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健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社会各个领域都逐渐普及和享受科学技术成果为人们学习、生产和生活带来的便捷。在教学上,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不仅促进了教育改革和新教学理念的变革,也为教学创造了新的方式与动力。新课程改革对小学数学课堂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要重视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联系自己学过的数学知识,去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爱上数学。”数学是和实际生活有最直接联系的学科,也是受实际生活影响最大的学科。人类在不断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数学理论和知识,而社会的不断进步也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因此,对尚未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他们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一、小学数学构建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生活化课堂能让枯燥的知识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学习阶段,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会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从而产生探究的兴趣。现在的数学课本越来越多用能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例子作为“解决问题”的案例,创设具有生活趣味的问题情境。这样一来能更好地启发和引导小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并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上的思维活动一直处于积极的、主动的状态。
(二)小学数学构建生活化课堂,能帮助学生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是经过千百年来经过生产和生活实践证明的,源远流长的历史特征便是数学最具魅力的地方。但小学生缺乏感知力,他们并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数学的历史魅力。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构建生活化情景,能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走进生活、感受生活,主动捕捉与数学学习相关的信息,从而将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情景进行对应,自觉地应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知识时,教师将从生活中搜集的关于分数和小数的信息数据,应用到实际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分数和小数的定义,学习相关的表示和加法、减法等知识。学生通过走进生活化的学习方法而获取到的知识,实际上是让学生主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和进度,从贴合实际生活情景中得到的新知识。例如,当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会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当他们在生活读书、看报、观看新闻时,就会迅速地作出反应,用学过数学知识解决情境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环境。
二、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
(一)缺乏持久的关注力
在国家持续关注和推进教育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分析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隐藏的与数学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以此为据整理和发掘教学素材,实现小学数学的生活化教学。而小学生最明显的心理就是自制力差,缺乏持久且稳定的专注力。对一件事能否集中注意力与他们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呈正相关的关系。基于此,生动的、新颖的具象事物与枯燥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相比,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除此之外,小学生的注意范围通常较小,很难同时兼顾两件事。如边听课边做笔记或边思考边计算等。
(二)期待亲身体验
小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数学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学习的基本技能,建立了一定的学习热情,乐于参加一些动手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因此教师应重点改变数学课堂枯燥的本质,为学生打造具有生活趣味的生动数学课堂。
三、当前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的误区
(一)教师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随着新课程改革,尽管现在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认真规划和设计教学目标,大部分教师也根据要求在每节数学课开始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很多教师只是将设计教学目标这一过程当作工作任务,并没有根据学生的学习和接受情况设计和调整教学目标。很多教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制定教学目标,也没有深入思考通过什么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随着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也在不断革新,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已经脱离时代轨迹,不能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的社会需求。例如,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上,一部分教师虽然采用了构建生活化课堂的教学方法,但仍然通过“教师讲课—学生记忆—大量习题巩固”的模式,实现“传授课本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宗旨。对小学生来说,这种单一的、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大多数教师也忽略了小学生的这一特点,不能把生动有趣教学模式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难以提高课堂灵活性。
(三)忽略了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和过渡的關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从具象思维模式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模式转化。尽管如此,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仍然以具象思维为主,因为他们的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生活经验和感性猜测。例如,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如果在学习某一概念时,不能直接观察到具体的事物,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和掌握概念和定义。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导致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也得不到培养。
四、构建生动灵活的数学课堂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灵活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知识,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生活化特征尤为明显,对此要想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必须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数学课堂,并不断提高课堂的生活化水平。数学课堂的生活化,不仅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水平,还能帮助学生养成以数学角度观察事物、总结规律的习惯。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小,并且缺乏成熟的认识能力,所以数学教师都会优先考虑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保证教学情境的灵活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最大优势。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时,可以用“分蛋糕”的模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进而逐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具体如下:小明邀请同学到家里做客时,妈妈用烤箱烤了一个蛋糕,然后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八份,小明拿了一块蛋糕给鹏鹏,问一块蛋糕相当于八块蛋糕中的几分之几?每人分得一块蛋糕后,剩了两块小明都吃了,问小明相当于吃了蛋糕的几分之几?在提出引导问题后,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得出答案,然后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交流、分享答案,然后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律,带领学生进行巩固和练习。
(二)适当结合游戏环节,吸引学生注意力
单纯的生活化课堂并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地保持较高的热情和专注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生活化课堂上适当的融入“游戏比拼”环节,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过程,是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过程。所以说,在课堂上适当结合小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基本长度单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卡片,卡片上分别写有数字(1厘米,10毫米等),让学生将卡片戴在头顶代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教师喊出厘米,在五秒钟内大家要找到自己的“朋友”。比如,100毫米和1分米要找到卡片是10厘米的同学,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学生的单位换算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
(三)在生活化数学课堂中选择合适的素材
教师在实际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在平时注重观察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根据学生日常学习中的练习和课后作业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然后对教学速度和教学策略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选择生活中实际发生的数学问题应用到教学中,能拉进学生与抽象数学知识的距离,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恐惧感。例如,在学习数学应用题中最常见的“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将“植树问题”与“路灯问题”进行联系,具体如下:在解决“路灯问题”时,可以依次找3,4,5,6,7名同学扮演路灯,一名同学从一盏“路灯”走到最后一盏路灯,然后让同学依次数走过3盏、4盏、5盏、6盏、7盏路灯时分别走过了几段距离,然后找出“路灯”和“距离”之间的规律——灯的数量等于距离数加一,距离数等于灯的数量减一。通过将抽象的“种树问题”联系到生活中存在的“路灯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现场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还能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总结规律而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选择具有生活气息的教辅材料
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情景,目的是打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将数学学习和数学探究培养成自己的爱好,而不是机械化、强迫性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摒弃“提高成绩”的想法,改变传统的“小棒”“三角板”“模型”等工具,为学生准备贴近生活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学辅助材料,为学生构建起生动有趣的数学课堂,从而渐渐地让学生从心底里爱上数学学习的过程。例如,在进行计算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扑克牌游戏的方式代替传统的“口算题卡”巩固模式。因为扑克牌是学生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娱乐器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扑克牌进行辅助教学,能让学生逐渐放下“戒备心”,能消除对数学学习“困难”的心理,真正将自己带入教师为学生打造的情境中,跟着教师的引导,投身到数学学习。具体方式如下:教师在开展计算能力培养活动时,可以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小组与小组之间开展“计算大比拼”游戏,即以1~9扑克牌上的数字组成数字,学生规定运算符号,给对方小组出题,对方答对,对方队伍加一分,对方答错,己方队伍加一分。用扑克进行教学辅助,让学生以此展开计算,通过生活化器材结合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计算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五)通过角色扮演,增进师生课堂上的互动
生活化教学背景的设置,不能脱离教师对班级内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性格发展特点的充分了解和掌握,从而能让教师选择更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相关联,创造他们打造生活化教学情境。教师教学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生活能力。因此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要与现实生活进行联系,使教学更具有生活化。
当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人民币的认识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我是小小收银员”的角色扮演活动,即通过贴纸、卡纸、泡沫板等物品制作“模拟纸币”和“物品的单价标签”,教师扮演“顾客”,学生扮演“小收银员”,通过现场实操训练,在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效关联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学会“1元=10角”等由纸币转化的数学知识,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从而促使学生以积极开朗的情绪对数学知识进行练习,从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生活经验,使小学数学課堂的教学效果达到理想化的状态。
(六)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思维
随着各阶段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加快转变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教学观念,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加快枯燥的、低效率小学数学课堂向生活化课堂的转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任何教学方法的实施、教学活动的开展,都要以“是否能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教学理念。唯有如此,才可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并促进学生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圆”的相关内容的过程中,虽然“圆”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图形,但是对求圆的面积所引入的“圆心”“半径”以及“圆周率”等概念却是抽象的,这对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存在着相当的教学困难。为了带动学生综合学习素质的提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在网络学习空间上传思维导图,并带领学生一起绘制思维导图,并分享到班级讨论里,供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和学习。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的教育方法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生所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和事物建设教学情境,在这一情景中引导、鼓励学生发现并探索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为根本目标,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中感受生活”的氛围下喜欢数学并热爱数学。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