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仲煊
摘要:明代是肖像画发展过程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的阶段,对后世肖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从人物肖像画的界定出发,探讨肖像画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专一性等属性,结合明代肖像画发展的经济、思想、外交背景,分析环境因素对于明代肖像画的影响,最后从造型、技法与意趣等角度探讨明代肖像画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明代 人物肖像画 绘画技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4-0036-04
中国是当前世界上能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保持自身独特文化不断延续发展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精神与文化内涵对于世界各个国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传统绘画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其与传统文学、古文、戏曲一样,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属于自身发展的规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以传统人物绘画为主,其表现手法、题材内容、价值观念、审美观念都与之前传统的绘画范式有所不同,相关学者在不断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完善,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人物绘画特色。下文将以明代人物肖像画为例,详细描述当前中国传统人物的绘画特点。
一、当前国内外对于明代肖像画的研究现状
明代肖像画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绘画的代表,由于明代肖像画发展历程较为久远,使得其对中国当前人物绘画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明代肖像画发展历程及其发展成就也成为当前国内外关于绘画的研究课题。虽然明代肖像画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部分国外学者对其研究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国内作者,如李晶、郭道香两位绘画学者,其研究方向都是立足于明代肖像画本身的发展历程,进一步梳理了明代肖像画的产生原因及其发展成就,未能侧重于对明代肖像画绘画特点进行深入研究,相对比绘画学者马红芹,其深入探讨了明代肖像画对于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影响,并将其按照人物绘画种类分类为宫廷肖像画、名师肖像画、庶民肖像画等,除此之外,明代肖像画也包括民间肖像画,但是由于民间肖像画对于后世影响较小,并未有相关学者针对此类进行深入研究。
二、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语言
笔墨语言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载体,它深刻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不同年代社会文化及人们不同审美情趣的深刻体现。笔墨语言是深深蕴含于中国传统人物画中的精髓之处,中国传统人物画十分善于利用笔墨语言,并能够以此为依据,对人物形象进行有选择性的描绘,这使得绘画形式不仅仅停留于表面,更体现了画家及人物的精神内涵。在中国传统人物画创作过程中,画家往往专注于运用笔墨语言,进行独具特色的人物造型塑造,这使得创作过程深度融合了画家的精神内涵。从笔墨语言的外在形式来看,能够在画面上表现特定的视觉艺术符号,以供观看者欣赏。人物画深深蕴含着画家个人的思想感情,观赏者能够在欣赏过程中触发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并领会画作之中蕴含的笔墨精神。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笔墨语言与精神内涵有着十分深刻的融合,并通过相关画作,使笔墨语言承载于其中。“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重要指导理念,也是笔墨语言能够得到彰显的主要因素。合一思想是崇高审美意境的集中体现,也表达了世间万物共生共存的美好愿景,虚与实、黑与白之间紧密连接,深刻体现在笔墨语言之中,在线条笔墨的运用上,中国传统人物画往往浓淡相宜,干湿并存。就中国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历程来看,画家突破了思想束缚,在画作中充分表达浓烈的个人意识,表现了画家个人对思想自由的努力追求,画作更直接表达了画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寄托了个人的内心情感,是画家审美追求的集中体现。中国传统人物画灵活运用了线条描绘,将书法与绘画有机融合,而线条运用则经过历史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画家往往以水墨线条为载体,直抒胸臆,表达个人的思想情感。画家以客观事物为基础,充分发挥想象,以创造性为指引,使笔墨语言刻画的人物形象具有独特韵味,而用线条构成的画作,更能够充分表达画家个人的情感,从而触发观赏者的思想共鸣,这使得中国传统人物画具有鲜明、抽象的特征,意味深远,在世界绘画史上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
三、人物肖像画的属性
(一)客观性
肖像画是以现实生活中或历史上客观存在的人物为描绘对象,通过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创作方法,着重刻画出人物本身特定的外形特征和内心精神,达到形神兼备境界的绘画。肖像画所描绘的对象需要具有客观属性,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或是史料等记载中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书籍或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中出现的虚拟人物的绘画不能称之为肖像画,虚拟人物或无法考证存在与否的人物的描绘称作人物画。这一属性与肖像画的功用有着密切联系,肖像画具有写貌留影的功用,能够为后世提供参照与鉴戒。因此,客观性是肖像画的基本属性,也是锚定描绘对象的重要界定。
(二)真实性
由于肖像画所描绘的对象为客观存在的人,在千人千面的情况下,描绘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是肖像画的关键所在。对于人物的描绘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写实且形似,以便后人能够更好地了解画中人物的外貌特征。绘画作品无法表现人物的绝对真实,肖像画是人们追求逼真现实的产物。明代肖像画对于人物外形的描绘并非是面面俱到的事无巨细刻画,而是抓取人物的核心特征,对具有辨识性的面貌特点加以刻画,使得观者能够迅速了解所画人物的外形特征,尽可能以真实的效果呈现出人物的本真面貌。
(三)生动性
中国画描绘人物讲求形神兼备,尤其是明代在绘画技法与绘画理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肖像画表现的生动性更加深刻。肖像画对客观存在的人物进行真实性描绘时,为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需要让肖像更为传神,达到气韵生动的客观真实再现。
(四)专一性
肖像画以客观人物为主体,同时可以对服饰、器物及環境等进行描绘。对周遭景物的描写能够凸显出人物的身份与精神面貌,使得肖像画具备形神兼备的效果。肖像画的核心是围绕人物进行描绘,描绘其他道具与背景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人物,因此需要注重人物面部的描绘,描绘道具或背景时不应喧宾夺主。
四、明代肖像画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经济背景
资本主义的萌芽,使得社会生产水平提高,社会分工不断扩大,旧有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手工业空前发展,商品经济开始发展。在此背景下,珠三角等沿海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性增加,并且商贾数量增加,民间肖像画快速发展。人们更希望画自己及家人的肖像画,且对于肖像画的画风要求更加宽松,推动了明代肖像画的创新与开拓。面对人们对肖像画需求增加的情况,肖像画工的绘画水准快速提升,许多专业画师成为肖像画工,也有许多转向肖像画的文人,使得肖像画出现许多不同流派。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肖像画工的壮大,也促进了肖像画风格流派的发展。
(二)思想背景
明代初期的主流思想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程朱理学,而在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人”的关注愈发强烈。这一思想背景推动了肖像画对于人的细致描绘,使得明代的肖像画具有独树一帜的特点。万历年间,以焦竑、陈第等人为代表,至启、祯两朝的钱谦益作为后继,把经学与史学相结合,并以学以经世为宗旨,得到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明末清初大学者们的响应,形成经世致用的新学风,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使得绘画更为写实,追求实用主义。
(三)外交背景
明代已经接近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肖像画也逐渐转向近代肖像画的表现形式。在明代的海外交往发展过程中,对明代肖像画的跨越式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的事件有两件,一是郑和下西洋,二是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洋绘画带来的全新审美经验,刺激和推动了中国绘画摆脱传统文人画一手掌控画坛的局面。肖像画的传统审美与技法更加注重人物的神韵,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肖像画在注重神似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肖像画的画法技巧,将水墨形态与西方绘画的技巧融入肖像画之中,使得明代肖像画形态融会贯通,从而开启了我国肖像画从古代形态向近代表现转变的新先例,由此把我国肖像画创作带到了发展的高峰,明代肖像画出现了富有创造意义的画风和派系,使我国肖像画的发展中生成了明显的西洋画印迹,同我国传统肖像画创作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进一步促进了明代及之后肖像画的蓬勃发展。
五、明代肖像画的艺术特点
(一)造型融西兴中
明代的外交往来非常频繁,航海业的发展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绘画领域的发展。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差异较为明显,体现在肖像画中具体表现为对于光影、透视及空间的描绘。中国画与西洋画作为表现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其空间领域,西洋画对于肖像画的刻画更侧重于造型与技法等,中国画对于肖像画的勾勒更侧重于人物的神韵。在外交与传教士的影响下,肖像画的真实感越来越重。明代的肖像画对于西洋画的汲取与改良融合体现在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人物的造型上更加注重外在形态与客观对象相接近,强调在相对写实的基础上传情达意,这时期的肖像画大都合乎比例,解剖透视亦很准确,人物形象上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正面端坐的模式,取向上也不只是正面凝视,正侧面此时也刻画得颇为传神。
在中西方肖像画融合的过程中,曾鲸的尝试具有开拓性。曾鯨为加强人物面部的立体性,将西方绘画的光影与透视等技法运用在肖像画中,使得传统国画的凹凸技法与西方明暗对比相融合。曾鲸所开创的墨骨法是中西方肖像绘画的有机结合,但其是建立在传统国画技法基础之上。“墨骨”的含义是“以墨为骨”,线条与晕染形成人物的轮廓,在视觉效果上形成较强的对比感与立体感,但其笔墨运用仍然是传统技法。曾鲸的墨骨法开创了肖像画崭新的表现形式,将西方人物造型与国画笔墨融合,推动了肖像画的生动立体表现,也为后世的肖像画创作奠定基础。
(二)技法风格多样
明代人物肖像画在用墨、敷色和晕染等技法方面均有了新的延展,在技法上也产生了许多风格,从而产生了不同流派。概括而言包括三类绘画:传统画法、江南画法和墨骨法。
首先,传统画法是在长远的绘画发展过程中积淀下的基本表现技法,主要是通过单线平涂和白描对人物进行勾勒与着色。明代肖像画的传统画法衍生于人物画,运用白描、传统水墨,以及工笔重彩等画法,强调线条,敷色多是简单平涂,稍加晕染后即完成。明代前期肖像画的用笔技法大多是承袭传统,以勾勒居多,辅以颜色晕染,多用平涂法,人物五官构造轮廓形状虽清晰可见,但凹凸变化与形状不显,整体观感上与人物画差异较弱。
其次,江南画法即淡墨重彩派,这种画法多以江南地区的肖像画为主。江南画法是在延续传统画法的基础上,更强调颜色晕染。相比较平涂色彩的传统画法,江南画法在表现人物真实性方面更加逼真,赋予肖像画人物更多的神态与形象气质。江南画法在明代的发展较为成熟,通过反复敷色描绘,达到表现人物气质与精神的效果。对比传统的白描与平涂,江南画法更加神形兼备,推动了明代肖像画的传承及创新发展。
墨骨法起源于明代后期,是由曾鲸开创,并且推动了“波臣派”的发展。“波臣派”相比其他画法更加具有立体感和厚重感,这种画风较前前卫,经过层层烘染使整个人物画面整体上不着痕迹,浑然融为一体。这一派在技巧上更加强调以墨晕为主,这既是对传统国画技巧中墨骨、墨晕的进一步发挥,也吸收了西式画法中的“明暗凹凸法”,由于曾鲸的不懈努力,这一时期成为我国人物肖像画历史中最为繁盛的“写真”年代。
(三)文人意趣提高
波臣派的产生与发展是对传统肖像画的创新式改变,波臣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画法的程序化。波臣派的肖像画人物更加灵活,在静态的肖像画中添加具有生活日常的一些变化,如拄杖行走、依坐及侧卧等,人物神情更加活泼而闲适,使得肖像画整体具有动态效果,打破了传统肖像画人物静态拘谨的程式。对于笔墨的处理,波臣派运墨流畅,以晕染呈现自然淡雅的闲适感,整体色彩清淡古朴。在背景与环境描绘中,将自然景观的描绘与人物动态闲适的特征相结合,整体观感更为悠远淡泊。波臣派画笔下的人物动作比较灵活,而且少有正前方视角,而是以稍侧视角描绘人物,抓取运动的瞬间进行刻画,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波臣派的留白也是特征之一,画面的动态性与留白及题字相结合,富有明代文人画的韵味。
文人肖像画的审美特点是能够较明显的以个性表现个人主体性趣。明代除江南派、波臣派、西法派之外,还出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文人肖像画,尽管未能构成画派,但却独具个人特点,这些文人肖像画艺术个性鲜明,且格调高雅。明代的文人肖像画以表达文人主观情调为主,同时画家的个人特征亦空前突显,这一点影响了明代及后世的肖像画。这种以表达主观情趣为审美特征的肖像画,主要产生于清代雍乾期间,如华苗、金农、罗聘、高风翰、虚谷等,他们将花鸟画中形成的独特画法与风格融入到肖像画的创作中,形成了一些不同于以往肖像画的新颖独特的肖像画作品,这种肖像画的特点是,“不求形似”,但求“意似”。利用环境、背景、服装、道具等,衬托描绘对象的气质与精神,强化神形兼备表达的同时,也使肖像画更具有文学化气质。
(四)写实性
明代肖像画具有写实性特点,其创作题材大多是历史人物、明贤高示,加之受中国古代传统人物绘画特点,明代人物肖像画创作风格具有高尚意境、自由洒脱、注重个人性情抒发等绘画特点。肖像画作为人物画中的一个门类,中国传统肖像画可称其为“写真”“写实”,而明代人物肖像画有效结合该绘画理念,使得明代肖像画具有一定的写实性,这也要求相关画者在肖像画作品绘画过程中,要注重将人物脸部的线条一一表现出来,对于人物的衣着特点也要加以描述,可运用单线平涂的方式将其进行绘画,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诠释了明代肖像画的写实性特点。
六、明代肖像画对当代工笔人物绘画产生的影响
(一)目识心记的观察方式
明代绘画学者在进行肖像画绘画过程中,一般会先观察人物样貌,归纳、总结出人物的总体形象特点,这种绘画方式也被称为目识心记,即在进行肖像画绘画过程中,相关绘画学者要做到心想神会。由于肖像画制作过程是一个较为繁琐的制作过程,无论是人體构图、线稿、人物颜色设计等都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揣摩、制作,进而将人物形象有效刻画在纸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当代绘画学者在进行工笔人物画制作过程中,其常常借助高科技发展技术,观察人物特点,例如,在对某人展开肖像画制作时,其可借助摄像机、手机等产品,对其进行相貌拍摄,然后针对其照片进行复刻,这一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作品制作时间,但是缺少了画家对于人物形象的艺术化、主观化特点归纳,如果当代画家能利用目识心记的观察方法进行绘画,可使得人物形象从客观实体反映在实体画面中,此举也为画家进行肖像画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创作空间。
(二)以线为主的造型方法
以线为主的造型绘画方法是明代肖像画创作的主要造型方法,相关画家通过运用简练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大概轮廓形象,进而对其进行深入创作。中国传统肖像画的写实性特点自东晋时期已经初见端倪,到了隋唐时期逐渐成熟,元代更是通过壁画的创作形式将其进行展现,但由于中西方绘画方式存在一定差异,这也使得中国传统肖像画与西方人物肖像画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是,不得不说,西方人物绘画特点对于中国传统肖像画产生了一定影响,明代影响的更深。
当代人物画家陈子的《花季》系列、《花语》系列,较好地诠释了以线为主的造型设计方法,其肖像画绘画线条并未遵循传统人物画线条进行体现,而是将人物线条重新进行设计变化,并对其采用没骨法,加以线条渲染,加大色彩使用力度,这也使得其作品极具表现力与现代感,进一步将女性内心的柔美、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多样化的题材选择
肖像画对于绘画题材的选定较为严格,而明代肖像画的表现极为丰富,加之不同的绘画题材对于绘画风格也有着一定要求,例如,帝王画像要突出其气势恢宏、端庄华贵的特点,庶民画像要突出其朴实、贴近生活的特点,而这些多样化的题材选择对于当前工笔人物绘画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性影响。例如孙震生的《雏》、张见的《袭人的秘密》等作品,将人物性格深刻表现出来,也进一步提升了画面的视觉效果,其将中西方的肖像画绘画特点相结合,使得创作出的作品独具风格。
七、结语
在明代肖像画的发展中,其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专一性是肖像画的基本属性。在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经世致用思想及传教士外交等历史背景下,明代肖像画逐渐开始中西融合发展。明代肖像画的形式表现主要包括造型融西兴中、技法风格多样、文人意趣提高。肖像画在明代的发展极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画法的限制,创新了肖像画的表现方式。
参考文献:
[1]单国强.试论古代肖像画性质叨[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04):60.
[2]郭道香.明清肖像画的发展及影响[D].武汉:湖北美术学院,2010年.
[3]王树村.中国民间画决[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3:57.
[4]聂崇正.帝后肖像画琐谈[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01):64.
[5]周积寅.中国历代画论[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39.
[6]朱万章.论明清肖像画的美学价值[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03):17-20.
[7]曹雨.西方绘画对中国清代肖像画的影响[J].国画家,2014(04):74.
[8]李智.用古人于新意,以我法造天地[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