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转型策略研究

2022-05-09 13:22石滢琪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角色转型转型策略记者

摘要:随着新媒体崛起,记者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媒体时代,记者需要顺应时代潮流,积极进行角色转型。文章分析新形势下记者的角色定位现状,并就新媒体环境下记者的角色转型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记者;角色转型;新媒体时代;转型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145-03

记者这一职业由来已久,记者的职能包括及时发现新闻,并对新闻信息展开调查和核实,同时按照新闻规律,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从而为受众提供反映事实真相的新闻。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记者的角色定位也不尽相同。尤其是近几年,互联网技术不断升级,博客、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蓬勃发展,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受到了挑战甚至颠覆。在此过程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一、记者角色的认知与演变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创始人普利策将记者比作站在船头的、机警的瞭望者,并提出他们要为国家这艘大船保驾护航,及时发现浅滩暗礁,并发出警报[1]。长期以来,公众对记者这一职业有共同的期待:记者应在新闻与大众之间架起一道传播桥梁。而在此过程中,记者也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古往今来,记者的角色形象也随着历史的演变而发生着变化。把握记者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角色,也能帮助我们对今天记者的角色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拥有济世情怀的启蒙者

近代报刊传入时,中国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外敌的入侵、西方思想的传入,让中国人终于开始睁眼看世界,从自我沉醉的大国梦中惊醒。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主张开民智,梁启超认为,中国之所以不能振兴,就是因为国民麻木不仁,只看到自己的私利,对国家的兴亡熟视无睹。因此要革新国民的思想,学习西方的思想以打破传统的束缚。而在这一过程中,报纸对待民众,要像孝子侍奉父母一样有耐心,像老师教育学生一样去引导。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出版报刊的种类陡增。仅1919年,全国就创办了400余种新思潮报刊,报刊的思想启蒙作用达到高潮。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这一时期的报人从思想启蒙着手,反对封建礼教,提倡科学,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

(二)党和政府的宣传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新闻单位是党的宣传机构,记者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宣传者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无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党报的存在就是为了宣传思想言论。中国与西方政党报刊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党性和人民性不可割裂,党以人民的利益为宗旨。无论媒介如何更替、时代如何变迁,媒体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做党和人民的喉舌。

这一时期,“捍卫四项基本原则,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被视为记者的主要职责[2]。符合党和国家政策需要是衡量记者专业度的标尺之一。记者充当着党和政府工作的宣传者的角色。

(三)信息文化的生产者

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将新闻定义为第三产业,确定了新闻的产品属性,记者的身份定位也随之转向文化产业的生产者。20世纪90年代市场化以后的传媒市场化时期,新闻媒体实行双轨制,即“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新闻单位既属于国营事业单位性质,同时又要面对市场竞争,自负盈亏。如今,新闻记者的职业身份逐渐转向信息文化产业的生产者,除了社会责任之外,还要通过新闻报道赢得读者,从而赢得市场。

这一时期的新闻理论中已体现出对记者角色定位的更新和进步。在1997年出版的《新闻职业道德教程》中,记者被定义为十字路口的“社会人”,他们“环顾上下左右,倾听八方来音,汇天下之风云,传递时代信息”[3]。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需求,一大批经济类媒体出现,媒体不可避免地需要加入激烈的市场竞争。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记者在搜集、采访、报道信息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被称为“哨兵”“侦察兵”,新闻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今社会已不再存在信息匮乏的问题,反而出现了信息过剩的现象。公众在纷乱复杂的信息中常常眼花缭乱、失去判断。“人人都是记者”的观念冲击着人们对记者的职业认知。因此,记者的价值更体现在信息的甄别和辨识上,要为公众传递更加真实、准确和可靠的新闻。

二、新媒体时代记者的角色定位现状

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内容和途径。而在此过程中,记者的角色定位也在随之发生着巨变。

(一)作为“把关人”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

新闻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认为,传媒组织在新闻报道中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记者会根据事实本身的新闻价值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媒体风格、传播特点与受众定位等对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写什么、怎么写。

然而,记者的“把关人”角色,在新媒体时代受到了巨大挑战。信息的开放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等特征消解了记者原有的“信息垄断权”。新媒体时代,“把关人”的身份更加多元,论坛的版主、贴吧的吧主、微博微信的用户等都变成了“把关人”。他们不仅可以补充、评价信息,还可以作为“公民记者”,随时将其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网络,甚至不需要经过专业人员的审核。

在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公众的表达权得到了充分释放,但另一方面,普通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媒介素养训练,在判断新闻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也导致了信息泛滥、谣言滋生、以讹传讹等问题的发生,给维护信息秩序和良好的舆论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单纯记录和传播信息已无法满足受众需要

在传统媒体时代,记者掌握着更多的信息资源,同时控制着新闻传播的渠道,因此其宣传作用非常明显。但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化被動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来。对于记者来说,简单、无差异的新闻报道对受众已经没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必须在保障社会利益的同时,兼顾自身的经济效益。因此,记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无冕之王”,而是逐渐转变为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只有通过独家策划,实现媒介运作的差异化,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才能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在联合多种媒体平台的前提下,记者要对新闻生产、加工和传播等各个环节进行创造性的运筹和谋划,挖掘新闻价值,从而获得受众的关注。只有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优质、多元的新闻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得以生存。

(三)传播主流价值观的“意见领袖”角色被削弱

“意见领袖”是媒介信息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记者、专家、学者等公共知识分子参与舆论传播,一方面能够提高媒体、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对于公共舆论也具有较强的正面引导作用,是新闻传播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记者曾经是“意见领袖”中的主力军,能表达民意、监督社会舆论,而近年来这种状态正在发生改变。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公共舆论场正从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电台向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转移,记者的“意见领袖”地位被削弱。另一方面,记者具有多种社会角色和身份,他们是社会公器,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参与者。不同角色的职能或利益有时会发生矛盾,进而影响记者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参与程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记者角色的转型策略

市场化的推进和技术的创新给记者这一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于记者来说,角色转型势在必行。记者要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基础上,时刻关注受众对信息的需求特点和阅读习惯,顺应趋势,打造个性化的媒介产品,从而拓宽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服务受众的新闻产品生产者

在传统媒体时期,信息传播的形式相对单一。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信息同质化现象随之而来,人们对于重复、单一的信息内容失去兴趣。创新、多元的新闻角度变得愈发重要。因此,记者更要在报道深度上做足文章。这就需要记者不断强化自己的深度采访功力,通过扎实的采访能力,挖掘新闻的深层价值,发现第二热点,推动新闻事件成为社会热点。

在提供优质内容的同时,创新的形式和手段也不可或缺。被誉为“传播学之父”的威尔伯·施拉姆曾经提出一个公式:“媒体选择概率(P)=媒体产生的效率(V)/需付出的代价(C)”。也就是说,公众选择某一种媒体的概率等于他可以从媒体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成本的比值。由此可见,优质内容固然重要,但信息传播的渠道、方式等也会影响受众的选择。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依然是内容,但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不仅要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还要在信息加工方式、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如今已進入视觉阅读时代,如何创新手段、升级叙事方式,以新颖的形式让新闻产品更加吸引人,进而引导读者关注内容,实现良好的传播效应和用户体验,是每个记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记者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者,数据分析、视频拍摄和剪辑、优化产品体验等等,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努力拓展这些职业技能。

此外,记者应该重视读者的反馈。过去,读者只能通过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传统方式对新闻报道进行反馈,而在新媒体时代,读者的反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他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和各种媒体客户端等及时向记者反馈。开放的网络环境,也为各方观点提供了交锋和碰撞的平台。记者要去倾听这些声音,认真对待读者的反馈,并快速作出反应,积极吸收和采纳有价值的建议,并及时反映在今后的报道中。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媒体的报道质量,也有助于增强读者对媒体的信任和黏性。

(二)不断求证的新闻把关人

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发生了巨大变化,公众不再只是被动接收信息,他们还扮演着信息发布者的角色。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信息的发布变得越来越便捷,动动手指就可以发布信息。但这些“草根记者”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训练,而且缺乏行业监管,他们所发布的信息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片面性,甚至存在以讹传讹的问题,有很多虚假信息。

对事实进行报道是新闻报道的底线和原则,而某些记者轻信网络,对新闻不加核实便予以采用,导致虚假新闻被进一步传播。这无疑触犯了新闻报道的底线,误导了公众,进而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虽然记者传统的新闻把关人的角色正在被迫弱化,但这一职业始终肩负着社会责任,必须树立把关意识,对信息进行去伪存真。新媒体时代,记者的把关职责,首先体现在政治把关,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其次,要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把关。对于新闻线索记者要多方求证、核实信息来源,切忌发挥想象,凭主观臆断将未经核实的信息加入稿件中。对于虚假新闻,要及时打假,澄清真相,拨乱反正。不仅如此,还要对新闻报道的质量进行把关,凡事不要想当然,多问几个“为什么”,深入调查,将新闻报道的每个细节都在放大镜下仔细研究,力图挖掘事实真相。要力求向公众全面、客观地呈现新闻事实。唯有如此,才能体现记者的专业度和公信力。

(三)一专多能、深耕报道领域的专家

曾经备受推崇的观点认为,记者要当“杂家”。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新闻传播工作的开展,但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如今公众对于一般信息的获取,越来越多地依靠非专业媒体人的力量,如各种搜索引擎、社交平台等等。作为记者,唯有在信息的深度、专业性上有所作为,才能保持竞争力。

首先,记者应该在“多能”的基础上,磨炼自己在某一报道领域的专业度。网络的发达为新闻采访提供了便利,但这些不能代替记者亲身采访获得的一手资料。记者应该在采访过程中更多地进行深入发掘,探索新闻背后的社会意义,而不只是流于表面。今天,传统媒体在争夺新闻第一发布权上与新媒体相比处于劣势,因此更要在报道深度上做文章。这需要记者具有深度报道的能力,开掘出网络热点新闻背后的第二热点。记者不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使自己成为所关注的报道领域的专家,要对新闻进行深度解读,不仅要看到新闻现象,更要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和社会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达成的。

其次,记者应该善于利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便利条件,如大数据。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被数据包围,而数据具有可追踪、可量化等特性,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有利于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四)坚持正确新闻观的舆论引导者

新闻报道要忠实于客观事实,要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和报道。客观报道作为一种有效的报道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不应将其绝对化。

在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记者满足于客观报道,会令报道失去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力量。记者不应仅仅是记录者,更要力图通过分析事实,鲜明地表达立场和观点,从而引导受众。

舆论引导工作与宣传思想工作有所不同。后者以宣传教育为主,过去更强调媒体宣传思想的职能,媒体向公众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群众自觉贯彻党的各项主张。而前者则要对舆论作出回应,并进行主动调整。这就需要有一个观点交流的过程。作为记者,一方面要能够准确把握公众的诉求,获取真实的民意,另一方面要将自己想提供的信息和观点准确、耐心地传递给公众,从而在舆论引导中与之达成共识。

四、结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记者的角色转型势在必行。只有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坚持正确舆论引导的前提下,创新手段、服务受众、对新闻进行不断求证和认真把关、锻造一专多能的专业实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李忠运.媒体,不要忘了底线[J].青年记者,2013(28):42.

[2] 王景送.他有一支犀利的笔:新华日报高级编辑李承邰[J].中国记者,1989(10):7-8.

[3] 陈桂兰.新闻职业道德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8-45.

作者简介 石滢琪,硕士,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角色转型转型策略记者
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转型发展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研究
新时期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探析
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
电视编导与记者的区别
电视新闻记者的编辑意识分析及阐述
从“澎湃新闻”上线的成功看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策略
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转型
大连国际环保展绿色营销的可持续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