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2-05-09 13:22周静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人才培养

摘要:5G时代的到来加快了信息传播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加速了智媒融合发展的脚步,因此探索与时俱进的、实现社会需要和高校紧密结合的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文章对学生群体的特点、社会需求、教学方法的创新等进行研究,从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吸引能力、技术能力五个方面论述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促使技术与主持人相结合,专业发展需要与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关键词: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媒介技术;场景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1-0073-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資助计划“智媒时代下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成果,项目编号:MSJG-2020Q-003

一、智媒时代及其特征

互联网的发展,移动短视频、网络直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媒体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跨界融合逐渐成为信息传播新常态,同时也为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提供了研究和探讨的空间。高贵武教授在第四届中国主持传播论坛中表示,“目前,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智能与媒介融合,为传统播音员和主持人带来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机遇。

伴随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受众尝试从互联网的使用中获得红利。移动短视频的出现,使受众可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保证信息传递的时效性以及趣味性。网络直播的崛起诞生了新兴职业——网络主播,在“人人皆可成主播”“今天你直播了吗”的常态下,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和使用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主播”职业范围从传统的播音员、主持人、评论员、出镜记者和新闻发言人扩展到各类网络主播、B站up主、Vlog博主、KOL、播客主等传播主体。

人工智能和媒介的融合,实现了虚拟主持人的配音播报。2018年3月1日,全国首位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正式上岗,这是全国智媒融合发展的标杆。2019年4月,由讯飞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打造的虚拟记者“通通”正式上岗,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担任采访记者。2019年5月,人民日报社首款人工智能虚拟主播也出现在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AI记者助理机器人“小白”亮相于2019年全国两会,成功复制了白岩松的声音。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为打破人与人交流的时空局限而努力,试图进一步通过先进的技术缩短信息传收双方的心理距离和情感距离,努力营造全通道式的人际交流状态,从而实现“面对面”和“在现场”的传播。

在新技术和媒介不断结合的背景下,传统的播音与主持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变,不断创新,注重人才培养核心力量的建设,围绕核心力量迎接每次技术升级。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者要在课程体系中掌握好要以多大比例关注技术,多大比例关注媒介内容以及多大比例关注“新变化”,促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保持对专业的敬畏,保持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不断学习、不断吸收,以培养出现场把控能力、新闻直播互动能力、多媒体应用能力以及人格化传播能力相融合的复合型人才[1]。

二、智媒时代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处于边界融合的智媒时代,中国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集中在00后,该群体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以及面对的社会环境和专业需求与过去有了较大的不同和改变。00后学生群体的显著特征为对“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探知欲,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抱有热情,面对不断发展和融合的媒体环境以及学生群体的特点,我们应该对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进行更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

(一)实践能力:复合专业能力的培养

针对传统媒体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时,教学目标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吐字发音、新闻播报、朗读稿件和语言表达等基础性专业能力。智媒时代,媒体结构发生变化,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对从业者专业能力的要求也由单一性向多维性转变,需要加强对复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年主持人大赛中明确提出,选手的复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考核新标准,因此,增设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对象提升复合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考量,举办专业化和知名度高的比赛,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锻炼“采编播写”于一体的综合能力。

在“流量为王”的智媒环境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直播,锻炼在直播中把控节奏、设置内容和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专业教师应该结合培养对象的兴趣,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例如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鼓励其参加“优酷体育杯”的高等院校体育解说比赛。热爱美妆的女生,鼓励其创建美妆公众号或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好物推荐,提升个人视频拍摄、内容设置、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喜欢不同声音的学生,鼓励其参加一年一度的大学生配音大赛或参与纪录片和短视频的配音,推动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通过专业理论和比赛实践的双重结合,着重提高培养对象的复合型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积极从实践中汲取营养,有所收获,最终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思维能力: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

好的思维包括四大要素,一是角度,二是深度,三是清晰度,四是灵敏度。主持人思维的角度强调个性而易认同,新颖而不古怪,深度则要求既要了解现象,又能透析本质[2]。根据四大要素,需要对学生的清晰度和灵敏度加强培养,通过实践活动的,不断训练学生看待问题的能力。

独立思考和思辨创新能力是一个人整体实力的体现。在节目中,主持人的独立思考和学习能力关乎信息传播水平,决定着主持人的主持风格、观点表述。这就要求信息传播和节目主持者要勤于思考,摆脱模式化主持方式,善于创新,从多维角度看待问题。善于运用发散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培养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思维能力。

如今,高等院校的培养对象多为00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对信息的抓取处于表层,缺乏深度思考。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深入挖掘信息,注重新闻细节。例如现场报道课程中,要培养学生对新闻信息的敏感度和抓捕新闻细节的能力,用细节打动受众,引发情感,形成有自身风格的评论,推进节目深入发展,展示节目品质。

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养成深入学习和研究的习惯,为个人综合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例如,后期制作剪辑课程中,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视频剪辑和制作的能力,但是业界缺乏的是具有创新意识和个性风格的节目包装设计者。教学期间,需要不断鼓励学生形成再学习的习惯,利用网络知识平台以及学校设备,提高自身对节目设计的审美、创新能力,尽力提升节目制作水平,满足业界需求,应对人才竞争的压力。

思维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幫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实力和竞争力的同时也能帮助其拓展浅层内容,挖掘深度信息,推进节目发展,同时提高学生自身整体实力。因此,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三)知识能力:知识学习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在国际社会不断提高,受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影响,媒体须对中国形象进行宣传报道,要发出真实且有力量的中国声音,由此对主持人的整体实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主持人不仅可以站在中国舞台报道,也要承担起在国际舞台为中国发声的重任,因此需要制定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积累丰富的学识作为支撑,形成深厚的文化知识储备,涵盖第二语言的训练和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能力,开阔思维,规避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片面性,加强知识的关联,阐述出更具高度和深度的新闻信息。

2019年全国主持人大赛中,选手邹韵获得新闻类一等奖,从邹韵在比赛现场对问题的阐述和解读中可以发现,这位具有四年驻外经历的记者,观点独特,剖析和报道的内容都带有国际视角,体现出思想和思维的高度,故而能得到受众和业界专家的认可。

高等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知识学习和融合的能力,加强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训练学生的思维。学校在学生培养中可以细分培养方向,比如双语播音、人工智能虚拟主播、直播、新闻、综艺、解说等不同方向,培养部分学生深耕一个分支。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深耕两到三个分支,结合基础专业知识,分支间相互结合,实现融会贯通,由此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中国传媒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四)吸引能力:人格化魅力的培养

主持人作为节目和受众沟通的桥梁和信息传播的主体,要尽可能建立与受众情感交流的桥梁,展现个人魅力,吸引受众,充分发挥个人优势,感受受众的需要和内心感受,引发受众与节目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共情的力量,展现人格化传播的感染力和引导力。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意塑造学生的人格化魅力,激发学生打造个人风格,提高主持的温度,同时也要激发所传播内容的情感,形成具有感染力的节目形式。与此同时,指导学生对于情感的表达应该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用真情实感面对受众,不拘泥于表层或过度夸张的情绪表达,做到适度的感同身受,杜绝“夸张化”表演,让受众充分感受到传播中的情感温度和主持人的真诚,控制好与受众交流、互动的节奏。

针对访谈节目的训练环节,教师需要不断激发学生形成个人的表达方式,塑造个性化风格,通过真诚的表达和交流,保证节目内容的有效传播,避免主持人与嘉宾之间仅在表层交流,缺乏情感沟通,同时也要避免情感过度,导致节目信息内容的传播受到损失。鼓励学生在主持或访谈节目中,通过自身独有的风格将情感展现出来,把控好节奏,吸引受众,呈现带有主持人独特魅力的品质节目。

(五)技术能力:后期制作能力的培养

得益于技术的应用,传媒行业的发展得到了突破。经历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在智媒时代的背景下,新兴技术的应用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例如5G技术的普及,让“人人皆可直播”成为现实。新技术的发展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减少信息制作的时间和成本,强化主播或主持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等,这也要求主持人要充分了解新技术的特点和作用,同时积极应用新技术,使新技术为主持服务,为节目形式和节目内容增添色彩。

主持是技术,而人是内容[3]。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等院校应该重视新技术和后期制作技术对学生培养的实用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加后期剪辑课程的课时以及确保授课内容的实操性和实用性,充分提高学生的剪辑能力,使其成为“采编播写”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时刻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并融入自身教学中,以开阔培养对象的眼界。例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传媒行业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虚拟主播,虚拟主播的出现吸引了受众的关注。通过技术赋能,主持人和虚拟主播互相配合,营造了全新模式的主持样态,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由撒贝宁主持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中,主持人和虚拟主播相互配合,一问一答,展现了节目的“新面貌”,得到业界认可。

在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节目形式和传播内容,展现节目品质,实现技术与人的完美融合。

三、结语

面对不断发展的技术,高等院校在智媒时代的背景下,对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要不断更新,不仅要注重对新技术的学习、研究、应用,还要关注从事主持和信息传播活动的人,对人才的培养应该重点关注“培养对象”,利用新技术更好地为人和节目服务。智媒时代的主持传播活动需要依靠大量实践活动提高培养对象的专业水平,同时实现思维能力、知识能力、吸引能力、技术能力共同培养和提升,而并非单纯对专业技巧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加强训练自身思维,提高知识的再学习能力和个人魅力,以应对外部环境发展带来的压力和更高要求。注重自身思维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适度表达、知识逻辑的再学习、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形成自身独特风格,最终增强自身实力,以积极应对未来的就业环境。

目前,高等院校培养对象大多是00后,该群体自信且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对新技术的运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探索欲,结合该群体的生长环境,在专业培养中应该探索与之契合的教学培养模式。创新传统媒体的培养方式,更新专业基本功和核心课程的训练、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夯实基础,同时也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将课程设置得更加精细,分成不同的方向供学生选修、深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知识储备、人格魅力、技术应用,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应对行业的高标准要求。

参考文献:

[1] 何丹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正式启动,符合素质、实战能力成考核新标准[EB/OL].央视网,http://1118. cctv.com/2019/06/10/ARTIAVOok3KsnFnptParltfM190610.shtml,2019-06-10.

[2] 翁如.主持人思维训练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6.

[3] 高贵武,薛翔.融媒体时代节目主持人的专业面向:兼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的启示[J].新闻与写作,2020(2):91-95.

作者简介 周静,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人才培养
智媒时代主流媒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态圈
后移动互联时代走向智能媒体的广播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