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泉
摘要:民族音乐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的鲜明特征,不仅蕴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同时还是中国音乐艺术的重要载体,展现出我国多样化的音乐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作曲技术理论而言,它在帮助创作者深刻了解民族音乐内涵的同时,还能达到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和发掘民族音乐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目的。民族音乐在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增强了音乐创作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提升音乐创作质量,为推进民族音乐向前发展、创新与传承提供强大动力。
关键词:民族音乐 作曲技术理论 作曲技术 应用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16-04
民族音乐充满着民族文化气息,充分展现出各民族的性格特征、人文地貌、风俗习惯等,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音乐内涵,与各民族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映射。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程,民族音乐拥有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性等特征,贯穿整个中华历史。对于民族音乐的起源,从民族音乐中可以直观地发现民族的生活实践与民族文化,各民族将自身民族元素融入到他们的音乐中,展现出自己的民族风貌与民族特色,最终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独具自己民族特色的音乐。如今的民族音乐也在各民族之间频繁的交流与沟通中不断发展,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特色、生活习性以及地域特点,趋向于多元化。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音乐也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不仅蕴藏着珍贵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还承载着民族的特色与民族的情感,体现出中华民族强大的音乐文化底蕴,在我国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音乐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此外,在民族音乐向前发展中,也离不开作曲技术理论的运用。作曲技术理论的完整性与成熟性直接影响到民族音乐的创作质量,所以,作曲技术理论与民族音乐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相成就。因此,要想真正了解和研究民族音乐,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创作背景与民族文化,另一方面要深入研究民族音乐背后的完整的作曲技术理论,并深刻把握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作用与应用,最终达到对民族音乐的真正理解,推动我国民族音乐的稳步向前发展。
一、我国民族音乐的来源
民族音乐是一种蕴藏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与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民间音乐,表演者可以使用人声演唱及传统乐器进行合奏或独奏来表现乐曲,以突出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我国的民族音乐是基于中华民族而言的,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思维惯性、地域特色、精神风貌等的中华民族音乐。民族音乐囊括了传统音乐、汉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等类型音乐,范围宽广;种类繁多且体裁多样,从民间歌曲到民间器乐、从戏曲音乐到说唱音乐等,不同的音乐又囊括了多种体裁与形式。
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数千年以来,历经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如今呈现出一片繁荣之态。而追溯民族音乐繁荣昌盛的鼎盛时代,较早展现于西周时期,这一时期就出现了庞大的宫廷乐队,当时的人们使用琴、瑟、笙等乐器演奏音乐,曲风悠扬、韵味独特、情感高尚。民族音乐产生以来,不乏经典传世之作,其中最为经典且流传至今的乐曲就有《流水》《高山》等[1]。即使到了现代,这些代表性乐曲仍不失寓意反添魅力,引无数民族音乐爱好者追捧崇拜,在我国音乐艺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其表现形式愈发多样,逐渐出现琵琶乐、鼓吹乐等,丰富和增加了民族乐器的多样化与复杂化,使得演奏水平也在逐步提升。纵观我国民族音乐的来源,可以发现不同的来源方式:首先是交流融合。历史的滚滚长河,是中华民族奋力向前发展的实证。从古至今的快速发展,使得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愈发频繁,从而出现了音乐艺术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并在不断发展中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吸收逐渐加快,最终形成独具特色、复杂多样的民族音乐;其次是中原音乐的发展。中原音乐主要起源于黄河流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在中国民族音乐起源中占有重要地位。最后中国民族音乐起源也包括四域音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间歌舞、民间乐器是四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我国民族音乐的起源方式多种多样,蕴含着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民族音乐向前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二、民族音乐作曲技术理论的体现形式
音乐作曲技术理论对民族音乐创作有着重要影响,一首民族音乐乐曲要想曲风动听、动人心弦、获得听众的赞赏与喜爱,表演者就必须掌握作曲技术理论并达到对技术理论的合理运用。总的来说,民族音乐作曲技术主要体现在和声、复调、曲式以及配器四个方面。
(一)和声
和声是音乐创作中多声部结合的基础,是音乐表现的基本内容。从物理角度说,就是超过一定频率的声音组合;从乐器角度来说,是在不同的和弦搭配最终形成不同的音乐[2]。和声的处理对民族音乐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表现音乐内容、实现对声部的不同组合,还可以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音乐。
(二)复调
复调是不同相对独立旋律有机结合的一种多声部音乐,是一种采用对位法进行曲调创作的艺术形式,有两种展示形态方法,一种是在同一旋律的基础上存在时间间隔性质的模仿,称为模仿复调;另一种是旋律不同但可以通过相同时间点进行融合,突出比较特点的复调。通过复调可以实现对相同基础上的两段及以上的声部间有效融合,使得声部之间有所联系,不再是单独的个体。可见,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合理运用复调可以增加乐曲中主观意识表现的准确度,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性与感染力,突出声部特点,帮助听众感受声部间不同层次旋律相互结合的音响魅力和艺术形象。
(三)曲式
曲式是包含诸如和声、调性等在内的多种音乐要素的一种结构,是为音乐作品编制的具有邏辑性的结构框架或章法,是音乐作品创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民族音乐的曲式涵盖了时间和空间上的结构,其也需要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分别是对比、重复、变奏。通常,表演者在音乐中想要重点突出情绪、节奏、以及旋律等冲突时,一般会采用前后对比的方法,这使民族音乐的表达效果更上一层楼,吸引听众的注意力;民族音乐具有结构对称性的特点,因此,表演者一般采用重复的方式来进行,在增强音乐表达效果的同时升华民族音乐内涵和精神,激发听者产生情感共鸣;变奏可以有效改变、装饰原有音乐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现同一主题,以便于更好地实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配器
配器是用乐器编配的技法将音乐声部与乐器进行配合,从而有助于音乐演奏效果的提升。表演者在演奏民族音乐时,涉及到多种传统民族乐器,而通过配置各乐器与声部间的有效结合,在增强音乐表现力的同时可以让听者感受到强烈的音乐表达效果,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此外,配器的作用在于平衡多种音乐要素,如音色、力度等,达到对音乐的有效协调,实现音乐内涵的升华以及建立好的音乐形象。总之,配器在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理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作曲技术理论应用于民族音乐所存在的问题
(一)和声技术与时代音乐相悖
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和声是其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运用和声技术的能力对音乐创作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音乐老师在教授学生和声时,忽视了和声的真正内涵,常常只重视学生做好自己的和声作业,从而使和声慢慢走向单一化、固有化的机械式教学,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感受音乐的思维逻辑,不利于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发展[3]。此外,在日渐单一的、固化的模式下学习,针对和声技法繁复枯燥的旋律后,学生的音乐兴趣大大减少,并逐渐失去学习欲望,这不仅影响了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与发展,也不利于民族音乐的向前发展。
(二)混淆配器法与乐器法
配器法与乐器法虽说有一定联系单不可一概而论。乐器法一般指每种乐器演奏方面的特点,如音域、音色、音质及自身的演奏技法等;而配器法则侧重于乐器的编配及各乐器直接的组合,通过乐器编配的手法,使各乐器有效组合后充分发挥乐曲强大的感染力。在实际的运用中,学习者很容易在二者概念上混淆,使得在学习乐器法和配器法时困惑丛生,无法真正理解配器法的深刻内涵,甚至会错位理解管弦乐队和乐器演奏技术,这无形之中对民族音乐创作水平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过于重视复调技术理论
复调有对比、模仿、扩大、紧缩、卡农以及赋格等多种表现形式,在民族音乐创作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现代的民族音乐学习中,学习者由于过度重视理论,从而产生对复调中多声思维独立部分的忽视现象,这使得学习者难以真正且充分了解音乐的本质,从而导致音乐创作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4]。此外,对于学校里的民族音乐课堂,由于课时少、课业繁重,使得音乐教学时间不够,老师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从而使多声部音乐教学没有达到有效发挥,学习者没有深刻理解多声部音乐中囊括的各种音乐元素,极大地阻碍了学习者创作效率的提升与创作水平的增强。因此,应做到对复调技术理论的适度重视,将复调技术理论应用于音乐实践,感受音乐的真正内涵,促进民族音乐创作水平的大幅提升,助力民族音乐向前发展。
四、作曲技术在民族音乐中的具体应用
(一)和声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不仅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表达着“和”的思想,“和”是民族音乐所有标准中最基本的标准。在进行创作民族音乐时,确保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和谐一致是和声技术应用的第一要求。众所周知,以宫、商、角、徽、羽为正音的五声性民族调式是大多数民族音乐的主要构成[5],五声又可以各自组成按照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五个调式类别的音阶,而其之间所存在的顺次相生的关系、平衡的关系恰好是“和”的完美体现。由此看出,平衡是和声技术理论应用于民族音乐创作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它重视声部与声部之间的平和通畅,往往给听者较好的平衡之感。为了在音乐创作中达到平衡之感,这要求创作者从微观角度出发,把一部乐曲看作是由许多不同部分组成的一个平衡单位,而这些相对独立部分中的音阶都必须依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乐曲整体与各部分之间都有相应的平衡点,但平衡点的位置无法固定,可能再靠近某个音的部位,可能恰好落在某个音上,可能在两个音之间。总之,创作者要先找到乐曲中的整体平衡点,再寻找各部分之间的相对平衡点。因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不管是单一形式和弦运用还是复合形式和弦的应用都对创作者提出首先找到平衡点位置这一要求[6]。此外,民族旋律是民族音乐的重要内容,而民族旋律的创作要求创作者在“和”的思维中应用和声。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民族音乐,如《十面埋伏》《高山流水》《彝族舞曲》等等就是创作者在民族和声的思维下应用和声创作出的。对于民族和声思维的形成,创作者应该从那五个音阶着手,通过思考分析五个音阶所蕴藏的不同功能和色彩,从而达到对音的内涵的真正理解,逐渐培养和声思维。如,在认真思考五个音阶时,创作者可以发现“純五度音程”,即每一个“主音”上方五度的地方所形成的;还可以发现五声都可以构成支柱音等。民族和声思维的养成还可以通过学习和聆听名家的音乐作品。另外还可以专门系统学习中国的民族和声体系的相关内容提升自身对民族和声的理解,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著名作曲家在音乐中对和声的应用,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进行改正,逐渐达到对我国民族和声思维的培养。
(二)曲式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民族音乐的曲式在古代和现代呈现结构不同。古时的曲式呈现出曲牌结构和板腔结构,就曲牌结构来说,主要有单排体、变奏体、套曲体以及联曲体等。对于单排体,则是由一个曲牌所构成的曲式,也是最初的曲式;变奏体则是由一个曲牌在经历变奏手法后又不断发展最终形成新的曲式;套曲体与西方音乐中奏鸣曲式有异曲同工之境,都拥有十分庞大且复杂的曲式;而联曲体则是通过许多曲牌相连而组成套装的曲式。但现代的民族音乐曲式直接是曲式结构方式,比如有一部曲式、单多部曲式、变奏曲式以及套曲曲式等等。根据各种曲式结构在民族音乐中从古至今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它们都有一个核心宗旨——统一性。因此,创作者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应用曲式时,必须在完全清楚、了解音乐结构的背景下,根据音乐结构选取符合创作章法的最佳曲式。不同类型的民族音乐创作有不同的曲式选择,比如,在小型民族音乐创作中一般会选取单一部曲式结构、单二部曲式结构、单三部曲式结构以及复三部曲式结构等;而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奏鸣曲式、套曲曲式等一般多用于大型民族音乐创作中。总之,曲式的应用应追求结构整齐、和谐统一原则。
(三)复调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将复调恰当地应用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可以增强其艺术感染力。从复调类型来看,民族音乐复调包含模仿式复调、支声式复调、对比式复调、综合式复调等。具体来说,模仿式复调侧重于不同声部处出现相同旋律的先后时间,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根据民族音乐所表达的形象去选择自由模仿方式或者严格模仿方式;支声式复调则是一个主要曲调和与这个主要复调的支聲旋律构成;对比式复调具有将不同旋律进行比较而后不断结合发展的特点,创作者在民族音乐中使用这种复调时,不仅需要特别突出声部,还必须关注对位线的色彩性;而对于综合式复调,它是对比式复调与模仿式复调等相结合后发展的一种复调写作方式,它的应用则要求创作者清楚明确地知道两个复调模式之间的主体地位,分清主导作用与辅助作用[7]。由此可见,民族音乐中的复调丰富且多样,不仅从侧面烘托出民族音乐的多彩性,还映射出人们在音乐审美方面的多样性。因此,为增添民族音乐的丰富多样性与艺术感染力,创作者在使用复调技术的时候不应局限于一种复调的使用,而应采用多种复调相结合的方式,让作品给听者带来听觉盛宴的同时还能从其中感受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有利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创作者应明白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复调的应用必须遵循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相对独立但又充满和谐统一的原则,只有清楚的掌握复调应用规则,才能把更好的提升音乐创作的质量,提升创作者自身水平。
(四)配器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
在民族音乐创作中,配器的使用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配器强调各种乐器之间的有效组合以最大发挥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好的配器能赋予民族音乐明艳动人的色彩,极大地增强了民族音乐的表现力。在民族音乐创作中使用配器技术之前,要求创作者对乐曲作品中所含有的线性思维进行精准把握,了解线性思维下每个旋律的表达情况,然后选择适合作品的配器织体[8]。同时,为了保证每个乐器在音乐实际创作中发挥出最佳功效,创作者必须在了解乐器音色特点的基础上组合不同乐器之间的音色,以找到适合的最佳的音色组合。而在乐器的选择上,毋庸置疑,中国传统乐器如笙、箫、瑟、琴、琵琶、二胡等不仅能体现独居特色的民族风格,还能向外界传达中古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外国乐器所无法比较与替代的。我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且音色各异、特色鲜明,常采用四种手法,分别是拉弦、弹拨、吹管与打击,这四种手法的巧妙应用,使乐器音色组合更佳的同时也增添了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创作者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使用配器时,应多从传统民族乐器的运用上做文章,较大化地突出民族音乐的地域性与民族性,这样有助于民族乐器发挥出最佳音色,提升民族音乐听觉效果,传递民族声音,引起听者产生共鸣之感。此外,创作者在进行乐器配器时,创作思维不应局限于本民族和非本民族的,应该抓住配器重点,从大局着手,重点关注不同乐器音色组合时的最佳效果,让配器技术在民族音乐创作中发挥最大效用。总之,创作者在音乐创作中应用配器技术时,应牢牢把握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以及组合时所展现的音色效果,提升音乐创作水平,让配器技术更好地帮助民族音乐发展。
五、结语
作曲技术理论的发展,对民族音乐创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创作也能反过来丰富和发展作曲技术理论的大厦。总之,合理有效地将作曲技术理论运用于民族音乐创作中,通过民族特色音乐元素的运用,能够从另一个侧面继承和发扬我国各民族的民间音乐,从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创作作品的传播中,也能进一步增强创作者和聆听者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于静.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创作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大观,2021(20):23-24.
[2]刘岩.刍议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策略[J].艺术评鉴,2017(22):51-52.
[3]强久旺青.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的分析思考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1(07):133-134.
[4]杨一伦,杨婧轩.浅析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音乐中的应用[J].黄河之声,2020(04):170.
[5]王瑗瑗.浅谈民族音乐的作曲技术[J].北方音乐,2020(16):40-41.
[6]戎涓仁.浅谈民族音乐中和声与复调作曲技术的应用[J].艺术大观,2020(23):18-19.
[7]李娟.关于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研究[J].北方音乐,2016(23):13.
[8]吴大宽.民族音乐中的作曲技术理论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