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李亚
摘要:马蒂斯野兽派创始人,经历了第二次经济革命后,他选择用画笔传达出自己对于人生的看法,用绘画抚慰人们的心灵。《生活的快乐》是马蒂斯的代表作之一,整幅作品传达出一种和谐、安宁的气息,仿佛描绘出了人们心中的田园牧歌。本文从图像学的三个层次解析《生活的快乐》的创作手法。
关键词:马蒂斯 《生活的快乐》 图像学 作品内在含义 色彩情感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碼: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6-0050-03
一、马蒂斯绘画风格的形成
亨利·马蒂斯野兽派的领军人,以画面色彩鲜明和造型简洁而闻名世界,他与毕加索一同被称作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而他的创作风格深受指导他的几位教师的影响。
1890年是马蒂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因病住院,在住院期间为了打发时间拿起了画笔,痊愈后他决定用绘画来养活自己,从此开始了自己的艺术人生。
1893年他开始到象征主义画家莫罗的工作室学习绘画,莫罗主张在绘画时不要照抄客观世界,要在画面中呈现出艺术家理想中的世界,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马蒂斯,1908年他在自己的文字中表达了这一观点:“我最期望的,就是表现……我不可能奴隶式地照抄自然,我需要反映它和将它置于画的精神之下。”
此后,1897年马蒂斯又结识了印象派大师毕莎罗,通过毕莎罗了解到塞尚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技法,后印象主义代表画家塞尚不满足于单纯的客观再现和捕捉瞬间的光线变化,他更专注于表现物体不因时间而改变的“永恒的形”,追求物体内在特质的表现,用主观情感改造客观的物象,描绘主观化的客观。马蒂斯深受他的影响,因此马蒂斯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稳定平衡的感觉。
1904年马蒂斯创作了《豪华、宁静、欢乐》,从这幅画可以看出他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点彩派”的影响,但马蒂斯并不喜欢这种过于机械的创作方法,其受到高更的指点后,他在1905到1906年期间又创作了《生活的欢乐》,这幅作品于1906年的秋季美展中展出后,使他饱受嘲笑,但这幅作品后来却成为了马蒂斯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二、图像学简述
图像学诞生于1912年,德国学者阿比·瓦尔堡在罗马艺术史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图像学方法”,在此之前学界采用的都是关于“图像志”的学说,“图像学方法”主张在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创作艺术作品,其目的在于反对 19 世纪后期出现的以纯粹审美的方式去欣赏艺术作品。1939年瓦尔堡的学生潘诺夫斯基出版了《图像学研究》一书,书中根据瓦尔堡的研究,进一步理论和系统化了“图像学方法”,为图像学的阐释提出了三个基本层次:
第一层:前图像学描述(通过感官、人性、世界观来掌握艺术家作品的现象层意义);第二层:图像学分析(掌握作品的含义层面);第三层:图像解释学的阐释(掌握文件实际的意义或内容,观看者的兴趣会从图像学的含义转移到把图像作为时代认知的纪录)。
图像学的使用让艺术品的赏析不在停留于形状、颜色和构图这一表面层次,而是更加深入的去看艺术作品的主题、背景、隐含意义和对于社会的价值。本文基于潘诺夫斯基提出的图象分析三层次,探索《生活的快乐》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三、《生活的欢乐》解析
(一)前图像学描述
《生活的欢乐》表现了一群人在海滨的日常活动,画中虽然人物众多,但都以组的形式相互独立,每组人物都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怡然自若。
这幅作品整体线条简洁,看起来马蒂斯似乎在用笔随意勾勒,但其实这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和概括的形体得来并不容易。马蒂斯非常看重画面的构成,对于素描的理解也十分透彻,所以画面中每条线的位置、形状、大小都经过了精心设计,这样才能使每组线条都在画面中达到和谐统一,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画草图,对构图和形体结构进行缜密分析和概括后,再进行画面色彩的研究,反复修改后才能定稿。
《生活的快乐》整体色彩关系像极了中国的八卦图,两种极端势力的相互作用却产生了和谐的万物,这幅作品整体上采用了平涂的方式,在把握主次的基础上进行了具有开创性的色彩实践,并没有像传统的西方绘画一样用色彩去过多的强调阴影、透视关系等,画面大量采用了黄紫、红绿两组强烈的对比色,两种冲突的颜色被放置到同一个画面后给我们的却不是冲突、分离的感觉,而是一种稳定和谐的感受,并且极具趣味性,这是因为马蒂斯注重色彩平面布局,对色彩结构的安排十分巧妙。马蒂斯深受塞尚的影响,塞尚主张:画面中不要出现黑色或灰色调合而偶然产生的色调,整体色彩饱和度要高,并且还要把画面的结构显示出来,而构成的技巧就是建立画面中色彩关系之间的对比,通过调整色彩布局达到画面的平衡。因此《生活的快乐》虽然大面积使用纯色,但马蒂斯通过对于色彩结构的把握,使整体画面显得和谐平衡。
比如:这幅画视觉中心处的两个人体用了整幅画面中最亮的颜色,又分别用红、绿两个对比色,上下勾勒轮廓,形成画面的视觉焦点,但上轮廓勾勒的绿色顺着曲线形的绿色树枝与上面大面积的绿色相互呼应,而整个画面中所有外边缘大面积的蓝绿色又成四角对称,它们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封闭的圆形,圆形给人一种饱满、充实、完整、稳定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生活的快乐》大面积的使用冷暖对比色却呈现出了一种和谐稳定的氛围。而画面平衡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这幅画中所有的色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全部都能在画面中找到相互联系的地方,远景中粉色的天空和近景中的三个人体对应,远景中的蓝紫色海面和近景中的蓝紫色草坪对应……一幅画如果想要有和谐的色彩关系,那么所有的色彩必须在整体中互相关联统一起来。
这幅画的创新之处在于:马蒂斯用色大胆,线条简练,并且用色彩传递出了自己的情感,所有的形体都尽量平面化的去表现,放弃了传统西方绘画中对于形体、阴影和透视等的表现,但是这些看似简化的形体和色块都隐藏着马蒂斯极其严谨的整体布局,马蒂斯曾说过:“当所有的部分都获得适当的色彩关系时,我认为就不能再添一笔了,否则只好全部重新画过。”由此可见,马蒂斯画面中的每一笔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多一笔少一笔都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失去原有平稳、和谐的关系。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
(二)画面中常规意义分析
《生活的欢乐》是马蒂斯1905年在科利乌尔游玩时所创作的绘画,描绘的是人们在自然景物中悠然自得的场景,而这幅画中出现的许多元素都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传递出了马蒂斯自内心深处最为本质的向往。
1.舒展的人体——“人”的颂歌
从古希腊时代到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画家笔下描绘了许多优美的人体,隐藏在这些作品背后的是人类对自身的认知,画家们通过这些健美的人体,更多想表现的是健康向上的人体美,但是《生活的欢乐》除了对于“人”的歌颂外,还有其丰富的社会内涵。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批量机器生产的效率远远高于传统手工业,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开始重新审视“人”的价值,马蒂斯在画面中选择了西方传统油画中非常典型的两种女性形态来描绘,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其作品与西方历代大师之间的承继关系;另一方面也通过暗合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影射出自己人文主义的主张,其目的在于肯定“人”本身的价值。
2.笛子——田园牧歌的生活
画中有两处出现了笛子,这代表了马蒂斯心中对于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在古希腊的神话故事中笛子是牧神的象征,因此古希腊时期的许多艺术作品中牧笛与牧神总是形影不离的。例如,叶普拉克西特利斯的《萨提尔》就是如此,在这件雕塑中,牧神看起来年轻健美,手里拿着笛子,背靠在一颗树上,整个眼型向上倾斜,略微倾斜的眼角和尖尖的耳朵,暗示了牧神的原型是山羊。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笛子”又有了新的象征意义,传统的畜牧业难以在城市中有容身之地,因此它的出现仅限于乡村之中。在文艺复兴以后,众多艺术家就开始借物抒情,用牧笛表达自己对于传统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比如乔尔乔纳的代表作《田园合奏》中就出现了牧笛。
笛子与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之间的内在视觉隐喻关系除了可以从在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的作品中窥探到以外,在马蒂斯本人的作品中也有体现。马蒂斯几乎是同时完成《田园曲》与《生活的快乐》这两幅画的,在《田园曲》的右上方也出现了一位手拿牧笛的少年。由此可见,马蒂斯常在作品中选用牧笛暗喻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3.舞蹈——生命最原始的律动
《生活的快乐》这幅画的远景中描绘了六位舞者手拉手转圈跳舞的场景,这个场景的灵感源于马蒂斯曾在海滩上看到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来自西班牙,其舞蹈方式是舞者自发的围成圆圈,牵手高速奔跑,所有的舞蹈动作似乎都是舞者本能的生命律动,展示了当地人民勇敢而热情的性格。马蒂斯被这种自然而和谐的舞蹈所吸引,在自己的画作中充分展现出了这支舞蹈的生命力。马蒂斯在后期创作的《舞蹈》中再次重现了这一场景,画中六位舞者整体动态夸张,所有舞者都无拘无束,散发出无限的激情。这种从生命中迸发出的最原始的律动深深打动着每一位观者,正如马蒂斯自己所说:“《舞蹈》的最终创作目的在于用静物最原本的颜色来表现,比如说天空用最蓝的颜色,画大地则用绿色,而画人体则用最鲜艳的朱红色,静态的画面并没有影响舞蹈的音乐韵律感,反之它使人们心里最深处都舞动起来”。
马蒂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开创出用色彩去表达自己主观情感的道路,在画面中传递一种宁静、和谐的审美理想,摆脱了西方传统绘画中对物体外象描摹的束缚,让画面中的色彩跟随自己内心变化,用画笔描绘出自己内心深处最为本质的向往。
(三)作品内在意义分析
马蒂斯现在被我们称作是野兽派的色彩大师,但野兽派一经问世就饱受嘲讽,这是因为20世纪以前,画面的色和形大多是以自然为原型,像古典主义重素描、透视、人体结构等,画家们努力的用色彩去表现客观世界;印象派则是用色彩去记录瞬间的感觉,捕捉光线的变化……
而20世界初期,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都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形成西方艺术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以马蒂斯为首的一批青年艺术家也独辟蹊径,用狂野的笔触和鲜明的色彩将西方传统绘画中的三维立体空间变成了二维平面的画面,这群人在当时被艺术评论家们讽刺的称为“野兽派”。
但是,野兽派作为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突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取向,对20世纪的西方美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蒂斯大胆的用色和平面化的造型方式解放了同时代艺术家的思想,比如:立体主义画家们受到野兽主义的启发,开始主张把多个视角观察到的物体组合排列到同一画面中,用平面的二维空间代替传统三维空间的画面,让作品极具视觉张力。马蒂斯艺术理念至今也影响着现当代青年艺术家们,艺术总是存在一种超凡的力量把我们与过去乃至未来世代相连。
马蒂斯在面对外界的各种质疑时,选择把喧嚣和纷扰独自吞下,用画笔描绘出一个宁静致远的世界,他在《画家笔记》中说:“我向往的艺术,是一种均衡的、纯粹的、宁静的、不含使人不安或令人沮丧的成分的艺术。对于身心疲乏的人们,像一种镇定剂,或者像一把安乐椅,可以消除疲劳,享受宁静、安栖的乐趣”,马蒂斯的作品中总是把积极的一面展现给人们,消极的图示与他的作品无缘,他的艺术健康、轻松、积极、平和又充满表现力,总给人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享受。
《生活的快乐》拥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马蒂斯心中的理想社会,体现出他对于田园牧歌般生活的怀念,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马蒂斯寓于画中的深刻的人文情怀。
四、结语
《生活的欢乐》这幅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刻在内心深处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马蒂斯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看待那个时代纷繁杂乱的世界,暴力、战争、血腥、消极的元素都没有出现在他所构建的艺术世界里。对于有限的生命他有着无限的期待,就像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家一样,在画面中建立起一个与世无争的桃花源,在作品里体现生命的活力和世界的美好。
参考文献:
[1]欧洋英译.马蒂斯論艺术[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6.
[2]黄丽丽.马蒂斯绘画中的色彩表现[J].文学界(理论版),2012(05):259.
[3]中央美术学院.外国美术简史[M].北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4]陈永国译.图像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5]亨利·马蒂斯.画家笔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