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贤 周学标 朱其松 李景岭 袁守江 张洪瑞
摘要 羊肚菌是一种珍贵的食药用真菌,人工栽培效益高,市场前景广阔。现阶段羊肚菌人工栽培规模不断增加,相应的栽培技术也不断发展,但羊肚菌规范化、标准化栽培技术还有待于提升。从羊肚菌品种选择、大棚搭建、整地、播种、营养袋投放、生态条件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及羊肚菌加工保存等方面对羊肚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进行总结,为羊肚菌规模化栽培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羊肚菌;田间种植;关键技术;栽培
中图分类号 S 64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2)08-0045-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2.08.01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Key Techniques of Morchella spp. Field Cultivation
LI Guang-xian 1,2,ZHOU Xue-biao 1,ZHU Qi-song 1 et al (1.Institute of Wetland Agriculture and Ecology,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Jinan,Shandong 250100;2.Institute of Modern Agriculture on Yellow River Delta,Shan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Dongying Shandong 257100)
Abstract Morchella spp.was a kind of precious edible and medicinal fungi,with high artificial cultivation economic benefits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At the present stage,the scale of Morchella spp.artificial cultivation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and the corresponding cultiva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constantly developing,but the standardize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till need to be improved.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key techniques of Morchella spp.field cultivation from Morchella spp.variety selection,greenhouse construction,land preparation,planting,nutritional bag delivery,ecological condition control,plant diseases and insect pests control,Morchella spp.harvesting and processing and preservation,and so on,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technical promotion of large-scale cultivation technology of Morchella spp.
Key words Morchella spp.;Field planting;Key techniques;Cultivation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稱羊雀菌、羊肚蘑、包谷菌、麻子菌、狼肚等,因其子实体外观形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是一种名贵食药用真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多种食药用价值 [1]。多年来,国内外一直探索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近期在人工商业化规模栽培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此我国掀起种植羊肚菌热潮。2018—2019年,我国羊肚菌栽培规模达8 000~9 333 hm 2,种植区域遍布我国新疆、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浙江、湖北、甘肃、陕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 [2],已成为我国食用菌最畅销的栽培品种之一。
我国羊肚菌栽培以开放式大田无基质栽培为主,栽培季节多采用秋冬(10—12月)播种、冬春(2—4 月)出菇模式,栽培流程基本类似,主要包括地块选择、大棚搭建、整地、作畦、播种、覆土、覆膜、放置营养袋、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等环节 [3-5]。从栽培环节来看,管理相对简单,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加上羊肚菌生长易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若无及时有效的环境调控措施,很容易导致羊肚菌栽培失败。目前我国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参差不齐,栽培方法多样,没有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羊肚菌栽培技术,加上食用菌行业外人员盲目加入羊肚菌栽培队伍,生搬硬套某些人或某一地区羊肚菌种植技术,并未因地制宜、科学管理、精准施策,也常导致羊肚菌栽培失败 [3-4,6]。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或跟踪羊肚菌生产实践,从羊肚菌品种选择、大棚搭建、整地、播种、营养袋投放、生态条件调控、病虫害防治、采收及加工保存等方面,对羊肚菌大田栽培关键技术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菌农提高羊肚菌栽培技术水平,减轻羊肚菌种植风险,为羊肚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1 羊肚菌品种的选择
我国大田种植的羊肚菌品种以梯棱羊肚菌(M.importuna M.Kuo,O’Donnell & T.J.Volk)和六妹羊肚菌(M.sextelata M.Kuo)为主,这2种羊肚菌均具有农艺性状稳定、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能好等特点 [2]。从适应性方面来看,梯棱羊肚菌和六妹羊肚菌在我国南方冬春温湿地区均可种植,但由于六妹羊肚菌对细菌和真菌病害抵抗能力稍弱,耐贮运性也不及梯棱羊肚菌,综合风险和经济效益,建议南方低海拔温湿地区以选择梯棱品种为主,而对于冬春温度较低的高原和我国北方则最好选择耐寒性较强的六妹品种 [7-10]。目前通过审定且推广应用的川羊肚菌1号和川羊肚菌5号均属于梯棱羊肚菌品种,而川羊肚菌6号属于六妹羊肚菌品种 [11-12]。
2 大棚搭建
人工栽培羊肚菌需要严格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因此需要搭建设施大棚来调控羊肚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羊肚菌人工栽培设施大体上可分为遮阴网大棚和遮阴保温大棚2种 [3-4,13]。考虑到羊肚菌栽培常与其他作物轮作,为拆建方便和节约成本,羊肚菌栽培大棚一般采用简易遮阳网大棚 [14]。根据大棚高低,简易遮阳网大棚可分为矮棚、中棚和高棚 3 类 [13-15],其中矮棚、中棚应用居多。矮棚和中棚可随建随拆,是羊肚菌与作物轮作的临时设施,可在羊肚菌播种后搭建。矮棚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在羊肚菌栽培之初所采用的,棚高0.75 m,宽1.00 m,长度随地块而变 [9]。矮棚便于冬季覆盖薄膜保温,但因通风和降温效果差,不适合羊肚菌大面积栽培种植。中棚要求在地势平坦的区域搭建,棚高约 2 m,便于人员入棚对羊肚菌进行操作管理,多为较大面积羊肚菌栽培所采用。中棚有平棚和拱棚2种,以平棚居多。常用竹骨架平棚要求竹竿离地高度 1.8~2.0 m,竹竿间距 3~4 m。竹竿顶端钻孔,用托膜线把横纵的竹竿連接成一个整体,最外侧的竹竿用地桩固定,之后铺设遮阳网。竹骨架拱棚一般长30 m,宽5~8 m,搭建此类拱棚要求备用3 750 根竹子,竹子要求粗细度、长度一致,竹子直径3 cm左右,长度 5~6 m;2根竹子一端插入地下,另一端对接用铁丝扎接对应的2根形成拱形,骨架之间间距1 m,棚高2.2~2.5 m,棚顶固定,间隔 3 m左右用撑杆支撑。以钢管为支架材料的拱棚搭建,要求钢管长8 m弯成门形,每隔2.5 m插一个作为拱棚的骨架,棚宽5.6 m(羊肚菌可开沟栽植4畦)。中型竹骨架和钢管骨架拱棚均可加盖白膜保温,白膜宽度比遮阳网少2.0~2.5 m ,盖膜后膜两边距地面高度1.0~1.2 m。
羊肚菌是喜阴菌种,但出菇期需散射光,即七分阴三分阳,因此遮阴大棚用遮阳网要求4~6针类型,遮光率为85%~90%,一般紫外线较强的地方用6针的遮阳网。
3 整地
羊肚菌大田栽培需选择在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的田块。羊肚菌为好氧性真菌,其人工种植田要求土质疏松。疏松土壤采用秸秆还田、多次翻耕、晒田等农艺措施达到疏松土壤的目的。另外,羊肚菌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人工栽培羊肚菌需要用生石灰来调节土壤pH至6.5~7.5 [16-17]。
现阶段羊肚菌田间种植一般采用播种前开厢起垄模式,开厢起垄一方面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有利于羊肚菌生长;另一方面,开厢利于排水,避免羊肚菌生长期因意外水多而受灾;另外,开厢便于人工播种、盖膜、摆放营养袋、采收等田间操作。一般在羊肚菌播种前3~5 d 进行开厢起垄,厢面宽70~80 cm,沟深20~30 cm,沟宽20~30 cm。
4 播种
我国羊肚菌栽培季节多采用秋冬播种,播种季节主要集中在10—12月 [3-5,9-11],播种具体时间应依据当地气温而定。羊肚菌的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 18~20 ℃ [18]。因此,当秋冬最高气温低于22 ℃,地温稳定在10~20 ℃时可撒播菌种 [19]。羊肚菌的产量和质量与播种时间关系密切,播种过早,羊肚菌菌丝在土壤中生长时间过长,菌丝易老化,且易感染杂菌,翌年出菇期还易遭受低温危害;播种太迟,因温度过低,菌丝生长缓慢,出菇时菌丝发育不成熟,造成羊肚菌产量低,且出菇期菇蕾易受高温危害引起减产或绝收,故应严格控制播种时间。
播种前先浇透水,当土壤湿度60%~70%(土壤含水量20%~28%)时(以手捏成团不散不粘手为标准)即可播种。播种时先用消毒液(84消毒液、0.3% 的高锰酸钾溶液、75% 乙醇、新洁尔灭等)将播种工具(盆、桶、勺子、手套等)消毒 2 遍,再用清水清洗干净待用。菌种瓶外沿用消毒液消毒过的毛巾擦干净,再将菌种挖出在已消毒过的盆内揉碎,用大容器分装后均匀地撒在厢面上。羊肚菌播种方式分为沟播和撒播,沟播和撒播都需播种后用细土覆盖,覆土厚度不超过3 cm。羊肚菌菌种用种量标准为6 000袋/hm 2(2 250~2 625 kg/hm 2),也可根据菌种长势灵活调整。
播种后立即进行覆黑膜(便于遮光、保温、保湿、避雨、抑制杂草等),将事先准备并提前打孔的地膜直接覆盖到厢面(若是银-黑双色地膜,银面朝外),厢两端头的膜用土壤压实,周边的膜用大土块以1 m的间距压紧,厢面上零星压放少量土块以防膜被风吹走。
5 营养袋投放
羊肚菌和其他食用菌生长不同,其营养需要通过肥沃土壤提供和二次投放营养袋补供 [3]。播种后7~15 d,待菌丝长满畦面,形成“菌霜”,此时应及时投放营养袋,给菌丝补充营养。营养袋放置时间要适当,太早太迟均不利于羊肚菌生产。放置过早,因菌丝生长不充分,其菌丝还未完全生长到地面,因营养包里的营养暂时过剩为其他杂菌生长提供了条件,造成杂菌污染;放置太迟,会造成羊肚菌菌丝生长所需营养供应不足,菌丝提前老化 [19]。投放营养袋时应稍用力压实,使划口处紧贴地面,为防止杂菌侵染,划口不可暴露于外面 [20];营养袋摆放应分散错落,若为标准厢面,每厢摆2排,间隔0.5 m(以袋为中心,25 cm为半径的圆面积为标准量),以梅花状摆放。营养袋的用量为22 500~27 000袋/hm 2(营养袋每袋重0.5~0.7 kg),个别品种和土质需要营养袋30 000~36 000袋/hm 2。营养袋放置45 d左右,若营养物质已被羊肚菌菌丝耗尽,应及时移走营养袋,进行催菇;如种植面积较大,从经济效益来看,移走营养袋投入成本高于增加产值,可省略此步骤;当外源营养袋发生污染时,必须撤袋 [16]。
6 生态条件的调控
羊肚菌对土壤pH、温度、水分、光照、氧气等外界环境敏感,合理调控这些环境因子是羊肚菌人工栽培成功的关键。
6.1 土壤 羊肚菌适宜在中性或微碱性土壤中生长 [18],其栽培土壤要求pH为6.5~7.5,人工栽培羊肚菌常用生石灰来调节土壤pH。生石灰在水稻播种前15~20 d均匀撒施,撒完后用旋耕机旋耕混匀。一般而言,土壤的pH越小用石灰量越大,若pH在 6.5以下需用石灰 1 875 kg/hm 2,pH在 6.5~7.5 用石灰1 500 kg/hm 2。水稻田的pH一般在6.0~7.0,可用生石灰750~1 500 kg/hm 2。
6.2 温度 羊肚菌是一种低温型菌种,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 18~20 ℃,温度低于3 ℃或高于28 ℃菌丝生长都会受到影响。因此,菌丝生长期保障棚内温度应不超过22 ℃,畦面土壤温度最好维持在10~16 ℃,最好不高于20 ℃ [18,21]。羊肚菌催菇(从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需要低温和温差刺激,此时要求调控棚内温度为4~16 ℃,昼夜温差最好达10 ℃,但不要超过15 ℃;催菇后,由于羊肚菌子实体最适生长温度为12~15 ℃,低于10 ℃或超过18 ℃都会影响羊肚菌子实体的生长速度,且低于4 ℃羊肚菌原基和幼菇会冻伤冻死,超过20 ℃原基与幼蕾易死亡,超过25 ℃中大子实体也易死亡 [16],因此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期应控制棚内温度在 4~18 ℃。
6.3 水分 羊肚菌属高湿型菌种,从播种到采收都应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前先浇透水,当土壤湿度60%~70%时播种。菌丝生长期畦面保持湿润,以土表不发白为标准 [22],畦面偏干时适当滴灌补水或微喷表皮水,但一定要减少喷水次数,切忌勤喷水;雨后应及时排水,严防雨水漫进大棚内,特别是禁止畦面积水;若菌丝过度生长,可采用喷水与通风控制菌霜。催菇时需浇大水,刺激羊肚菌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浇大水原则是无论是滴灌、沟灌还是喷灌,都应将厢面浇透,浇透水后厢面及时排水,避免积水。催菇后,控制土壤湿度,以长青苔为标准。羊肚菌子实体生长期,土壤保持湿润,表皮土壤不发白,土壤手搓成条,不粘手 [23-29]。若需要浇水,最好是采用喷雾式,水量宜小不宜大,可通过少量多次的方法进行调控。
6.4 光照 羊肚菌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照,因此播种后需及时盖黑膜或遮阳网遮阴。羊肚菌从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时需要光照刺激,因此催菇時需要揭黑地膜补光。羊肚菌子实体生长也需要光照,其生长环境一般要求三分阳七分阴。此时期的光照要求散射光,不是直射光,因为适当的散射光有利于促进羊肚菌子实体的形成 [18],而且散射光还可以影响羊肚菌的子实体颜色,光线强颜色深,光线弱颜色浅,可见适度的散射光是生产优质羊肚菌不可或缺的条件。
6.5 氧气 羊肚菌是好氧型真菌,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氧气 [18],栽培过程中可通过以下措施来调控。菌丝生长期羊肚菌需氧量较少,播种前改良土壤即可满足,如要多次翻耕、晒田疏松土壤,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结构,起厢开沟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另外,播种后盖黑地膜时,地膜需打孔(孔径 1.0~1.5 cm,孔与孔间距 20~30 cm)后再进行厢面覆膜,地膜打孔也是为了给菌丝生长提供部分氧气。羊肚菌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时需氧量增加,因此催菇时,采取揭地膜、适当通风来增加氧气量,刺激羊肚菌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子实体发育过程羊肚菌需氧量较大,需要加强棚内通风管理,增加棚内空气流动。通风原则要保证风量柔和,禁止通大风、猛风,防止原基及幼菇因催干成批死亡。通风的同时要密切关注棚内的空气湿度,当子实体表面明显干燥粗糙时,或地表有轻微发白,或菇顶部有收缩时,则是空气湿度不足的表现,需通过喷雾增加空气湿度。
7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人工栽培与传统食用菌栽培模式有较大差别,栽培过程是在开放式无基质的环境下进行,菌种直接播在粗放土壤中,由于土壤及外界环境中有多种微生物和昆虫,使得羊肚菌的菌种或菌丝易遭受这些微生物或昆虫侵袭,加上其羊肚菌菌盖表面呈蜂窝状,使这些微生物或昆虫极易附着在羊肚菌菌盖上,导致羊肚菌发病或受害 [30]。
羊肚菌常见病害主要分为真菌性病害和细菌性病害2种,其中真菌性病害主要有镰刀菌、霉菌性枯萎病、链孢霉、盘菌、鬼伞等,细菌性病害主要有软腐病和红体病等,这些病害的发生多因羊肚菌栽培过程中突遇高温高湿环境引起,由此羊肚菌栽培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棚内温湿度环境条件 [30-31],若棚内高温高湿应及时搭盖遮阳网遮阴和适当通风降温排湿。另外,在羊肚菌出菇阶段若发生病害,应将发病羊肚菌摘除、销毁,再用生石灰撒在发病区域,达到灭杀目的。羊肚菌害虫主要包括蛞蝓、蜗牛、跳虫、蚊、蝇等 [22,32]。蛞蝓和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其中蛞蝓南方居多,北方以蜗牛为主。出菇期间,蛞蝓和蜗牛主要啃食羊肚菌幼菇,被啃食的幼菇停止发育,使羊肚菌大幅减产。此类害虫经常昼伏夜出,但阴雨天白天也出来活动,可以人工去捕捉。若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可向沟中和四周撒上毒饵诱杀。蚊蝇属于双翅目害虫,羊肚菌出菇期,蚊蝇类幼虫可在菌柄部位滋生,影响营养的传输和吸收,严重时造成幼菇营养不足死亡;菇蝇类的成虫可叮咬羊肚菌子实体,被叮咬的部位往往发育畸形,商品性较差。此类害虫具有趋光性,可采用黄色黏虫板和灭蚊灯进行物理诱杀防治。
前人对羊肚菌病虫害防治研究相对较少,结合生产实践,现阶段羊肚菌病虫害防治主要采取预防为主,其他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策略。首先应选择抗性品种,增强羊肚菌自身的抵抗力。其次,选择羊肚菌种植地块时,尽量避免重茬种植,重茬时最好与其他作物轮作。另外,羊肚菌播种前的土壤处理被一致认为是病虫害防治的最有效措施 [31]。播种前,通过清除土壤中废弃物,减施农家肥,可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其次,对土地进行翻耕曝晒、水淹、撒生石灰等措施可以杀死土壤中部分病原菌和害虫。
8 采收及加工保存
当羊肚菌子囊果菌褶孔洞完全展开,菌盖颜色由深灰色变成浅灰色或褐黄色时,即达到生理成熟,应及时采收,子囊果过大过老,羊肚菌的品质下降,其商品价值降低。羊肚菌采收标准一般为菌盖直径 3.5~6.0 cm,菌柄长 2~4 cm,菌柄基部镂空。采收时用小刀在菌柄基部齐地面割下,菌柄保证无泥沙,装运过程中菌体保持完整且干净卫生。采收后的鲜菇若用于鲜售需及时放入冷库保存,若用于干售可用烘干机烘干。烘干前鲜菇按大小分级,菇体表面晾干后,放入烘干机,起始温度35~38 ℃,1 h 后增加2 ℃,直至升至 45 ℃左右,维持 6~8 h,子实体含水量烘至 12.5%~14.0%即可,烘干后的羊肚菌需密封保存 [16,19]。
9 结语
目前,羊肚菌人工栽培及商业化生产虽已取得成功,但操作难度较大,且易受周围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若栽培管理措施(温度调控、通风、水分管理等)不到位,很容易导致羊肚菌产量不高、出菇不稳、增效不明显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早春温度的剧变,极速升温,往往会对羊肚菌生产造成毁灭性的危害。因此,建议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羊肚菌种植户的栽培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切勿淡化种植风险意识,对羊肚菌栽培盈利的期望过高,盲目引进种植,避免因管理不善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
CAI Z N,LI W,MEHMOOD S,et al.Effect of polysaccharide FMP-1 from Morchella esculenta on melanogenesis in B16F10 cells and zebrafish[J].Food & function,2018,9(9):5007-5015.
[2] 彭卫红,唐杰,何晓兰,等.四川羊肚菌人工栽培的现状分析[J].食药用菌,2016,24(3):145-150.
[3] 赵瑞,刘绍雄,马超.我国羊肚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J].中国食用菌, 2020,39(2):7-10.
[4] 赵永昌,柴红梅,陈卫民.理性认识羊肚菌产业发展诸多问题[J].食药用菌,2018,26(3):121-127.
[5] HE P X,CAI Y L,LIU S M,et al.Morph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examination of senescence in Morchella elata[J].Micron,2015,78:79-84.
[6] 于冬梅,尤文忠,张悦,等.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8(2):48-51.
[7] 郜惠苹,田芳,李宾,等.三个羊肚菌品种比较试验[J].農业科技通讯,2019(4):147-148.
[8] 陈杭,唐明先,姜邻,等.甘孜高原羊肚菌产业的发展优势、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通讯,2017(11):26-29.
[9] 陈影,唐杰,彭卫红,等.四川羊肚菌高效栽培模式与技术[J].食药用菌,2016,24(3):151-154.
[10] 刘理旭,唐杰,甘炳成.高海拔地区羊肚菌栽培技术[J].食用菌,2020,42(6):48-50.
[11] 陈影,彭卫红,甘炳成,等.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 1 号’[J].园艺学报,2016,43(11):2289-2290.
[12] 陈影,唐杰,彭卫红,等.羊肚菌新品种‘川羊肚菌 5 号’[J].园艺学报,2017,44(9):1831-1832.
[13] 刘伟,张亚,何培新.羊肚菌生物学与栽培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
[14] 王震,王春弘,蔡英丽,等.羊肚菌人工栽培技术[J] .中国食用菌,2016,35(4):87-91.
[15] 吴慧君.羊肚菌工厂化栽培探索[J].农民致富之友,2018(4):91.
[16] 邓海洲,寇从贤,王丽娅,等.钟祥市稻-菇(羊肚菌)连作栽培技术要点[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S2):113-114.
[17] 石德林.羊肚菌大田栽培失败原因剖析[J].食用菌,2020,42(6):39-40.
[18] 彭天祥.羊肚菌林下高效栽培模式及技术探讨[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2):101-102.
[19] 鲁洪旗,黎丹.红花岗区“稻+羊肚菌”水旱轮作模式羊肚菌栽培要点[J].农技服务,2021,38(2):70-71.
[20] 王双阳.王卓仁:补充营养是羊肚菌大田栽培稳产的保障[C]//2018第三届全国羊肚菌大会资料汇编.北京:中国菌物学会,2018.
[21] 李华,陈星光,潘建芳.“水稻-羊肚菌”模式配套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20(10):10-11.
[22] 黄忠乾,唐利民,邓玲,等.林下羊肚菌高效栽培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8(1):24-25.
[23] 王龙,郭瑞,路等学,等.羊肚菌物种多样性研究现状[J].西北农业学报, 2016,25(4):477-489.
[24] 陈立佼.羊肚菌菌核培养特征及遗传特性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5] 权美平,张丽芳.羊肚菌生物学特征及价值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2(18):178-180.
[26] 朱斗锡.羊肚菌人工栽培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08,27(4):3-5.
[27] 董爱荣,吴庆禹,何力,等.羊肚菌的生物学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2,30(4):28-30.
[28] 朱斗锡.羊肚菌生物学特性及生态环境研究[J].中国食用菌,1993(6): 20.
[29] 张忠伟,周继慧,王成珍,等.羊肚菌菌丝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特性[J].食用菌,2000,22(2):13-14.
[30] 高新楼,郜惠苹,李宾,等.羊肚菌种植的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20(9):295-296,298.
[31] 刘伟,蔡英丽,何培新,等.羊肚菌栽培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J].食用菌学报,2019,26(2):128-134.
[32] 何琳华,徐蕊,嵇伟彬,等.苏南地区稻茬羊肚菌栽培关键技术[J].食用菌,2019,41(1):5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