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社科联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纽带,在社会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高校社科联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对在高校社科联指导下如何优化混合式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校社科联;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作者简介:陆小英(1974-),女,江苏无锡人,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1991年,广西师范大学成立首个高校社科联。成立高校社科联,一方面满足时代发展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社科联是高校党委和行政管理部门联系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纽带,更是开展社会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理论研讨等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提高。
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高等学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仅能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也是师生双方的迫切需求。此外,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种混合式教学模式更能及时解决如何有效开展教学的难题。
一、研究现状
高校社科联是重要的引导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机制的创新、发挥杠杆作用、在智库建设上投入丰富的资源。事实上,高校社科联的发展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第一,高校社科联行政管理力度不足,管理职责分工不清晰。此外,作为群众团体,高校社科联基本属于虚体组织,既不具备常规组织所拥有的组织架构能力和行政方面的权力,也缺乏相应的与高校管理有机结合的学术管理机制。第二,二级学院出于利益的考虑,使得有效学术沟通难以完成。因此,人才培养和高层次的领军人物也无从谈起,导致多数高校社科联的学术研究基本处于“无核”状态,服务功能也相对弱化,其纽带作用也无法发挥到位,从而使科研人员的科研主观能动性受挫。
综上所述,项目组拟重点研究以下问题:对高校社科联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并对在高校社科联指导下如何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该研究具有时效性、实践性和必要性。
二、研究的分析框架
随着高校社科联的指导功能凸显,新冠疫情的反复引发了人们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热议,“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因此,项目组设计研究步骤,主要从以下六个维度来展开:
1.重新定位高校社科联的功能以及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是实施研究的前提。
2.提供并整合优质的学习资源是研究的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研究的原则。
4.探索多元化、动态化、过程化教学评价机制是研究的关键。
5.精心设计课程,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是研究的核心。
6.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的育人理念是研究的情感导向。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该课题重点研究内容为:在江苏某高校社科联的指导下,结合英语课程教学的实践经验,推进线上线下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究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式,构建多元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其本质是高校社科联从当前学术研究的长远发展角度确立目标,发挥指导作用,通过对教育时空的拓展和教学资源的重新组合,为学生打造数字化的互动课堂氛围。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更应该感谢平凡的身边人,为“停课不停学”创造一切机会;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精神以及创新思维。
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根据文献归纳。分析高职社科联的发展现状,结合目前的英语教学情况,着重指出高校社科联的功能定位以及英语教学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大环境下所存在的问题,项目组试图借助英语教改来解决。
其次,基于课改实例,详细剖析如何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让师生均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合理传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部分。
最后,通过对面授课堂的教学活动设计研究以及对在线开放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研究,阐述线上教学弥补线下教学的缺陷,达到共学、共融、共同提升的目的。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如何在高校社科联的指导下得到有效的落实,重点观察学生个案的心路历程演变。
该项目实施的应用价值如下:
1.高校社科联要理顺管理体制,准确定位其功能,并开展学术研究,增强学术凝聚力,才能发挥具体的指导作用,促进学科建设。
2.把线下、线上教学的优势有效结合,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3.有效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长效举措。
四、高校社科联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及指导作用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徐之顺曾指出,高校社科联要做好“内合”与“外联”两篇文章,学者万茹据此概括了高校社科联的五重属性。深入理解上述观点,有助于对高校社科联功能的重新定位及明确其指导作用。
1.加强联动,推广学术研究。在当今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情况日益普遍的前提下,高校社科联必须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与“动”,协调学科综合和学科细分之间的矛盾,恰当地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和服务功能的联合性社会组织特点。通过定期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使不同学院的教师能及时沟通;对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和整理,形成系列活动,扩大影响力;定期组织相关学科的学术沙龙,给教师提供交流的渠道,并及时共享研究成果,以碰撞出學术思想的火花。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师的研究领域,而且对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大有裨益。高校社科联从根本上对其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对内,学术精华的荟萃;对外,学术成果的推广。将成熟且实用的理论和对策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体现效益最大化原则。
2.发挥杠杆作用,推进智库建设。作为学术性群众组织的社科联,有着创新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更具有灵活性、自觉性和协调性的优势。不仅能积极调整自身的目标和机制,而且能快速适应日益变化的情况。以高校社科联为杠杆,灵活整合各种平台和力量,组建成智库联盟,并规范评价和激励机制,大力支持各种类型优秀成果的产生;以高校社科联为载体,有机整合学校、行业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将智库打造成深度融合的综合“智囊团”,并以此为切入点,发挥杠杆作用,将合作方的行业优势充分呈现。
此次教改需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提倡的理念: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足生源多样性及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发挥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教师积极探索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在内驱力的推动下提高学习效率,能在个性化的英语体验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英语知识运用能力。
项目组在高校社科联的指导下,实施了英语课程教学探索,以期达到以下目标:通过比赛,能促进教师教学,鼓励学生学习,从而深化改革,最后重新构建一整套科学且有机的教学范例。
以我校高校社科联引进的“词达人”项目为例。在由上海外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与教法研究中心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首届“外教社.词达人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词汇能力大赛中,创新班的学生获得全国大赛特等奖,并有16位学生获得江苏省赛区的特等奖。同时,两个创新班的大学英语四级一次性通过率分别为90%和75%,比以往的通过率足足高了一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这些成果的取得来之不易。高校社科联采取激励机制:对于通过率高的班级任课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让教师把成果和经验进行交流,积极推广到其他二级学院。
又如,在由全国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中国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会、中国高校英语写作教学联盟联合主办,批改网承办的覆盖全国在校大学生的“批改网杯”首届全国大学生英语翻译大賽中,创新班的学生获得全国高职组唯一一个特等奖这一成绩的取得与高校社科联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
在高校社科联的正确引领下,我们抓紧“第一课堂输入”,促进党史学习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有效推动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建设;抓强“二语文化熏陶”,引导学生在“内卷”与“躺平”之间,寻找一种蓬勃生长的力量;抓优“翻译大赛历练”,借助比赛平台大数据推动教育信息化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充分运用英语语言学习技能来进行党史学习。通过线上线下“双驱”贯穿于课内课外全过程,既加深了学生对时事热点的理解,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这也是高校社科联以“高校社科联+”为杠杆,引领学科建设,有机整合各方面的优质资源,不断创新高校社科联功能所取得的新成果。
3.创设和谐氛围,优化工作机制。从长远来看,高校社科联一直缺乏有机且科学的学术管理机制,因而导致其学术管理不可能成为高校现有学科专业管理的有益补充。建立高校社科联的内在要求是强化意识形态工作,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目前高校社科联在组织架构及行政管理方面有欠缺,使得其引导服务功能弱化。高校社科联应建立科学且合理的工作机制,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学科建设的方向发展。因此,项目组以此次教改为契机,促使高校社科联与主管部门协商,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学术管理。引导广大教师树立目标意识,摆脱利益纠纷,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目标,“靶向”锚定,精准分解。在项目推进上,所有项目均建立任务表、时间表、进度表,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二级学院具体部门和相应责任人,按照“倒计时”分步推进和验收。
同时,改变社科研究“单打独斗”的局面,建立和创新有效的组织机制和活动方式,吸取其他社会团体的成功经验,整体提升各方面能力,共同致力于社科研究,借助行业协会、学会的优质资源,注重学术成果的转化,更好地服务社会,不断扩大在本地域范围内的影响力。
五、高校社科联指导教改的实质性意义
从目前的教改情况来看,师生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学生辩证地审视西方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因此,项目组在进行此次英语教学优化路径探索过程中,在高校社科联指导下,精心设计研究步骤,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原学生的自由学习心态,唤醒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同时,能凸显高校社科联的重要指导作用。
1.高校社科联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的作用,以成熟的对策性研究指导该项目的实施步骤,注重该项目的现实性、应用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外引内培”策略,将基础部与专业系部的优秀人才“联动”起来,进行跨学科交流合作,培养人才队伍,增强项目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学科建设。
2.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英语教师需要将现代英语教学理念和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最好的载体。
3.该研究构建了多元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促使学生合理运用学习策略,达到学习目标。另一方面,在高校社科联的指导下,有效利用面授机会,通过小组演示内化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强化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抗击疫情的日子里,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从而培养感恩祖国、回馈社会的情怀,将“课堂有温度,教师有情怀”的育人效果进行展示。
六、结语
高校社科联在项目研究中,通过具体的指导工作,逐步厘清了功能定位,也明确了高校社科联活动的方向性和实效性。项目组在高校社科联的引导下,构建了多元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强调师生间的双向沟通和协商,着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项目组成员的监督作用,促进双方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达到双向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红秀.高校社科联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12(6):135-137.
[2]万茹.高校社科联建设的内涵认知与路径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10):15-17.
[3]王洁.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英语口语课堂混合互动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校园英语,2020(2):2.
[4]柳沙玲.龙海明.论高校社科联学术管理机制的健全与创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7):127-128.
[5]付达杰,唐琳.基于大数据的精准教学模式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7):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