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玮 庞晶晶
摘要:杖头木偶戏是中华民间戏剧中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粤西杖头木偶戏极具传统韵味,多演历史剧目、风俗民生、人情悲欢离合等故事。廉江市石城镇飞鼠田村李世木偶班作为粤西杖头木偶戏戏班一员,其剧本类型主要有历史传说剧、爱情婚姻剧。剧本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在形制、人物、语言等方面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特征,体现出粤西杖头木偶戏剧本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粤西杖头木偶戏 廉江 李世木偶班 剧本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152-03
杖头木偶戏是中华梨园中独树一帜的文化珍宝,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是活跃在戏曲艺人方寸掌间的独特艺术。粤西杖头木偶戏经历了单人木偶班、中型木偶班、大型木偶班等三个阶段,目前主要分布在高州、茂名、吴川、电白、廉江和化州等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杖头木偶戏的足迹遍及粤西,上达北京,下至港澳台、甚至远涉大洋彼岸,到罗马尼亚、美国等地进行演出交流。关于粤西杖头木偶戏剧本,总体留存现况不佳,不少杖头木偶戏只见剧目,不见剧本,仅凭艺人相互之间口授意传。
李世木偶班原名石城木偶班,最初成立于清朝末年。民国时期戏班受当地名门望族的青睐,繁盛一时。后期受战乱及文革影响,发展一度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改名李世木偶班才重回当地百姓视野。目前戏班隶属廉江市飞鼠田村杖头木偶戏艺术团。该木偶班在当地谋生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在粤西杖头木偶戏戏班中很有代表性。李世木偶班祖师爷叶盛斋乃第一代传人,第二代传人为黄达盛,第三代传人为罗美英和罗美芳。目前戏班成员主要有第四代传人林秀云,及其徒弟杨伟芳、凌爱群、刘月英。据林秀云师傅回忆,20世纪50年代之前,戏班仍留存二十余部纸质剧本,因时代变迁,加之未受到重视,现仅存九本纸质剧本,即《梁山伯与祝英台》《重台别》《薛平贵与王宝钏》《王宝钏跑坡》《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辕门斩子》《大贺寿》《二十四孝》《高文举》,其余皆以口授意传的方式留存。九本纸质剧本中,老剧本《重台别》由第一代传下,纸张早已残破不堪,经师傅抄写才得以完整保存。其余纸质剧本多由二代传人编纂,二代原剧本多遗失,仅剩重印的八本。因此,木偶班现有纸质剧本九本,除《重台别》外,其他皆为重印本。李世木偶班的剧本分两种形式,即正戏和散段。正戏,即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剧本;散段则为节选本,演出时艺人除按剧本演唱留存的节选内容外,其余情节由艺人即兴发挥。其中,《王宝钏跑坡》《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辕门斩子》《大贺寿》《二十四孝》为散段。李世木偶班的杖头木偶戏剧本大多套制冗长,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与粤西地区其他杖头木偶戏剧本如出一辙,如《重台别》《二十四孝》《高文举》等剧目,剧本内容与化州、高州、安铺等地相应的杖头木偶戏剧本无异。
一、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类型
李世木偶班现存九本纸质杖头木偶戏剧本,均由木偶班传承人林秀云师傅保管,其他纸质剧本早已在20世纪80年代前遗失。李世木偶班剧本皆不外传,为了保持剧团的特色,旧时剧本的原版内容被保留下来。
一是历史传说剧。古今百戏,句句不离正史。据林秀云师傅回忆,杖头木偶戏的历史传说剧又可称为历史正剧或历史正传,李世木偶班的历史传说剧专门讲述家喻户晓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传说,例如《王宝钏跑坡》《辕门斩子》。这些剧目或改编自历史小说,或取自中国传统戏曲剧目,或摘取野史传说资料杜撰成戏。历史传说剧作为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的主要类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够将大篇幅的历史故事简化成生动浅显的戏剧,让文化程度有限的民众也能近距离接触历史,了解历史。
二是爱情婚姻剧。从古到今,爱情婚姻剧是戏剧表演中的重頭戏。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中亦不乏爱情题材,有很多讲述古代及当地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例如《重台别》《梁山伯与祝英台》《薛平贵与王宝钏》《高文举》《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等。李世木偶班的爱情婚姻戏多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改编了双双化蝶的悲剧结果,转化成梁山伯死后魂魄下游十王殿,经历勾魂相遇、坛场分别、阎王审判、还阳配合后,二人阳间重逢,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个大团圆结局。
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类型主要是历史传说剧与爱情婚姻剧,且两种类型的剧本往往以善恶终有报为警钟,敲醒被贪、嗔、痴、欲蒙蔽的世人。千禧年后,李世木偶班在传统剧本的内容上做改动,针对传统道德伦理观方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人们传达剧本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明智受众,启迪智慧,达到教育人心的目的。例如《二十四孝》是杖头木偶戏剧本弘扬优秀道德的经典剧目,通过讲述古代二十四位孝子行孝感天动地的故事,成为民间劝孝典范。
另外,剧本还包含少量神仙剧,讲述神仙下凡点化沉浮在困苦之海的有缘人。例如《大贺寿》是《天仙配》后传,讲七仙女喜获麟儿,众神仙姐妹下界祝贺的故事。神仙剧在李世木偶班的占比不多,但也为人们的朴素生活平添一分趣味。
二、李世木偶班剧本的艺术特征
(一)剧本形制
李世木偶班剧本在形制上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剧本的首页为目录,剧本一般为一本两卷或一本四卷,戏份均衡分布。一本四卷的剧本因时代需要,后期一般删减成一本两卷或直接被弃用。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上卷有十四回,下卷则有十五回。整本戏戏量宏大,内容充实,一本戏可以从傍晚六点唱到深夜十一点。首页还包含一个小序,简述故事大概:“这是流传在我国各地的一个古老的民间爱情故事,梁祝二人相识相爱却遭家人反对,梁因此吞情书而死,后英台出嫁下轿祭奠梁山伯窜坟而死,二人地府相遇,得阎王相助还阳团圆,作者歌颂二人反抗封建包办、追求婚姻自由的坚强意志。”且每一节戏前备注一个小标题,简洁鲜明,点出接下来节段发生的故事中心。
剧本会用括号标注行当及出场形象,如旦唱、生白、武生出等字眼,出场的人物角色对应的木偶虽没明确写出,但做戏师傅心中自有一套早已背得滚瓜烂熟的操作规则。剧本还会备注部分打斗戏场面的阵势安排,如附页中描述,“旦出,武出,呈八字或V字行列排开”,显得排面气势恢宏,旦角人物形象英勇威武。在个别剧目中,如《薛平贵与王宝钏》一段要用到粤剧唱法,选段附近就会用括号备注“快板、中板、七字清”等字眼,这三类皆是粤剧唱腔。另外,还会在恰当位置标上具体音调符号。
从出场设置来看,剧本附页里还会详细点明杖头木偶戏演出时的各项布置。例如“采竹子搭棚,高约三米,呈四方状,挂幕布,台前敞开,箱橱置于中间,隔开台前台后。台后竹梁插竖起粗铁枝安插木偶,箱橱为界挂幕布遮挡,右出将,左入相,戏牌挂观众席正对的左侧。”特定而简洁的出场设置,在剧本中皆有标注,方便人们了解出场人物,加深对剧本所述故事的理解。
(二)人物设置
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里的角色众多,主要行当有红脸、白脸、黑脸、花脸、红鼻和白鼻。红脸主要角色定位以武将居多,如关羽、赵子龙、岳飞等。白脸的角色有正旦(皇宫妃嫔、大家闺秀)、小生(状元郎、读书郎)、武生(用来装神替的皇帝、乡绅、师爷、财主佬)、丫鬟(宫女、红娘)、散发(寡妇、疯婆娘、乞丐婆子、番豆婆)、副杂。黑脸则充当正义角色。花脸主要扮演番邦角色和神替角色。红鼻和白鼻代表的多是偷鸡摸狗、狡猾奸诈、诡计多端、伶牙利嘴的角色。
李世木偶班剧本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品质鲜明,比如有的刚正不阿、威猛正义,有的聪慧伶俐、德才兼备。例如剧本《重台别》中,两位才子佳人德才兼备的形象深入人心。《重台别》讲述了唐代才子梅良玉与大家闺秀陈杏元二人以诗词定情,结为姻亲,后遭奸人暗算,陈杏元被迫出塞和番,梅良玉与陈杏元盟誓告别的故事。“我父一见心中恶,告老辞官回扬州,一路上观山玩水流连诗和酒,名山古刹滴遨游大宏宝殿相邂逅,见郎君手捧香茶面含羞,见郎君谈吐不俗雅人秀,我父才把你收留”,描述了梅良玉德才兼备之品质,温温公子之形象。
(三)语言特色
1.以廉江白话为主,俗语为辅
李世木偶班的表演以廉江白话为主,一音押全戏,韵律上保留抑扬顿挫的音调风格。由于廉江白话与粤方言具有一定差异,从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唱腔。廉江白话至今仍保留着大量古音,词汇丰富,俗语生动。例如,在称谓用语方面,廉江白话称丈夫为夫郎或夫娘公,称妻子为夫娘婆,外祖父为姐公,外祖母为姐婆,婴儿为虾仔。以《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为例,其中一段:“谢过了,万岁爷。抽身观看,为什么不见奴地夫郎?”“抽身”意为转身,“夫郎”意为丈夫。又如《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中:“皇天做事不公当,亏了黄门一炉香。”“不公当”即不公道、不公平之意。“这一陈,激得我魂飞不在。”“激”即为“气”,廉江话中的生气只需一个“激”字便能将内心的五味杂陈形容到位。
2.夹杂少量民间谚语、骂戏、民歌
廉江民间谚语丰富,多来源于本地人的日常生活。例如传统谚语:“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皇天做事不公当,亏了黄门一炉香……”李世木偶班的杖头木偶戏剧本中谚语的使用更是妙趣横生。其中《王宝钏杀四门问情由》一段:“皇天做事不公当,亏了黄门一炉香。”意为皇天不公平,亏待了王宝钏。剧本记载的谚语大体上与中国传统谚语无差,在继承中国传统谚语的基础上,它添加了许多本地方言的句末语气词,例如:呀、喂、嘢、嗲、啰、咯、嗳等。例如《王宝钏跑坡》回窑段:“那我夫呢?食粮啰!”《王宝钏与薛平贵》中:“我文文攒成十,十十攒成百。所以我有钱生借,你都无钱赔马咯。”“文文攒成十,十十攒成百”一般形容人有节俭品质。还有结合实际情况对一些传统谚语进行改造,多改成骂戏、爆肚戏,一般杖头木偶戏中出现的人物对骂的戏份,或夹杂粗俗话的戏份,都可称为骂戏。爆肚戏则不然,它没有固定唱白和剧本,一般只有提纲,甚至有的连提纲也省略了,直接由艺人即兴添加。例如《辕门斩子》一段爆肚戏:“马屎忽都有功,无话讲情就连放个屁都难。要斩你个红番爵头,又要斩我个黑水龙头。”这种即兴演出方式令观众高呼喝彩。
李世木偶班的剧本不仅夹杂传统谚语,还包含了少量民歌、山歌句子,如当地民歌《团团转》一般出现在即兴戏,唱作“团团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哥担柴上街卖,阿婆在家绣花鞋,花鞋靓换纸钱。”其次,还夹杂少量咸水歌和情歌内容,例如《重台别》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母女咸水歌对唱:“妹诶,大海护船望月光,家中无米望稻熟。哥诶,有水护船无水食。”除传统谚语、民歌、山歌外,还包含少量吟诗作对的句子。最常见的才子佳人模式的杖头木偶戏剧本,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中书童与梁山伯吟诗作对:“有时快活有时愁,春耕秋种田上走。”无论是传统谚语,还是民歌、山歌、吟诗作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世木偶班杖头木偶戏剧本内容丰富、用语浅显、雅俗共赏的特点。
综上所述,李世木偶班的杖头木偶戏剧本流传已久,内涵丰富。历史传说剧着重历史评说,展示历史风貌下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品质;爱情婚姻剧则抒怀传情,体现民众感情生活的爱恨情仇,传递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愿景。李世木偶班的劇本往往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以道德事理劝导世人,在内容上贴近百姓生活,在剧本形制、人物设置、语言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经过历史长河的锤炼,粤西杖头木偶戏至今仍未淡出百姓日常生活,但其剧本总体留存现况不佳,面对当前纸质剧本缺失的困境,及时抢救、整理剧本已经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颜培金,傅璇琮.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木偶戏[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2.
[2]易云.广东的木偶戏和皮影戏[J].广东艺术,1997(02):35-42.
[3]刘宪.邵东杖头木偶戏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廉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廉江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5]何小华.桂平杖头木偶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福建茶叶,2019(1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