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完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成为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表面化和应试化的问题,开展深度学习非常有必要。因此,教师应在对深度学习方式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开展深度学习,并提出与其相对应的建议与策略。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教师并不能盲目使用,否则反而容易出现反作用。对此,在应用深度学习时,教师要重视以下几点原则:第一,对话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实现对话的多元化,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思维,深入探析文本思想内涵。师生在进行深层对话时,为了避免跑题,要以文章中心内容为核心,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文本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进而产生深层次的感悟,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第二,整合性原则。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想要提升教学质量,要先对课堂教授内容进行梳理,了解其主要构成元素,并有序整合在一起,以便避免学生阅读中存在片面性的问题。同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整合,还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并加强对文本中心思想的掌握。第三,情境性原则。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还要重视遵循“情境性”原则,围绕文章的内容和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且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學生在阅读文本的同时,借助情境直观感受其中的情感,大大增强体验性。
一、目标为导向,引导深度学习
教学目标能够为教师教学指引方向,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设计课堂环节,在教导学生的同时实现这一目标。在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精心选择切入点,引导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这样设计出的教学目标,不仅能够启发学生思维,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每一节课中都应该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来进行选择。一般来说,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关键词,甚至可以是文章标题。总而言之,这一切入点需要围绕文本内容,且具体明确,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够更有利于后续环节的开展,使学生深入探析文本内容,激发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说明文,教师可以重点探析文章中存在的联系,并按照课表要求和学习实际,运用整合策略,合理设计课堂环节,以此来促进学生对说明文的学习和理解。如《说屏》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内容,让学生在了解屏风相关的知识,品味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从而达到深入感受作者情感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阅读一遍文章内容,并提出问题:“中国屏的特点是什么?”学生阅读后则会积极发言,对屏有整体上的认识。接着,再带领学生再一次阅读文章,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屏风的特点,并让学生尝试勾画出来,阅读后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这种教学形式下,教师明显将“屏风特点”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教学,让学生在品鉴文本内容的同时,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赏析。
二、视意义构建,完善认知体系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中需要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其中意义,并将获取的新知识融入到原有知识体系中。但初中生受到知识量储备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限制,仅凭自身能力构建文章知识体系是有较大难度的,甚至会遗漏一些关键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文章内容,并逐段进行解读。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对文本中的词语、句子和段落信息有足够的了解,进而概括出主要的文本内容。这就是“意义建构”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下最大的优点就在于,能够完整的建构文本意义上,加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很多文章的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如《中国石拱桥》《桥之美》等都是写桥的,学生在看到文章的标题后,自然就能够了解课文的主题是“桥”,大致内容也是写“桥”的特点或是结构等,这是学生“意义建构”的第一步。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的联想与思考,结合文章的实际内容反过来探析标题中的含义,并再次解读文本内容,收获新的知识和感悟。
这样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整个文本的意义,再理解其中主旨和情感时也就会变得更加容易,使教学过程不再浅显,变得更加有深度。
三、合理创设情境,培养阅读兴趣
深度学习想要顺利开展,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是非常重要,教师应根据具体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创设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更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其在适宜的阅读氛围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教师在备课时要先清楚认识到阅读内容的主题,在课堂中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或是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将文本内容中的事件和形象具象化。尤其是在讲解文言文和古诗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还原其中的场景,让学生对作者想要描述的内容有更直观的认识。
如在《陋室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资源,将计算机技术与文本内容相结合,还原真实的“陋室”,让学生更深层次体会作者的创作初衷,并加强对其中情感的体验。这种教学形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落实深入学习,对提升课堂效率有着重要意义。
四、会质疑问难,鼓励大胆提问
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调动其思维活跃性,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掉以往解决阅读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并引导其思维,敢于大胆提问。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不着边际,也可能偏离重心,教师要有意识引导,让学生围绕文章主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师生同心协力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深入理解本文内容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对描写的事件、写作目的、写法、重难点句子等有初步的了解,再围绕人物和事件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基础不同,阅读文章后想法也有所不同,提出的问题也有所不同。
如在讲解《致女儿的信》一文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可以从文章内容、写作目的等进行提问,也可以从早恋现象、现代人爱情观等方面进行提问,思维敏捷的学生总是会提出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那一对男女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表现?
如何对待爱情?……
五、重朗读教学,读中感知整体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文章中的情感,教师要注重朗读教学。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过于重视“标准答案”,对不同思维的包容性较低,当学生的感悟与“标准”有出入时,就会费尽心机引导其思维回到“正轨”,这种教学形式会扼制学生思维发散,不利于能力的提高。对此,教师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并将阅读中感触较深的句子进行批注,并写上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发展。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注意字音字形,并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字句。这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之后,围绕文章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文章,一边朗读一边思考,以便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能否用一个词来形容读完文本的感受?”“文中哪句话直接体现了作者的感受?”等,学生阅读完文章内容后畅所欲言,教师则要适时点评。对于回答思路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想法有创意,但偏离了主旨,让其坐下后再继续完善;对于回答思路新奇学生,教师要夸奖其分析问题角度新颖,并鼓励其再接再厉。
学生通过阅读解决问题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其配乐朗读或是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内容。这能够明显体现出学习的梯度性,让学生循序渐进分析文本,并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
总的来说,想要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重视开展深度学习。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复杂性和文学性,教师应根据新课标中的要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中的内容,挖掘深层次的含义,以便更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谢永红,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佛崖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