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杜文丽,陈中钐,高山,薛珠政,许端祥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州,350013;2.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
瓠瓜,又称瓠子,为葫芦科葫芦属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1]。瓠瓜在福建省广泛种植,因其口感清香、味道鲜美,且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深受市场喜爱,是福建省春夏时期重要的瓜类蔬菜之一。近年来,随着福建省设施农业的发展,瓠瓜早春设施栽培面积逐年扩大,加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风味、品相等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瓠瓜消费需求转向瓜形匀称的短瓠类型,瓜长30 cm左右、瓜色油亮的短瓠瓜品种越来越受到市场的欢迎。但目前福建省内福州地区及周边市场上的短瓠瓜种类繁杂、质量参差不齐、产量性状不稳定,不能很好地满足生产和市场的需求。笔者课题组经多年研究选育出优良短瓠组合2017HG1、2017HG2、2017HG3,于早春设施大棚进行瓠瓜品种比较试验,以期筛选出适宜福州及周边地区设施大棚种植的优良短瓠品种。
自主选育的短瓠组合2017HG1、2017HG2、2017HG3,短棒瓠瓜是福州当地传统主栽短瓠瓜品种,以短棒瓠瓜作对照。
试验在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设施大棚内进行。试验地土质壤土偏黏,肥力中等,排灌良好,前作作物为白菜;设施大棚为钢架大棚,3 m高,8 m宽。2019年12月中旬结合整地,每667 m2基施腐熟有机肥3 000 kg、三元复合肥60 kg。大棚内畦宽(带沟)180 cm,每畦种植2行,株距50 cm,每小区种植50株,四周设保护行,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参试瓠瓜组合和品种均于2019年12月25日播种,采用50孔穴盘育苗,放置于日光温室内培养,2020年1月10日幼苗露出真叶后移栽定植,定植后按照常规生产模式进行管理[2~4]。追肥采用滴灌方式,第1瓜坐稳后追施第1次肥,施挪威平衡型(15-15-15)复合肥225 kg/hm2;盛收期后每采摘2~3次追肥1次,每次施挪威高钾型(12-11-18)复合肥150 kg/hm2。
参照《瓠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对瓠瓜品种的种质资源信息、农艺性状、产量、抗逆性进行观测和记载。在瓠瓜生长期间调查记录各参试瓠瓜品种的数据:2020年2月上旬开始调查生长势、雌花开花期、始收期;茎粗、叶长、叶宽等性状在2020年4月下旬植株进入结瓜盛期开始调查。始收期是指从植株定植到收获第1个商品瓜的时期。2020年5月初调查瓠瓜的商品性,取熟性一致的商品瓜调查果长、果粗、果皮色、果形、单瓜质量等性状。前期产量为2020年5月1日前的产量,瓠瓜采收结束后统计总产量。
2020年5月初开始开展瓠瓜病害调查,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该病级值)/(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5]。
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2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多重比较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
由表1可知,3个参试瓠瓜组合的生物学性状与对照品种有一定的差异,2017HG1、2017HG2的生长势稍强,尤其是2017HG2主茎粗、叶片大,而2017HG3和对照品种生长势一般。与对照相比,3个 参 试 组 合 的 熟 性 更 早,2017HG1、2017HG2、2017HG3的雌花始花期比对照品种早4~5 d、始收期早3~4 d,表明2017HG1、2017HG2、2017HG3比短棒瓠瓜(CK)早熟。
表1 参试瓠瓜生物学性状与熟性比较
由表2可知,参试瓠瓜均为短棒形,除短棒瓠瓜果皮为淡绿色外,其他3个参试组合的均为油绿色;2017HG1、2017HG2、2017HG3果长分别为25.5、26.0、27.0 cm,比对照品种短1.5~3.0 cm;果粗分别为7.0、6.8、7.0 cm,比对照品种粗0.3~0.5 cm;对照品种的单瓜质量比3个参试组合的大,极显著大于3个参试组合,3个参试组合间的单瓜质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
表2 参试瓠瓜商品性比较
从表3可知,虽然3个参试组合的单瓜质量小于对照,但由于结瓜性强、结瓜数多,3个参试组合的前期产量、总产量均高于对照,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017HG1的前期产量最高,折合667 m2前期产量2 786.4 kg,比对照品种增产12.34%;2017HG2的前期产量次之,折合667 m2前期产量2 778.0 kg,比对照品种增产11.99%。总产量方面,2017HG2最高,折合667 m2产量5 214.0 kg,比对照增产3.87%。
表3 参试瓠瓜产量性状比较
福建早春多以低温寡照天气为主,为提高棚温,通常压缩大棚通风时间,棚内通风不足易造成高温高湿,利于瓠瓜病害的发生,特别是白粉病、病毒病近年来呈现高发态势。病害的发生会影响瓠瓜的产量和品质,严重时造成绝收。调查发现,3个参试瓠瓜组合白粉病病情指数均低于对照品种,2017HG2、2017HG3白粉病病情指数与对照品种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17HG2、2017HG3病毒病病情指数也低于对照品种,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4)。说明2017HG2、2017HG3这2个参试组合对白粉病和病毒病的抗性极显著强于对照。
表4 参试瓠瓜抗病性比较
近年来,随着设施栽培的发展,居民消费市场的扩大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对瓠瓜的生产和果实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福建省福州及周边地区设施大棚栽培急需适宜本地早春设施栽培的早熟、高产、抗病性强的短瓠瓜品种。通过比较3个参试组合的生物学性状、熟性、商品性、丰产性、抗病性发现,2017HG2早熟高产,植株长势旺盛,分枝性强,以侧蔓结瓜为主,从定植到采收47 d左右,果长25~30 cm,果粗5~7 cm,瓜色油绿,瓜短棒形,单瓜质量500~600 g,果肉白色,肉质细嫩,味微甜,品质优,白粉病和病毒病抗性强,综合性状表现更优异。综上所述,2017HG2在生长势、早熟性、丰产性以及抗病性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短棒瓠瓜,且瓜长、瓜色等商品性指标符合市场需求,可作为福州及周边地区早春设施大棚短瓠瓜品种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