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波
关键词: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术;软组织缺损;肌腱与骨外露
【中图分类号】R81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医学上足踝部位的软组织损伤极为普遍,多由车祸、磕踢等引起的。由于足踝部位情况特殊,可流动性较差,受伤后局部血流循坏能力较差,且受伤附近往往伴有肌腱和骨头的外露,极易引起感染性,给临床恢复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技术是随着医学科技进步所产生的新兴修复技术,其最大优点就是在给病人修复伤口时并没有对其血管供应形成干扰。本研究旨在探索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狀皮瓣修复技术在治疗足踝部肌腱和骨外露的临床效果,并为临床研究提出了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5例足踝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缺损面积为(21-91)cm2,平均(46.11±2.15)cm2。两组的一般资料无差异。
1.2手术方法
在每个病例经诊断后,使用显微外科移植修复肢体的软组织缺损,具体方法如下[1]:
1.2.1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技术
1.2.1.1创面处理 在基础麻醉下,对受区全面清创,去除发炎性组织肌肉、肌腱、坏死性细胞等,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等先后清洗浸泡创伤,对创面予以清创后,使用负压引导膜覆盖创面,然后后置换VSD负压引吸引膜以防止再感染,然后用生理盐水浸泡的纱布包裹,等待植皮术。
1.2.1.2皮瓣设计,从病人的胫骨内侧到内踝前划一段线,为皮瓣中心轴,以病人水平内踝或者内踝上部分约3cm为中心轴线位置,皮瓣上端到膝关节位置,下端到其轴点,前缘到胫骨崎内的,后缘到小腿后侧的正中线,再根据创面的形态与尺寸完成皮瓣设计。
1.2.1.3皮瓣切取手术在气囊止血带的帮助下进行,缝合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切开皮瓣及旋转点间的皮肤并向两侧分离,以隐神经及大隐静脉作为蒂的轴心,将两侧的皮下组织进行切取,并以逆行方向向远端掀起蒂部及皮瓣,明道移转至受区。
1.2.2植皮手术与皮瓣修复术一样,要进行受区创面处理,根据受区的肌肉组织状况,取对侧大腿中厚皮切片游离移植至患部,用油纱打包加压后包扎、固定,约10d后拆开油纱包观察游离移植的成活状况。
1.3观察指标 收集分析两组病人的住院天数、总住院费用、手术次数,术后6~12个月后随访观察皮瓣的血运状况、对皮瓣温度和综合效果评价等。
1.4统计方法 计数资源用均数±标准差(x±s)显示,定量资源则用方差分析法,组间的比较则用x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皮瓣修复组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手术次数方面均明显优于植皮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临床中对于各类皮瓣在足踝部组织缺损治疗中的研究相对较多,其中腹部皮瓣与胸脐皮瓣等均是研究较多,且效果较佳的皮瓣,但是对于两种皮瓣的研究效果仍然相对匮乏,且上述皮瓣的缺点也十分突出,如皮瓣厚度较大,美观程度相对较差等,这些不足均是限制其临床应用的重要原因,因此找到修复效果较佳且美观程度较高的皮瓣是必要基础与前提。近年来,神经系统的临床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显微技术的广泛应用,将隐神经营养皮瓣修复术成功运用于临床科研工作中,并具有手术适应证广、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获得了一致肯定和赞誉。为对该术在修复足踝部肌腱与骨外露方面有更深刻的了解,我院特组织人员进行了本研究,希望对今后的临床科研工作提供借鉴依据。
研究结果表明,在两组患者基础情况无差别的前提下,皮瓣修复组患者在术后13例移植的皮瓣全部成活,无心血管危象、无感染事件。植皮组有2例出现创面经两次手术治疗,有1例病人进行了3次手术。皮肤移植组病人的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显然高于皮瓣修复组,术后随访表明,皮瓣修复组的病人术后皮瓣综合状况优于植皮组,差别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也说明皮瓣修复组比起传统皮肤移植,术后费用较低,成功率高,而且病人疼痛程度小,术后康复速度快。本文结论与有关研究的观点一致[2-3],更加表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由隐神经营养血管蒂部逆行岛状皮瓣治疗足踝部肌腱和骨外露,主要缘于隐神经与供养血管的解剖学特性。这种皮瓣血管较丰富,对供区的影响较小,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术后康复速度快,在临床上使用较广泛,但有待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谭文思.足踝部外伤皮肤缺损选用不同部位带蒂皮瓣修复临床疗效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9,38(3):91-92.
[2]王君,潘云川,徐家钦,等.胫后动脉穿支蒂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足部创面35例[J/CD].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2019,12(2):135-137.
[3]蔡国荣,郭翱,张文亚,等.游离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J].中华显微外科杂志,2018,39(4):39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