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丰
关键词:含囊腔型肺癌;多层螺旋CT;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5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薄壁囊腔型肺癌患者的发生几率不高,且临床以及影像学检查不够典型,故常会出现部分误诊、漏诊的现象[1]。最初薄壁囊腔型肺癌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报道,该类型肺癌又被分为纯囊腔型肺癌与含囊腔型肺癌被定义为实性或者磨玻璃样周围型肺癌病灶,并继发薄壁含气囊腔影,故认为这一类型肺癌是由实性或者磨玻璃样周围型肺癌病灶以及含气囊腔病灶共同组成[2]。因此,本文将针对多层螺旋CT诊断含囊腔型肺癌的表现以及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含囊腔型肺癌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多层螺旋CT技术进行诊断,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患者年龄在27-81周岁,平均为(63.92±3.23)周岁,男37人,女43人,平均病程(3.12±1.21)月。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且积极参与。(2)症状与肺癌描述相符,且确诊。(3)可接受多项检查。排除标准:(1)检查前接受放疗与化疗。(2)存在合并症。
1.2方法
所有肺癌者在接受手术病理检查(金标准)前均行多层螺旋CT技术检查,而确定病患均无以上排除特征后,开始选择仪器设备检查。在检查前对象均脱掉多余衣物防止金属(拉链、锁扣等)覆盖率高,检查时维持仰卧位,先头后脚。扫描相关项目参数调整应按照个体差别重新设定。采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重建,有助于结节的检出及结节形态的观察。
推荐应用计算机辅助检测(CAD)软件结合人工阅片,提高结节检出率。同时不可放弃人工阅片环节,将本次检查下得出的多层螺旋CT图像由两名医生共同阅片,双盲法下若出现确诊结论不一致样本,则借鉴第三名医生结论建议。意见重复高则倾向采用,然后再将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和影像结果对比,观察差异和符合点。
1.3观察指标及效果评价标准
将多层螺旋CT技术和手术检查结果做比较,整理数据结果完成观察诊断应用效果。
1.4统计和分析
统计学软件SPSS 23.0分析,计数型指标则以例(n/%)表示,x2检验,计量型指标则选用均数±标准差(x±s)描述、t检验。P<0.05,则具有差异。
2 结果
2.1诊断效果
本次实验纳入80名肺癌者入院接受治疗前均已接受组织检查,且手术病理组织检查(金标准)结果为多层螺旋CT技术对照示例,可知已确诊者共计76名,结果符合率较高为95%。且筛查疾病后发现76例患者病理分型有患Ⅰ型4例(占比5.26%)、Ⅲ型40例(占比52.63%)、Ⅱ型32例(占比42.11%),图像显示所有病灶直径最大、最小值为4.9cm、0.5cm。
2.2 CT表现
病变分型以及主体病变特点:76例患者均表现为实性或(和)磨玻璃成分伴囊腔,根据主体病变密度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不同类型:Ⅰ型(磨玻璃密度灶伴囊腔);Ⅱ型(实性结节伴囊腔);Ⅲ型(磨玻璃、实性结节混合病灶伴囊腔)。Ⅰ型多表现为偏侧性磨玻璃灶,Ⅱ型、Ⅲ型主体表现为偏侧性实性结节,对其中4名Ⅱ型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显示实性成分表现为显著强化的为3例,强化程度不显著或轻中度强化者为1例。
囊腔以及周围MSCT特点:病灶均为单发,囊腔大小为0.5-4.9cm,壁厚大约为0.1-0.4cm。
3 讨论
基于解剖学可见肺癌通常发生在支气管粘膜上皮处,按照我国近五十年来的临床大数据统计,肺癌在所有癌症疾病中的总发病率增长速度最快,同时期欧美国家与国内地区中工业发达之地,居民发生肺癌发生率已经成为中国癌症病人死亡的首要原因[3]。肺癌的发生和其遗传因素、言语习惯和行为、生活状态等息息相关,针对此病临床所能用的有效治疗法包括生物治疗(铂类药物、抗细胞素治疗)、放疗、手术切除等,能够让其五年生存率得到一定提高,同时阻滞病情发展[4]。而治疗开展前提便是病情诊断的及时性,已有的研究证明MSCT在肺癌高危人群进行肺癌筛查能降低 20% 的肺癌死亡,故此早期诊疗能为后期生存期争取多时间。而含囊腔型肺癌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肺癌,其是指存在一个或多个含有气囊腔的肺癌[5]。同时,由于这一类型常发生在肺外周,故痰培养阳性率稍低,再加上囊壁较薄,无法获得有效的病理组织,故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等情况。存在囊腔的周围型肺癌形成机制尚不明确,但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气道狭窄后的活瓣机制。(2)已有囊腔性结构发生癌变。(3)病变中心液化、坏死经支气管排出。(4)肺周围组织的弹性回缩导致囊壁变薄。
由于含囊腔型肺癌多属于周围型肺癌,故病变内的囊腔多为分叶状,且内部存在分隔,部分可以发现支气管或者血管穿行的情况。病变周围可以看见一般肺癌典型征象,如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血管集束征等。医生采用MSCT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主体病变与囊腔的相对位置属于偏侧性关系。所以,当囊腔伴随偏侧性实性结节或者磨玻璃病灶的时候,需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含囊腔型肺癌,若主体成分较小,则需注意动态随访。这是由于随访对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随访过程中,囊腔病变可出现壁不规则增厚、囊腔增大、实性结节等情况,此时需警惕患者的病变以及诊断,进而为医生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含囊腔型肺癌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明确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医生提供更多影像学信息。
参考文献:
[1]周强,周维彬,钟凯,等. 多层CT在囊腔型肺癌及空洞型肺结核诊断中的价值[J].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1,25(05):580-585.
[2]顾吾立,周卫军,王海亮,等. 原发性囊腔型肺癌的CT诊断13例诊断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2020,39(01):62-65.
[3]俞霞,金利,顾梁瑞,等. MSCT对含囊腔型肺癌的诊断价值[J].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9,28(04):243-246.
[4]谭洋,邱太春,伍建林,等. 囊腔型肺癌与空洞型肺结核的CT鉴别诊断研究[J]. 结核病与肺部健康杂志,2018,7(04):241-244.
[5]陈育,刘东. 多层螺旋CT对薄壁囊腔型肺癌诊断的影像学征象特点分析[J]. 中国医学装备,2018,15(02):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