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2-05-09 13:23银晓明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河池新闻学实训

摘要:融媒体时代,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为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和媒体产业需求,给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提供改革思路和方法,文章以桂西北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河池学院新闻学专业为例,通过实施教学改革实践,从“专业+”、协同育人、区域服务三个方面探究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发现“主干专业+学科交叉”“专业课堂+协同育人”“专业特色+区域服务”的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实现跨专业、跨平台和跨区域的教学资源共享,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发挥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的服务地方功能和辐射功能,进而让新闻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进入良性实践教学循环。基于以上教改实践和探讨,文章认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因地制宜深度发掘、融合地方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启新闻学专业教育资源,实践教学和新闻人才共建、共培、共享模式。

关键词:“专业+”;协同育人;复合型人才培养;新闻学;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3-007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协同育人机制下应用型高校‘专业+’复合型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GB325

随着传播技术变迁和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融媒体时代的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和舆论生态等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深刻变化,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与要求。新闻学“专业+”是指新闻学专业为适应新形势下的传媒人才需求,在新闻学专业学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涉及其他学科、企业、产业等领域进行的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桂西北地方高校河池学院新闻学专业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新闻学人才为主,将服务定位面向于桂西北、服务广西和面向全国培养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体现专创融合,服务于广西先进文化建设,符合广西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发展需求。

被文艺界誉为“河池学院文学现象”的河池学院作家群,是广西写作人才培养的一处小高地。依托于本地作家群文学优势和小高地文学创作传统,河池学院新闻学专业逐步形成了“专业+”复合型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具体为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院校特色教学模式和协同育人战略,在院内采用“主干专业+学科交叉”的教学方式,在培育上依托“专业课堂+协同育人”进行校内外共培,在服務上用“专业特色+区域服务”进行社会接轨,培养集采访、写作、摄影、编辑、视频制作等全媒体传播技能于一身且有所专长的复合型新闻学人才。

一、“主干专业+学科交叉”

以新闻学专业主干课程为主,整合学院文学、秘书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资源,依托学院深厚的文学底蕴,在河池学院创意写作中心进行试点,将该中心纳入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轨道,助力学生写作思维革新和写作能力提升。

(一)建立新闻学专业与文学创意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将学校的堆云文学社、空谷文学社和南楼丹霞文学社三个文学社划归创意写作中心统管,与新闻学专业的融媒体中心、演播厅、非线性编辑实训室相对接,建设新闻学专业与文学创意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创意写作中心通过组织师生同题写作、日常写作打卡、召开读书会、举行观影沙龙、开展写作赛事以及推荐参加《广西文学》改稿班等多种举措,深化学生的文学底蕴,扎实学生的写作功底。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创意写作中心的写作课程,进而依托创意写作中心提高写作水平。创意写作中心和各大文学社社团举办活动时,又可借助新闻学专业器材设备及媒体知识进行社团活动的宣传和报道。这种新闻学和文学、秘书学等学科资源的共享,既扎实了学生的文字功底,也发挥了新闻专业所长。

(二)推动学科交叉的全新授课方式

新闻学专业在原已开设的基础写作和新闻采访写作课程基础上,在第二学期增设特色选修课程非虚构写作。该特色选修课程主要着眼于新闻学学生的写作实训,旨在让学生掌握非虚构写作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选题研判、作品创作、文本解读能力,切实帮助学生提升写作与采访调查能力,为其日后从事新闻传媒工作打好写作基础。非虚构写作课程由创意写作中心教师授课,依托于河池学院文学小高地的教学优势,该课程与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理论课构成互补关系,既能与新闻学理论类课程共同建构学生的理论视野,又能与创意写作中心实现跨专业资源的教学共享,进一步提高学科交叉的资源使用效率及产出率。

(三)以文为媒、以赛促学引领创作实践

在实践课程上,不定期举办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学促用。通过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和其他各类自治区级、校级比赛,在全院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创作热情,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与此同时,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计划与学分体系,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突出专业特色,并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在创意写作中心交叉学科的培育下,以文为媒,随文练笔,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逐步提高,2020年新闻学专业学生参加广西高校首届新闻写作大赛,有1位学生获三等奖,2位学生获得优秀奖。这种以新闻学专业建设为核心的学科教学资源共享机制,在不定期举行全院各类摄影摄像、微电影和专题片比赛的带动下,利用新闻学专业的技术优势,辐射了中文类专业写作人才培养和秘书学、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拍摄各类视频作品,对相关专业群建设也起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专业课堂+协同育人”

协同育人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对于高校转型发展、企业升级发育、学生成长成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在专业课堂、实践技能与校行校企合作上,河池学院新闻学专业实施了理论教学案例化、技能训练实战化、互动性教学常态化,以及校内外协同育人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理论教学案例化

新闻学专业课堂是围绕新闻学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的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程的理论性比较强,理论课程主要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引发学生讨论与思考,激发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与理解新闻采写理论。与此同时,加强对新闻文本的研读和实践,开展开放式读书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建立了新闻学概论和中外名记者研究两门课程思政案例库,为课堂教授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并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展,鼓励学生多参加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新闻、撰写新闻、思考新问题,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专业学习。

(二)互动教学常态化

利用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录制了新闻学概论和电视摄像与后期制作两门在线课程,其中新闻学概论课程为河池学院2020年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项目。将这两门在线课程与线下课堂相结合,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有效衔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例如,组织师生共同创作视频、召开读书会、举行观影沙龙、举办摄影摄像赛事等,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共同作用。在课程内容设计上,突出新闻学专业的针对性,强调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加实践课程比重,着力培养学生新闻理念、记者职业思维和新闻敏感性,以及操作技巧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基础理论知识则凸显适用的特点。除专业课堂除教师讲授外,按照教学进度,学生分组完成新闻作品作业后,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充分展示组员的新闻作品,并制作课件,结合教材、图书和线上资源进行备课和作品讲授与分享,深化该专题的研究与分析,之后教师再进行点评,并组织学生互评。这种互动性强的教学以课堂小组作业为核心,围绕专题强调学生之间的讨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教学效果良好。

(三)技能训练实战化

将课内专项实践与多课程联动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开展各项专业训练活动,引入技能竞赛机制,指导并组织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等各类全国竞赛,形成学科实训特色。在校内技能实训方面,规范实验实训项目管理,整合院内实验实训室资源,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分批、分层、专项新闻业务实训。以全媒体实训中心为重点实训场所,辅以演播厅、全媒体融合排版实训中心、舆情监测研究中心和短片创作工作坊,对接校园“两微一网一报”(微博、微信、官网、校报)平台,分别设立采写实训、排版实训、视频创作实训、新媒体运营实训等实战化实训项目,强化“一专多能”复合型能力的培养。分组、分批让学生负责校园媒体平台日常的新闻照片拍摄、新闻采写、视频拍摄、现场直播等校园新闻报道和新媒体运营,同时制订必要的措施加强对实践性环节的过程管理与效果考核。此外,打造技能训练的实战平台和仿真环境,不定期模拟新闻策划会和新闻发布会,所有流程按照一线媒体的实战流程进行,邀请媒体记者编辑到现场点评。通过校内各种实战化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提前演练并熟悉实战技巧,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四)协同育人多维化

依据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与媒体行业、传媒企业融合,在部校共建新闻系的基础上,发挥好协同育人平台的作用。与河池日报社、河池广播电视台、宜州融媒体中心开展协同育人工作,从这些媒体行业聘请多名专家到校开设讲座,指导实践,提升学生采、写、编、评、摄、录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聘请校外媒体兼职教师教授实践类课程,实现媒体资源和学校资源优势的互补。学生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基地实习、专业见习和自主媒体机构实习联动社会媒体,使获得的收益更加完整、全面、多维,与社会化媒体接轨更加有效,更好地适应媒体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师资上,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媒体师资引进,从新闻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积极拓展校院合作基地,开辟多种渠道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中青年教师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提高其新闻业务水平。支持新闻专业的老师参加社会实践,在新闻媒体兼职,加快理论知识与媒体行业对接,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新闻业务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产教融合、校行校企多维合作,使协同育人得到更具实质性的拓展。

三、“专业特色+区域服务”

高校的专业建设应面向社会经济新需求,结合高校自身定位与资源,实现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2]。通过交叉学科资源共享和校内外实践实训平台的整合,河池学院新闻学形成了一定的专业特色,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逐步提高,成了校园新闻和学校宣传工作的主力军,除了校园新闻报道之外,还制作了多部视频作品,并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摄制宣传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扬长避短重扬长,一专多能重一专

顺应媒介融合时代的要求,将媒体采编实训基地建设与全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相结合,在扎实新闻采写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新闻人才,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鼓励和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根据自己的不同特质、潜能、爱好与才华,选择一两项新闻实务技能作为专业核心竞争力的专精发展方向,合理把握“全面”与“专精”。充分利用校内外记者团、融媒体中心、QQ校园号、校园“两微一网一报”和校外实践平台,举办报纸版面、微电影剧本、微电影、摄影作品比赛和各类展览,开展电视摄像、摄影等课外实践活动,凸显专业应用型特色。

(二)助力区域优秀文化传承,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要主动寻求新的发展突破点,要明确认识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明确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其根本使命,地方高校所培养出的学生必须是能够尽快直接上岗产生经济效益的各类专业人才[3]。为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组建学生团队为地方企事业单位制作纪录片或专题片。例如,与河池日报社共同制作本校优秀教师典范专题片,与宜州融媒体中心共同制作宜州区祥贝乡宣传短片《我和我的祖国》,为河池市宜州区消防大队制作宣传片《廉政山歌》和《守护》,与河池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制作相关专题片三部等。在微电影方面,与环江县委宣传部合作拍摄完成环江扶貧微电影《远山的父亲》,参与拍摄了反映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相衔接的微电影《龙骨花开》。2020年,河池学院新闻系师生驻河池地区都安7个村,开展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系列采访宣传报道活动,在学校宣传网站发表了7篇报道,同期推送至河池日报公开宣传报道。参与编写文集,与河池日报社共同组织了10个宣传报道组深入河池11个县市和河池市开展持续半年的深度采访,参与编写并出版了约30多万字的《河池市脱贫攻坚报告文学集》,助力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与乡村文化振兴,提升产业服务能力。

四、结语

提升教学水平,深化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高校新闻学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产业服务能力的保证。河池学院新闻学专业结合融媒体时代新闻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以新闻学专业建设为核心,融合汉语言文学、秘书学、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力量,建立交叉学科资源共享机制,建设校内外全媒体实习实训中心,积极与地方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接产业,逐步形成了协同育人机制下适应时代要求的“专业+”复合型新闻学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实现了专业教育资源、实践教学和新闻人才共建、共培、共享,逐步增强了新闻学专业发展内涵,进一步优化了育人环境,服务地方文化传承和区域经济发展能力得到了提升,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发挥了新闻学专业辐射功能,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樊燕飞.应用型高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9(12):84-88.

[2] 郝军.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以S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7):98-102.

[3] 张向华,李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5(1):62-64.

作者简介 银晓明,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河池新闻学实训
依托互联网实施商务英语函电实训教学
我爱我家
液压课程开放式虚实结合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河池娃问鼎世界级机器人大赛 等
提升中职机械专业钳工实训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尝试
浅析职业院校实训中心管理机构设置
高考物理“电磁感应的动力学问题”探析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