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口型和呼吸方法谈单簧管的发展史与演奏技巧

2022-05-09 02:16:17刘佳鑫
艺术评鉴 2022年7期
关键词:呼吸单簧管口型

刘佳鑫

摘要:单簧管是西洋演奏乐器中的代表乐器之一,在演奏旋律、音阶、琶音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将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凸显出来,也可以将演奏者个人的技巧以及乐曲中蕴含的感情释放出来,因此得到了诸多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可,在很多经典曲目中,也加入了相关的演奏部分。除此之外,由于其音色的特点和整体上演奏充满技巧性,很多听众也非常热衷于欣赏单簧管演奏的作品,无论是高音的嘹亮优美,还是中音的赋予情感,亦或是低音的低沉浑厚,都得到了广大听众的高度追捧。对于实际的演奏者而言,需要在训练中充分注意嘴型和气息的运用,也需要把握演奏姿势的正确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整体的演出效果达到预期设计的要求。

关键词:口型  呼吸  单簧管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07-0076-03

在西洋乐器中,单簧管是頗具代表性的一个,也被叫做克拉管或是黑管,主要是由笛头、笛帽、喇叭口、哨片、二节管、主体管、机械音键系统所组成的一个吹奏乐器。单簧管的高音十分明亮,中音赋予感情,而低音低沉,在演奏过程中得到了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也得到了观众的大量追捧。因此在很多的经典曲目中都加入了相关的设计桥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不过单簧管的吹奏需要演奏者经过大量的训练,特别是对口型、气息以及姿势等方面的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演出效果,这也正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一、单簧管的发展历史

单簧管是17世纪末由德国纽伦堡乐器制作家邓纳首次制作成功的,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在人类乐器史上也是十分知名的一个乐器代表。在过去,整体上的音乐工业发展还处于比较低级的水平,因此单簧管的制造相对简单粗糙,在不断地实践和技巧打磨之下,逐渐演变出了新型的单簧管,能够将发音的簧片和产生共鸣的音管结合起来,这就是单簧管和双簧管的雏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音乐工业发展的探究,逐步掌握了多素材制作音管的方式,不过整体上的技术相比于今天的单簧管还显得十分落后,音域也比较狭窄。

到了18世纪,德国的乐器制作家开始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对相应的乐器进行改进。特别是对于单簧管而言,在这个时期整体上有了飞速的发展。邓纳所制造出的单簧管有七个音孔和两个键子,也就是12度音长的键A和键B,用手指遮住音孔或打开音孔,结合唇肌的控制,就能够演奏出半音。因此对于单簧管而言,无论是在发音方面还是在音乐方面,整体上的进步都可谓飞速。在大量的经验积累下,键子的数量逐步增加,由五个提升到八个,然后又提升到了十个。

到19世纪初,德国的音乐制作家穆勒研究出了13键,解决了发音和指法上的困难,这是单簧管发展的历史性飞跃。虽然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不过也起到了划时代的重要价值。到19世纪中叶,法国音乐家开始充分研究单簧管的演奏和制作技巧,特别是著名的音乐家克鲁泽和奥古斯特,两人一起做了大量的改进工作,将13键单簧管的演奏和整体上的制作推向了新的工艺,他们在充分结合长笛制作技巧的基础上,加入了圆建体系,使得单簧管的制作进入了新的里程碑。1839年一经推出后,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可以看作是彻底改变了整个体系。因此后人也根据他们的名字,将其命名为波姆体系,直至今日,大多数的演奏家所演奏的单簧管仍然是波姆体系,不过进行了大量的改进,使得单簧管能够迸发出更多的音色,给整体上的演奏带来了更多的活力。

19世纪初贝尔曼先生出版的单簧管演奏法是世界上首部单簧管演奏教程,随后罗扎诺夫和罗塞等人又根据这部著作进行了相应的解释和革新,给学习者自学单簧管提供了基础,因此单簧管也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传播。直至今日,虽然在整体的制作工艺和选材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不过无论是体系还是原理,都依旧在按照波姆体系的设计制作。

二、训练方式研究

在单簧管的练习过程中,气息的运用、嘴型的把握、演奏的姿势等是非常重要的学习项目,也是需要在平日做出大量练习的项目。因此在下文中,笔者试图对此展开相关研究,就其演奏技巧给出一定的理论建议。

(一)气息的运用

对于乐器学习和歌唱演奏技巧学习者而言,气息可以看作是基础性的内容,也是整体上能够提升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在学习单簧管方面也是如此,第一步就是要学会合理地运用气息。

对于初学者而言,首先要进行不断地呼吸练习,在练习中掌握吹奏乐器的正确呼气、吸气方式。呼吸对于人类来说是生存的基本动力,不过平日生活中的呼吸动作和单簧管演奏中的呼吸动作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需要结合更好的技法,依靠正确的呼吸节奏演奏出美妙的音色。首先就是要保证气息的连贯性,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单簧管发出的声音足够连贯,能够给予听众更加直观的美感。在业界的训练法中,正确的呼吸节奏包括首先由口腔吸入空气,经过喉咙,再到腹部,由腹部的力量发声,用最自然的方式将气息推到丹田处,再向前推进,所谓气沉丹田就是讲的这个过程。

在演奏单簧管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深呼吸训练保证整体上的能动性,尽量将气息能够通过整个循环送到嘴边,而不失去动力,这样就可以保证吹出来的音足够结实,也有力量。在呼吸训练起初时,初学者肯定会遇到节奏和速度调整的问题,一般而言都比较慢,此时不应着急,应当做出大量的重复性训练,在充分保证节奏和力量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提速快速吸气,用腹部的力量将气息凝聚于丹田处,反复练习后即可得到好的效果,这就是业界经常提到的,既要保证力量,又要保证速度。

(二)注意嘴型

对于吹奏乐器而言,嘴型自然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练习单簧管的重要环节。嘴型不标准将会导致整体演奏出来的音色相对比较差,也会出现变质的情况,给听众带来不舒服的感受。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嘴型是不同的,在吹奏过程中,嘴部肌肉的发力情况也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想要练习好单簧管的演奏技巧,就需要掌握相对比较通用的嘴型处理方式。

通常来说,在理论研究中,吹奏单簧管的嘴型是由力量控制的气息压力构建起来的,在演奏不同音时,会结合不同的要求而改变嘴型,此时气息、压力等方面的因素也会有所影响,特别是从低音到高音,由慢到快,都会使得气息压力逐步变大,想要保持嘴型的形状,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对于实际的演奏者而言,特别是初学者,应当在练习之初保证嘴部肌肉力量的足够。在此基础之上,尽量能够保持嘴型,特别是在需要大量持续的大力度发生时,否则将会产生嘴型过于紧张而不连贯的问题。如果嘴部肌肉发力过小,也会导致松动、漏记、气息不足的现象出现,这也是经常导致演奏失败的主要原因,需要实际的从业者和练习者认真注意。

在口型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注意音色、音量的保持,比如低音区经常被称作是表情音区,发出的声音相对比较低沉,也可以充分地展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复杂情绪,特别是对于一些包含戏剧特色的作品,可以将其浓郁的感情凸显出来。高音区整体上相对比较明镜纯亮,可以将情感中所蕴含的圆润色彩展现出来,特别是在一些欧洲中世纪的作品中结合高音区的表现,经常能够将主人公的个性和所处时代的真实观感结合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中音区相比之下则个性不够明显,发音相对比较柔弱,这也是相互之间乐器融合以及乐队配合的重要音区。在单簧管演奏中,需要注意其最高音区发音的控制,如果出现尖刺呼啸的声音,那么将会对整个的演奏效果带来极大的影响。

单簧管的各音区都应该能够控制在自ppp-ff的音量变化范围之中,中音区也应当达到ppp-mf的变化幅度,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实际的要求。

以笔者的训练为例,在单簧管的口型训练过程中,会采用单包法,以上牙为具体的支点,下唇包住下牙,采用“我”的发音方式不断地练习自身对于力量和节奏的控制。在具体的发音过程中,要结合吹奏的演奏模式,将笑肌上提,下巴不能过分地下拉,要逐步寻找好合理的定位点。上牙的被动受力也不能过分地咬住下唇,如果出现啃出凹槽是错误的,下唇被垫破也是不正确的,只有正确地把握出好的口型方式,才可以上下用力,进而吹出好的音色。整个的单簧管吹奏过程中会遇到一定的阻力,这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下牙和下唇之间、肌肉和骨骼的关系也应当充分地找到平衡点,不能过分地依靠肌肉,也不能过分地依靠骨骼,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是需要充分使用和适配的,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声音的合理发出。

(三)注意演奏的姿势

在单簧管演奏中,即使是没有从事过专业训练的人,也大概能够想象到相关的标准动作。无论是嘴部力量的发生,还是两个手的扶持,亦或是站立或坐立的姿势,都需要有相對比较稳定的状态保证,才可以提升舞台的表现力。科学正确的演奏姿势也是提升舞台张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充分保证演奏效果的基础之上,使自身的演奏姿势有观赏性,同时又足够放松,才可以达到好的演奏效果。

在单簧管的发音过程中,哨片和嘴口的部分是紧贴的,因此需要合理地处理嘴部肌肉和口腔分泌物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保证扩大震动面积的同时,口腔足够放松自然。

在单簧管的演奏中,手部姿势需要合理的选择正确的肌肉发力方式,由于很多的演奏作品时长相对比较长,因此需要演奏者能够保持住在双臂自然下垂形成夹角的同时,又能够结合手指、手腕、手臂的发力及时地表现出不同的节奏和动作。大体上前臂和后臂之间应当形成45度的夹角,双手需要握紧单簧管,五指需要结合节奏的不同而放松或紧绷,在乐器和人之间也应当有45度的夹角,大体上能够呈现出半圆的姿态,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力度的传递保持好的姿态,能够使得演奏出的音色足够优美、旋律足够完整。

除此之外,对于练习者而言,也应当寻找到最合适的姿势,使得自己能够习惯于相应的演奏模式,打造出具有特色的肌肉记忆,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演奏时的姿势既放松又舒服,又能够给音色的提升带来帮助。对于音乐演奏而言,感情的投入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在演奏姿势的把握中,也需要充分地结合作品的特点调整自身的姿势,比如对于那些相对比较抒情的作品,应当有肢体语言的交互。对于那些相对比较深沉,能够反映出较为复杂情感的作品,则需要保持肃立的姿态,这都需要练习者个人对乐曲有足够的了解,明晰作品中蕴含的实际情感,这需要大量个人训练的和实际体会。

(四)科学的训练方法

在充分掌握气息、嘴型及演奏姿势的基础之上,要掌握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法,特别是就一些关键乐曲和章节的练习,要对长音音阶、乐曲特色等方面有足够的了解和针对性的训练,只有这样才可以达成相对较好的效果。

首先是长音练习。长音练习对于演奏者个人有着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单簧管音准、音色、气息控制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长期的长音练习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掌握整个乐曲节奏的把控方式,也可以将气息的运用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在日常的训练中,应当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和相应的针对性训练,特别是在演奏过程中,也应当注意长音颤动的表现情况,对于其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地给出相应的反馈,对于一些对长音要求相对较高的曲目,则可以结合相应的专业人士给出指导性的意见。特别是就其音是否饱满、音色是否达标等给出合理的指导。

在长音练习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质量因素就是音准,可以结合由弱到强的顺序逐步练习。而在音阶和音色等方面的练习过程中,需要提高整体上的技巧、掌握程度和相应的能力修养素质,这是演奏者进阶必不可少的过程和必须经过的途径,是提升整体表现力,提高对于音乐控制的重要方式。在具体的练习过程中,应当由快到慢、由浅到深、由慢节奏到快节奏,可以结合辅助设施的引入,保证相关演奏者的训练效果,比如节拍器应当在充分制定合理节奏的基础之上,尽量按照节拍器的响动推进各类练习的科目。

在演奏作品的选择过程中,也应当由易到难逐步地深入,特别是对于作品的感情要有足够的了解,在充分认知作品的创作故事以及相应的人物情节基础之上,再去训练,不仅有利于提升整体的训练效果,也可以使得训练者对整个单簧管的发展和技巧有更加深层次的认知,这对于整体的演奏效果提升有很好的帮助价值,在实际训练过程中,也需要加入大量的历史资料学习的项目。

三、结语

整体来看,在西洋乐器的使用中,结合单簧管演奏出优秀的作品,要在口型气息的掌握和相关的姿势运用方面有足够的技巧,也需要对乐曲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演出作品的效果,才可以实际提升个人演奏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秋成.陈银淑《单簧管协奏曲》创作技法分析[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9年.

[2]蒋思玥.论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KV.622的分析以及不同演绎版本的比较[D].武汉:武汉音乐学院,2018年.

[3]何博敏.莫扎特《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演奏风格的比较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7年.

[4]仲华.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单簧管作品创作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17年.

[5]许舟.德彪西《第一单簧管狂想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分析[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7年.

猜你喜欢
呼吸单簧管口型
20世纪末单簧管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乐府新声(2021年3期)2021-11-04 09:21:50
轮胎挤出口型参数化设计与加工
橡胶科技(2021年11期)2021-07-20 03:23:54
MG动画中制作角色声画同步口型的研究
行走的流沙
——为单簧管、小提琴、钢琴而作
单簧管的演奏与教学
草原歌声(2018年3期)2018-12-03 08:14:52
不一样的/e/和/?/
浅谈巴松管演奏的口型技巧与气息运用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8:59
浅谈呼吸对舞台发声的作用
戏剧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32:51
浅谈歌唱演员的基本演唱技巧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11:28
浅谈单簧管家族