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霞,刘 玲
(1.江西省减灾备灾中心,江西 南昌 330030;2.江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警中心,江西 南昌 330096)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处全国暴雨中心带,雨量充沛,时空分布不均。境内地势南高北低,边缘群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北部平原坦荡,四周渐次向鄱阳湖区倾斜,形成南窄北宽以鄱阳湖为底部的盆地状地形。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江西省具有灾害种类多、洪涝灾害突出、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大的自然灾害特点,是全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形势严峻。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种灾害风险不断加大,研究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时空分布特点,揭示主要灾种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制定全省防灾减灾规划、开展灾害监测预警、防范重大灾害风险、加强备灾工作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自然灾害损失虽然不可避免,但可通过调整人类活动规避或减轻灾害风险[1]。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灾情特征分析是防范重大灾害风险的前提,是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灾害风险评估和灾害特征的分析研究。目前大多数研究集中于单灾种风险评估领域,如张弛、徐冬梅、NOURANI V、FEKETE A 等[2-10]关于洪涝灾害损失方法的研究,李芬、刘晓冉、龚娟等[11-13]关于干旱灾害评估方法的研究,齐玉妍、姚清林、郭红梅等[14-18]关于地震灾害风险特征分析与评估等。雷小途[19]关于中国台风灾情特征及其灾害客观评估方法的研究,王世金[20]关于国内外雪崩灾害的研究。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已成为当前灾害风险研究的重要方向,针对评估对象的不同尺度,国内外也有不少研究,如史培军、FORZIERI G 等[21-22]针对全球尺度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王静爱、王铮、CHEN L 等[23-25]针对国家或地区尺度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卢颖、赵思健、LOZOYA J P 等[26-30]针对局地尺度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此外,关于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的研究大多是通过分析致灾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或构建灾情指数的方法来分析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如刘燕华[31-32]通过建立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对自然灾害灾情指标进行分类和评价,分析了灾情的区域分布特征。李祚泳等[33]在分析灾情评估指标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多指标的灾情评估公式。邱玉珺等[34]通过研究灾害发生次数和灾害种类与灾情强度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灾情强度指数的表达方法。袁艺、程立海和张鹏等[35-37]以灾情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设计了一种综合灾情指数的计算方法,对全国自然灾害灾情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了灾情的区域分布特征。廖永丰等[38]通过构建绝对灾情指数对全国自然灾害灾情总体空间分布格局和4种典型灾害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文中采用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灾情指数分析方法,以江西省2011-2020 年年度自然灾害灾情数据为基础,综合分析近年来江西省自然灾害损失情况和时空分布特征,为江西省灾害特征规律研究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灾情分析采用的数据有两类,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数据和江西省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其中,灾情数据主要来源于应急管理部门统计核定的全省年度统计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统计部门发布的年度统计年鉴和相关统计资料。
1.2.1 指标选取
自然灾害灾情统计包含多个指标,根据应急管理部2020年印发的《自然灾害情况统计调查制度》,人口、农作物、房屋和经济损失情况是自然灾害统计的核心内容。为客观揭示灾害损失和影响情况,本文主要从上述4个维度选取代表性指标来分析评估。其中人口方面选择受灾人口、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3个指标,农作物方面选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2 个指标,房屋方面选择倒塌房屋间数和损坏房屋间数2 个指标,经济损失方面选择直接经济损失指标。这8 项指标是灾情评估和灾害救助工作中最重要、最关注的指标,能够综合反映自然灾害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程度[38]。
在分析上述灾情绝对指标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了7 个相对指标,来反应灾害强度及对社会的影响程度,包括受灾人口占比=受灾人口/当年年末总人口,每百万人因灾死亡失踪率=百万倍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年末总人口数,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比=农作物受灾面积/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比=农作物绝收面积/当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每万户倒塌房屋间数=万倍因灾倒塌房屋间数/当年总住房户数,每万户损坏房屋间数=万倍因灾损坏房屋间数/当年总住房户数,直接经济损失占比=直接经济损失/当年地区生产总值[37]。
1.2.2 数据预处理
为了揭示江西省自然灾害多年平均灾情的时空分布规律,依据选取的分析指标,本文对江西省2011-2020 年年度综合灾情数据、分灾种灾情数据和各灾种发生次数进行统计平均值处理,得到2011-2020 年全省自然灾害灾情平均损失统计表、分灾种多年平均损失统计表和各灾种多年平均发生次数统计表,作为灾情评价和灾情指数构建的基础数据。
1.2.3 灾情指数构建
为了定量评价灾害总体损失程度,一般采用构建灾情指数的方法,灾情指数一般分为绝对灾情指数和相对灾情指数,其中绝对灾情指数(Absolute Disaster Index,ADI)侧重于表征地区灾害损失大小,相对灾情指数侧重于表征地区经济社会受影响程度。本文拟揭示2011-2020年江西省自然灾害损失和影响的空间分布规律,因此选择绝对灾情指数作为灾情空间分布的评估指标。
(1)归一化处理
由于年均灾情数据为多元统计量,为保证各项指标均在统一的量纲下进行计算,首先需将各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是归一化指标,x为指标原始值,xmax和xmin分别为该指标在年均灾情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计算各维度指数
经过归一化处理的数据不存在明显偏大或偏小的情况,因此本文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各维度指数。由于影响灾情大小的因子比较复杂,利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是目前比较可行且应用普遍的一种方法,因此本文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指数,其中死失踪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间数和损坏房屋间数的指标权重相对较大,与启动灾害救助应急响应所依据的指标一致,符合抗灾救灾和受灾群众生活救助工作实际。计算公式如下:
(3)计算绝对灾情指数
计算得出4个维度指数后,对4个维度指数采用加权平均值的方法计算绝对灾情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各项符号的含义和权重取值详见表1。
表1 式(2)-(6)中符号含义及指标权重Table 1 Meaning of symbols and index weight in the formula(2)-(6)
1.2.4 灾情等级划分
本文采用Natural Breaks 分级方法,基于绝对灾情指数和四个维度指数对江西省全省年均受灾情况进行了分级,该方法是在分级数确定的情况下,通过聚类分析将相似性较大的数据分在同一个等级,差异较大的数据分在不同的等级,可以较好保持数据的统计特征,能够更准确的揭示灾情的空间分布特征[15]。
对江西省近10 年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近10 年来江西省年均发生各类自然灾害20 余次,年均约829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7人左右,紧急转移安置53余万人,农作物受灾约707千公顷,其中绝收近105千公顷,倒塌房屋1.5 余万间,损坏房屋8.2 余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5 亿元左右。从对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来看,全省年均约19%的地区总人口受灾,每千万人死亡失踪率为8;农作物受灾面积占比12.6%,农作物绝收面积占比1.9%;每万户倒塌房屋约11间,每万户损坏房屋约63间;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例约0.9%。
江西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从近10 年全国各类自然灾害损失数据来看,江西省大多数灾情损失指标占比超过了3%,其中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占比达7%,直接经济损失占比达4%,受灾人口、因灾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和损坏房屋间数占比分别为3.9%、3%、2.9%、3.9%、3.3%和2.7%。
从分灾种情况来看,对江西省影响较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主要有洪涝、风雹和干旱灾害。从灾害发生次数来看,洪涝、风雹灾害是发生次数最多的灾害类型,近10 年平均每年的发生次数分别为11.7、8 次(年均总灾害次数为22次)。从灾害损失情况来看,洪涝、风雹、干旱是对我省造成影响较为严重的灾害类型(图1)。其中洪涝灾害造成影响最大,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总损失的80%,造成的倒损房屋间数占总损失的70%以上,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分别占总损失的54.8%、61.6%。干旱灾害影响次之,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总损失的9.8%,农作物受灾面积均占总损失的27.2%。风雹灾害影响第三,其造成的死亡失踪人口占总人数的40%以上,造成的倒损房屋间数占总损失的25%。
图1 各灾种主要灾情指标占比情况Fig.1 The proportion of major disaster indicators with disaster type
从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4 个灾情指标来看,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从因灾死亡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农作物绝收面积来看,变化趋势不是很明显;从倒塌房屋间数来看,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图2)。其中,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的最值出现在2019年,主要是由于2019 年江西省连续遭遇了集中性暴雨洪水和持续干旱灾害;紧急转移安置人口、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最值出现在2020年,是由于2020年遭遇了环鄱阳湖流域特大洪水。此外,2013年受灾人口和农作物受灾面积有所上升,是由于2013 年发生了全省大范围的严重干旱灾害,农作物受损严重。近几年倒损房屋数量不断减少,是由于江西省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危旧土坯房数量不断减少,农村地区房屋抗灾能力不断提升。
图2 主要灾情指标年度变化图Fig.2 Annual change chart of major disaster indicators
从人口、农作物、倒损房屋和直接经济损失等灾情指标来看,6、7 月份是江西省受灾最为严重的月份。其中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倒塌房屋间数、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标的最值出现在6月份,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农作物绝收面积指标的最值出现在7月份(图3)。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多雨省区之一,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其中4-6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2-53%,持续强降雨是导致江西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而对江西省影响最为严重灾害类型是洪涝灾害,所以6、7月份江西的灾情最为严重。此外,损坏房屋间数指标在3月份有明显上升趋势,是由于3月份是江西省风雹灾害的多发期,对房屋损坏较为严重。
图3 主要灾情指标月度变化图Fig.3 Monthly change chart of major disaster indicators
利用2011-2020 年年均灾情数据构建绝对灾情指数,并进行聚类分级,得到江西省近10 年平均灾情绝对指数分布图(图4)。根据绝对灾情指数,将江西省灾情严重程度分为3 级:第1 级重度受灾地区主要分布在赣北和赣南,包括赣州、上饶、九江、吉安,绝对灾情指数的范围在0.4~1 之间,是江西省受灾最为严重的地区;第2级中度受灾地区主要分布在赣西和赣东北,包括宜春、抚州、萍乡、景德镇,绝对灾情指数的范围在0.1~0.4 之间,灾情严重程度居于中等水平;第3级轻度受灾地区主要分布在赣中,包括南昌、新余、鹰潭,绝对灾情指数小于0.1,总体灾情相对较轻。
图4 江西省绝对灾情指数分布图Fig.4 Distribution map of absolute disaster index in Jiangxi Province
从4 个维度指标来看,受灾严重的吉安、赣州、九江、上饶的人口、农业、房屋和经济损失也最为严重,全省约60%以上的因灾死亡人口、农作物绝收面积、倒塌房屋间数和损坏房屋间数,50%以上的受灾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和直接经济损失集中在灾情最严重的第1级区域(见表2)。赣南地区(赣州、吉安)的因灾死亡失踪人口最为严重,约占全省的46.3%;赣北地区(九江、上饶)的直接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约占全省的35%。
表2 2011-2020年江西省主要灾情指标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major disaster indicators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2011 to 2020
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南北重、中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与江西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江西省地势南高北低,境内河流湖泊众多,北部鄱阳湖平原地势较低,是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的汇聚之地,地势低洼且汇水量大极易导致洪涝灾害。南部地区四周高山环绕,中部丘陵起伏,地质以变质岩、花岗岩为主,风化剥蚀严重、植被较差,遭遇强降雨时,极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是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此外,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由于战争创伤、自然地理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房屋、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防范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特别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
本文利用2011-2020 年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统计数据,通过分析灾情指标数据,构建灾情绝对指数等,对江西省自然灾害总体情况、分灾情情况、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江西是全国遭受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平均每年发生近20次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约占GDP的0.9%。灾害种类多是江西省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暴雨洪涝、干旱、风雹、低温冷冻、雪灾、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多种自然灾害易发频发,其中对江西省影响最为严重的灾害类型为洪涝、风雹和干旱灾害。
(2)从近10 年来灾情数据来看,受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损坏房屋间数和直接经济损失指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倒塌房屋间数呈现下降趋势,自然灾害灾情的年度变化趋势总体来说不是很明显,损失较重的年份主要是受强降雨等致灾因子的影响。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月度变化趋势较为明显。各项灾情指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受灾最为严重的月份为6、7月份。
(3)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总体上呈现南北重、中部轻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赣南因灾死亡失踪人口较多,赣北因灾经济损失较重。
为减轻灾害风险、降低灾害损失,结合江西省自然灾害灾情时空分布特点,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强化灾害风险管理理念,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开展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努力实现灾害风险隐患早发现、早识别、早处置。二是健全与灾害特征相适应的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进一步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扩大社会公众覆盖面,切实解决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摸清自然灾害风险底数,促进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四是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增强城市防涝排涝能力。结合乡村治理、灾后恢复重建等,推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承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