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霞
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养” 是指学生通过英语学习所形成的气质和修养,如品格修养、中西文化涵养、情感态度、跨文化交际能力、可持续学习的能力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语言教学的人文性也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英语新课标要求将人文素养渗透到英语教学中,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时代的需求。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一、转变课程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初中英语教学作为一种语言教学,也具有语言研习的普适性特征。而语言作为交际的工具,同时也是思维和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蕴含着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不同的情感和价值观。每一种语言都是开启一个新世界的视窗,是该语言所属国家和民族的社会、历史、人文和文化等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外语教学兼具工具性价值和人文价值。然而,长期以来受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的功利主义的影响,我们的英语教学极端偏向于语言的工具性,过分重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和育人功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英语能帮助他们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中外文化差异,丰富思维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提高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標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力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好基础, 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不仅要树立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把语言意识、语言形式意识、修辞意识和跨文化比较意识引入平时的备课环节;积累生动、典型的语料、事例,并能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注意不断挖掘和拓展教材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知识性、人文性、增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内涵,将语言学习与人文教育有节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帮助学生开阔人文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教师要摒弃短视和急功近利的应试主义理念,强调以人为本,树立为了学生长远发展而教的理念。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让学生得 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富于人文气息的氛围,走进 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及兴趣,尊重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合作探究,通过外语学习使学生个人的情感和文化需要得到满足。
二、挖掘教材人文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而蕴含人文教育的教材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初中英语教材内容极其丰富,除了必要的词汇、词组和语法内容外,还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利用教材中隐性的人文材料,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怎样与他人相处等内容。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更深层次地剖析教材、改良教材,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善于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凸显英语教育中的人文特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把语言知识点的讲解与文化素养的内容融合起来,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语言点的时候,能关照其文化含义,促使学生逐步养成语言知识点与人文素养相融合的习惯。
三、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拥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性也随之凸显,但是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和西方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就要求国民提高英语素质,增强文化素养。但是文化素养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全面掌握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基础之上,尤其是在与我国文化背景差异较大的方面,如年龄、就餐、就医、求助等。西方人对女士极为尊重,只要是涉及女士隐私或不愿回答的问题如年龄,他们都不会去问。我们见到熟人打招呼时,经常会问“你吃饭了吗?”这只是一句客套话,并不是真正想问对方是否吃饭,而在西方除非你想请对方吃饭,否则不会这样问。我们在遇到久别重逢的朋友时,经常会说对方发福了,意思是对方生活舒适、无忧无虑,而在英、美人眼里,这样的话是不礼貌的,因为英、美人有健全的医疗保险制度,也有自己的私人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怎样应由医生来判断。在西方当被人称赞时应向对方表示感谢,在我国则不会。又如,在中国文化中,dog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dog却常带褒义,它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被视为家庭的成员,还常比喻人,如a top dog (身居高位的人);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a clever dog (聪明的人);又如,a cat’s paw (猫爪子)。有一则寓言说,猴子怂恿猫从火中取栗,约定分而食之,猫每次捞出一颗,猴子即剥开吃掉,结果猴子受惠,而猫爪在火中灼伤,受人利用而一无所得,在英语中常用“猫爪子”来比喻“被人利用而自己并无所得的人”,如果学生在做阅读理解中,不了解这一文化内涵,就会不知所云,错选答案,如Judas’Kiss(犹大的吻,意指可耻的叛卖);如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之战,意味遭遇到重创和失败,不懂这一典故,对与听力教学或者口语教学都会造成困扰。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观,从而有助于人文素养的形成。
总之,在初中英语课程教学中,语言基本技能与人文素养相融培养是时代对语言学习的基本也是必要的要求。这就要求中学英语教学要不断创新观念,注重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不仅具有语言应用能力,而且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