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夏 黄少华 葛健
自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以来,地方种质资源愈发受到重视,发掘保护利用地方品种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着力点之一,关系到乡村振兴事业。自2020年以来,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已经连续2年开展地方蔬菜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工作,通过深入调查,收集了100余个南京地方蔬菜品种,目前正分批对这些品种进行鉴定甄别,尤其是加强对同名不同种、同种不同名的地方品种进行整理分类,为后续工作开展夯实基础。
经过2年的走访调查,鉴定比对,查阅历史资料,将南京地区的地方芹菜品种进行了梳理分类,理清了各品种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南京地方芹菜品种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芹菜是伞形科植物,有水芹和旱芹2类,是南京地区十分重要的叶菜种类,种植历史十分悠久。清代饕客袁枚撰写的《随园食单》中记载了南京芹菜的烹饪之法。清末明初龚乃保撰写的《冶城蔬谱》中详细描写了南京白芹,也提到了青芹与蒲芹。民国张通之撰写的《白门食谱》中认为西城外白芹是南京白芹的代表。历史记载中的南京白芹是旱栽水芹,在生长过程中利用培土覆盖茎秆部分,采收时覆土部分洁白如雪,故称白芹,这与常州溧阳白芹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蒲芹是南京本地一种流传至今的通俗叫法,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地方品种。现在南京地区对本芹(中国芹菜)和不壅土的旱栽水芹习惯称为蒲芹,有时为了区别旱栽水芹又称为水蒲芹。蒲,取意“伏地而行,匍匐(蒲伏)”。本地人一般认为收获时无法单株直立的芹菜为蒲芹。蒲芹这一叫法在南京及周边地区十分普遍,但不同于许多文献资料的记载,南京地区的蒲芹不包括西芹等旱芹种类。
水系纵横的南京水芹种植广泛,水芹种质资源丰富。“南京水八仙”中就有水芹,水芹是地方特色菜品“什锦菜”的主食材之一。水芹是水芹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以茎节无性繁殖为主。水芹在本地有水、旱2种种植方式,大圣水芹是典型的水培种植方式,田块四周筑坝或向下深挖,方便田间蓄水并合理密植,从而达到减少茎节、软化茎秆的效果,采收时需水下收割,又称为刀芹。旱种方式多样,江宁、雨花一带的白芹10月露地排蔓后需多次壅土,其种植方法与历史记载的南京白芹相似。江宁水蒲芹在大棚设施条件下10月排蔓后大水大肥,需保持地块潮湿,可多次收割上市,又称为青芹或香刀芹。高淳芽芹8~9月排蔓,覆盖稻草以利茎节发新芽,早秋食嫩尖,后期管理接近江宁水蒲芹。除了人工种植,水芹也多有野生,故又称为野芹菜或野香芹,由于水芹多生于水边等阴暗潮湿之地,又称为霉芹,利用水芹生产的芽苗菜又称为芹芽。
本地水芹基本特征是株高20~100 cm,茎直立,见光绿色,遮光易变白,中空,茎节易生不定根。基生叶有柄,柄长7~10 cm,有纵条纹,内侧有凹槽,基部有叶鞘。叶片轮廓三角形,绿色,互生,奇数二回羽状复叶。末回小叶卵圆形,长约3 cm,宽约2 cm,叶面微皱,叶缘有缺刻。顶生复伞形花序,6~7月开花,花白色,种子难收获。
旱芹又称为药芹、香芹,是芹属草本植物。目前收集了江宁香芹和六合黄心芹2个地方品种。
江宁香芹又称江宁蒲芹。株高约40 cm,开展度约40 cm。叶片黄绿色或绿色,奇数二回羽状复叶,叶片有光泽,微皱缩,叶缘有锯齿,深裂。叶柄浅绿色,空心,半圆形,中间有凹槽。适宜秋冬季种植,具有一定耐寒性。
六合黄心芹又称为六合蒲芹。叶片深绿,奇数二回羽状复叶,叶片有光泽,微皱缩,叶缘有锯齿,深裂。叶柄浅绿且空心,遮光时黄白色,心叶金黄色,株高50~60 cm时适宜采收上市。在设施条件下,实现了周年生产,但秋冬季节品质最好。
借鉴培土旱栽水芹的经验,旱芹壅土栽培也是江宁、雨花一带的传统种植方式,可惜的是虽然这种种植方式依然存在,但相关地方品种已消失。
水芹采用无性繁殖方式,得益于本地丰富的野生种质资源,在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外来水芹品种的应用,全域范围内的水芹保持了基本一致的特征特性。南京地区的水芹种植范围依然广泛,主要问题是面积不断缩减,其中以传统方法种植的大圣水芹已经成为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业品牌,在上海、苏州、南通等地区也十分畅销,但依然面临人工、环境污染等问题,种植面积难以扩大。芽芹、白芹等旱栽水芹目前多是零散种植,主要是因为这些传统种植方式大量依赖人力,但价格优势不明显,难以规模化发展,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减少,这些传统种植方式难以传承。
相对于水芹,地方旱芹品种面对的冲击更多来自于新品种的应用,尤其是设施蔬菜的发展,大型涉农企业不断出现,使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日益快捷。本地旱芹的种植随着自产自销自留种的本地菜农减少而不断消失,但是近年来六合地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以品质见长的地方品种建立起有口皆碑的区域品牌,价格优势得到提升,六合黄心芹等一批地方品种的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但品种退化、机械化种植等问题依然困扰着种植户。
旱芹壅土栽培
南京芹菜地方品种的基本情况大致如此,下一步将继续寻找相关地方品种并仔细甄别,收集到的种质资源将进入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地方种质资源圃进行长期保存,其中一部分将开展提纯复壮工作,致力于为种植地方品种的生产主体提供技术支持。
农业种质资源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地方品种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承载着当地农耕文明的薪火,是千百年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在当地享有广泛的认知度,对区域农业品牌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地方品种的保护利用工作意义非凡,同时也任重道远,需要不断发掘地方品种的资源价值和文化价值,结合新型农业技术提高种植水平,发展相关农产品深加工工艺,拥抱互联网数字时代,从而创造出让种植户满意的经济效益,如此才能保证地方品种的种植面积,才能真正有效保护、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化,从而不断推动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