、舒适性最为关键的结构是座椅的靠背,所以我们是以靠背的结构特点来进行座椅分类。
靠背,一般是由椅子后腿向上延伸出的两根竖杆,再加上两竖杆之间的“连接结构”所形成的一个靠背整体。靠背按以上的“连接结构”来分类,可以分为:第一种,板面状靠背(例如本书《中外家具史画》P267里特维尔德(Gerrit Thomas Rietveld)的红蓝椅,P298阿内尔·雅各布森(ArneJacobsen)的蛋椅);(以后的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都是属于线状靠背。)第二种,水平线靠背或称梯条形靠背(例如本书P303汉斯·瓦格纳(Hans Wegner)的三角椅);第三种,垂直线靠背或称梳形靠背(例如本书P173英国温莎椅,P196明式梳背椅);第四种,横板加竖板组成的T字形靠背(例如P20古希腊克里斯莫斯椅,P112宋元时期四出头扶手椅,P159安妮女皇式靠椅,P187明式圈椅)。
对本书靠背结构的统计,在西方家具体系中的81个座椅中,有60个即近80%都是采用第一种板面状靠背,而采用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这三种线状靠背的座椅均不足10%。可见西方座椅中靠背结构的倾向性是很明显的。
在东方家具体系(其主体是中国家具)的62个座椅之中,采用第一种板面状靠背的有29个座椅,占比不足50%;采用第四种T字形靠背的有24个,占比为40%;其他的第二种、第三种靠背的座椅不多,占比均不足10%。从而可见,中式座椅的靠背结构,从历史上讲都更加倾向于采用板面状靠背和T字形靠背这两种靠背。
综合起来分析,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家具发展史上,采用板面状靠背都是最多的;但东方座椅另有一个突出特点,还有很大比例选择T字形靠背。这也体现出西方与东方在座椅靠背结构设计上的不同倾向性,这应当是一个规律。
在这个统计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分析,中式座椅比较喜欢采用T字形靠背,从现代人体工程学的角度、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结构设计有没有科学性、合理性呢?
人体工程学的理论突出地强调座椅(主要指中靠背椅)靠背上的腰靠和肩靠,它们对于人体后背产生三点支撑,即腰靠一点,肩靠则是左、右肩胛骨各一点。T字形靠背这种结构形式,横靠背板承担肩靠的两点支撑,竖靠背板承担腰靠的一点支撑,因此能够很好地满足对于人体后背稳定且有足够强度的三点支撑;再加上竖靠背板的S形弯曲能比较好地贴合人体脊椎的生理曲线,有益于保护人的脊椎,维持正确的坐姿,使人坐在座椅上感到很舒适很健康。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讲,沙发过软对于腰椎的支撑不足,实木靠背椅的健康性甚至会优于沙发。因此说,古代人采用的T字形靠背这种结构形式,从人性化设计的角度出发,从人体工程学理论的角度出发,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在现代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通过对于本书的第一类和第二类的统计与分析,使我们产生了一个感受,即我们平时经常强调传承中国古代明清家具的优良传统,其具体内容,除了工匠精神、榫卯结构等等之外,我们认为还应当重视对于T字形靠背这种科学结构的传承。
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设想、一个试验课题,即丹麦设计大师汉斯·瓦格纳设计的世界名椅——总统椅,它采用的是水平线靠背的结构,能不能把这款椅子做一些改变?如果在其靠背上增加上一条S形的竖靠背板,即改变为T字形靠背的结构,是否能提高此款座椅的舒适性呢?希望有人能实际验证这个想法,并付诸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