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宇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教育工作的重点,家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深入地探讨了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给出了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
关键词 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家庭、學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家庭是学生形成自身人格的基本环境,也是学生生活成长的首要环境,所以家庭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尤为重要[1]。调查发现,许多心理健康问题都发生在大学生较早的年龄,比如社交恐惧症发病年龄中位数在7-14岁,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峰期风险期为16-17岁,超过一半的抑郁症患者在儿童时期、青春期或青年时期首次发病,而这时候他们的成长环境主要还是家庭,因此,应提高对家庭因素的关注度,从根源上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2]。
1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因素
1.1家庭结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般来说单亲和重组家庭的孩子性格会比较敏感孤僻,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对人际关系比较敏感;独生子女则更容易以自我中心,人际关系敏感,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也稍差;留守家庭的孩子缺少关爱,容易自卑封闭[3]。家庭结构对大学生的影响在家庭结构形成之初就已经形成了,这种影响会跟随孩子到大学阶段,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结构的负性影响有可能成为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诱因。
1.2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经济状况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视野宽广度、交往人群等。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不错的学生受教育水平较高、见识较广、交往人群素质较高,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3]。相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物质、精神都相对较匮乏,很多家庭迫于生计,忽略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许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必须依靠奖助学金、学业贷款、勤工助学等来完成学业和维持基本的生活,往往这部分学生心理负担较大,容易产生自卑、焦虑等情绪,长此以往给学生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因此,应重视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特别是要多关注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帮困过程中,实现帮困助人工作由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
1.3 家庭氛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氛围是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及其所营造出的人际交往情境和氛围,它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家庭成员生活及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是影响家庭氛围很重要的因素,在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比较积极、乐观、自信,相反,在硝烟弥漫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悲观、自私、胆怯、自卑。家庭氛围的好坏对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1.4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基础、补充和延伸,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家长的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为人处世的风格、职业等都将影响到其对子女的教育[3]。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家庭教育的四个原则,即榜样原则、教育一致性原则、回避原则和信息净化原则以及平等民主、正面教育原则,往往会将家长的期望和观念强加至子女身上,这可能成为学生压力的间接来源。
2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建议
2.1改善家庭氛围,促进亲子沟通
良好的家庭氛围需要父母关系和睦、情绪稳定,亲子间互动紧密、沟通顺畅。一方面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遇到事情要学会客观的分析、批判,帮助孩子分清做法的对与错,同时家长有事要跟孩子商量,自己的缺点要勇于承认。另一方面家长要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方法。一是要真诚,为亲子沟通提供安全自由的氛围,让孩子以真实的自我与父母交流,坦露喜怒哀乐、宣泄情感。二是要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感知孩子所讲的内容,更是用心去探索、发现孩子在言语和非言语中表达的潜台词、话外音。三是要共情,进入到孩子的精神境界,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的体验孩子的感受并做出恰当反应。
2.2重视家庭教育,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家庭教育要抛弃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的培养[4]。学校要主动与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及时交流学生的状态,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协助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时增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社会要实施多部门联动机制,加强网络、书报等的监督管理,为大学生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3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建立起完善的心理健康监管与预防机制,制定科学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从而确保大学生能在良好环境中健康成长,逐步降低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造成的困扰,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抗压和控制能力,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更有力的保证[4]。
4参考文献
[1]余立人, 何婉文. 家庭因素、母亲角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16, 11): 161-2.
[2]PEDRELLI P, NYER M, YEUNG A, et al.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reatment Considerations [J]. Academic Psychiatry, 2015, 39(5): 503-11.
[3]李冰寒, 张辉. 家校合作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 [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 16(22): 73-6.
[4]谢文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索 [J].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1(02): 60-4.2329F934-5654-4024-A7BA-61648EF4EF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