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教学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有效方式,在课堂中科学实施对话教学能加强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互动,即:利用教材为师生对话提供良好条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表达各自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在思维的碰撞与想法的分析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可以说,对话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与学习热情,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所以加强对话教学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话教学的要素分析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语言和浓厚的人文,这也是生成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通常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一般意义层面的言语对话,注重对话主体之间的沟通和融洽,强调师生之间的互教互学,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要素主要表现为:①文本。知识传递的主要载体就是教材文本,從表面上而言文本具有固定的特点,但通过对文本内涵的深度挖掘,能知晓其中包含的内容多样且生动。在实际教学环节,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剖析,理解文本的内在情感和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文本与生活的密切关联,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②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话教学,师生的互动交流不断增多,教师承担着确定教学模式、规划教学流程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手段来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并有针对性设计教学问题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梳理思路,优化学习体验。③学生。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有将学生当作关键要素,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认知框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教师要适当增加课堂上的双向互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充分尊重学生提出的疑虑或问题,强化学生的主动意识,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对话教学的实施原则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施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激励创造原则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重学生创造潜能和想象力的激发,让学生获得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同步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营造良好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创造言语,促进学生语言创造力的发展。对话教学强调由“模仿”向“创造”转变,个性化的对话能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与创造思维,学生能够在对话中大胆表达自己的疑虑和见解,敢于质疑教师和教材,这也是学生创造力的重要表现。教师只有尊重激励创造的原则,才能更好地实施对话教学,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个性原创原则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影响,基本都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将教材作为学生面对各种考试的重要指导依据,导致学生错误认为教材不容反驳和质疑,忽视现实的价值和思想观,将学习重点放在作者情感经验的挖掘方面。对话教学强调原创性,尤其是个体表述及认知的独创性,而每位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理解、认知等方面具有独特性,所以教师在对话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原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引导学生适当进行原创解读或多元理解。
(三)实践强化原则
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而言,其实践性较强,因而强化对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极为必要,即: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丰富多样的文本素材,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进而掌握实践经验和语文学习规律。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实践并不是枯燥单调的题海战术,也不是让学生被动式接受,而是注重语言素养的培养与人性智慧的发展,即:尊重学生在对话教学中的主体实践性,实现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和谐氛围原则
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无法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会用更多的耐心和宽容对待勤奋踏实的学生,会用不耐烦的态度对待不爱思考、领悟力低的学生,而很多学生会用沉默的方式抵制教师的话语压迫,长期以往则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的沉闷和压抑。要想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学,教师必须要为学生营造积极放松、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安全氛围,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放松身心、沉静感悟、高效思考、有效对话,增强课堂活力。
三、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紧扣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时,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进行师生对话,这样方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即: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布置学习任务,争取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预设的任务,这也是对话教学的最终目的。通常对话教学是通过师生之间的问题进行,相较于灌输式教学而言更加耗时,需要教师注重教学目标与对话内容的结合,围绕文本进行问答或发言。换言之,针对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师需要准确抓住重难点,正确引导学生,使其紧扣题意进行问题的提出与回答,尽量做到不偏题、不跑题、不说废话,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针对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的讲授,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时,应该紧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不同景色的特点进行提问,严禁泛泛而言,如:
春天的小兴安岭是什么样的呢?
具体哪些景物让人觉得美且富有生机?
……
同时不能只停留于对话形式,而是要对对话的实质内容加以重视,以便学生准确理解课文要点,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点燃对话激情
在小学语文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点燃学生参与对话的激情,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通常小学生对新奇有趣的事物充满热情,互动情绪较高,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或者是立足于生活角度,巧妙引入生活实例,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情感层面的变化加以注意,利用教学活动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情感,以此调动学生对话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学习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文本蕴含的情感,体会海峡两岸人民之间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课文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划出自己感触颇深的语句,尝试在空白处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阅读感知,并大胆想象:假若小钱和台湾青年相遇,会对其说些什么呢?逐步引导学生投入到课程交流对话中。
(三)创设对话情境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对生动有趣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学习热情,所以教师在语文对话教学环节要善于结合文本进行趣味性对话情境的设计,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
以《山中访友》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景,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从内心深处产生探究课文内容的热情;然后结合课题提出问题:大家觉得作者要去山中拜访哪些朋友呢?问题一出,有些学生猜测作者是去山中拜访多年未见的好朋友,纷纷将朋友理解成一个“人物”,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猜测给予否定答案,让学生带着疑问阅读文本,从而知晓作者拜访的山中朋友,如瀑布、露珠、溪流、落花、石头、古桥、白云、树、阵雨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感到好奇:作者为何会与它们做朋友?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鼓励学生思考问题,在思考和探究中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对话情境,学生能主动学习、透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感知作者传递的情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营造良好环境
对话教学强调学生自由表达,但是需要教师对教学的严谨性加以保证,严禁完全放任学生自由,即:营造自由而严谨的教学环境,具体要做到:
①利用对话教学来打破传统教学静止、被动的状态,激发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意识,即:设计引导性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辩论的方式展开对话学习;
②在对话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开口说话,合理表达自己所学的知识,也要对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进行培养。
以《落花生》为例,当学生完成课文内容的阅读后,教师可以设计引导性问题:大家是想成为像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成为像苹果、桃子那样的人呢?利用这样的问题来拉近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提高学生的互动性与表达欲;然后继续提问:做水果或花生类的人有何好处和坏处?并将学生划分为水果队与花生队,通过辩论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五)把握内容生成
通常对话教学注重生成性与动态性,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密切关注生成性问题,而对话过程中的生成与预设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故而教师要注重预设性与生成性相结合,强调生成的同时,对预设的作用加以高度重视。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师实施对话教学时,应该对对话内容的生成予以合理把握,有效促成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不可过度偏向某方,即:合理预设整个对话的过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随时调整,以便高效有序进行对话教学。
以《冬阳·童年·骆驼队》为例,在课文内容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会被教材插图中的骆驼模样所吸引,衍生出与骆驼相关的各种问题,继而造成预设教学偏差问题的出现,这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回应,确保课堂教学对话的有序实施,如:大家对骆驼的了解大多源于书籍或电视,没有亲身接触的机会,因而对骆驼不熟悉,但是作者极其善于观察生活,并在童年时期做出一些关于骆驼的趣事。这样能及时将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转移至对文本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帮助学生准确解读人物及其情感,实现高效对话。
(六)注重多元对话
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的常见形式之一就是师生对话,但很多师生往往只局限于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导致课堂对话教学得不到突破,并且学生在师生对话活动中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影响语文学习的发展。除了师生对话,对话教学还有其它形式,如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自我对话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巧妙引入各种对话形式,注重多元对话,进而丰富语文课堂,让学生学有所获。
讲述古诗《江雪》时,有些教师完成古诗的解读后会直接进入情感的解读层面,这种模式缺乏任何过渡,很难让学生理解与记忆。实际上,教师在讲解环节可以提出如下问题: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渔翁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独自垂钓,他真的只是想要钓鱼吗?利用问题启发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与诗人对话;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分析、交流和探讨,通过多元对话对诗人的情感予以关注,进而加深对诗词的解读。
(七)拓展对话契机
课堂教学对话的目的在于利用学习文本范例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这一点,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简略处”加以把握,如模糊或空白之处,将其作为对话拓展的切入点;或者是把握文本的“表达点”,如写作或布局谋篇,将其作为拓展对话的延伸处,以此深化对话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首先,针对文本的“简略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的精心挑选,有时编者会通过删减原文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文本,这样则会留下空白处,为学生带来丰富的想象空间,创造学生与文本的动态生成机会,促使学生在想象和补白的过程中形成语文素养。以《观潮》为例,课文大篇幅描写钱塘江大潮到来之际的壮观景象,简单介绍大潮来临前的景象以及观潮人的描写,并未具体描写观潮人等待大潮时的面部表情和心情等,这时教师可以借助该空白来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而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补白,如高兴的表情、焦急的表情等,让学生更加深刻认识钱塘江大潮。
其次,针对文本的“表达点”。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极具典范性,能帮助学生紧密围绕文本进行学习,但需要教师结合文本的题材或“表达点”来深化对话教学,让学生结合文本的语言表达特色或布局谋篇进行阅读,实现课内到课外的阅读对话拓展。
比如:课文《观潮》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前”“来临时”“来过后”的场景,学生通过学习会留下深刻印象。对此,教师可以抓住场面描写进行教学拓展,即:鼓励学生探讨问题:你最喜欢文中哪处场面描写?为什么?然后要求学生借助课后时间寻找和阅读类似的场面描写,将其与文中的场面描写相对比,并与同学进行对话交流。如此一来,学生能凭借“表达点”进行对话拓展延伸,把握课外阅读对话的契机,丰富课内学习收获的同时,夯实语文素养。
科学合理的对话教学能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满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时,应该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坚持教学的基本原则,通过紧扣教学目标、点燃对话激情、创设对话情境、营造良好环境、把握内容生成、注重多元对话、拓展对话契機等手段来落实对话教学,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对话教学的魅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赵文莹,山东省青西新区海之韵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