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跃阳
(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阜新市妇产医院神经外科,辽宁 阜新 123000)
高血压指体内循环动脉压(收缩压或舒张压)持续超过正常值的一种现象,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3]。由于长期处于高血压状态,使脑动脉逐渐出现玻璃样病变、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及脂质沉淀,继而导致血管壁张力降低,甚至丧失并逐渐形成局部粟粒状动脉瘤。故当患者出现血压骤升时,极易造成动脉瘤破裂而诱发脑出血[1-2]。目前,高血压性脑出血尚无统一的治疗方式,多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清除术两类,开颅血肿清除术存在出血量较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缺点。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为新近发展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基于此,本研究选取2018年7 月至2020 年9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 2018 年 7 月至 2020 年 9 月本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男 15 例,女10 例;年龄51~81 岁,平均(61.62±6.38)岁;病程2~6 h,平均(3.48±1.46)h。对照组男14 例,女 11 例;年龄 52~81 岁,平均(62.32±7.33)岁;病程1~6 h,平均(3.52±1.37)h。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有明确高血压病史及CT 诊断脑基底节核区出血者;幕下血肿量>10 ml 或幕上血肿量>30 ml;均符合手术指征;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创伤性脑出血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脑干衰竭者;凝血机制障碍、血友病者;动静脉畸形或颅内动脉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术前备皮、消毒及铺巾,患者保持仰卧位,对患者行全身麻醉,手术切口位置尽量避开头部重要血管及功能区域,然后选择血肿距头皮最近处做马蹄形切口,星状切开硬膜,沿脑回方向切开皮质至血肿区,通过显微镜清除血肿。清除血肿时注意勿损伤血肿壁,血肿清除结束后进行彻底止血,并放置引流管。预估术后患者可能出现脑肿胀时,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如血肿破入脑室,需行脑室外引流术。手术过程中注意时刻观察、记录患者病情变化及出现的突发情况。
观察组行微创颅内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先备皮,CT定位,避开颞浅动脉与颅内大血管(主要避开静脉窦与外侧裂区)和重要功能区,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中心处为穿刺点。患者保持仰卧位,行穿刺点局部浸润麻醉、消毒后,选择对应长度的颅内血肿穿刺针,在穿刺点(血肿中心点在体表的投影点)钻透头皮层后移至颅骨穿刺点,电钻钻穿颅骨后换钝圆头针芯。最后手动将穿刺针插至血肿中心,拔除针芯,盖上螺帽,侧孔接引流管。术后立即复查头部CT,确定穿刺针是否位于血肿腔。抽吸血肿,第1 次抽吸应少于血肿量的50%,抽吸完后注入尿激酶(山东北大高科华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115,规格:10 万单位)3~5 万 U[溶解于 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武汉爱民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2022193,规格:5 ml∶45 mg)],注入后闭管2 h 后开放,每天2 次,必要时每天3 次。注意抽吸时,需采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洗,待引流液清澈时结束冲洗。手术过程中,加强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详细记录引流量、体征等变化情况。术后拔管时间需根据引流量与CT检查结果评估,一般术后2~3 d 拔管(术后行CT 检查显示,颅内血肿较术前清除70%~80%,引流量变少,颜色逐渐变浅变清亮)。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给予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血肿清除率,其中,血肿清除率=术前术后肿块体积差/术前肿块体积×100%。②神经功能受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总分为0~4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神经受损程度越严重。③术后并发症:包括中枢性高热、颅内感染、再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25 25血肿清除率(%)93.46±5.31 88.12±6.42 3.20<0.05术中出血量(ml)142.78±12.76 212.36±15.45 17.36<0.05手术时间(min)14.83±4.78 92.77±10.53 33.69<0.05住院时间(d)10.42±5.36 28.21±3.48 13.91<0.05
2.2 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 周及治疗后1、3个月,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不同时间NIHSS评分比较(,分)
注: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治疗后3个月3.32±0.27a 5.24±0.39a 20.23<0.01例数25 25治疗前9.32±2.82 9.47±3.04 0.18>0.05治疗后2周6.54±1.83a 8.65±1.74a 4.17<0.01治疗后1个月4.52±1.55a 6.21±1.46a 3.96<0.01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近年来,高血压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高血压性脑出血也随之升高,高血压性脑出血会在脑组织局部出血形成血肿,使患者脑部功能遭受破坏,引起功能障碍,且在发病6 h内就会发生,因此尽快清除脑血肿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4]。目前,临床常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5]。开颅手术是临床常用治疗方法,虽能最大限度地清除脑血肿,但其创伤大、失血多、手术时间长,且术后致残和病死率较高,不利于患者恢复[6-7]。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是新近发展的治疗方法,其先以CT 定位明确患者血肿部位与实际情况,实施局部麻醉后,利用合适的颅内穿刺针穿刺至颅内血肿中心,对血肿进行抽吸并引流排出,可在直视下精准、快速、有效地清除血肿,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对脑组织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8-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创手术的视野较好,可通过CT 定位血肿位置,以穿刺针抽吸血肿,针对性较高,可避免开颅手术的大面积创伤,降低手术对患者造成的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微创手术时间短,可缩短相关组织暴露时间,极大程度地降低切口感染、颅内感染的风险和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李文添等[11]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该研究认为,微创血肿清除术能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虽然本研究方法与上述研究方法存在一定差异,但仍可提示,微创手术在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上有明显作用。微创手术对患者创伤较小,灵活性较高,可根据患者的血肿位置及时地调整进针方向,以便主治医师在手术过程中可快速止血,改善患者的颅内血肿情况,从而降低对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促进患者术后恢复进程。邹朦[12]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NIHSS 评分明显低于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患者,提示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能促进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论与上述研究相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创手术在清除血肿方面效果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分析原因为,微创手术能在CT 下定位血肿位置,更好地掌握患者颅内血肿情况,实施精准引流,进而有效清除血肿[13]。
综上所述,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效果较理想,可提高血肿清除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术后恢复进程,且手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